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奋斗在大明-第77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已经是海上贸易的阻碍。
    去南洋不毛之地,才能死中求活。
    也是他唯一的生路。
    他将妻儿留在日本,也存着他如果有一个万一,他的血脉还能在世上流传。
    毛海峰对汪直倒是忠心耿耿,比毛海峰有今日的地位,都是汪直一手提拔的。他们两人虽然不是亲父子,在感情上比亲父子还深。毛海峰说道:“义父速走。我在后面断后。”
    汪直说道:“我儿小心,如果今日我们父子不能同活,我宁可同死。”
    汪直知道,他在南洋也需要一个能打的人。毛海峰虽然在大明屡屡吃瘪。但是并不代表毛海峰的军略不行,只能说毛海峰遇见的敌人太强了。汪直很清楚这一点,毛海峰面对大明诸将或许不行,但是对付南洋土著,却是手到擒来。
    毛海峰不知道汪直背后的想法,心中微微感动,说道:“请义父放心,我会保全自己的。而且俞大猷没有那么好骗,我必须在后面,义父先行,我随后就到。”


第一百二十五章 星流云散
    撤退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阵前撤退,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两军混战之中撤出来,更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我方崩溃的时候,如何在敌人的追击之下,与我方溃兵妨碍之下,逃脱出来,更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好在毛海峰对这一件事情是很熟悉的。卖队友对毛海峰来说,不是第一次了。在俞大猷追击之下,逃脱出来,也不是第一次了。但是而今毛海峰依然觉得很有难度。
    汪直换乘小船,离开战场,毛海峰也鱼目混珠就剩下的大船全部撤了出来。
    要夹杂在混乱的局势之中逃出去,并不容易。
    不过,有一点还是有利于他们的。谢和先开始跑,汪直这边又有这样的动静,其他海盗不是傻子。自然一个劲地想跑。于是,整个战场上所有的船只就一哄而散。
    一时间明军面对这样的局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总之,这一战之后,就再也没有听过汪直的消息,很多人说他死在混战之中,沉了海。又有人说在南洋某些地方见过一个非常像汪直的人。但也是无凭无据的。
    不过,朝廷这边也没有宣布汪直死在此战。
    因为之前,有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某位总兵在剿匪的时候,将匪徒全部都剿灭干净了,唯独跑了匪首。于是随便弄了一个人头,说杀了。结果数年之后,这个逃走的匪首又起事了。
    当年剿匪的总兵下场可想而知。
    朝廷的颜面也荡然无存。所以,这就形成惯例,那些不重要的人犯,在审核上也不会太细,但是匪首一定是查验清楚,是真正的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朝廷总就是没有见过汪直的尸体。
    不管怎么说,汪直在这一战之后,就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或许汪直还没有死,但是他在东海的影响力已经终结,平倭之战,进入了后汪直时代。
    当然了,这是后话。
    明军的船只本来就比较少。而且一番混战之后,很多船只都受损了。船只受损还可以挽回,不能挽回的就是人员的伤亡。
    双方火炮轰击,近距离对射,乃至于接舷战打得很惨烈。明军的人数不足海盗的一半。虽然船只火炮的优势弥补了不少。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死在海上的枪林弹雨之中。
    更不要说,大明这支船队是临时拼出来,很多人员都没有备份。比如一个关键的舵手死亡之后,替补过来的水平太差了。
    很多船只也没有追击的能力。
    俞大猷看了看天色,只能叹息一声,说道:“不要再追了。打扫战场吧。”
    清早从镇江出发,顺流而下来到长江口附近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上下了,双方鏖战了好几个时辰。而今天色有些晚了,虽然太阳还没有落海,但也差不多。一旦入夜之后,海上的风向就会有变化。到时候从海岸向大海的风向,会变成从大海向海岸,而且一旦入夜之后,能见度变低,如果回去,一个不小心,就容易触礁。
    触礁可了不得了,要知道现代军舰还有触礁沉没的先例,更不要这些木船了。
    俞大猷可对这些船只宝贝的不得了,他而今真想将这些船只永久性的划在自己的麾下,成为东海水师的一部分。每一艘船都爱惜无比,在大战之后,很多船只都损伤了。更是爱惜剩下的船只,就好像是爱惜眼珠子一样。
    不过,即便这些海盗都逃了。俞大猷也不是没有收获的。
    因为很多船只不能逃,或者逃不快。
    大明的重炮比较多,重炮在伤人上,似乎比不上散弹,但是在伤船上,却有自己的优势。在对方船上开出击个入水的大洞,虽然还能航向,但是速度就会减慢。如果开得洞多了,即便是用木板钉死缺口,船舱之中的积水,一时间也不能排除的。毕竟这年头排水,只能上人用桶或者盆这种容器,一下一下地往外面倒。速度可想而知。
    俞大猷不去追那些逃得快的。
    但是这些留在战场之上的船只,却是一个也不要想逃过。
    打扫战场有了大半个时辰。俘获了一百多艘大大小小的船只,虽然这些船只都有一些小问题,但是没有大毛病,毕竟有大毛病的船,都在海上沉了。这些毛病太大的船能不能安全地回到岸上,还是两说。
    将士们也不愿意费这个神。
    此外俘获了有数千俘虏。其中有大量的伤员。毕竟,海盗们一般水性好。再加上双方交战的地方,距离长江口的沙洲不远,很多海盗见事不可为,船不可用的时候,都跳入大海之中拼命游向数里数十里外的沙洲。毕竟,这还可能活命。而留在船上却很难活命了。
    在天已经擦黑的时候,吴淞口的官兵看到了庞大的船队,有几分步履蹒跚的过来。
    一时间,轰动了整个上海。
    上海港的建设,一直在持续之中。这都是陆揖负责的。而今开辟出了不少的泊位,但是前后数百艘船只一个过来,顿时将上海港的泊位占据了一大半。而整个上还都忙碌起来了。
    殷宗伊负责的造船厂,更是接了大单子,需要修缮的船只实在太多了。整个上海港都灯火通明的赶工。
    甚至殷宗伊带来一些大同郎中,一忙得不可开交。
    周梦臣虽然也在这里布置了一些郎中,但与受伤的士卒与俘虏来说,实在是杯水车薪。
    俞大猷上岸之后,立即清点损失。
    船只损失不多,大概有五艘沉默,其余的大多都是重伤,很多都进水很多。以至于被其他船拖回来了。沙船在这一点上比不上福船,福船的水密舱结构,非常抗沉,而沙船虽然也有分舱的设计,但是因为沙船吃水浅,这又是用来运输的船只。舱位不能太少了,在抗沉性上,远远比不上福船。
    这才有大量船只重伤。
    俞大猷估计,如果今日之战持续一两天,那么将会有大量的船只沉默。
    俞大猷心中暗道:“在一些特殊的水域用沙船不是不行。但是真正作为战船,沙船还是不够的。”很多时候,什么武器在战场上合适或者不合适,只有用过才知道。在战场之上,佛郎机炮就比大明千斤炮,五百斤炮合适。原因就是佛郎机炮射速快。佛郎机炮不是前膛炮,而是后膛炮,或者说是子母炮,佛郎机炮发射的时候,要将子铳放在母铳之中,弹药放在子铳之中,打完一炮,换一个子铳,只要事先将子铳装好,发射速度很快的。甚至是其他火炮的数倍。但是气密性不行,让佛郎机炮射程有些近,威力也比同样大的火炮有所欠缺。
    如果用来攻击船只,自然是不行的。但是如果用来攻击人员,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这就是帆船时代的速射炮与重炮之争了。
    除却这些方面的终结之外,自然也有伤亡人数的总结,水师大部分战死人员都在混战之中,大概有两三千人上下,而今还有很多是重伤员,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知道,估计是活不了。
    毕竟,水战大多数时候用的是火器,火器给人伤害,与冷兵器是截然不同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
    而今这一支临时水师,虽然还保持着战斗力。但是最好是修养一阵子,再出战。不过,俞大猷并不希望如此,而今正是乘胜追击的时候,趁着倭寇惊魂未定,先下手为强。


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捷之后
    为了这一件事情,俞大猷正准备写文书禀报周梦臣。却不想第二日,他的文书还没有到。周梦臣就到了上海港。
    这么大的战事,可以说周梦臣的一场豪赌。
    他怎么可能坐得住啊?
    说实话,如果周梦臣不是考虑到而今身份不同了。他在大明朝廷之中,也算重臣了,不再是当初小小巡抚,否则周梦臣他都准备自己坐镇水师。
    而今的周梦臣上船,起到的仅仅是反作用。
    虽然周梦臣最后没有决定上船。但并不代表,周梦臣不关心这一件事情,他在俞大猷出海之后,他就预计,即便打过仗之后,俞大猷本部也不会回到镇江了,估计是要回到上海港。
    所以他在船队离开之后,就沿着长江东进,不是坐船,而是骑马。
    不坐船是为了安全考虑,毕竟长江上的战事,到底是什么样子还不好说,而今大明的水上兵力已经都压在这一战上面了。根本不可能有了护卫周梦臣的兵力,而为什么不通过其他水道,比如从运河到太湖,从太湖到吴淞江。
    是为了时效性。
    一旦战事有了结果,沿江各地是最容易知道的。而在其他地方就要慢一点。
    于是,周梦臣拿出当年,策马征战的精神头,一天一夜,就从镇江狂奔到上海。
    在没有来到上海之前,他就已经听到的胜利的消息,更是喜不自胜。
    这一战的意义,在此之前,已经说过不知道多少遍了,这里也就不再多说。总之一句话,这一战打赢了,海上的局面就打开了。周梦臣一高兴,也顾不得大腿内侧火辣辣地疼。
    直接来见俞大猷。
    然后让俞大猷带领参观参战的船队,并接见所有参战的将领与士卒。
    俞大猷对周梦臣的态度,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之前他在周梦臣面前,多有几分桀骜之色。而今却变得毕恭毕敬起来。
    寻常人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恨不得翘尾巴。但是俞大猷不一样,俞大猷之前对周梦臣的态度,其实是对以周梦臣为首,一大批文官的失望。毕竟俞大猷从军三十多年,提过不知道多少建议,即便俞大猷而今回想,也觉得是真知灼见,如果按他的意思办,事情必然不同,但是俞大猷多次提出意见与想法的下场,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贬官。
    为什么?这就是大明文武结构了。
    在大部分文官哪里,战略战役的决策权是要文官手中的,怎么打?在哪里打?打谁?这都是文官老爷拍板的。哪里有区区一个武夫说话的份?俞大猷越是秉承忠君爱国之念,提出自己的计划,就越是被打压。认为俞大猷是越分言事,也就是不该你管的事情,你乱说话。、
    武将只需做一件事情,听命,冲杀。就行了。
    但问题是,俞大猷也认死理。来翻开大明律,看看那一条不需武将商议军事了?
    这就是俞大猷一直与很多上司都混不到一起去的原因。
    但是周梦臣却不一样。周梦臣给了俞大猷最大的重视,几乎是将全军的胜负,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