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牟明-第2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
  “那要是能瞒天过海,不再做小王爷,不知你可愿意?”
  周秦川及时插话,得意地朝秦琪挑了挑眉,好不容易有了装叉的机会,这风头还是让自己来出吧。
  “不做王爷?”朱幼塨疑惑地看了看周秦川,随即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你们瓦剌卫入京朝贡的人数众多,我随便顶替一个也就是了,周兄,如此就劳烦你了。”
  周秦川脸色一僵,这办法他还真没想到,那可不成,如此简单的话,岂不是无法体现自己的本事和人脉了么。
  “小王爷,你这想法恐怕行不通,堂堂永年王,居然成了外蕃随从,你愿意,沈王爷那里也过不了关。”周秦川一本正经地说道,“而且你这一身的细皮嫩肉,怎么看也不像是在关外呆过的人。”
  “你说的倒也有理,要想堂堂正正地留下,还得父王首肯,而父王最好面子,要知道我冒充瓦剌卫随从,多半不允。”
  “还有,我瓦剌卫朝贡完毕,就会西返关西,即便有人留下,也是十不存一,到时候这点人手说不定朝廷那里还会勘验一番,小王爷是有本事的人,跟着我们去关西那种偏僻之地,岂不可惜?”
  秦琪配合默契,又及时补了一刀。


第373章 新身份

  “诸位,看来你们是另有高明主意咯?”到了此时,朱幼塨哪还听不出这几人的话外音。
  “高明谈不上。”周秦川清清嗓子,装叉的时候终于到了:
  “其实也很简单,锦衣卫和西厂我都还能说得上话,完全可以给你新造一个身份,只要不是秀才这等在学官那里挂了号的,其余人士你自选就是,户帖黄册,一应俱全,半点都不会假。”
  “当真?”朱幼塨又惊又喜。
  “咳……”周秦川再度清清嗓子,“马庆马公公和卢忠卢大人,在去岁的金刀白莲一案中,与我相交莫逆,这等小事,算得了什么。”
  “太好了。”朱幼塨喜不自胜,“终于可以不用做这劳什子的小王爷了,有了户帖黄册,父王也就不用担心了。
  新身份得配个新名姓,取个什么名儿好呢?我想想看。
  嗯,朱即红,可用‘洪’姓,幼对长,塨通敬,那就叫洪长敬好了,诸位,以后莫叫我小王爷,叫我洪长敬就好。
  嘿嘿……哈哈……”
  朱幼塨,不,洪长敬宛如新生一般,站在院里乐个不停。
  周秦川与苏幼蓉则偷偷冲着秦琪竖了个大拇指,夸她几句话就弄了个小王爷来做臂助。
  “对了,几位,京师附近可有石炭,矿藏几何?这可关系到咱们商社第一笔买卖的成败,不容轻忽啊。”
  乐呵完毕,洪长敬俨然进入了新角色,开始操心商社事务了。
  “这个……”周秦川也拿不准,他又不是土生土长的京师人,哪里知道什么煤矿。
  “这个简单。”秦琪及时插话,“耿彪耿百户对京师一带无有不熟,可请他进来详询。”
  对啊,自己怎么忘了此人,周秦川冲秦琪点点头,感谢她替自己解围,苏幼蓉则已到了院门处开始安排。
  不大一会儿的工夫,耿彪就到了院中。
  自从他办了两件得力的事儿之后,很得周秦川看重,也不去锦衣卫衙门点卯了,有事儿没事儿都呆在会同馆,因此一唤就到。
  “见过纪善大人,见过公主,见过苏小娘子,见过……”
  耿彪礼数很全,顺着见礼,到了洪长敬这里,却不知怎么称呼了。
  这人他见是见过,只是没人给他介绍过,姓氏名谁,全不知道。
  前些日子,也不知什么时候,这人就突然出现在了会同馆之中,看样子与周秦川他们走得还挺近,耿彪有分寸,并没有乱打听。
  只是眼下不知此人的名姓和身份,这叫他如何打招呼。
  “哦,此人姓洪,洪长敬,乃是盛明商社的一个管事。”周秦川不动声色地作了介绍。
  “见过洪管事。”这个管事气势很足,耿彪下意识地就觉得此人有来头。
  “不必多礼。”洪长敬大咧咧的,“唤你前来,乃是有事相询,听说你对京师一带熟得很?”
  “还行。”耿彪答得虽然谦逊,语气却是不容置疑。
  “那就好,你可知道,京师一带有没有出产石炭的所在?”
  “石炭?”
  “石炭是晋西的叫法,就不知京师怎么称呼……”
  “是不是那种能点燃的黑色石头?”耿彪试探着问道。
  “没错!”
  听耿彪如此答话,众人知道有戏,异口同声回了两个字。
  “据我所知,门头沟一带就有这种石炭,京师之人嫌它粗鄙腌臜,很少有人用,只有体弱乏力,无法进山砍柴,又穷到买不起柴禾的贫苦百姓,才去挖点来用。”
  “对对对,就是它了,它是被埋在地面下的。”周秦川心花怒放,仅凭一把锄头就能挖出煤,看来是地表浅矿,这下好办了。
  “耿将军,那你知不知道这门头沟为何人所有,我们若要买下来的话,方不方便?”苏幼蓉问的很到位。
  耿彪闻言,抬头看了看眼前几人,眼神有些奇怪,“这个……几位大人,门头沟乃是皇庄所属,卖不卖我不知道,不过以纪善大人同皇后娘娘和太子殿下的关系,去挖点石炭的话,我想没什么问题。”
  竟有如此好事?这还真是好事成堆啊,周秦川喜不自胜,随即作了安排。
  他要先告知赵子桐,在椎场和税关谈判一事上让步,同意朝廷的税赋分成。
  随后得找时间带着苏、秦二女先进一趟宫,同杭后打个招呼。
  之后的事儿就简单了,沙洲椎场和税关的开设终于得到了朝廷首肯,只等孙太后孝期一到,朝贡完毕之后,就可对外公布。
  至于门头沟的煤矿,景泰帝和杭皇后并不放在心上,同意盛明商社开采,连银钱都不用出。
  洪长敬在周秦川帮他料理好身份后,凭此打发走了沈王派来督促他回转晋西的人,由耿彪陪同,自去门头沟一带考察,盛明商社的第一笔买卖就这么开张了。
  。。。。。。
  大明景泰六年九月初,在一场盛大的朝贡仪式之后,周秦川等人终于心满意足地踏上了归程,此时距他们离开沙洲,已有半年之久。
  朝贡完毕之后,景泰帝当廷发布诏书,大明将在关西之地的沙洲开设椎场,建立税关衙门。
  椎场和税关均由瓦剌卫负责创建,朝廷只安排几个厂卫坐衙,稍作监视,同时,每年年关之前,会派遣一名户部主事赴关西盘账,同时将五成税额押返京师。
  ‘税关’这个新鲜词汇,谈判时从周秦川嘴里几次三番地冒出来,或许朝廷也觉得比较合适,就堂而皇之地拿去用了。
  自此,大明有了专门的税务衙门,和现代社会意义相近的关税,正式进入了大明的财赋系列。
  这一趟,对于关西诸卫和西域诸国,还有大明朝廷三方来说,都是收获满满。
  沙洲椎场和税关的开设,让早已沦为生意之举的朝贡复归本意。
  丝绸之路的重生,使大明、关西和西域有了货物交流的通道,更让三方有了一个新的财源。
  当然了,收获最大的当是瓦剌卫无疑,虽然沙洲税关的收益在周秦川的主动退让下,由朝廷占了一半,但盐铁的专卖权,却是大有收获。
  除此之外,关西也从闲散的羁縻之地向大明的中央集权靠拢了一步。
  这条商路自唐代安史之乱断绝之后,仅在前元时期勉强恢复了十多年,随后又在西域诸汗国的相互厮杀中中断。


第374章 教育为本

  大明立国后一直没有把心思放在西域上,直到此时,方才下定决心重开丝绸之路,有了这条直通中亚的商道,对中原意义重大。
  这意味着大明重新打通了西北陆路的贸易通道,还是朝廷正式认可的。
  用后世的话来说,不但全面盘活了西北经济,更对大明的金融秩序有深远影响。
  大明沿海一直存在的海上贸易通道,之前始终没有被正式认可,如今也有了正名的希望,这对大明来说,更是利好之事。
  仁宣两朝之后,大明的通用货币就以现银为主,朱元璋一意推行的宝钞,事实上已经退出了流通领域。
  至于铜板,多为小笔买卖,大宗交易用的还是白银。
  偏生汉地缺银,还好有南美和倭国白银从海上通道大量流入,勉强补上了这个短板。
  明代中后期发达的商品经济,因为这个缘故而大大增加的白银流通量功不可没。
  然而到了明末,由于西欧诸国不断发生的海上争霸,南美流入汉地的白银几乎断绝,而倭国又闭关锁国,控制白银流向中原,造成汉地通货紧缩,让本已风雨飘摇的大明雪上加霜,经济一步步滑向深渊,最终人亡政息。
  现如今控制了关西,又有了丝绸之路,金银等贵金属自会从山石之中和域外诸国源源不断流入中原,让大明经济不至于因为海上白银的断绝就凋敝下去。
  。。。。。。
  临行前,周秦川等人专程进了一趟皇宫,既为叩谢圣恩,也是辞行。
  小济得知他要回沙洲,颇为不舍,还哭了一鼻子,弄得景泰帝和杭皇后都有些吃味,被唐丹好一阵羞。
  唐丹和砚书、侍剑等人被周秦川安排在了京师,等着小段进京开客栈。
  杭后非常喜欢救过她一命的唐丹,经常召见这妮子,小丫头进宫的次数可是比周秦川他们几人多多了。
  看得出来,杭后对周秦川的这个安排很是满意。
  景泰帝则交待了一下相关事宜的后续安排,特别是周秦川之前提的那些要求。
  比如迁移囚犯,朝廷已经同意了,今后刺配犯人的地方,不再以滇南和辽东为主,改以关西。
  至于失地流民,朝廷不可能再像洪武、永乐年间那样大规模地用强。
  只宜徐徐图之,瓦剌卫用分田地等诱惑,吸引流民自愿前往,朝廷可以帮忙宣扬,也能组织流民迁徙,不过期间产生的费用,瓦剌卫得补上。
  能有如此回复,周秦川还算满意,毕竟什么事都难以一蹴而就。
  而且如今盛明商社成了晋西的大地主,想必那里失地的人不会少,可以忽悠晋人去关西开荒种地,不用完全依赖朝廷。
  不过周秦川接着提的要求,又让景泰帝犯了难。
  “周小弟,你要这些没考上秀才的生员作甚?”景泰帝皱着眉头问道。
  “陛下,要想让化外之地归心,还得施以教化,大明读书人有功名的并不多,不少生员不事生产,整日里只会读书,连生计都成问题,与其如此,不如让他们到关西教书,好让异族明礼,更生向往中土之心,也能为朝廷分忧。
  陛下放心,所需费用瓦剌卫全包了。”
  “想法不错。”景泰帝皱着眉头,“不过这些人又有几个乐意千里迢迢地到化外之地吃苦受冻呢?”
  “小臣倒有个想法,能让大多数生员自愿前往,就看朝廷的意思了。”
  “说来听听。”
  “本朝不是有这么个规矩么,一旦有了秀才以上的功名,可以见官不拜,若触犯刑律,得由本地学官除名之后,官府方能用刑,除此之外,其人还可以免除一定的税役。”
  “的确如此。”景泰帝不知周秦川葫芦里卖什么药。
  “朝廷可以考虑新设一个规矩,但凡童生,若无秀才功名,可以到关西或是辽东、滇南任教,由朝廷或是当地藩卫支付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