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大明-第7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开海的风声,已经传遍了整个大明,而且大家都知道,上海必然是开海第一港,所以大明对船只的需求量,一下子飞速增长。可谓供不应求。一艘船什么价码,根本就是船厂说了算。
周梦臣又对船厂进行了管理。不,应该说,周梦臣并不是对船厂进行管理,而是对几乎所有的大作风,都进行了管理。不过,周梦臣的注意力只能在江南这一带,更远的地方就管不着了。
船厂,布坊,都有纳入征税之中。不应该说纳入管理之中。
不过,而今能做到的,也仅仅能征税而已。更多的管理根本不可能,太却是人手了。以明代县衙的配置,根本不可能对所有工厂进行管理。
第二章 上海
周梦臣能做的仅仅是在上海一地推行而已。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还是看海瑞与谢彬之间的配合。
周梦臣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海瑞的行政能力被所有人都低估了。海瑞是那一种,一个人顶一个衙门的官员。行政能力爆表的存在。对于这种工坊征税,周梦臣与海瑞一说,海瑞就举双手双脚赞同。
毕竟,海瑞本质上是太祖皇帝的崇拜者。而不是死板的信徒。
海瑞支持的太祖皇帝理念,太祖皇帝什么理念,就爱护小民,重视农业,勤俭节约,讨厌奢华浪费。
也正是这一点,海瑞与陆揖两人是一万不对付。
因为陆揖的财政观点已经有一点消费主…义的味道了,他大力提倡奢华消费,能带动经济。甚至在与周梦臣交流之中,也有了市场等经济概念。而海瑞却目之为异端邪说。简直是不可理喻。
双方能友好才怪。偏偏陆家与顾家等家族还是上海最大的地头蛇。县令与地头蛇之间一些斗法,都传到了周梦臣耳朵之中。
不过,到了周梦臣这个层次,下面人一些小矛盾,都不好直接插手了。
不能说陆揖不对,也不能说海瑞不对。只是双方负责的东西不一样,陆揖几乎是周梦臣的财政大臣了,负责银行。而海瑞仅仅是一个县令,并不需要了解这些,他只需执行好就行了。
而只要让海瑞心甘情愿,那么海瑞的执行力是爆表的。
周梦臣仅仅一个理由,他将江南造船场的账目让海瑞一看,并告诉海瑞,从这工坊上征收的赋税,归县令所支配,不需要上缴省府。
海瑞立即有了动力,海瑞几乎是一个工坊一个工坊调研,并且一个工坊一个工坊落实周梦臣的税收政策。大体上是工厂的营业税,与商品税两大项,具体项目与额度,周梦臣都是与海瑞商量着办的。
可以说,江南与大同最大区别也出来了。
大同没有什么产业。几乎所有赚钱的产业,都是周梦臣一手一脚的建立起来的。
如此一来,周梦臣可以从这些产业之中直接抽调资金。而在江南是不行的,江南本身有很大的经济体量。周梦臣需要的是讲这种经济体量,引导到自己想要方向,征税与扶持,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没有征税,地方没有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海瑞本身是清官,毫无疑问。当他将钱收上来的时候,第一件事情,是用这些赋税垫付百姓缩叫的杂项。这些杂项不是朝廷正税,但也是必须的。就好像县衙的运行成本,将正税也就是粮食运输到京师的运费等等。
海瑞这样几乎是给上海百姓一次大减税。减税程度甚至到了百分之五十。降低到了太祖水平,也就是一亩地有数斗米。这还是江南官田太多的原因,而官田因为时间长了,已经模糊不在了。正统年间,就进行了一次赋税改革,就是将官田赋税的总数摊平在江南所有的土地之上,形成了如此高赋税。
如果不算官田,大明每亩土地仅仅征收三五升而已,不足一斗。
除此之外,海瑞还将钱都花在地方上,疏通吴淞江工程,上海段根本没有让朝廷掏钱,是上海县自己出钱的。
周梦臣都有一种感觉,上海虽然是一个县,他可以支配的财力,已经胜过很多地方一个府。这还是刚刚开始,估计将来,上海一县能胜过江南一府,甚至超过苏州也不是不可能的。
在这个过程之中,周梦臣并不是没有收获的,他收获的就是海瑞制定一整套上海县衙章程。
周梦臣虽然是一件件功劳上去的。对政务也是了解的。但是他毕竟不是从县令做起的。对于最基层的事情,是隔了一层,而偏偏这一层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朝廷多少政策到了最后,都要看县令执行到位不到位的。
海瑞的经验给了周梦臣很多想法。
不过,周梦臣内心也知道,海瑞的经验不好推行。因为首先要一个精力超群,毫无私心的县令才行的。海瑞在大明只有一个。
周梦臣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即便有第二个,周梦臣也不会完全相信的。
海瑞经验也不是毫无用处的。对于最基层的问题,给了周梦臣很多想法。只是所有想法都给了周梦臣一个答案,那就是要大动干戈。不然,根本行不通,这本质上大明的管理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反而形成了束缚。
海瑞能以自己超强的能力,与超强道德感打通这一切。而其他人大多是不可能做到的。县令的工作要大改,县一级下面胥吏要大改,县一级别的分工要大改,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周梦臣需要一大批理解自己思想的县令。
毕竟,再多政策都是要人来办的。
周梦臣忽然理解王安石变法,为什么在科举上大动干戈了。就是为了人才。
所有政争,都可以理解为人事斗争。能决定一人,或者一批人在什么位置上,才能决定这些人能做什么事情。
周梦臣忽然对首辅之位,产生了强烈的渴望。没有大明朝廷的控制权,他是所有改革都是现有制度下增减缝合而已,并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周梦臣只能按捺住,自己心理的想法。
因为这不是时候。
时机是很重要的。
虽然此刻不能大动,但是并不妨碍,周梦臣将上海看做大明的特区。将大量的产业向上海聚集。
在周梦臣争取之下,江南织造局在上海开办了分局。用得都是周梦臣提供最新技术。而主持江南织造的更是他的老熟人。藤祥。
其实嘉靖对周梦臣折腾的情况,是非常重视的。早早就派了太监来监视,只是周梦臣身为六省总督,派出一个身份地位相当的太监,不大好办。而且给太监高位,从来不是嘉靖的这想法。所以他只是简单的换了织造衙门的管事太监。
派了藤祥。藤祥与周梦臣关系很好。当时不管太监与大臣关系再好,他们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根在宫中,嘉靖也不担心藤祥会投向周梦臣。另外嘉靖也不愿意自己对周梦臣态度表现的太过赤裸裸的。
毕竟,嘉靖对周梦臣看似宠信之极,内里虽然有一点点别的心思,却并不想表露出来。
所以才选定了藤祥。
藤祥到了江南之后,在很多事情上都给周梦臣支持。但是不管是打仗,还是周梦臣与心学的纷争,都是他一个太监插不上手的。但是在一件事情,藤祥能帮得上忙,就是在上海兴建一处新的江南织造局,或者说分局。
江南织造局的最根本的任务,是供应朝廷用度,宫中用度。上到嘉靖的龙袍,常服,道袍,下到太监,百官,锦衣卫,大汉将军的衣服吧,还有朝廷对外的赏赐。都是江南织造局供应的。
而上海这个江南织造局分局的目的却不一样,他就是为了赚钱。主要生产的东西,也不是丝绸,而是棉布。毕竟松江棉布甲于天下,上海本来就是有生产棉布的基础的。
单单在上海生产棉布这个项目,就是有赚头的。
这一点,周梦臣也没有忽悠藤祥。不过,周梦臣最大的目的,并不是赚钱。毕竟这赚钱,也是给宫中赚钱,固然能讨好一下嘉靖,但是周梦臣给宫中弄得钱够多,他并不觉得,单单这一点点钱,能提升嘉靖多少好感度。
第三章 纺织新工艺
给人刷好感度,也是有边际效应的。
周梦臣其实就是为了推广新的纺织技术。
珍妮纺纱机这种级别的纺织技术,对于周梦臣来说,并不困难,周梦臣甚至实验的将蒸汽机加入了纺纱之中。虽然蒸汽机很不成熟。但是不成熟与不成熟之间也是有区别的。
而今从周梦臣发明蒸汽机,到殷宗伊不断的迭代生产更新。已经与原来的蒸汽机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本仅仅能够提水的蒸汽机,渐渐成为一个动力输出单位,适应很多种情况,当然了,还有一点点的问题,那就是蒸汽机的稳定性还很成问题。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真正的稳定性,是要在不同的调试之中才能出来。将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解决了,才能稳定。
而今蒸汽机大体上是定型了,今后就是不断的磨合使用,并应用于不同的情况。
而江南是有一套自己的纺织技术的。这一套纺织技术不能说不好。有自己的优点,那就是太适合家庭作坊生产了。分散生产了。这对周梦臣来说并不是太理想的。
因为周梦臣要考虑效率问题,也要考虑征税问题。
效率就不用说了,中国大规模开海。对外输出的物资必然激增。那么,中国拳头产品是什么?是瓷器,糖,茶叶,还有各种候选项,但是周梦臣却将目标瞄准了纺织品,具体说是棉布。
这一来是,效仿英国。英国就是在纺织业上先崛起的。周梦臣觉得这其中必然是有合理的原因的。
二来,就是周梦臣也考察过,瓷器,茶叶,糖,乃至于其他东西,最容易工业化生产的,也只有棉布了,甚至不是丝绸。原因很简单,丝绸的工艺要求更高,现在蒸汽机连梳理棉布都有一些问题,更不要说丝绸。
周梦臣目的就是要打破,对付输出奢侈品的情况,而是对外输出大宗商品。
三来,也就是为了征税。不能应对蒸汽机面对的风波,必然有很多家庭小作坊倒毙。一旦应用了蒸汽机,以而今蒸汽机的规模,必然有一个厂房,而且要供应好煤与水,而江南的煤是比较少的,只能长途运输过来。
所以这些工厂都要聚集在港口才好。
周梦臣为他们选定的港口就是上海港。
所以,周梦臣要请江南最用影响的纺织机构,也就是江南织造局来做这个广告。
周梦臣这些心思,却不是藤祥所明白的。
不过,藤祥也不用全部明白。他最大任务,其实是监视周梦臣。在此同时,他也要维系好与周梦臣的关系。周梦臣一些小要求,他自然会满足的。毕竟周梦臣之前的战绩,有多辉煌,简直点金胜手,善财童子。
藤祥又怎么可能不听周梦臣的话。
只是这一次,好像有一些不一样。
这不,藤祥的江南织造上海分局,刚刚弄好。藤祥就请周梦臣去参观。
周梦臣自然答应下来,不过,他不是一个去参观的。而是带了自己一整套班子,包括海瑞这个地方官在内。浩浩荡荡的来到了上海分局。
上海分局的地址,也是在,吴淞江,也就是后世称呼的黄浦江一侧。
周梦臣早已看出来,黄浦江两侧将来定然是上海的工业区,是未来的繁华地带。而今有江南造船厂,江南织造局等巨无霸过来了,其他的大小工坊,也就会自发的或者不自发的向这里聚集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