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在明末有套房-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无论再精确的称,两枚银币之间的差距不到一厘(05克)

    全旭铸造的锤子银币却非常受欢迎,使用方便,一枚就是一两,二两就是两枚,一目了然。

    不像那些乌黑的碎银子,用的时候还要称。

    不过,没有人称全旭的银币为银币,人们总是习惯的称呼为全氏银饼。

    这是全旭最无奈的事情,银行没有正式开业,但是,经过女人坊流出去的银币就多达三十余万枚。

    当然,由于女人坊的会员存款的流通,全旭成功利用这些银子,进行铸造,累计铸造两百万枚。

    经过陈应的反复磋商,二月底,全旭买下预订的十三万余亩土地。

    进入崇祯二年的三月,大名府本地的农民,离开了建筑工地,返回家中开始准备春耕,城堡的工程进度一下子慢了下来。

    全旭似乎没有把春耕的事情放在心上,他带着三娘、二娘、乘坐着他的马车,袁世卿乘坐着一辆普通马车,其他几辆大车上放着柴米油盐,数十名家丁跟随。

    名义上,全旭是在巡视自己的田地,事实上,他就是在春游。

    由于去年冬天的雪很大,此时的田地还不算干旱,小草吐出嫩芽,春风拂面,颇为舒适。

    与全旭的心情愉悦不同,袁世卿可是愁眉不展,他是真愁。

    “东家,咱们什么时候开始耕地!”

    “不急。”

    可是作为外院管事,袁世卿却不能不急,他前往开州、广平府、甚至东昌府去打听,根本就没有人愿意卖牛。

    没有牛,全旭的十五万余亩地,拿什么耕种?

    十五万亩有多大?差不多相当于一百多平方公里。

    当然,全旭的田地并全是在大名县境内,大名县境内的有七万余亩,而在开州一部分、彰德府临漳县也有一部分。

    临漳县的南岗,这是全旭位于大名县最远的一块地。

    全旭站在周围,仔细观察着这里的土地,地界碑已经换了,现在换了全旭的名字。

    周围佃户可怜巴巴的望着全旭,他们没有土地,也担心全旭不给他们土地种。

    “东家,再不耕地,时间就来不及了!”

    袁世卿急上嘴上都起了水泡。

    “不用着急,你现在通知,原来的佃户,让他们过来开会!”

    除了全旭大院周围二三十里没有村落之外,高岗这里反而有大大小小的十几个村落。

    袁世卿听到这话,他还以为全旭是分配人手,准备开工。

    袁世卿的脚上仿佛像长了弹簧一样,非常开心的去通知这些佃户。

    众家丁则开始南岗的高地上,搭建了一座座帐篷,又从随行的马车上卸下来柴米油盐。

    附近的村落叫高家庄,面积不大,总共才二百余人。袁世卿通知高家庄的青壮,这些青壮分头通知周围的村落。

    这些村落有远有近,有大有小,足足两个多时辰,这十几个村落,三千余人这才抵达现场。

    全旭吃过午饭,已经睡了一觉。

    此时,等到所有人到齐了。

    全旭伸伸懒腰,拿着喇叭望着众人道:“我姓全,是你们的新东家,现在吩咐你们几件事。”

    全旭刚刚开口,把这群没有见识的百姓吓了一大跳。

    全旭的声音仿佛像炸雷一般响起,他们人数虽然多,却能清楚的听到全旭的话。

    众人不明白这是大喇叭,对于这位新东家敬畏起来。

    “你们想不想种我的地?”

    有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颤颤巍巍的道:“不知东家要收几斗租子?”

    “我不准备把地租给你们种!”

    听到这话,众人神色变得煞白。

    不给他们租地种,这让他们怎么活啊。

    “扑通,扑通。”

    全旭面前跪了一地人。

    “求求东家发发慈悲,给条活路吧!

 第一零八章家丁兵第二次扩张(三更求订阅)

    第一零八章家丁兵第二次扩张

    “求求东家,给俺们一条活路吧!”

    众人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

    众人哀嚎连天,不少人眼泪鼻涕横流,让人看着心酸,闻着落泪。

    全旭的脸上却没有任何表情,他不想继续采取明朝落后的农业生产模式。

    明朝的这种落后模式,直接束缚了太多的农民。

    而农民偏偏是最可怜的,最穷的一群人。

    对于明朝的改革,要从根子上改革,就是直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

    美国是一个现成的例子,只有不到四百万人口,却拥有高达二十八亿亩耕地,土地相对集中,农产品的价格就可以降下来。

    很多人会认为,美国经济如此发达,生活成本肯定非常高,就像北上广深,收入虽然高,生活成本也是全国最高的。

    似乎这才符合常理。中国的一线城市生活成本,大大地高于二三线城市。

    事实上,根本就不是这样。一个鸡蛋9分钱。一个鸡腿几分钱,一斤大米042元。纯净水,24瓶售价399元,每瓶0166元。小猪肘子每磅一两块钱,你信吗?(首先声明,老程不是美分,以上数据取自新浪新闻,作者我是西蒙周)

    美国生活食品为什么会这么便宜?

    答案其实很简单,生产成本。

    中国九亿农民,种地的成本远远高于美国,粮食价格下贱,九亿农民该提反对意见了。

    古代朝廷都有一条金科玉律“谷贱伤农”。

    所以,一旦粮食价格过低,朝廷就会人为干涉市场价格,从而平衡农民收益。中国的农民收入是逐年增加的,当然,这只是字面数据。

    如果中国农民拥有人均一千五百亩土地,一家三个人四千五百亩地,哪怕麦子每斤只赚两毛钱,按照亩产千斤计算,一亩地就是两百,四千五百亩地,就是九十万。

    那么降价不是不可以接受,中国农民一亩地可以赚至少八百块,但是人均不到两亩地,种地的收入勉强过千元。

    土地集中,不仅仅是可以降低价格,自然而然推着农业科技的发展。

    就以农用拖拉机为例,中国目前最大功率的拖拉机是东方红LW4004重型拖拉机四百匹马力,再大的就没有了。

    中国难道无法克服大型拖拉机的技术吗?

    显然不是,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大型农业机械的市场,九亿农民分摊不到十八亿亩地,根本就不需要大型农业机械,相反,像爬山虎型的旋耕机,却销售火爆。

    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其实是最浪费人力的。

    人总是要吃饭的,可是一旦没饭吃,那只能造反了。

    土地兼并是历朝历代亡国的根源。

    华夏民族其实就是在这个怪圈里打转。

    从西汉末年开始、再到东汉,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也包括唐宋还有明清,都是因为土地兼并,朝廷财政破产,最终,官逼民反,整个王朝土崩瓦解。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末世战争,华夏文明璀璨的魂宝却一次又一次在战火中损坏或者消失。

    有学者发现: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失传还有记忆金属,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无论是迅雷铳十八连发,已经具备了机关枪雏形,还是燧发枪……

    然而,却因为明末战乱而嘎然而止。

    平分土地,都有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

    那就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总有一天会不够分。

    其实,明朝的农民一直都非常贫困,既然丰收了,他们得到的粮食却卖不上价钱,最终的利润都会被中间粮商赚走。

    全旭决定不再采取明末传统的耕作方式,从下到上,慢慢改变社会结构。

    取消佃农制度,只是开始的第一步。

    虽然全旭有十五万亩地,十五万亩地听上去非常多,事实上,还真没有多少。

    如果采取机械化作业的方式,一个成年人打理一两千亩,问题不大。

    “东家,多交一斗租子,您看中不?”

    “东家,原来俺们每亩交五斗,现在交六斗?”

    郭松义先生查阅资料得知“明后期北方的旱田上上田亩产可超过1石,上地1石左右,中地07—08石、06—07石,下地03—04石、02—03石。”

    交六斗租子,几乎等于混口饭吃,勉强不至于饿死。

    如何再高,那就没有办法了。

    众人看着全旭丝毫没有动摇的样子,非常失望,他们纷纷起身,准备逃亡。

    就在这时,全旭说道:“我不准备把地租给你们种,但是,可以招募你们为工人,为我工作,我给你们饭吃!”

    那名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壮着胆子道:“我们只会种地!”

    “不会的你们可以学,谁也不是天生什么都会,连吃饭、走路都是慢慢学会的。”

    全旭接着道:“为我工作,每天管饭,壮丁每月五十粮,壮女每月四十斤粮食,年老体弱者,可酌情放宽工作限制!当然,分到的粮食会更少,不过会技术的,工钱会更高。”

    众人开始在心中计算开来,按月全旭的说法,关键是管饭,一对年轻的夫妻,一年可以赚到八石四斗,这可比他们租地划算多了。

    白发苍苍的老人家挤在前面:“东家,你说,我这样一把年纪,还能干啥?”

    全旭望着老人家身上的补丁:“给你地,你有力气种吗?”

    “我,我能!”

    全旭笑道:“种地可不是轻活,种地只要能干,其他一样可以,我有一座窑场,你去搬砖吧,每天三顿干饭,再给三十斤粮食!”

    如今,在全旭的集团中,待遇最好的人,就是家丁兵,其实则是会技术的工匠。

    阶级已经划分,按照时间先后顺序。

    全旭接着道:“你们愿意给我干活,就去找袁管事签订契约,白纸黑字,咱们写得清清楚楚,如果不愿意干,还想种地当佃户,那么请便你们可以自己去其他大户那里碰碰运气。”

    随着全旭的话音刚刚落,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当工匠,众人议论开了。

    “现在怎么办?”

    “老天爷,求求睁开眼吧!”

    “这让我们怎么活啊!”

    ……

    全旭没有理会众人,直接上了马车,他与二娘、三娘返回全氏大院。

    袁世卿望着全旭的背影,长长叹了口气。

    坐在马车里,全旭躺在沙发上,闭着眼睛养神。

    三娘忍不住的晃动着全旭的胳膊:“相公,你要做什么?”

    “什么做什么?”

    “就算您不满意他们那些佃户,也可以从中挑选一些年轻能干的!”

    二娘也有些顾虑重重的道:“对啊,相公,咱们家里这么多地怎么办?”

    “凉拌!”

    全旭不以为然的笑道:“放心吧,我这些地可舍不得荒废了!”

    全旭没有忘记,他是一个粮长,需要承担八千石粮税的重任。

    全旭已经下决定改造大明朝,就要从根本上改造,难道让他继续明朝原来的模式吗?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

    他就算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创一个盛世王朝,结果和大明王朝一样,因为人口暴增,土地不堪重负,最终功亏一篑。

    任何改革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