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明末有套房-第6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本是崇祯朝的状元,又是崇祯旧臣,在新朝本该避嫌,偏偏在这个时候冒出头。

    刘理顺对于李信的善意提醒,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自己站在这一方面。

    他是士大夫出身,认为大明重士重农,本身没错。

    而且全旭重商,本身不是没有问题。

    比如说,商人赚钱快,花钱如流水,当然,这并不是问题,随之带来的就是一种社会风气,出入排场很大,吃喝铺张浪费,穿金戴银,让刘理顺非常不爽。

    其实,让他不爽的事情非常多。

    比如说,刘理顺的原本居住的房子,就是靠近西直门外,这里虽然靠近皇城根,却是皇城根前的贫民窟,都是以力夫或车夫,杂役等人居多。

    原本刘理顺遇到这些草根百姓,这些百姓都会磕头行礼,态度非常恭顺。

    可是虽然全旭的新朝建立,居住在西直门外的普通百姓,家中的房屋被战争摧毁。

    全旭作为新朝皇帝,自然不会不管这些居住在城中的棚户区,于是,在全旭的主导下,这些战乱损坏的房屋,或者是棚户区,都开始了陆续重建。

    重建的方式与后世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是几乎一样,百姓可以自愿选择,或是原址接收新建的小户型房屋,或者在内城更偏远的地方,选择大户型,再或者直接折算成钱。

    随着新朝的建立,京城的房价随着清军逼近,开始了过山车比的跳水,不少力夫,或车夫,成了拆迁户,他们选择要钱,每个人获得数百甚至上千两银子。

    人只要有钱了,腰杆就硬气了,再看到这些旧邻居,他们变得衣着光鲜亮丽,见到刘理顺这个官员也就微微点点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这种落差,让刘理顺非常不适应。

    全旭的新朝,对于士绅和读书人的打压,到了几乎苛刻的地步,见官不拜的特权没有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特权也没有了。

    刘理顺感觉自己,应该学习魏征一样,把全旭从错误的道路上拉回来。

    就算全旭不满自己,那能怎么样呢?

    首先,刘理顺没有像其他士大夫一样,名下挂靠着太多田产,为此,他不惜得罪了自己的亲族,只要回乡,刘理顺也会遭到一片骂声。

    他,本身就是青流,既不贪污,也不腐败,身正不怕影子斜。

    李信见刘理顺不听劝,他也只能无奈的叹了口气:“好自为之……”

    随即,李信离开了刘理顺的家。

    对于李信的警告,刘理顺不以为然。

    他有无数热血的学生。

    这些皇家学院的学生,大都是工业党新秀,或者是全旭的嫡系人马的亲族子弟,就算自己被抓进锦衣卫,有的是人为他鸣冤叫屈。

    现在的刘理顺就像后世的大V公知一样,硬想碰瓷,提高知度名。

    可惜,刘理顺不知道的,锦衣卫不仅可以光明正大的抓人,还可以暗中阴人,让人防不胜防。

    这天下午,刘理顺正准备出门,他有一场报告会,呼吁更多的学生参加联名上书。

    可是,在打开家门时,他发现自己的门前的地上,躺着一名年纪轻轻,怀着一名婴儿的女子,女子似乎已经昏迷,而这名婴儿也发出微弱的哭泣声。

    刘理顺无奈,吩咐家仆将这名女子抬进府里,并且找郎中为这名女子看病。

    随着郎中过来查看一番,开了一副去风寒的药,吩咐刘府的下人,煎药以及注意事项,等过了差不多大半个时辰,这名女子终于醒来。

    通过沟通得知,这名女子是固安人,娘姓李,夫家姓刘,她的丈夫在京城的风行车行当车夫。

    前一阵子,家里遭了雪灾,房子被积雪压塌,无奈之下,刘李氏只要抱着年幼的儿子,前来京城寻亲。

    来到京城后得知,他的丈夫死清军入城的战乱中,面对举目无亲的京城,刘李氏身为分文,又冻又饿,倒在刘理顺门口。

    刘理顺再怎么说,也是一个正直有担当的读书人,怜悯之心还是有的,这个刘李氏的身子状况不错,到了晚上就开始主动帮忙刘府的下人干活。

    经过刘李氏的耽搁,刘理顺也没有顾上去参加集会。

    刘理顺询问刘李氏以后有什么打算。

    刘李氏立即跪在刘理顺的面前,请求刘理顺收留,只要能给刘家留下一条香火,她愿意当牛作马。

    刘理顺其实也为难,他并非大富大贵之家,他的收入就那么点俸禄,虽然名下有四百亩的田产,可是田产一直都是刘理顺的兄弟在打理。

    如果收留刘李氏,那就意味着刘府要多增加两张嘴。

    刘理顺拒绝了刘李氏,刘李氏二话不说,离开了刘府,出门左转之后,解下腰带,吊在树上。

    刘理顺得知刘李氏在门外上吊,隐隐也感觉不太对劲。

    这个时候,刘理顺的妻子靳氏,反而心动了。她与刘理顺成亲于微末,夫妻二人关系和睦,哪怕一妾,也是靳氏的通房丫鬟。

    只不过,刘理顺也有心事,他有三女,却没有一个儿子,靳氏连续生了两个女儿,却不能生儿子,而这个刘李氏虽然出身不高,也是一个寡妇,却带着一个儿子。

    靳氏就对刘理顺道:“要不就留下?”

    靳氏与刘李氏私下商谈,要刘李氏留下可以,刘理顺会纳其为妾。

    刘李氏自然同意。

    刘理顺就邀请三五好友,摆了几桌,正式纳刘李氏为妾。

    就在刘理顺送走好友,准备入洞房的时候,刘李氏的丈夫刘俊就带着一群工友,来到了刘理顺的府上。

    正牌子丈夫找上门,别看这个刘俊长得五大三粗,却伶牙俐齿,一口咬死了刘理顺与其妻刘李氏通奸,说要告官,喊打喊杀。

    很快,街坊四邻都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住了刘府。

    通奸罪在后世只是道德问题,不属于法律问题。

    但是在大明可是法律问题,除允许本夫捉奸(《问刑条律》刑律二人命)外,并可在当场杀人无罪。(《明律集解附例》九·刑律一,人命“杀死奸夫”)。而通奸的处罚:“无夫奸杖八十,有夫奸杖九十。”

    全旭的新朝,并没有学着后世认为通奸无罪,而是修改了部分法律,比如说,在杖刑行,需要裸衣,这一条被废除。

    面对刘俊等人喊打喊杀,刘理顺也自知理亏,杀死奸夫,那么刘俊无罪,而刘理顺则无处伸冤。

    当然,这是在全旭的新朝,如果在朱氏大明,真是出了这事,肯定会官官相护,根本就没有人受理此案,凡事不绝对,如果有人想对付刘理顺,也会顺水推舟。

    刘理顺无奈之下就只好花钱消灾。

    刘俊拿着刘理顺的全部家财,约一百多两银子,带着刘李氏与其子离去。

    刘理顺前往皇家学院上班,他准备继续宣扬他的政见,结果连大门都没有进去,“抱歉,你不能进去?”

    刘理顺非常生气,他指着自己的脸道:“你看清楚,本官乃皇家学院教谕!”

    “从今天开始,你已经不是了!”

    “本官是陛下亲自任命的皇家学院教谕!”

    “可你私德有亏,何以教书育人?真不怕误人子弟?”

    对于这个指责,刘理顺还真无言以对。

    刘理顺从京城的清流名人,瞬间成了人人喊打的老鼠。

    当然,全旭不关系刘理顺的下场。

    事实上,如果不是这场弥天大灾,全旭懒得理会刘理顺的书生意气。

    这样的人太多了,要是有一个抓一个,那大明的监狱恐怕不够用,得扩大个几倍才行。

    但是也不能置之不理。

    一锅老鼠坏一锅汤的问题虽然刘理顺的话,很难对全氏大明以及全旭本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是影响极其恶劣。

 第七七八章母凭子贵

    第七七八章母凭子贵

    并不是全旭小心眼,也不是全旭反对言论自由,主要是这是前车之鉴!

    就像崇祯,其实是被舆论绑架住了。

    在皇太极称帝,其实早在崇祯八年的时候就称帝了,全旭知道这事,崇祯其实也知道,但是,站在他的立场上,大明必须北伐满清。

    很多时侯,政府就会被所谓的民意绑架。

    言论可以相对自由,比如说漂亮国,可以攻击总统,辱骂政客,但是从来没有人敢攻击财团或者提出人种歧视。在我们在观看好莱坞的电影,几乎每个电影里,都有黑人演员扮演的“好人”角色。

    这是漂亮国典型的有限制的言论自由,大不列颠英国其实也是一样,可以攻击政客,也可以八卦皇室的风流韵事和八卦新闻,甚至可以调侃王室,但是禁忌还在明显存在的。

    虽然开除了一个皇家学院的教谕,同时也给政务院提了一个醒。

    与国外的国情不同,揣摩上意,这是官场的金科玉律,身在官场,如果不能从一个眼神,一个少许的举动,揣测到上面的真正意思,这样的官员,注定只是糊涂官。

    虽然说,刘理顺被开除,表面上看合乎情礼,似乎也没有漏洞。

    可问题是,官场中人,大都是人精,谁不知道谁?

    刘理顺虽然年过四旬,身材纤瘦,能被崇祯钦点为状元,至少说明他仪表堂堂,别说他现在还是知府一级的高官,就算是一个平民百姓,有不少人愿意嫁给他为妻,或者为妾。

    他完全不需要与一名车夫的妻子通奸,更何况,以他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有心人安排,刘理顺也不可能与刘俊之妻相遇。

    这中间肯定有猫腻。

    看破不说破,也是官场的金科玉律。

    在赈灾的大环境下,稳定压倒一切,所谓的言论自由,那简直就是笑话。

    至于,做魏征,那就更是一种笑话了。

    魏征于其说是直臣,不如说是非常默契的配合李世民,毕竟,作为人,都会有失言的时候,李世民也是这样,他喜欢喝酒,也喜欢吹牛逼。

    可是作为皇帝,他又是金口玉言,说出来的话,那就是金科玉律,那就是要执行的,在这个时候,魏征承担的角色,既是直臣,也是给双方一个台阶下来。

    就像生皇子李象的时候,李世民当时夸下海口,五品以上官员要升一转军功,话说出来了,冷静之后,李世民也后悔了。

    唐朝官员虽然不像明朝那么多,然而问题是,唐朝当时十道、三百六十七军州,仅正五品以上官员就多达三千余名,每人增加一转军功,好嘛,国库收入十分之一都要发出去。

    魏征劝李世民不要赏,为了直臣的忠言,李世民只好勉为其难的接受了魏征的建议。

    换一个形式来说,魏征如果劝李世民不杀李承道会怎么样?

    李世民恐怕要怀疑魏征是什么心意了。

    有些事,不能做。

    有些话,坚决不能说。

    可以说,刘理顺是一个悲剧。

    如果不是刘理顺多嘴,那么他就是儒家的新大旗,取代孔氏不可能,至少现如今全旭并没有封孔。

    至少可以与王明阳的地位相当。

    可惜,他错过了自己最好的机会。

    京城待不下去了,没有官场在身,也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来源,而且全旭不准在民间设立私塾,那么刘理顺就算想当一个教书先生也为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