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在明末有套房-第3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一套完整的体系,也就中国一家了。
这套体系无疑是非常先进的,但是价格一点也不友好,平均下来一辆自行火炮要一千多万美元。
这是典型的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如果全旭这个狗大户买下一两个营,那他们就赚大了!
不过很可惜,全旭想都没想就拒绝了。卫士火箭炮当然是非常先进的,放到明末简直就是黑科技。
可问题在于,它实在太先进了,一旦脱离了现在的指挥、侦察体系,十成功力就去了九成,还玩个毛屁!这玩意儿实在太先进了,不是那个年代的人能够驾驭的。
“我的客户素质都比较低下,给他们四辆59让他们列队前进,不出十公里就能开出四个方向了,给他们这么先进的武器,那不是成心砸自己招牌么!”
“那你也可以考虑一下a…100吧?这个是仿制俄罗斯b…31龙卷风的,相对要简单一些,威力巨大。”
“算了,还是63式吧!”
63式107毫米火箭炮真正名声大燥还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由于107火箭炮的外形简单,作战中粘上泥土等杂物,乍一看和农具有的一拼,而12个发射管打出去的火箭弹,起到了良好的覆盖能力,综和“农具”、“火力覆盖”等词于一身的63式火箭炮,大家戏称其为“农用犁地神器”。
而当63式火箭炮的炮架被摧毁式,107毫米炮弹也并非丧失了战斗力。首先利用土坎等构筑一个发射平台,随后将火箭弹放在平台上,使标线朝上,把随炮配备的简易标尺插入弹尾。
一切准备就绪并瞄准完毕后,用导线分别黏在火箭弹导电盖和底火位置,找一个电池或者手摇发电机,通电,完成发射。这就有了个问题,那时候上哪找电池去?也行发电机都找不到。不着急,极特殊情况下拿枪托把火箭弹后盖砸掉,点根烟,像放炮一样把弹尾引信管点燃,发射。
全旭的目的是采购63式107毫米的火箭炮给战船使用,与全旭自制的火箭弹炮弹完全不同,这种火箭弹有八公里的射程,携带八公斤tnt战斗部,像一枚火箭炮,报销一艘荷兰战船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杨剑锋有些无奈,全旭死活不要其他型的火箭炮,他也没有办法,不过由于这种火箭炮实在太廉价,哪怕五百门,也没有多少钱赚。
“我还要六三式107毫米火箭炮的整套设计图纸和一条生产线!,不提这个我还差点忘记了,56式冲锋枪、63式自动步枪、56式班用机枪、67式通用机枪的设计图纸和生产线,我也要,还要一个53式、一个56式子弹厂!”
杨剑锋:“全先生,你这可不地道,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是吧?”
“没办法,这是客户的要求,我必须办到。”
“没问题,图纸送你,设备半价,你买了这么多东西,我们也应该有点表示嘛!”杨剑锋接着道:“共计五亿三千万,你还有两亿七千万!”
这个时候,全旭才发现还没有给吴铭他们采购武器装备,龙门安全公司自然不能用这种旧货糊弄人。
杨剑锋指着另外一个仓库里的一辆坦克道:“这款呢,是应非洲朋友改装的,你看,附加了一些装甲之后这圆滚滚的脑袋就变成了棱形,是不是顺眼多了?再加上这门120毫米高压滑膛炮,像不像挑战者二型?这个现在是爆款,出口非洲的时候吓倒了一片小朋友,不来几辆吗?”
不过,全旭还是挑选了五辆59改坦克,这种坦克与重坦克对战肯定没戏,但是,120毫米的高压滑膛炮,可以击穿世界上现役的大部分坦克,就算是拿t90一样也是秒杀,关键是的前提是可以打中。
400支零三式步枪,四十具榴弹发射器,六十具重狙,一千支八五狙击步枪,外加防弹衣等装备。
就在全旭疯狂采购的时候,国家安全局的也是上蹿下跳,忙得不可开交。
几千支步枪,上千万发子弹,三百多门迫击炮以及四艘猎潜艇,在抵达尼日利亚之后,凭空消失了,偏偏他们没有查到一点有用的线索。
幸亏没有闹出大动静,如果闹出动静,国家会非常被动。
现在的问题就是如此,国家需要处理这批装备,也需要全旭手中的黄金。
中国的外汇储备虽然全球第一,可是黄金储备却只有一千吨出头,仅仅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旭两次出手,就是交给国家将近六七吨黄金。
这些黄金必须让军售成功,军火交易达成,偏偏还不能出任何问题,压力一下子就集中在国家安全局的有关部门身上了。
“目标再次出现,这次目标定购了大量装备,虽然以轻武器居多,但是却足够打一场小型战争,一定要盯死他,找到幕后买主,记住,这是你们最后的机会!”
“保证完成任务!”
“最好完成,否则你们就不要浪费经费了!”
随着上面三令五申,有关部门赶紧是安装监控,定位以及布控。
ps:写得很是迷茫,难受!
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第四二六章一路向北
如果翻开大明的舆图,其实并不难发现,全旭所领导全家军与工业党,就像一个张开血盆大口的巨人,随时准备择人而食。
就在全旭忙着向台湾扩张的时候,位于怀远镇的全家军第六旅也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完成的巩固阶级,也用了两年的时间,磨尖了爪牙。
陈应、罗世明、崔成友、徐彪这个四人组,倒是没有使用过份夸张的装备和武器,而是依靠着全旭建立的基础,发展强大自身。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怀远镇的第六旅,拥有步兵十二个团,骑兵四个团,炮兵三个团,共计十九个团共计一万六千余步骑精锐,除了战兵,怀远镇还有民团共计四万余人。
不错,现在的怀远镇拥有了二十万余人口,其中将近一半,都是洪承畴俘虏的流民军。大明王朝并没有控制河套,而是控制了河套南部的银川平原一半。
不是大明不想控制肥美的河套平原,而是不能,鄂尔多斯高原其实是蒙古高原面向陕西、宁夏的一个制高点,蒙古人对陕北高原和银川平原形成泰山压顶之势,一旦蒙古骑兵呼啸南下,就像从高原上山洪爆发般倾泄而下,滚滚铁骑足以在瞬间将一切抵抗辗成齑粉。
在明初的时候,大明军队保持着足够强悍的战斗力,还可以保持河套,在土木堡之变以后,基本上对这一块算是放弃了。
在这两年向河套平原发展的怀远镇公平军,其实也没少受到蒙古人的劫掠,骚扰。然而问题是,蒙古人打仗虽然不行,可是他们胜在灵活,抽冷子占一下便宜,马上逃走,只要逃进鄂尔多斯,怀远镇也拿他们没有办法。
不是蒙古人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因为鄂尔多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魔鬼三角区,这个鬼地方最大的问题就是水资源匮乏,地表几乎找不到河流,只有一些湖泊点缀在草原与沙漠之中,不过由于没有水源补充,也没有河口洪湖水排泄,这些湖泊十个有九个是咸水湖,谁要是渴疯了跑到那里去灌上两口,那滋味绝对是终生难忘的。
鄂尔多斯高原那反复无常的气候也是一个异常严峻的挑战,在如此极端的气候中,农耕是无法进行的,庄稼根本就种不活,而放牧同样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为就连牧草想长起来都不容易。
在长达两千年的汉人与游牧民族的反复博弈中,从来就没有哪一方真正去占领过鄂尔多斯高原,极度匮乏的水资源,恶劣多变的气候,这里既不能农耕,也不能放牧,不管是农耕文明还是游牧文明想占据它,并且在上面站稳脚跟都是异常艰难的事情。
怀远镇的公平军占据了河套平原,并且成功在河套平原上开垦了二百六十多万亩田地,以及种植了六百多万亩的人工草场。通过不断的向河套平原迁徙,这里已经拥有了足足十六万人口,以及新建立的一百多个镇。
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平军必须占据鄂尔多斯高原,必须建立一道河套平原的屏障,向鄂尔多斯进攻,最困难的不是军事上的进攻,而是如何在气候恶劣的环境中,留下来。
开发鄂尔多斯,其实也是全旭的发展战略。
对于漠南漠北来说,中原王朝只要强盛,别说打下漠南,就算是漠北,贝尔加湖湖畔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想要留下来,那就非常困难了。
崇祯五年二月初二,一行十五人的小队伍,成功抵达了怀远镇,他们带着电台,以及装备,在怀远镇搭建了四十五米高的固定式天线,经过将近一个时辰的调试,他们成功与当时远在台湾的全旭取得了联系。
“鄂尔多斯是一块宝地,虽然地表上非常荒芜,干旱少雨,气候恶劣,然而在鄂尔多斯的地表之下,却拥有着丰富的资源,有大量的石膏,煤炭、碱、芒硝、食盐,硬质陶瓷的粘土,高岭土,石灰岩!”
当电台里传来全旭的声音,怀远镇的公平军对鄂尔多斯进攻就成了势在必行的战略行动:“河套平原需要一个安全的屏障,拿到鄂尔多斯是必须的,我们谁也不希望,我们的头顶,悬挂着一柄利剑,而这柄利剑,随时都有可能劈下来。”
怀朔镇与怀远镇一样,一南一北,扼守着公平军辖下的北大门,也是这次北征的起点。崇祯五年的二月十七日,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公平军正式向鄂尔多斯进攻。
这次北征,不以打败多少敌人为战略目的,也不以战据多少地盘为目的,而是为了稳定为主。
首先的目标,就是夺回塞外的中降城。
这是唐朝所建立的三受降城之一,也是唐朝安北都护府的驻地。不过,这里早已废弃,在宋朝时期,属于辽东云内州境内,在明朝时期,在洪武朝后期又恢复设立,不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废弃。
此时,寒风呼啸,如同刀割,以公平军为表面称号,事实上的全家军第六旅,派出四个团步兵团,三个骑兵团以及一个炮兵团,共计八个团,外加两万余名百姓青壮,组成将近三万人北上。
这是全旭并没有干涉的一次大规模扩张,既采取非军事的原则,进行步步蚕食。
为了这次北上,公平军投入了他们最大的积蓄,既九千余辆重型马车,携带了大量的装备。
公平军的步骑精锐士兵,于其说是过来打仗,不如说是为了看押这些青壮,这些青壮都是从洪承畴卖过来的,用公平军所生产的钢铁、粮食等宝贵资源,他们现在还不是公平军的自己人。
现在经历的这个过程叫劳动改造,为自己所犯下来罪行赎罪,而不是像其他将领收纳降军一样,直接换一身衣服,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
在公平军或者说全家军的体制内,完全没有这种待遇。
正所谓要想富,先修路。
这次公平军北上,第一目标就是修路。自怀朔镇到中降城,全程大约一百六十余里,这条路,与后世的马路一样,这种道路,中间高,两边稍低,宽度在十六米左右,当然这种官道,放在后世只能算半成品,既就石灰和粘土,混合之后夯实。
左右两侧挖出两条沟渠,既是为了挖土,也是为了在暴雨季节,方便排水,鄂尔多斯高原气候恶劣,大部分天气干旱少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