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牟明-第1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刻安排几个机灵点的人手出门,带上密信,去把人一一请来咱们府上。”
  “敢问老爷,所请何人?”
  马庆的嘴张合之间,吐出来一个个名字,让管家心惊肉跳,震撼不已,这是把整个大同镇的要员都给请来了啊。
  所请之人,第一个是代王,皇家血脉,天生贵胄,一俟战事,可主政两地,指挥军民。
  不过这是老黄历了,自靖难后朝廷逐步削藩,各地藩王都成了摆设,曾经飞扬跋扈的代王一脉也不例外。
  这一代的代王朱仕壥就更是如此,被戏称为隐王,只是但有大事,总绕不开他。
  第二个是挂兵部尚书衔,总理宣大事务的石璞,简称石总理。
  此时的大明,尚未如同中晚明那般,设立总督一职,不过这个总理,已经有了总督的雏形,算是宣大两地名义上的最高长官。
  不过如今既不管军,亦不管民,还只是个空架子。
  第三个是大同巡抚年富,大同巡抚全称巡抚大同地方赞理军务,虽是一个刚设置不久的官职,但却握有实权。
  大明立国后,改前元的行中书省制度,在各地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以分权,但由此造成了行政权力低下,弊端丛生。
  为改善这一局面,朝廷又派御史分巡地方,以节制三司,这样一来,巡抚便渐成制度。
  正统元年,为节制总兵坐大,明廷首派御史巡抚宣大,弹劾地方,管理钱粮,将总兵的权力分割了大半出去。
  又派中官出镇监军,最终形成了总兵、巡抚、镇守中官的三堂并立之势。
  年富此人,数年前凭借右副都御史身份出任大同巡抚,管理军政事务。
  当时的大同,刚经历丧乱战败,法律松弛,弊端尤其严重。
  年富一心一意抚慰体恤民众,上奏朝廷,请求免除了秋赋,又尽心尽力督促边军粮饷,深得民心军心。
  第四个是大同总兵石彪,骁勇善战,五年前的京师一役中立下过大功。
  草原上到底出了何等大事,马庆竟然要将大同名义上和实际上的最高官员,全部请到自己府上。
  管家老到,心中震惊,丝毫不敢怠慢,将马庆交待的事安排下去,办得妥妥当当,还未到午时,大同镇的这几位高官就全齐了。
  几人呆的工夫不长,在密室里吃过简单的饷午之后,又密议了一阵,就各自散去。
  随后石彪点齐了三千精兵,其余人等各自带上一干护卫,跟着石彪出城,向东北方向而去。
  而大同城在他们走后,城门缓缓关闭,一副大敌当前的样子。
  鞑子即将进兵的消息瞬间在城内传遍,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
  阳和城位于大同东北部,东与宣府毗邻,北边出了堡墙就是塞外草原。
  其城墙高壕深,有三个城门,东门成安,西门成武,南门迎暄,城门外各建有瓮城,城门上有城楼,还有十四个窝铺,都是藏兵的地方。
  全城分别于洪武二十六年、三十一年经历了两次包砖修葺,称得上是铜墙铁壁,因最早是阳和卫的驻地,故称阳和城或阳和堡。
  宣德元年朝廷移高山卫同驻,因此一城实有两卫,城东属阳和,城西属高山。
  此堡离大同镇不远,快马而行,一日可到。
  这天中午,以指挥同知身份统摄阳和卫的高同知高大人,刚从兵营回到自己家里,还未卸下甲胄,就听亲兵来报,说是有上官驾临,似有急事,等不及他出城迎接,已自行到了堡中官厅。


第232章 附明

  高同知听了,不敢怠慢,匆匆赶到堡里的官厅一看,脸都绿了。
  好家伙,代王、总理、巡抚、总兵,还有镇守中官,大同镇的五位大佬全都到齐了。
  高同知小心翼翼地向各位上官问好,又旁敲侧击地打听所为何事,奈何这几位根本不理会于他,几句话将他打发走,连因全军出堡操习,未能出现在堡内的高山卫众将官都没心思问。
  措手不及的高同知自此全副武装,就在门外候着,里面的几个大佬但凡有什么要求,都是他亲自下令去办,生怕行止有何差错,恶了诸位上官。
  好在这些人的心思不在他身上,到了阳和堡后就支派手下到关墙之上打探消息,他们除了睡觉,整天都在官厅里待着,倒像有什么重大事件即将发生似的。
  阳和堡接近宣府地界,大同镇这么大的动静,自然瞒不过那边。
  宣府巡抚叶盛和总兵孙安,都派人过来询问,高同知位卑人轻,大同众官员如何答复,他就不得而知了。
  让高同知奇怪的,是这帮高高在上的大人物中间,竟然有一个貌似商贩,又像农夫的人混迹其中,倒让人有些纳罕。
  不过他久历官场,自是不会多嘴。
  整个官厅的氛围不同寻常,紧张、兴奋、担忧,各种情绪不一而足,高同知虽是个武夫,还是看得出来的。
  就这么堪堪过了三天,第四天,午时,诸位大人正在进食,还未吃完,几个人慌里慌张冲进官厅,都是大人们的手下。
  “来……来了!”个个都有些结巴,高同知也不知他们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未料这些上官们一听此言,都放下手中食物,争先恐后地冲出官厅,直奔边墙去了。
  慌得高同知也巴巴地跟在他们屁股后,生怕这他们有什么闪失。
  这几人中,除了总兵石彪身强力壮,其余人等都挺文弱,孰料此番这一跑,却是谁也不曾落下半步。
  高同知身着重甲,一时之间竟然追之不及,等他最后一个上得关墙,诸位大人早已站在女墙后面,望眼欲穿地看向草原。
  关墙外的茫茫旷野上,已然出现了一只不小的队伍,有人有马,有车有骡,规模当在万人上下,正迤逦向着阳和堡而来。
  “敌袭!准备迎敌。”高同知大呼小叫地部署军力,让军卒做好准备,有心在各位上官面前露个脸。
  其实阳和卫的军卒身经百战,眼前景象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日常戍边生活的一部分,早做好了准备。
  兼且阳和堡地形险要,城防完备,别说眼前区区万人,就是十万人马,也尽能守得住。
  高同知这番做作,实在是给各位大人看的。
  “行了,别一惊一乍的,就这么点人,怕得何来,做好戒备就是。”
  巡抚年富目光如炬,对高同知这点小心思心知肚明,没好气地制止了他上蹿下跳的行为。
  高同知讪讪退到一旁,有意无意地站到了那个奇奇怪怪的面生之人旁边,正好听到大同镇守中官马庆开口问道:
  “谭……谭蒙是吧,这就是你说的,前来投靠我朝的也先子嗣?”
  也先……子嗣?
  高同知脚下一个趔趄,好悬没有站稳,这是怎么回事儿?
  大名鼎鼎的瓦剌大酋也先,他的子嗣要来投靠朝廷,这可能么?那也先答应么?
  高同知心里难以置信,难不成诸位上官齐聚阳和堡,就是为的此事?
  看他们模样,显然也是半信半疑居多。
  不过此事若成的话,那是滔天大功,在场诸公,说不得就有人会因此高迁入京了,自己或许也能再进一步……
  高同知晃晃脑袋,把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抛诸脑后,凝神树耳,细听那汉子的回答。
  “正是,公公。”谭蒙恭谨作答。
  他虽然带了几个兄弟一同出发,不过到了大同之后,却没有让其他人冒险,兹事体大,人一多,这些朝廷官员戒心也大,反而不美。
  而是冒险拦轿,一个人进了镇守中官马庆的府邸,不是他不想找点稳妥的法子,实在是事态紧急,拖拉下去,谁知道关外的周秦川他们又会遇上何等麻烦。
  好在宦官向来贪财,一包金银珠宝虽然尚未使其放下戒心,却也有了面见商谈的机会。
  密室里,在马庆侍卫的严密监控下,谭蒙把也失八秃最近发生的事态一说,又拿出谭蒙的亲笔书信,表露了也先长子一脉亲近大明,意欲内附大明,从此甘为驱策的意愿。
  这么大的事儿,这位中官大人不敢擅专,本想一一登门拜访,又觉得耽误工夫,干脆将代王、总理、巡抚、总兵等等全都请来,同他一道甄别。
  其余诸人同样半信半疑,不过此事若不假,那他们的功绩将大的不可想像。
  瓦剌大酋也先身死,大明的心腹大患去了一个,草原上从此进入多事之秋,再无犯边之力。
  而也先的长子附明,更彰显了天朝的煌煌国威。
  接纳此人并扶助之,也与朝廷在草原上一向扶弱抑强的国策相符。
  更重要的,是信中所说,也先长子将献上所有的北元印玺以表诚意,若对方没有说假话,那这份功劳就海了去了。
  别看草原上的黄金后裔如今仅仅自称可汗,那是蓝玉捕鱼儿海大捷之后,这些人觉得丢了先祖的脸面,才自去帝号,以可汗居之。
  因着传国玉玺的存在,国号可是一直都没有放弃的。
  一旦整合草原,有了再度南下的实力,随时可以称帝。
  大明一旦获得这些印玺,就表明作为一个国家的北元将不复存在,那些前元的皇室后裔,身份再怎么尊贵,在草原上威信再高,从此也没了称孤道寡的资格,将彻底沦为不开化的夷狄之民。
  而传国玉玺复归中原,太祖就没了遗憾,大明帝国的正统,就再没有人能质疑,是真正意义上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了。
  这份功勋,完全可以同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相提并论,甚至犹有过之,由不得大同诸公不心动,因此哪怕不完全相信,也要亲身前往,一验真假。
  这才有了封闭大同城门,集体前来阳和的举动。


第233章 私章

  大同离长城关墙还有段距离,周秦川他们的入关之地,最终选定在阳和堡,这是早就同谭蒙说好的。
  “但愿你们是真心相投,而不是虚言诳城。”马庆喃喃说道。
  “我等怎敢,公公,还有诸位大人请看,”谭蒙伸手,指着城外远处的人马说道:
  “近万人马,可战之兵不过两千余人,仅能自保。
  其余人等,个个拖家带口,携车拉牛的,试问即便让我等进了关,在大明天军的环伺之下,又能翻腾起什么浪花?”
  这马屁拍得高明,谁也挑不出什么理儿来,在场诸公边镇呆得久了,都有些眼力,知道谭蒙所言不虚,城下这只队伍,实在没什么好忌惮的。
  再说了,就算心存疑虑,也不能露怯不是。
  谭蒙此言,乃是临行前周秦川再三交待过的,一定得让他们的人马进入长城之内,安全方才有保障。
  若让他们紧临着长城休整,那归附大明就一点意思都没有了。
  若阿剌尽起大军来攻,难道大明边军会出来帮忙不成,即便肯帮忙,又能出几分力,就是那些如附骨之蛆的骚扰,也能让他们烦不胜烦,无法休整。
  若是这般华而不实的结局,那还不如或东去,或西归,另闯一番天地。
  当然了,有北元印玺在手,只要不见兔子不撒鹰,不给他们入关就坚决不交,入关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眼见城下的队伍离关墙越来越近,城头上的几个大佬开始商议该如何应对。
  二话不说,就此大开城门未免孟浪了些,怎么的也要接触一下,探探虚实再说。
  只是该派人出去,还是让对方上城头来会面,几人稍稍争执了一下,最终定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