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牟明-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才得以结识他心目中的大英雄。
  “哦。”于谦一愣,这个说法有点新鲜,不过此刻他忙着要与济宁、东平两州官吏见面,顾不上与周秦川计较,只能转身面向两州官吏,口中所言,同刚才与周秦川说的是一个意思:
  “诸位,于谦可当不起你们的这份大礼,本兵、司马什么的,就更是无从说起了。”
  “于大人说的甚话。”其中一人越众而出,“您如今丁忧已毕,此番回京,定能官复原职。”
  于谦丁忧结束了?周秦川暗地算了一算,如果是二十七个月的话,那还真是差不多了。
  说这话的人未着官服,不过看他乃是两群人中的一个中心,想必是济宁、东平中的一个知州。
  “金大人此言差矣。”另一群人中的领头者也发话了,“以于大人的威望,此番起复,就是做那吏部天官,也是绰绰有余的,未必便要仍做那掌兵的司马。”
  此时的内阁,尚没有明代中后期的滔天权势,官员以六部尚书为首,吏部尚书因为掌管升迁,又隐隐高过其余五部半头,被尊为‘天官’。
  当下的吏部尚书是王直,永乐年间的进士,历事五朝,资格甚老,同时意味着年岁也大,随时都有告老还乡的可能,他一旦致仕,那么吏部天官一职,舍于谦再无他人。
  于谦轻咳一声,并不接这两人的话头,“金知州,吴知州,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平息运河水患,其他事情就没必要提了。”
  两位知州大人诺诺应下,于谦随即带领众人登高远眺。
  “大人请看,”济宁金知州手指远方,“那便是附近运河最大的一处溃堤所在。”
  但见水天茫茫,即便以周秦川的眼力,那河堤也不过是断为两截的黑线,几不可见。
  东平吴知州不甘落后,“此地位于两州交界处,还有两处溃堤要小些,分别位于两州之内。”
  “所幸溃堤之处皆在荒郊,一时还威胁不到州城的安全。”
  “应该说运河水势不大,若不是接入了黄河之水,雨便下得再大些,也未必溃堤。”
  “吴大人此言差矣,接入黄河之水,是为了通利漕运,岂可因为雨水过大,就编排不是。”
  “金大人莫要信口开河,我何曾有这意思,不过是为了向于大人介绍前因后果而已。”
  “行了,两位大人莫要争吵,在张秋引黄河水入漕,乃是朝廷的决定,事实证明,对恢复甚至扩大漕运规模都是很有好处的。”
  于谦打断两人的话头,沉吟着说道:
  “只是今岁雨水如此丰沛,却是谁都没有料到,此段河堤又年久失修,挡不住骤然增加的水量,也在情理之中。
  还好水势并不猛烈,对百姓性命威胁不大。”
  “于大人所言极是,万幸万幸。”两位知州都点头赞同。
  “不知两位大人可有安排?”于谦直截了当地发问。
  “呃……”两位知州互相看了看,齐齐答道:
  “经过一番商议,我二州决定通力合作,现如今已征发了近三千民壮,最迟明日就能集结完毕。”
  “如此甚好。”于谦欣慰地点点头,“再加上周小郎的一千多人,近五千的劳力,一开始倒也勉强可用了。”
  “这位就是周小郎罢?”东平吴知州挺知趣,率先向周秦川打了个招呼。
  “对了,你们还不相识,我居然忘了介绍。”于谦一拍脑袋,“来来来,我给你们引荐一下。”
  “久仰久仰。”
  “有礼有礼。”
  一番客套之后,几方人马算是认识了,周秦川这才知道,原来陪着于谦的那个中年帅哥‘长随’,就是他的女婿,前锦衣卫指挥使朱骥,难怪他能放出天下间没几个地方能拦得住他的话。
  此番翁婿二人丁忧结束回京,于谦的起复是毫无问题的,朱骥嘛,可就难说了,过于刚直可干不好厂卫。
  卢忠才坐上锦衣卫指挥使没多久,又深得帝心,要他让位,几无可能。
  “好了,诸位,咱们还是说正事儿吧。”
  于谦显然是个干实事的人,一点工夫都不愿意耽误,还不等几方客套完,就接着开始过问救灾事宜:
  “金大人,吴大人,不知济宁和东平的府库可有余粮?”
  “回大人话,”两位知州恭恭敬敬地回答,“州府府库充盈,下官已经着手安排,准备开仓放粮了。”
  “放粮?不妥!”于谦摇摇头,“召集受灾百姓,一起出力治水,以工代赈方为上策。”
  周秦川在一旁并不出气,治水救灾他可说是一窍不通,听命就是,到时候该出力就出力。
  别小看古人,人家连以工代赈都能想得出来,周秦川不觉得自己在治水方略上能帮什么忙。
  看着侃侃而谈,把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的于谦,不知怎的,周秦川心里竟有些小小的得意。
  眼下已是景泰七年的七月,他记得很清楚,若历史没有改变的话,再过小半年,进入景泰八年的正月,就是夺门之变。
  朱祁镇成功复辟后,杀了挽救大明国运的功臣于谦。
  只是现如今嘛,哼哼,虽然复辟的两大功臣——石亨和徐有贞尚未拿下,不过曹吉祥已经身死族灭,孙太后也一命归西,没了他们的内应和支持,即便石亨和徐有贞还能勾搭到一起,复辟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小了。


第383章 犯边

  再说如今的于谦也定然不会束手就擒,有小济名正言顺地承继大统,他怎么可能还像历史上那样袖手旁观呢。
  还有厂卫,如今泰半都控制在景泰帝手中,想要发动变乱,得先过他们那一关。
  如此看来,于谦是不可能再被冤杀的了,那么,自己算不算是救下他性命的最大功臣呢?周秦川越想越有成就感。
  在于谦的牵头下,治水工程顺利开展,有他这尊大神坐镇,运河水患虽然波及两州之地,但并没有扯皮倒灶等事。
  仅仅花了五天的工夫,三处溃堤的决口就被顺利合围堵上了。
  站在已经成了治水救灾真正中枢的那座山头上,看着山下欢腾的人群,于谦拈须微笑,颇感欣慰。
  “周小郎,运河已通,你是要就此北上,赶赴京师,还是要留在此地?”
  于谦冷不丁地问他旁边的周秦川。
  河堤虽然已经修复,但雨势始终未歇,连减弱的迹象都没有,仍然需要大量人员不停巡视河堤,一有溃堤的兆头,就要尽快修复。
  且这一带地势平缓,洪水加上雨水无处可去,同样需要人手挖沟引流,将水排到低洼之处,方能克尽全功。
  “那当然是跟着于大人您继续干活咯,能有机会和您共事,那是多少人盼都盼不来的。”周秦川小小地拍了个马屁。
  “你这小子,”于谦笑骂,“嘴就跟抹了蜜似的。”
  说笑声中,金知州和吴知州从山脚小跑着上了山顶。
  “于大人,大事不好。”金知州喘着粗气,脸上有丝惊慌。
  “怎么,是哪里又溃堤了么?”于谦微微皱眉。
  “那倒不是,于大人。”吴知州接过话头,“与我鲁东无关,据京师最新邸报消息,北虏频频犯边,声势浩大,大同、宣府两镇出战不利,被连陷数堡,北虏兵锋已直抵大同和宣府城下,告急文书雪片似的飞往京师。”
  另一头,金知州从怀中掏出一张折得异常周正的纸张递给于谦。
  于谦小心接过,仍不免被打上几滴雨水,打开之后,一目十行看完,脸色微变,“这是十天前的邸报了,可有最新消息?”
  “大人,”金知州无奈说道,“洪水肆虐,济宁、东平两州水陆两道俱断,要不是运河刚刚恢复通航,还拿不到这封邸报呢。”
  “若无大事,朝廷邸报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刊印一期也是有的,不过遇上边关紧急军情,多半会加印,以便让各地官府能及时了解,做好调兵和运粮的准备,你二人速速着人去码头守着,一有最新邸报,就赶快送来给我。”
  “是。”两位知州大人应下后,匆匆离去。
  于谦紧锁眉头,忍不住来回踱步,踩得地上‘呱唧’作响,弄得给他打伞的朱骥有些跟不上脚步,手忙脚乱中劝慰道:
  “岳父大人毋须忧虑,朝中文武官员都有担大任之人,定能处置妥当的,石亨之侄石彪不是在大同任总兵么,他向来能征善战,难道也抵敌不住?”
  “石彪啊,他坏就坏在能征善战上。”于谦忧心忡忡地把邸报递给朱骥,“你自己看罢,据说石彪一开始小胜不断,导致他妄自尊大,突入草原,结果被人家包了交子,仅以身免。”
  “是么?”朱骥接过邸报,边看边说,“想不到啊,石彪怎会如此不智,连这么粗浅的诱敌深入之计也看不出来。”
  “他不是看不出来,他是过于自信,觉得蒙人即便设伏,也拿他没招儿。”于谦冷哼道,“现在两镇受挫,朝廷势必要出动团营支援,我就怕调兵遣将的时候,把人给用错了。
  京师团营以石亨为主,范广为副,要是朝中诸公和陛下为了稳妥,留石亨镇守京师,遣范广出征北虏,那就糟糕了。”
  “这是为何,岳父?”
  “范广能为一方之将,却没有统帅整个战局的能力,别看他平时挺沉稳的,一遇两军交战,就是个武疯子,不过是又多个石彪而已,于战事何益?
  要是兵力再有损失,土木之变就会重现。
  还是得让石亨出征,他用兵老到,也能约束石彪,实乃上策。”
  在场诸人要么不懂兵事,如朱骥,要么不好插嘴,如周秦川和门达,只能任凭于谦一人来回絮叨。
  好在此情此景并没有持续很久,当晚,东平州吴知州就把最新邸报送来了。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东平州偏北,邸报从京师而来,定然是吴知州先得手。
  于谦看罢邸报,哈哈一笑,“武清侯自请率团营出兵,由范广镇守京师,这下我就放心了。”
  脸上忧虑一扫而空。
  当晚,待回到自己营帐,正要歇息,门达悠悠地问了句话:
  “周兄弟,为啥我总觉得大同宣府的战事有些蹊跷呢?”
  “没错,我也有这个感觉。”周秦川应和道,“蒙人侵犯中原,向来在秋后,雨季行军,对他们多有不利,实在有违兵家惯例。”
  门达接着说道,“且阿失帖木儿得我关西资助,实力恢复不少,这半年来,挑衅也失八秃的事儿可没有少做,阿剌那厮未必有精力和实力侵犯中原,难不成是左翼的翁牛特部?”
  “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周秦川答道,“大同宣府外的草原,本是瓦剌的势力范围,也失八秃之变后,阿剌一直屯重兵于西部,以防范乌苏克的侵扰,对东部的控制力下降不少,说不准翁牛特部已经扩张到了这一带。”
  门达摇头,“翁牛特部嚷得虽凶,却未必有这个实力和胆量到大同和宣府的关外骚扰,更别提大规模地用兵了,我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劲儿。”
  说到这儿,门达特意四下看了看,放低声音说道:
  “周兄弟,不瞒你说,我有个大胆的想法……”
  周秦川抬手拦住了他接下去要说的话,“且住,门兄,你我并无真凭实据,妄自非议朝中重臣的话,就莫要说出口了。”
  门达所想,他何尝不知,砚书等人已在大同顺利开设了客栈,并成功布下了眼线,据称,石彪自去岁末开始,就派出好几拨人马,以行商的名义北上草原。


第384章 叛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