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大明-第9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得到消息相差不大。所以学习的时间,不会太长。
二来,这一次考试,新增的东西,都已经极限压缩难度。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改变。
再有,就是考试人群承受能力是很强的。
在大明有穷秀才,一般不会有穷举人。因为举人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大多都是家境殷实。一次考试失利,固然可惜,但也不至于寻死觅活的。
再加上考试的新流程。
基于这些原则,周梦臣展开了工作。
从嘉靖四十年末,一直忙到嘉靖四十一年春。
更是刚过了年,就离开了家,进入贡院之中。他作为主考官,需要在这里待上很长一段时间。出题,考试,批阅,排名之后,周梦臣才能出来。
好在贡院对于考生是不大友好的,但是对于考官是很友好的。周梦臣作为主考官,在贡院后面有单独一个院子。与家里并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不能带女人进入。只是带小厮书童而已。
不过,周梦臣对此也有担心。
因为在贡院里面,封锁内外消息。他就失去了对外面的干涉能力。一个不小心,等他出来之后,外面的局势大变。所以,他进入贡院之前,与杨博,高拱,杨继盛等人都打了招呼。
遇见什么事情,想办法拖着。等他出来之后再说。
不过,对外面的事情,周梦臣也仅仅是操心到这个地步了,在春闱这一段时间之内,周梦臣决计不能分心。无他,主考是一件利弊相当的事情,做得好。今后这些学生大多都是自己的政治资源。
做得不好。
甚至出了弊案,那可就影响大了。
周梦臣现在还记得当初翟鸾,是怎么被一棒子打下来的。而唐伯虎案中,程敏政也是前途无量,但是最后在查无实证的情况下,也只能黯然罢官,结束了自己的仕途。
周梦臣也担心,徐阶在这上面做手脚。
虽然周梦臣觉得,徐阶自诩清流。不会用这么肮脏的手段。他毕竟不是严嵩。但是周梦臣与徐阶交手几次,并不觉得在政争之中,徐阶的下限,比严嵩的下限高到什么地步。
两人的高下,从来不在手段上。
所以,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徐阶真动手了。周梦臣不至于一下子罢官,也定人会受到重大打击。自然要防患于未然。
只是如此一来,周梦臣也就要费心。
盖因科举是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外围距离北…京城外五百里左右的卫所军。特别调入京中,承担外围警戒任务。虽然而今日卫所军没有了。但是而今依然是这个方案,这一次调入的河南营兵。内场有锦衣卫,东厂巡查。
还有文官各种巡查。
层层叠叠,互相牵制。在制度上已经是很完善了。
但是周梦臣明白一件事情,那就是再完善的制度,都要落到人身上。没有人去执行,单单有制度算什么。
只要有人出大价钱,不是没有门路内外沟通的。而周梦臣作为主考官,也不好安排私人。毕竟,别人不知道还以为你这个主考官要玩一个大的。所以,周梦臣只能自己挑选几个精锐随身代入贡院之中,看似是仆人,但实际上精通各种手段,用来监视各部有无异常动静。
而周梦臣在考试开始,就今日了战时状态。
这一场考试,对学子是决定命运的一场考试。但是对周梦臣来说何尝不是一场的大考?不,在越来越往上的道路上,那一步,那一个决断,不是一场大考啊?
只是考试时间很快就到了。
无数学子在贡院外等候。
一个个提着考篮,神情紧张。
因为他们要过号称最难的一关了。
搜身检查。据说,要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光衣服,打散头发,并且要衙役亲手扒开谷道,总之,难堪之极,周梦臣当年是早有名声,有自己的关系,才免除这一道苦楚。甚至据说有学子,见到这样子,当时就将考篮给摔在地上,说:“有辱斯文。”转身就走,人家不考了。
作为考生的时候,周梦臣对此深恶痛绝。但是作为考官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承认,作弊的手段花样百出,藏于谷道,已经是很常见的手法了。就好像毒贩们常常人体藏毒,要知道科举考中带来的种种好处,可不比贩毒强太多了。毕竟,贩毒能带来的仅仅是钱而已,但是一旦中进士,带来的好处,简直是数不胜数了。
区区谷道藏书,又算得了什么?
不过,周梦臣还是做出了一些改革。毕竟周梦臣也知道,动科举一次不容易,他这一次主持春闱。他制定的很多章程,之后一段时间,就很难变动了。
即便下次再动科举,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毕竟很多事情都要一步一步地来。动作太大,会扯到蛋的。
再加上技术的进步。周梦臣搞出了一个新的方式。
那就是澡堂子。
在进入贡院之前,所有人都要洗澡,并将旧衣服放在外面。在考场之中换上新衣服。
第七十九章 嘉靖四十一年春闱
这个创意其实并不出奇。
只是想支撑这个创意的难度却是不小的。
如果没有锅炉,想要供应数千人用热水洗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是而今周梦臣的很多改革之下,这一点点小小的变化没有任何问题了。
蒸汽机都有了,区区锅炉算什么?而北…京周围,更是全部改成了用煤。甚至一度让北…京周边地区用煤量大到,北…京附近的煤矿无法供应的地方。让大量朔州煤从西山运河进入北…京市场。
这倒不是北…京附近没有煤了。其实北…京附近的煤矿很多。只是用煤量大增之下,煤矿产能不足。一方面是大家都没有想到用煤量会这么多?其次,就是煤矿的生产方式没有改革。而朔州煤是露天煤,不管扩充产能,还是运输都很方便。如此一来,朔州煤压倒北…京附近的煤矿也就自然而然了。
不过,听说已经有人准备将轨道引入煤矿生产。或许完成生产方式改革之后,北…京附近的煤矿也再次兴旺起来。
这都是后话了。
这仅仅是为了说明。一个大澡堂子,很多人司空见惯,却不知道这背后有多少前置关节需要打通。
而考生们在过了这一关之后,还有下一关要过。
“什么?”项钶乃是江南项家的人。能过武功斩六将,从江南一路考到这里,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甚至事先已经打点过了。免除检查谷道之苦。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周梦臣主考之前很多规矩都被打破了。
他之前做得那么多工作,都不管用了。
这个士卒说道:“这位老爷,朝廷的规定在此。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让我们扒开谷道看看。另外就是在我们眼前,方便一下,让我们检查一下那个。就可以了。老爷别难为我。”
项钶一身衣服七零八落。
让项钶一身贵公子的气质荡然无存。
这也是无奈。
项钶学问其实不错,但是对穿衣服是真不熟悉。他项家家产百万之众,从小锦衣玉食,有侍女伺候。从来没有自己穿过衣服,更不要而今他的衣服。周梦臣给考生准备的衣服,是寻常棉布衣服,好在汉服形制,对身材宽容度极大,身形高矮胖瘦,都可以,只是要自己收拾一下了。、
但是项钶的问题就是他自己不会收拾。再加上一身不合适的衣服,头发还有一些乱。
总之,项钶这辈子都没有如此狼狈过。
他咬牙说道:“好。”
随即端着一个马桶。在两名士卒目光注视之下,蹲在一个小隔间之中。出恭。
只是项钶一辈子都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情,越是想拉,就越是拉不出来。
项钶所在的地方有一排这样的小隔间,专门用来做这个的。而之所以派两个人来看着,就是担心一个私下勾结。只是如此处置,让项钶无论如何也拉不出来。这士卒默默讨出一瓶药,说道:“要不,试试这个?”
这士卒说道:“催的。不过事先说好。这东西吃了之后,一个不小心药效大了。我们可不负责。”
此刻的项钶,羞愤欲死,哪里还管别的什么。立即服下一颗。随即,噗噗通通,他解脱了。
对于项钶这位贵公子今日是他难堪之极。但是对于其他考生来说,却是新鲜之极。
大同王宜轻轻松松过了这两关,他感受自己的衣服是纯棉的,也很厚实。看起来还行。有里衣有外衣,还有一个小被子,让晚上盖,决计是不冷的。不过王宜有一些担心,暗道:“朝廷将笔墨纸砚都收走了。中午吃什么啊?”
会试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再加上提前入场一天,可以说是十天上。其实前一天可以傍晚入场。但是周梦臣改了很多东西,事情很多。需要第一天早上就开始入场。下午就入完了。
之前,每一个考生都带着考篮。里面除却笔墨纸砚之外,还有干粮食水。
但这一次,不仅仅衣服不让穿进来,考篮也不让进来。
王宜有些不知所措。这与之前那些前辈说得不一样啊。
王宜来到自己号舍之中,坐着里面很是憋屈,高不能抬头,低不能容膝,唯一的问题,是不漏水。倒也可以了。等考试开始之后,就只能在里面不出来了。他也就出来转转。
这个时候还是可以自由活动的。
他出来就看向项钶脸色苍白地站在一边,与另外一个人攀谈。项钶说道:“你也姓项,又是临海人,可是本家?”
这个人年纪稍稍大一些,打了一个哈哈说道:“或许吧。”
项钶正想说什么,只觉得脸色一变,什么也不说了,匆匆向厕所而去。
王宜上前去了,说道:“这位项兄,在下大同王宜。”
项思教说道:“可是大同书院的王兄?”
王宜说道:“你怎么知道?”
项思教说道:“在下六艺书院的项思教,看过王兄发表《关于铁质罐头生产的若干争议》,真是一言定乾坤,听说在此之后,大同所有罐头都开始改成铁罐头了。”
王宜说道:“项兄客气了,其实,周大人在的时候,就提过这个事情,只是那个时候铁价太高。而今铁价降下来了。我不过是拾人牙慧。捡个便宜而已。我也看过项兄的《番薯推介》,我已经在让家中在田间地头试着种番薯了。如果此物能大行于天下,项兄之功,不亚神农。”
两人一打听都是气学中人。自然变得热络起来。
王宜乃是大同王家的人。大同王家是周梦臣扫清大同唯一剩下来的几个大家族之一。更是看周梦臣势力蒸蒸日上。自然举家跟随周梦臣,后来也参与到了罐头生意之中。王宜能发表这一篇论文,却是是需要家业的支持。
同样项思教也是项家的人。只是旁系远亲。家中多做海上生意。民以食为天,他对农学感兴趣。也是因为家族有人闯南洋。这才有了第一手资料。然凭借这第一手资料,研究了数年。终于有了成果。《番薯推介》,是对红薯耕种,储藏,用途等全部考订的一篇文章。
其实,历史上番薯也大概是这个时候就传入中国的。但是真正大行天下,也就是在万历年间。
而周梦臣搭建起来新的信息传播平台,让红薯一进入中国,就在各地落地生根。很多读到这文章的人。都在自己家乡开始试种。时间一长。想来红薯种植也就蔚然成风了。
根本不需要到清代,玉米与红薯这些新作物,才进入主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