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大明-第7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领会先师之妙等等。决计不可能排出一个让所有人信服的座次。
即便如此,一眼就看出来,一团团,一片片,泾渭分明,彼此之间老师们尚能说几句客气话,友好的交谈一下,但是弟子们却没有那么高的涵养了。不过目光清冷相对。
毕竟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恶。
第七十四章 王阳明的弟子们
弟子们的恩怨归恩怨,而今他们聚集在一起,是有事情要谈的。所以,留弟子们在外面等候。而这些心学大佬们在一处凉亭中,不分宾主落座。
心学门人虽然多,但是有资格坐在这里的,不出两掌之数。
黄宗羲将心学一脉分得很细,但是那都是多年之后分的。而今用后世的分法未必合适。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真的。
王阳明弟子之中,而今还在的人有,钱德洪,王畿,聂豹,罗洪先。邹守益,等数位大佬。当然了,并不是说,除却这些人,在世就没有王阳明的弟子了。毕竟王阳明当年讲学的时候,前来听学的不少,列入门墙的也不少。只是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现实,即便是王阳明的弟子,几十年后,自己没有什么作为。大家也就忘记了。毕竟王阳明也已经死去三十年了。
三十年的沧海桑田。能留下来的人,绝对不仅仅只有王阳明弟子的标签了。
这些人之中,聂豹是老熟人了。他曾经是周梦臣的上司,兵部尚书。而今被严嵩赶下来。也就专注于学术上了。他本身也是心学之中大佬之一。
而钱德洪与王畿这两个人,如果看过王阳明一些著作的人,就一定知道有名的天泉问答,还有王阳明的四句教。更知道,王阳明当时就是对这哪两个弟子来说,没错,就是这两位。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听上去好像是王阳明的心学宗旨,但是这四句就埋下了钱王两人分裂的根本。
天泉问答的时候,王阳明给这两个弟子,将这四句解释为两个方面,分别是四有说,四无说,说是对应上根人,与中下根人的教法。但实际上,两个弟子多年之后回顾,对这一件事情只能理解自己这一部分,排斥对方那一部分的。
所以王畿与钱德洪就此分道扬镳。
王阳明对这两个弟子的态度,就知道。这两人其实在王门之中,有衣钵弟子的地位。虽然不能说比别的弟子都高出一头,但是影响力极大。而在两人分道扬镳之后,两个人又有不同的做法。
王畿似乎为了说明自己乃是王阳明正统,到此讲学,并与同门辩驳。可以说与在场这些师兄弟们都有过辩驳,不得不承认王畿辩才无双。但是能驳倒别人,却未必能让对方臣服于他的学说之下。甚至只能推得更远。
聂豹这些人就是与王畿有些不对付。
而钱德洪却不一样。钱德洪藏于深山之中,甚至连弟子都不收几个。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情。就是整理王阳明的学问。一方面整理王阳明的一生的著作与作品,书信等等,进行校对成集。另外一方面启动一个浩大的工程,就是以王阳明的思想,为儒家十三经做注释。
这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儒家十三经有多少就不说了。单单说,这些注释,必须精准,要体现出水平来,还要在同样注释经书的其他疏注之中出彩。
或许有些不理解这样做的分量。
虽然王阳明在心学讲学上,体现出明代儒学的特点,那就是抛开四书五经,令立题目。与之前儒家,我注六经,与宋代儒家六经注我,是有区别的。但是钱德洪觉得这样是不完美的。
儒家正统还是在经学上。科举考试也是要考经学的。而心学如果一直流于讲学,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想登大雅之堂,成为朝廷官学。总不能连一套完整的六经疏注都没有吧,倒是国家以心学作为考试标准的话,你一本标准答案都拿不出来?这怎么能行?
所以钱德洪将自己剩下的生命,都投入这一件,他今生可能都看不见回报,将来也可能看不见回报的事情上了。
对于这一件事情,王畿也是很佩服的,他与钱德洪争论了一辈子,虽然没有从自己口中说过这位师兄弟的不是,但是在他却没有禁止自己弟子说钱德洪的学问,但知道钱德洪做的事情之后,王畿也是沉默良久,将自己写过一些注释,送给钱德洪让他参考。
因为钱德洪所做的事情,看似无用,却是关乎心学根基的大事。
罗洪先这一次出来,也是不容易,他作为王阳明的弟子,在官场上也是有过作为的,在嘉靖十八年,上书劝谏嘉靖修仙之事,被嘉靖夺了官职。罗洪先就回到家中,安心读书,研究心学。不过,他并不是仅仅研究心学,还是研究其他学问。比如地理学。
他画出了中国第一部分省地图,也就是广舆图。也是非常有名的。甚至在大内都有收藏。不过,而今他的广舆图已经被钦天监的地图所代替了。
而今大明最好的地图,就是杨无量所主持绘制的地图。只是深藏在大内之中,等闲人不能看到。
罗洪先虽然不是官员了,但也不是等闲人。他虽然没有亲眼看过这些地图,但是有所耳闻,这一次过来,不知道有几分是因为讲学,几分是因为周梦臣天下天文地理术算第一的名头。
邹守益更是江右心学的代表人物,不仅仅他是,在他之后,邹家更是数代人遵从心学。可以说,明亡之后,心学落寂。而邹家却是少有的依旧坚持心学的家族之一。
心学已经成为邹家的家学了。
而邹守益不仅仅代表自己,也代表了黄宗羲所言的江右心学,也就是王阳明门下最正宗的一脉。他们这一脉在王阳明心学上发挥最少,传承最久。至于聂豹虽然也是江西人,但是聂豹将心学与理学结合,提出了守寂之说,不管对与不对,已经不是心学的路数了。
这也是王畿看不管聂豹的重要原因。
当然了,在凉亭之中落座的,除却这些王阳明弟子之外,还有一名再传弟子。
不是别人,正是何心隐。
何心隐不是王阳明的弟子,而是王艮的弟子。而何心隐而今这个席位,就是王艮的。
按理说王艮已经不在了。何必留他的席位。比如欧阳德,他活着的时候,也是心学之中的大佬,名声还在聂豹之上,但是而今人不在了,也没有要将他的席位留给弟子。
只能说,王艮的影响力太大了。王艮与其他王阳明的弟子不同,用一句武侠的术语,就是王艮他是带技投师的。
王艮在拜师王阳明之前,就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他是盐丁出身,吃过苦受过累,见识过世间不平。他想要改变这个世界,当时听闻王阳明是当世大学者,就千里迢迢去见王阳明,见了王阳明,与王阳明议论数日,王艮终于心服口服,这才拜王阳明为师。
王艮从一开始就与王门心学其他各派不同。带着一种平民哲学的色彩。他提出最精彩的论断,就是“百姓日用即道。”而王艮的讲学与其他人的讲学不同,其他人讲学多是给士大夫讲学,而王艮更多是为了贩夫走卒讲学,只是如此一来,王艮为了便于百姓理解,不得不将王阳明心学进行压缩。变成浅显易懂。比如我们而今说的良心,未必不是王艮传下来的。
王艮一派,后世称之为泰州学派。更是王阳明心学之中最离经叛道的一脉。黄宗羲称他们非儒学所能制,也就是说,泰州学派从根子上,已经不是儒门一派了。
第七十五章 师兄师弟师侄
当然了,这是后来的事情,而今的泰州学派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不过,泰州学派是王门之中,最具有特立独行气质,最具有平民气质,最关注民生疾苦。也是最叛逆的一脉,却是无疑的。
甚至王畿都想将泰州学派开除出王门。但是奈何泰州学派的影响力太大,同时也让王阳明的名声大增。这利益让很多心学大佬,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正因为如此,这里才有泰州学派一个位置。
王畿似乎带有几分王门正统的骄傲,第一个发言说道:“聂师兄,徐阁老是你的弟子。而周梦臣是徐阁老派来的,他在苏州这样做,到底是什么意思?徐阁老难道没有什么交代吗?”
聂豹虽然曾经是兵部尚书,但是而今却不能拿官职说事。只能感叹说道:“王师兄。这事情说来话长,在京师的时候,我就知道周梦臣是一个桀骜不驯的人,他乃是王廷相传人,我在京师也看过,周梦臣的学说,似乎承邵雍之绪,又兼气学之长。很多地方,显然是学问不足,大有牵强之处,只是到底也算一门学问。也算是一个人物。这也人物一心要效仿先师的作为,立功立德立言,不爱荣华富贵,奔做圣人去的。即便少湖,也奈何不了他。而今在江南,少湖自然是鞭长莫及。何心隐不就是少湖派来的,你问问他便是了。”
这里彼此称呼师兄,其实是一种客气的说法,毕竟,王阳明并没有真正将几弟子几弟子排出来,大家入门时间差不多的话,就彼此称呼师兄,入门相差太远,就自称师弟。也算是客气话。
而聂豹对周梦臣学说的点评,就很意味了。气学之长就不用说了。为什么说周梦臣的学说承邵雍之绪,想明白这一点,就要先明白,邵雍是谁?
邵雍是北宋年间的理学家,但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不是理学,而是《皇极经世书》。这一本书,是一本讲术数的书,可以说,外面后世流传的什么奇门遁甲,易学算卦。都是邵雍的徒子徒孙。
而邵雍学说虽然神神叨叨的,朱熹等理学家也评价不过,觉得邵雍的著作,自己脑补的太多。但是邵雍却秉承一个野心,就是用数学来解释世界,只是他的解释方法出了问题,或者说从出发点就是错的。于是,邵雍是学说就越发趋向于神秘化,成为无数神棍的案头书。
甚至有些神棍看不懂,就结合邵雍的著作,然后自己编造一些,成为新的一门算命的学问,然后找一个玄之又玄的名字。就成为新的一代宗师。
聂豹之所以如此说周梦臣,是因为他看见周梦臣与邵雍的野心是一样的,是用数学来描述世界。但是同样的聂豹觉得周梦臣决计不能成功,用邵雍来做比较,也隐含了一个暗示,暗示周梦臣是邵雍第二。
王畿说道:“何贤侄,你说说吧。”
何心隐也算是非凡之辈,奈何到了这里,一个个都是自己的长辈。何心隐也只能强忍着说道:“没有什么好说的。官场是官场,讲学是讲学,两者或许有一些牵连。但是牵连也不是太大的。徐阁老自然管不到周梦臣身上。”
王畿说道:“这样说,我们如果教训一下这位周大人。徐阁老那边是什么反应?”
聂豹说道:“我想是乐见其成的。”
王畿说道:“这么说就这么定了。诸位觉得如何?”
何心隐说道:“王师叔说得极好,只是周梦臣天下名将,兵法之道,都浸透到骨子里了,他敢来江南讲学,他难道不知道这里是谁的地盘。自然是知道。师侄觉得,王师叔还是小心一点吧。”
泰州学派而今与心学其他各派虽然没有闹得剑拔弩张。但并不是太友好的。
比如在王畿看来,何心隐,也算是泰州学派嫡传弟子之一,居然好好的书不读,也不考科举,居然搞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