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奋斗在大明-第9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拱嚼着咸菜,嘴里面咯咯吧吧作响,捏着一封报纸,上面正是周梦臣那一篇文章,说道:“周兄,你的意思我明白。科举很多弊端,自然是要更易的,但是事关重大,你这一下子,就掘人祖坟。你有把握吗?”
    周梦臣喝了一杯酒,乃是绍兴黄酒。
    这年头蒸馏酒乃是下层人才喝的,真正的士大夫一般都喝黄酒。而绍兴酒更是天下名酒。
    周梦臣说道:“时势不一样了,如果这一件事情放在朝廷上说,自然是我败多胜少,但是在报纸上说,却是我胜多而败少。”
    高拱有些奇怪,说道:“这是何道理?”
    周梦臣说道:“高兄。你有没有考察过 京师报社之中,真正主笔的人是那些?”
    高拱沉默了一会儿,说道:“我没有考察过,但是想来,应该都是落第之人。”
    周梦臣感叹道;“不愧是高兄。正是如此。不仅仅报纸如此,放眼天下,读书人从来是登科的少,落第的多。对于翰林院的人来说,科举给了一生荣华。而这对于那些落第的士子,科举耗尽了他们一辈子的膏血。岂能没有怨言?岂能没有迁怒?”
    “故而我在报纸上发声,自然有人支持。但是在朝廷上说这一件事情,却不是我能控制结果的。”
    “而滔滔民意,朝廷还是要顾惜一二的。”
    这是明朝,不是清朝。
    正因为是明朝,即便是皇帝对民意也是要存在几分尊重的。否则,万历也不会气得几十年不上朝,苏州也不会公然打死太监了。
    明朝的气氛是相当宽容开放的,而在嘉靖朝这种风气已经有了,到了万历一朝更是开放之极。
    而今周梦臣将报纸从民间的,地下,规模很小的。甚至不定时发刊形式,变成了正规的,官方的,有大量官员在报纸上发表意见。
    报纸这东西,一下子从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无形之中有些门槛了。之前大明士林传名声,都是要有诗会文会,乃至于让名家前辈评价夸赞提携。而今却不一样了。只有能在报纸上写出一片被人认可的好文章,数日之内,就会传为才子。声名大噪,一两个月内,就城传遍大江南北。
    连士林活动的规矩都不一样了。更不要说周梦臣特地将报纸引入政治领域了。


第六十八章 此物必大行于天下
    高拱咬着咸菜,忽然叹息一声,指着这一张报纸说道:“周大人奇思妙想。此物必大行于天下。”
    周梦臣说道:“高大人错了,此物,而今已经的大行于天下了。”
    高拱说道:“你的意思我明白。你在官报上给我留一个版面,我今夜就给你写一篇文章,只是,此物。”高拱手指轻轻敲打桌面上的报纸,说道:“用之正则正,用之邪则邪,慎之,慎之。”
    周梦臣说道:“我明白。”
    对于舆论是要利用,也要限制。根据不同的国情有不同的用法。
    如果是清朝,周梦臣死也不会打报纸的主意,怎么?嫌死的不够快,还是九族不够砍?清朝君主对民意,与明朝是两个极端。明朝的士大夫与清朝士大夫,不,清朝没有士大夫,只有奴才。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报纸在明朝,那是大杀器。要知道历史上复社,仅仅凭借结社,就能左右朝廷政局,就是因为他们有影响力。而今周梦臣一手打造的报纸体系,要比结社在传导舆论上厉害得多。
    更不要说。而今周梦臣对报纸掌控力还是最强的。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怎么玩?而且周梦臣的气学之中,有一批编辑人才。毕竟大医精诚等十几个期刊。一直在运行,虽然说批量很小。大多几千份而已,但是也锻炼出一批编辑运营人才。
    而今周梦臣大量办报,官面上有官报。私下里,还有很多从这些期刊之中离职的人员自己办报,可以说是先声夺人。但是周梦臣从来不敢小看,古代人的智慧。
    如果徐阶,他吃过几次亏,一定会明白报纸上的政治游戏该怎么玩。
    对于科技,周梦臣对古代人是碾压性的,但是关于人性,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周梦臣不觉得自己能与徐阶这样名垂千古的大佬对局。
    徐阶仅仅是不熟悉新事物,等熟悉了。周梦臣也就占不了便宜了。
    所以,周梦臣要趁着这个机会,要快打猛打,快攻猛攻。在徐阶熟悉这套规则之前,为自己营造先发优势。
    至于将来,周梦臣当政之后,又是另外的用法了。
    而远在江南的王畿,此刻也得出了与高拱同样的结论,他看着京师来的报纸,说道:“此物必大行于天下。”
    其实王畿对报纸要比徐阶了解。
    因为王畿自己也办报了,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与气学对垒。
    气学分科设学,几乎每一门专门的学问,都设一本月刊。借此发展人员。一时间,将很多人聚拢过去。
    无他,虽然儒学一统天下,但是很多具体的实在的学问,还是存在的。特别是在江南发展得很不错。之所以如此,还是因为江南科举考试竞争太激烈了。
    很多人都不觉得自己有希望考中。以至于大量读书人从事具体商业事务。
    同时也有很多家中殷实,科举无望的人,用心研究很多专门的学问。这一点,并不是其他地方可比的。
    为了对抗气学,王畿作为心学的掌门人。虽然很多人都不服他,他依然觉得,自己应该做出一些事情来。就照葫芦画瓢,办了月刊与气学打擂台。
    但是结果却很不好。
    原因很简单,气学内有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之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个表示就是实践与现实。基于这个标准,很多事情都可以谈。
    基于这个标准,大部分气学学子在月刊上的讨论是有意义的。在彼此争论之中,将事情越搞越清楚了。而且很多人学习气学理论之中,与自己身边的事情验证,有很新奇的发现。
    总之,气学之类的期刊,已经自成生态了。大部分人都能参与进去。
    而且王畿办的心学期刊就不一样了。
    完完全全成为了王畿的主场。
    王畿从来是好讲学,好辩论。办了期刊之后,就是将期刊当成自己讲学平台。完全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发表之后,随即当成靶子,大加鞭策。
    可以说,期刊成为了王畿一个人的舞台。
    王畿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只是如此一来,心学一脉就更加分裂了。
    本来,王畿就不能服众。虽然王畿资格老,但是很多与王畿同时期,或者稍后一点拜入王阳明门下的人,还没有死光。本来大家仅仅学术上的分歧,还有相互容忍的可能。
    但是而今王畿这么一搞,很多人不与王畿玩了。
    当然了,也可以说,王畿一脉更纯粹了,纯粹是王畿的徒子徒孙,他们学的也不称不上是王阳明之学,还不如说王畿之学。
    王畿在这上面的经验,是失败的经验。但是即便是失败的经验,也好过没有经验。
    正如张居正所料,王畿接到了徐阶的书信,自然坐不住了。
    徐阶从来是将心学当成自己助力,徐阶是一个政治家,他一切行为都是基于政治利益,而不是其他,他对心学也是如此。而今徐阶对心学已经没有什么需要了。徐阶当然不会过河拆桥,这对他的名声大大不利。但也没有为心学衰败与否多操心的意思。
    但是王畿不一样了。
    王畿一向以王阳明衣钵弟子自居。自然不能容忍这一点。
    于是王畿召集了自己的弟子们说道:“周梦臣在京师,想动科举。估计是将气学代替理学成为关学,这是我们万万不能容忍的。否则王师一番心学,至于何地?”
    “我要进京,这一次吉凶难料。你们谁愿意跟随?”
    王畿弟子之中大部分都说道:“弟子愿意服侍老师一同北上。”
    王畿还是很有人格魅力的。最少王畿众多弟子都愿意跟随。
    王畿带着几分欣慰,说道:“好,我等师徒看看周梦臣有何手段。”
    王畿还没有来到京师,就已经天下震动了。
    因为周梦臣发文之后,高拱再次发文,对科举的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批判,对理学的批判这里就不多说了。不过高拱与周梦臣的观点也是有些差异的。
    高拱主张实学。他的很多观点,都是建立在实学之上。
    虽然大学士李春芳下场反驳两人。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单单是周梦臣与高拱,事情虽然大,但还在可控制范围之内。而李春芳反对,一下子将事情都高得更大了。
    第一个点,说道了科举内容。周梦臣反对的大多是科举上的弊端,但并没有多少言语涉及科举内容。不是周梦臣不想对科举内容动大手术。而是不能。
    大明科举用理学,已经多少年了。根深蒂固。不可能一下子动摇了。
    所以就回避了。
    毕竟周梦臣提出来的问题,他都是想解决的。
    而高拱就没有多想,他就是来喷的,直抒胸臆。不过周梦臣对此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因为欲得其中,必求其上。要想打开一扇窗户,就要先声张要掀开屋顶才行。
    第二个点,自然是李春芳忽然发声了。
    如果之前,还是简简单单的以事论事。而今谁都看出来,不是了。是周梦臣与高拱加起来,与徐阶掰手腕。虽然发声的是李春芳,谁不知道李春芳背后就是徐阶。
    如此一来,几乎所有人都不敢乱掺和了。而科举本身就牵动很多人的心思。更不要说,而今科举是否改革也成了暴风眼。更是震动天下。
    想看看,到底是老谋深算的徐甘草,徐婆婆更胜一筹,还是高蛮子,与周拼命更有把握。
    对了,周梦臣自己不知道,他在京城也有了外号。就是周拼命。因为很多官员都觉得周梦臣做事不留余地,每一件事情都好像在拼命一样。


第六十九章 谈一谈
    闹得如此沸沸扬扬的,嘉靖在宫中又怎么可能不住知道啊。
    徐阶的密揭也到了嘉靖的面前。
    嘉靖的脸上带着一种似笑非笑,让人捉摸不定的表情,忽然问道:“黄大伴,你觉得这一件事情该怎么做?”
    黄锦说道:“奴才哪里知道。还是陛下圣明独断。”
    嘉靖说道:“什么事情都让朕独断,要你们还有什么用处?”
    黄锦立即跪倒在地,说道:“奴婢该死,奴婢该死。”
    嘉靖淡淡地说道:“起来吧。”
    黄锦这才缓缓起身,后背已经微微见汗了。
    自从陆炳死后,黄锦一直觉得自己不好过。因为,陆炳之死,让黄锦的不安全感加重了。而且是很重很重的。
    黄锦是嘉靖唯一信任感比较高的人。但是也因为如此,嘉靖对黄锦的怀疑,也就更多了。
    这很矛盾?一点也不矛盾。
    之前嘉靖能信任陆炳与黄锦,陆炳与黄锦是一路人,同样也是相互牵制的。但是而今陆炳不在了。牵制黄锦的人已经不在了。甚至嘉靖不可能找出替补陆炳的人。他已经将锦衣卫交刀了朱希烈手中,这个朱希烈也是成国公府出身。按理来说,也能让嘉靖信任了。
    不然,他与勋贵牵连太深。
    至于交给文官出身官员掌管锦衣卫,嘉靖脑袋没有被驴踢了。还找外戚。嘉靖对外戚也不信任。
    可以说,如果同一件事情,黄锦与朱希烈两个人说法不一样,嘉靖下意思就会相信黄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