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牟明-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这里一直到保德州,想必路怎么走,你是知道的罢?”
  “那当然,自从知道咱们要去关西一带,我可没闲着,远一点的路虽然没有亲自趟过,但怎么走却是打听清楚了的。”王善武颇感自豪。
  “那就好。”周秦川点头,“既然如此,留几个人带路,我们先行而去,你自己带几个手下,潜入大同,去把那个石总兵的管家给我杀了。”
  “得嘞!”一听要去找人算账,王善武兴高采烈,拨转马头就要去安排。
  “且住!”一旁的秦博赶忙阻止,“秦兄弟,这样好么,石氏一门毕竟树大根深,得罪了他们,于咱们不利。”
  “咱们已经同石彪结下梁子了,即便什么都不做,他们也不会放过我们的,秦川哥做的对,给他个教训,让他知道咱们不好惹。”
  秦琪却不赞同,当即反驳自家兄长,说实话,即便周秦川不安排,她也会这么做的。
  “那……行罢,善武兄,手脚干净些,别留下什么证据。”
  秦博无奈同意,小妹和这个妹婿性子还真是差不多,一点亏都吃不得。
  “放心就是,俺去也。”王善武得了准许,打马去了。
  。。。。。。
  “气煞我也!”
  石彪在书房里怒吼,顺手打翻茶碗,将其摔得粉碎,滚烫的茶水四下溅开,茶叶和碎瓷片弄得一地都是。
  几个侍女听到动静,慌忙进屋,想要打整,被石彪吼了出去。
  “欺人太甚,他们这是在打我的脸啊,景明先生。”石彪气哼哼地说道。
  他刚得到消息,失踪了两天的府内管家找到了,不过已然成了一具死尸。
  石彪不是傻子,想到前些天这管家被派去给斜方谷集市使绊子,瓦剌卫才离开大同,管家就遭了不测,怎么回事儿不言自明。
  仝寅脸色也不好看,这事儿还是他提的议,之后的细节他也多有参与,没能成事也就罢了,说明这伙瓦剌人也不全是夯货,还是有高人的。
  去找麻烦的混混们全体尽没,他并不怎么放在心上,只要使些银子,这些人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
  就是石府管家之死深深刺痛了他,对方能顺藤摸瓜找到管家并下手,那岂不是说,自己也并不安全,想到这里,仝寅身上冷汗涔涔而出。
  还有,对方这近乎挑衅的行为,不啻是在自己脸上扇了一巴掌,火辣辣得疼。
  “石将军息怒,一帮化外蛮夷,不值得你动怒。”
  仝寅嘴角抽动了几下,开始劝解石彪,没办法,谁叫这是自己挖的坑呢。
  “瓦剌卫虽然远遁,咱们也不是没有办法对付他们,西去关西,肃州一带乃是必经之地,将军可修书肃州卫,让他们帮忙即可。”
  “瓦剌卫如今得了朝廷敕封,肃州卫恐怕不会为了与我这点交情,就与瓦剌卫交恶吧?”石彪疑惑道。
  “放心,将军,不用他们出头露面,只需做壁上观即可,想来肃州卫是不会拒绝的。”
  仝寅宽慰道,“原本的关西七卫之一——沙洲卫不是才扣关内附不久,在肃南一带安身么,咱们可遣人到肃南一带放出风声,就说瓦剌卫实力羸弱,却异常富庶,又口出狂言,说关西七卫不堪一击。
  沙洲卫在关西损失不小,虽然内附,但朝廷拨付的东西并不多,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再被狂言激怒,想来会对瓦剌卫感兴趣的。
  二者都是羁縻卫所,不服王化管束,稍稍撩拨一下,当能争斗起来,瓦剌卫的实力无论如何也会有所损伤,就让他们以残破之军,去关西同其他六卫争斗吧。
  且肃南尚未出嘉峪关,在那一带发生战事,朝廷也轻易不会放过,必然会有所惩戒。”
  “妙计!景明先生不愧为大才,好,本将这就修书。”
  石彪性急,当即走到书桌旁开始动笔。


第280章 河套

  大明景泰五年七月底,瓦剌卫大队人马自六坝堡滚滚进入凉州卫。
  至此,距周秦川他们离开京师,已然一月有余。
  而路途,不过才走了六成多一点,尚需沿着祁连山脚的河西走廊西进,即便是全速行军,也要大半个月,方能抵达嘉峪关。
  出了嘉峪关,也仅仅算是到了关西之地,离极西的哈密仍然有不短的路途,明廷给的一个月赶到关西之地的期限,显然是不可能做到了。
  尚在关内之时,由于同各地军民交易,就耽误了不少工夫。
  自神木出关后,进入河套一带,行军就更慢了。
  倒不是周秦川他们有意拖延,想赖在河套不走,真那么做的话,势必激怒明廷,明廷都不用出兵,只需撤去瓦剌卫封号,拒贡闭市,就够瓦剌卫喝一壶的。
  再往草原上放些话出去,引阿剌倾军来攻,明军只需做壁上观,即可借刀将瓦剌卫除去。
  眼下的瓦剌卫势单力薄,并没有同明廷叫板的实力。
  之所以走得这么慢,全因为周秦川他们自己心知肚明,关西七卫内讧是真,但东察合台汗国东进的消息却是假的,无需为哈密担心。
  既然关西混乱,实力欠佳的瓦剌卫,自然得为自己多多考虑,在进入关西之前,尽量增强实力。
  河套之行,明廷的本意是不让瓦剌卫扰民,却歪打正着地让瓦剌卫有了壮大自身的契机。
  京师保卫战之后,也先败退也失八秃修养生息,原先已然算是瓦剌囊中之物的河套一带再顾不上,明军趁势恢复了对河套的威慑力,开始陆续进驻长城外的各大小墩堡。
  这些墩堡早在洪武、永乐年间就已建成,仁宣两朝后放弃了一部分,导致河套逐渐沦为了蒙人的牧马之地。
  于谦虽是文人出身,却很有眼光,知道河套的战略地位非同小可,遂在京师之战后开始逐步收复河套。
  只是受困于财力物力,数年间进展缓慢。
  夺门之变后,于谦被冤杀,明廷对河套益发不重视,除了王越横空出世,短暂地收复了河套外,大部分时候,明廷对河套的控制都是呈下降趋势。
  到了嘉靖年间,河套全部沦陷,在其间牧马的蒙人不断扰边,被明廷称为套寇,成了宣、大之外的又一处边患。
  当然了,那是后事,此时的明军在恢复了部分战力后,对草原的威慑仍然不小,在进驻河套后,实力强大的部落陆续撤出,以免遭到明军打击。
  不过大部落一走,小部落却有了生存空间,这些部落往往在大草原上受到排挤,甚至是全族被灭后逃生至此,临时拼凑而成的。
  大草原没有他们的立锥之地,只能赖在河套求生,仗着规模小,行动迅捷,河套的明军一有行动,他们就闻风而散,让明军收效甚微,算是赖在了河套。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马匪,这些人汉蒙都有,尽是亡命之徒,以劫掠为生,来去如风,同样难以对付。
  面对这些散兵游勇,大明边军根本没有办法,只要对方不大举犯边,入寇内地,也就听之任之。
  瓦剌卫实力虽弱,但与这些小部落和马匪相比,就强得太多了。
  且有熟悉蒙人和马匪的秦博、王善武等人,这些让明军跟在屁股后面吃灰的小股蒙人和马匪,就此在瓦剌卫面前连连碰壁,连跑都难以跑脱。
  被瓦剌卫击败打散后,吸纳收编,成为壮大自身的养分。
  能除去这些烦人的苍蝇,河套一带的明军自是喜闻乐见。
  不但给了秦博他们一定的帮助,还主动上奏朝廷,说瓦剌卫在河套受阻,他们正帮着瓦剌卫廓清河套的大小匪寇,请求兵部能宽限秦博他们抵达关西的期限。
  这样一来,河套明军有了战绩,而瓦剌卫则有了边军背书,日程的拖延就没了后顾之忧,双方各取所需,周秦川他们遂安心在河套征战。
  王越原本心急关西受东察合台汗国威胁,一心想要尽早赶去助战,从秦博等人口中得知实情后,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在河套肃清匪寇,恢复大明对此地的统治,也算得上开疆拓土,有功于朝廷,王越倒也没有因此心生不满,而是一心一意地替瓦剌卫出谋划策。
  将近一个月的鲸吞蚕食和主动投靠,瓦剌卫扩充近万人马,遴选了三千精兵,加上原来的汉蒙兵马,有了近六千的可战之兵,实力大涨。
  匪寇被周秦川他们打得在河套不敢立足,纷纷避其锋芒,四下散去。
  这样一来,河套局势大好,蒙人势力几被肃清,历史走向发生了变化。
  眼见无利可图,瓦剌卫这才继续西进,再次渡过黄河之后,穿过阿拉善,也就是汉代所称的贺兰山一带,从凉州卫再度入了关。
  凉州卫都指挥并未露面,只派了几个校尉前来,给秦博他们带路,指定了一块宿营之地后就告辞离开。
  知道自己等人的外蕃身份尴尬,一般的文臣武将不敢轻易结交,秦博他们也不为己甚,回了一份厚礼,歇了一夜后,就继续向西北开拔。
  此地靠近边塞,尽是卫所驻军,没有文官,不用到处拜山门,倒省了不少事。
  这一带地广人稀,到嘉峪关虽然路途颇远,但实际上只需再经过永昌卫、山丹卫、甘州卫,即可进入肃州卫,肃州卫的最西边,即是嘉峪关。
  就这样,瓦剌卫花了半个月,一路平安无事地连过三卫。
  这日,在甘州卫最西边的马营堡按照惯例做完交易后,全卫拔营起寨,进入了大明最西边的疆土——肃州卫。
  “贤弟,河西一带地广人稀,交易量大减,我看到了肃州卫也不会有多少起色,咱们所需物品仍旧不足,这却如何是好?”
  秦博骑在马上,有些忧心忡忡地问道。
  在进入河套之前,周秦川他们在晋西换来的东西并不少,绰绰有余,但人马扩充了近一倍后,显然又不敷用度了,尤其是茶、盐、布匹,事关吃穿,不容轻忽。


第281章 沙洲卫

  周秦川眼中寒光一闪,“为今之计,只能在进入关西之后,找其他六卫去‘借’了。”
  他倒是有心派人带着牛羊骏马走回头路,到热闹之地交易,可自从再度入关以来,就没有什么像样的集镇,若想达到目的,恐怕得一直走到凉州卫以东的临洮府一带才行。
  路途既远,往返耗时必多,哪有这许多工夫,朝廷那里不可能容忍自己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拖延。
  “还是我等失策,早知道就该在凉州卫之时,派人到临洮一带换点必需品。”王越也在一旁叹息。
  河西走廊一带,他们谁都没有来过,完全没有想到,在汉唐两代繁盛异常的丝绸之路,会凋敝成这般模样。
  除了海贸兴起造成的影响,西域一带大小部落汗国林立,互不统属,加上明廷无意也无力经营西域,导致商队缺乏安全保障,才是根本原因,丝绸之路就此断绝。
  魏晋之后,财赋之地逐步转移到江南,长安以西一带,作为曾经的龙兴之地,在唐代其实就已初现颓势。
  不说其他,就是粮食都得靠外运补充,要不然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也不会常年累月地呆在洛阳。
  唐代长安能维持繁华,全靠丝绸之路带来的财富。
  明代在西域几无建树,丝绸之路一断,西北民生凋敝,百姓除了种田,全无其他生计,一遇天灾,没有任何自救能力。
  这也是明末陡遇小冰河时期,连年大旱,其他地区尚可支撑,唯独西北民变不断,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
  “也只能如此了。”秦博叹道,他虽然心慕中华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