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牟明-第8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秦川估量,能在泰安州以如此声势大张旗鼓找人的,多半是锦衣人一方,明面上应该是锦衣人一方更有实力,毕竟他们没有刻意隐藏身份。
  那些黑衣人行事既然藏头露尾,定然有所顾忌,即便势力再大,事败后也不敢这般行事,还得装上一段时日的孙子。
  潜逃的路上,周秦川忽地冒出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干脆把小济弄假成真,顶替死在破庙的那个小子。
  他们三人若能逃出生天,不用与这些权贵玩心眼打交道,自是最好。
  但若运气不济,多半会落到锦衣人手中,或者走投无路,也可以考虑向锦衣人投诚,不论何种情况,只要小济能以假乱真,他们的境遇就不会太糟糕。
  周秦川把自己的想法同苏幼蓉一说,两人一拍即合,更重要的,是苏幼蓉精擅刺青,她放言只要工具齐备,在小济身上弄个一模一样的胎记完全不成问题。
  今晚就是好不容易弄到银针和颜料后定下的行动时间,也算是提前做的准备,毕竟刺青要长好,还是需要那么点时日的。
  当然了,这件事儿从一开始,周秦川和苏幼蓉二人就达成了默契,都没想过要告诉小济,这小子年幼,嘴不严实,知道的越少越好。
  有了这个刺青出来的胎记,还有周秦川收好的那个带‘济’字的玉玦,说不定就能凭此在锦衣人那里蒙混过关,小济只要不开口,还是能唬住不少人的。
  至于亲友那一关怎么过,周秦川也想好了,大不了就说小济在那晚的争斗中伤了头部,得了失魂症,什么都不记得了。
  小济既未见过死去的那个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小子,也不知今晚周秦川和苏幼蓉的所作所为,再加上他对自己幼年时的经历糊里糊涂,用失魂症搪塞,实在合适不过。
  话说这个借口也算是穿越者,尤其是魂穿者百试百灵的推脱理由,周秦川自己没用上,倒让小济有了用上的可能。
  苏幼蓉听了周秦川的谋划,拍手称赞。
  这个病症她本不知,不过之前幼弟晚间起夜,受了惊吓后就浑浑噩噩的不理人,之后家里费了好大气力,才请了个名医治好。
  失魂一症就是从这个名医口中听来的,据说受到惊吓,或是头部被重击都能招致此病,症状不一。
  有如他小弟这般对外界没了反应的,也有状若常人,偏偏忘了过往一切的,至于能否治愈,那名医自己说的都很坦诚,全凭天意。
  凭着失魂症这个借口,小济的破绽应该能糊弄过去,总比什么都不做,让人一眼看穿真假的好。
  说不定还能凭借此事,一改他们目前的窘境呢。
  苏幼蓉手脚麻利,动作熟练,不过一盏茶的工夫,刺青就弄完了。
  手法很高明,小济被银针所刺的那块地方,只微微渗出几点血渍,估计这小子第二天起身,连一丝痛感都不会觉察出来。


第147章 关外形势

  过了大清河,尽管似乎没了盘查之人,但周秦川还是不敢大意,带着小济和苏幼蓉,一行三人仍是急急赶路。
  一直出了鲁东的范围,进了顺天府,方才在某个不知名的村镇旁,找了个类似赵氏客栈那般环境的客栈住下。
  这种独处旷野,四周没有凭依的客栈,一旦有事,能方便跑路。
  即便如此,周秦川也不敢在此地耽搁太久,仅仅休整了一日,就开始同苏幼蓉商讨下一步的行止。
  虽说有了小济脖颈上那个刺青作为凭依,但如今尚未完全长好,周秦川也不愿就这么带着小济去投靠锦衣人。
  只有真的走投无路,他才会考虑这么做,那刺青不过是提前做的伏笔。
  谁知道锦衣人规矩有多大,会不会被赏些银钱,然后同小济就此分开,再也不相见?
  即便他和苏幼蓉勉强被留下,估计那种地方也是规矩多得吓人,哪有自己在外闯荡畅快,如今他们算得上身家丰厚,银钱一点不缺。
  只要不被这些权贵打扰,周秦川有信心闯出一片天地,因此,当下还是考虑三人的下一步为好。
  不过有点意外的,是在今后的去向上,苏幼蓉同他有了不小的争执。
  苏幼蓉极力主张还是按原先的筹划,到津门一带落脚谋生。
  她认为不论是黑衣人还是锦衣人,到了京津一带,恐怕也是鞭长莫及。
  而周秦川则觉得,锦衣人势力庞大,他们三人在乡野之间或许还能做漏网之鱼,在大城池之中,恐怕很难逃脱这些人的搜罗。
  毕竟乡野之间地广人稀,再有爪牙,也难免疏漏。
  而大城池之中,即便不是锦衣人的势力范围,但只要舍得花费银钱,自有大把的喇虎青皮甘心效劳。
  小济身上的那个冒牌胎记,只是身陷绝境的无奈之举,能不用就尽量不要用。
  周秦川可不愿辛辛苦苦逃出这么远之后,最终还是落入他人之手。
  为了安全起见,周秦川建议干脆中原一带都不用呆了,直接出长城,闯辽东去。
  待三五年一去,风头过后,再回中原不迟。
  那时候主动权尽在己手,小济身子骨已然长开,模样也会有所变化,要想认出他是那个死在破庙的少年,并不太容易。
  至于那个刺青嘛,模样都变了,平常又被衣服遮着,有什么值得担心的。
  周秦川觉得此时离女真崛起尚早,又记得东北有大明努尔干都司的存在。
  在一百多年后,后金崛起之时,辽东既然有大量汉人存在,那么此时应该正是汉人移民东北的肇始。
  这种一隅之地的开发初期,正是他们这种没甚根基之人发财上位的大好时机。
  想必那种地方,即便是大明军兵,也不会找他们要户帖路引罢。
  两人争执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猜拳,也就是用石头剪刀布来定胜负。
  这还是苏幼蓉提的议,周秦川为此还有些惊讶,他本以为这个在后世几乎无人不会的小游戏,此时恐怕还没几人知道,不想已经十分风行了,连小济都会。
  一番鏖战之后,苏幼蓉彻底服了,说实话,这个结果周秦川自己也没有想到。
  一开始是一局定胜负,周秦川胜,苏幼蓉不服气,改为三局两胜,周秦川再胜。
  五局三胜,周秦川还胜,把苏幼蓉弄得没了脾气,暗自认为这是老天要让他们去辽东,最终应承下了周秦川的提议。
  三人由是继续向北开拔,小心翼翼地绕过津门和京师之后,抵达燕北蓟州一带。
  不想在市井中打探了一番消息后,才发现辽东不是那么好去的。
  首先努尔干都司就不是周秦川以为的那么回事儿。
  大明永乐时期的扩张政策造成了财政的紧张,仁宣二帝即位后,奉行的是息兵养民政策。
  对外,先是放弃了已经是十四省之一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接着又将设置于黑龙江口的努尔干都司,内迁至三万卫(今辽宁开原),将都司的主要官员由流官改为各部首领世袭。
  至此,明帝国的国策由扩张改为内缩,给整个大明王朝带来了隐患。
  近者,由于辽东明军势力大减,再无法对草原进行有力震慑,以瓦剌为主的蒙元势力趁势一统,导致了四年前的土木之变。
  远者,明廷对整个辽东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导致女真崛起,最终入主中原,在这个事情上,奉行息兵政策的宣宗是有责任的。
  也就是说,如今的努尔干都司实力大不如昔,龟缩一隅,并未形成周秦川想像中的那种大规模的汉人移民浪潮。
  此时的辽东,局势一言难明,各方势力犬牙交错。
  女真人大部分尚未开化,吃穿用度很多方面严重依赖汉人,边贸有利可图,胆子大的汉人,就有人从做买卖开始,到逐步定居。
  汉人与女真双方相处还算融洽,而辽东的蒙人则复杂得多。
  若草原上某部势力强大,有一统塞外的实力,则辽东蒙人自然归附,然后凭借整个蒙古草原的强悍实力,将辽东置于其铁蹄之下,进而威胁朝鲜。
  若草原上四分五裂,各自为战,则辽东蒙人也不会嚣张,能与汉人、女真人相安无事。
  此时塞外称雄的,仍是瓦剌一部,其首领即是大名鼎鼎的北元太师也先。
  四年前的土木堡之战,也先败明军,俘明帝,声威达到了顶点,不过随后在京师一役中败北,实力受损,伤了元气。
  原先在他手中只是傀儡的黄金家族后裔,大汗脱脱不花趁机脱离了他的控制,鞭长莫及的辽东蒙人自然也不再听从瓦剌的命令。
  此时辽东有蒙、汉、女真三方势力,相互制衡,反倒进入了一个平静时期,成了周秦川他们这些在中原呆不下去之人的冒险乐园。
  既然有冒险二字,那么辽东就不是轻易去得了的。
  为了管控辽东各族,明廷以敕书的形式,定下了东北边贸的规矩。
  辽东一地,不论何人,只有持有敕书,方能进行交易,否则即为不法,汉人将被捉拿,而蒙、女真则是断绝贸易往来。
  敕书由明廷颁发,私下也能交易,重金难求。
  只是如此手段,哪里拦得住各族之间的私下贸易往来,朝廷为了严格管控,在以山海关为首的这一带长城沿线,对进出之人盘查得异常严苛。
  像周秦川他们这种没有户帖路引的黑户,想要从这一带去辽东,几无可能。
  如此一来,想要去辽东,就只剩两条路可走。
  一是从津门或者鲁东沿海乘船前往,其实就是后世所谓的偷渡。
  三人既不去津门,更不可能走回头路去鲁东,只能选择第二条路。
  按着打探来的讯息,周秦川他们辗转来到了密云后卫所属的古北口,此时正是初秋季节。
  这里北出长城,是朵颜三卫,因靖难之役中帮过朱棣出兵,事后朱棣便撤走了明军在古北口外的卫所,将其赐给朵颜三卫作为牧地。
  受草原上大环境的影响,还有三卫首领时大时小的野心,朵颜三卫与大明的关系称得上是反复无常,时叛时附。
  瓦剌最强盛之时,他们甘为鹰犬,受其驱使,也先稍露颓势,三卫又上赶着向大明称臣纳贡。


第148章 古北口

  谁拳头大就听谁的,这是草原上的规矩,因此朵颜三卫对称臣于大明并无任何抵触,他们在意的,是纳贡。
  蒙人除了放牧,不事其他生产,所需物品基本都要靠同中原的交易来换取,此时朝廷尚未设置椎场边市,想要获取物品,明面上唯一的途径就是朝贡。
  他们进贡皮毛牲畜,明廷赐给他们粮食布匹,青盐茶叶等等,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贸易。
  一年朝贡的次数,从十几次到几十次,朝贡人员成百上千,那是一点都不奇怪,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朝贡,换取他们所需的物品。
  数年前的土木之变,归根结底其实就是瓦剌同明廷之间,就朝贡一事引发的巨变。
  不过即便朝贡次数再多,规模再大,能满足蒙人贵族的需求就差不多了,普通牧民的日常所需,几乎全靠民间的私下贸易,说难听些,就是走私。
  ‘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
  有20%,就会活泼起来;
  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
  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
  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这句话十分经典,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