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日本战国走一遭-第1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在无可避免,要移动房屋腾出空地时,曳屋众便出现了。
 此时江户还小,应该还不太容易找到曳屋众,但堺却是完全没问题可以找到的。何况如今手工业者这类人的工资很低,雇来山内都花不了几个钱。实在是搬家必备的最好帮手。
 去滨松请助左卫门的人同时也把纲良叔父请了回来,毕竟要搬他的家。
 “曳屋?”纲良叔父也愣了,长这么大也是头一回碰上。
 “是啊,毕竟左右两边的空地都不够大,不然我也不会用这个法子。”小平太很诚恳。
 “济事吗?这屋子还是御滨松殿下赐的。”纲良叔父摇头晃脑的看着面前在测量的曳屋众。
 曳屋众被小平太以总工程三十贯文的价钱从堺町雇来,人家听说信浓有个愿意出黄金三十两曳屋的冤大头,恨不得全家老少都出动过来。
 曳屋众的等级和时下的木工也大致相同,最顶级的就是可以独立接活,包揽丛设计到构建所有活计的大工。下面还有诸如杂工、小僧等等一系列层级。
 而且每个大工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们测量有的人是用步子,有的人是用手臂,有的人是用木棍,有的人是用折尺。
 由于小平太出钱够多,堺町曳屋众一半的大工都在这里,加上他们的手下,林林总总不下五十人,每天管他们吃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但人家有真本事,不管是用脚、用手、用棍、还是用尺的,所有人得出的数据相差不超过三厘米,令人赞叹。
 在测量完屋子大小以后,他们水平平移数十米,按照测量的数据开始具体设置房屋的底层柱石。
 而纲良叔父家则鸡飞狗跳,把所有的东西全部腾空,包括家具和锅碗瓢盆。甚至铺设的榻榻米和地板都全部掀掉,让房屋底层的具体布局显露出来。
 而曳屋众大工就会用木板进入屋内把每一个支点都详细画下,杂工们则上屋顶掀瓦片,把瓦片全部搬下来,减轻房屋的重量。
 然后曳屋众分成两拨,一拨人去新地基上完全复制一个一模一样的地基。另一拨人则开始曳屋的实际准备工作。
 将房屋底层架空的砖墙或者木栏破坏,破坏的同时开始往里面填塞枕木,架住所有主要的屋梁和部件,最后取走柱石。
 这样实际上整个屋子就彻底悬空,完成了第一步的操作。
 然后通过在枕木中不断四面同时增添楔木的方式,逐步抬高房屋,?最后抬高到房屋下足够塞一根巨大原木的高度。
 这还没完,还要把林立的房屋地板下木支架给锯掉。保证房屋地板下没有任何阻碍原木滚动的障碍物,方便拖拽。
 这时候就有人问了,你把房屋主体木柱的底部给锯掉了,以后房屋即使立起来,柱子也是两段的,那不就是把房子浮在地板上吗?
 不要急,这个以后有办法解决。
 这时候曳屋才算正式开始,包括杂工小僧以及临时雇佣的力夫上百人,把捆扎在房屋梁柱上的绳索捆在肩膀上,前面的人拉。另一部分人在后面用木棍撬着原木推动屋子动。
 即使只是人力,几十米的距离也不过只要两三天而已。
 这样整个房屋就迁移到了重新建造的的柱石地基上,仍旧是用枕木架高,把与梁柱不能完全吻合的柱石稍做调整,坐到完美契合之后,才能开始安放。
 那已经削平地板下所有木柱的房屋怎么安放呢?
第344章。21。汇聚天下名木材
 啊!大唐!四方向化,九土来王的大唐!
 小平太的今日感叹完毕!
 纲良叔父的大屋,枕着滚木,从夯实的平地上滚滚平移了几十米,引的山内府中城下的百姓纷纷前来围观。
 毕竟这种“西洋镜”不是天天有的看的,几十年也不见得能亲眼看见一次曳屋嘛。
 连拉带拽终于把房子安置到新地基上,能准备重新落屋了。
 此刻便采用一种遣唐使带回来的古老技术,后来修缮浅草寺、伊势神宫等著名建筑时,也采用了这一技法。
 墩接!
 古代房屋的排水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了解过,如果不是建筑在高地上,或者建立了排水管道,房屋很容易被水淹。
 所以我国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中就有那种干栏式建筑。延续到现在的就是那种类似于吊脚楼、竹楼、高脚楼的民俗建筑,很多南方的景区还有。
 日本东国,也就是实际上它的北部地区,冬天的雪非常大,夏季又经常台风暴雨。日本的河流又属于那种径流短,水流量暴涨暴跌的存在。
 一个字就是——水!
 水多咋办?当然是往高处建啊!
 所以嘛,东国的房屋大部分都是架空的,一般距离地面四五十厘米的高度才构建木框架铺设地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防水,防止屋子被泡。
 这样子屋子是避免了被水侵害,但是屋子下面的木柱呢?
 本来地面就阴暗潮湿,又经常大雨大雪的泡上,要不了十年八年,再好的木头,那底部也给你泡烂了,最后结果就是房倒屋塌。
 可是日本人别的不说,他学习能力强啊,他们的遣唐使在中国发现了我国唐代的一种建筑修补方式——金轮继。【注1】
 金轮继按照描述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榫卯拼接结构,通过新旧木柱的结合,使得两者融为一体,和一根完整的木柱毫无区别。
 只需把木柱底层遭到腐蚀,而变得糟朽不堪的部分锯掉,换上新的同样粗细的同类木材,使用继接的方法,将两者融为一体,完美解决下层木柱被锯掉的问题,还实际上延长了房屋寿命。
 当然墩接的手法很粗糙,就是在新旧两根木柱上,用凿子凿出一个复杂的凹凸面,通过重力将两个凹凸面切合在一起,保证木柱的一体性和牢固性。
 现在日本的木工水平更烂了,如今的木工直接切一个阶梯形的口子,两个木柱能和一起就拉倒,大不了明年不稳了就再回来换。
 谁再提什么“匠心”,请他们向五百年前,一千年前的前辈好好学学,那点手段,在古代真的是连学徒工都不如。
 就这么短短十天而已,纲良叔父的宅子就完美重新安置。小平太又继续出钱帮纲良叔父建马棚、米仓和库房。最后是挖个池塘,把苗木移植过去,这都是力气活,问题不大,三两天就能弄完。连半个月都不到,就给小平太空出了一块将近二千坪的巨大空地。
 曳屋众千恩万谢的拿着三十两黄金回家了,木曾和飞驒的木工师傅又被小平太“请”了过来。
 飞驒来的是一个光头中老年人,应该是中年人,只是操劳命,显得老而已。
 大工名叫传右卫门,没得苗字,显然多年的木工生涯没给他换来什么财富。让他没有机会武装成一个奉公人,从而有个所谓的苗字。
 “弹正大人的宅邸要多大?”老木工开门见山,他手上有技术,到哪儿都饿不死,不必要奉承巴结别人。
 小平太也是听人说这个老木工的技术过硬,才派人把他从飞驒请(捆)来,人家没有卑微的神色很正常。
 毕竟是“请”来的嘛!
 “起码一百五十张榻榻米,要八个和室以上,每个和室要八张榻榻米大。要有檐廊,要有土间,最好还要有一间小茶室,还有一个佛堂和小收纳间。”
 小平太要三百平米的大平层,这个面积不算大,将将够用而已。
 “百五十张榻榻米啊?这可不便宜。”传右卫门心里开始盘算。
 他很快就拿出一块木板,用毛笔在上面画出了一块简略的平面设计图。【注2】
 小平太完全不懂平面设计,他相信这时代工匠的水平,毕竟没水平的已经饿死了。所以由着传右卫门规划。
 “大人,有件事要说在前头,建造的时候不能指手画脚,干涉施工,否则这个活小人接不了。”传右卫门脸一撇。
 “可以。”小平太面上答应,心里却很不以为然。
 “还有木料不知大人怎么办?以小人来看近处的好材料要数木曾的顶好。”
 合着没有好木头你还不做了?小平太看老头很倔啊。
 “木料?辰三你过来,列张单子。”
 “能登罗汉柏若干,奥羽山毛榉若干,广岛大王松若干,土佐四万十川桧若干,远江天龙杉若干,佐渡赤尾松若干……”【注3】
 “还差什么吗?传右卫门。”小平太一串顶级木料报出来。
 “这……大人!小的一定全力以赴!”被小平太的财大气粗刺激到了的传右卫门纳头便拜。
 他这辈子估计也就只有这一次能够集合全日本的顶级木材造一栋房子,能不全力以赴嘛。
 【注1】:据笔者所知金轮继在中国已经彻底失传,具体如何的作法已经完全不得而知。一千年的时光把这门技法完全湮灭了,连这个名字都是日本人记录下来的。
 但是日本人学过去的墩接只是其中最皮毛的一部分,精华部分不知道是没学会还是学会没保存下来。?怎么说呢,令人扼腕叹息,又庆幸些许,感情很复杂。
 【注2】:平面设计图很正常,没啥好奇怪的,长野县政府的地方文化馆收藏了一块将近三百年前木曾福岛町的房屋设计图。
 但是由于时间太久,上面沾满了灰尘,只能在特殊仪器下才能看清楚下面的设计图。偏偏又怕擦灰尘把墨迹也擦了,所以即使看到原物,也是一块黑不溜秋的烂木板。
 【注3】:本来不想注的,但怕有人问木头还分什么高低,还分构建地方的不同。
 榉木适合做主柱,柏木适合做框架,松木适合做椽梁,桧木适合安置在较潮湿的浴室或桑拿间,杉木适合做地板,栗木适合做檐木。
 具体原因都是由其木材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一一列举怕不是要几万字。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不做赘述。
第345章。22。你薅羊毛我挖角
 小平太买名贵木材的比是装完了,传右卫门就天天追着他问。
 “木头哪天到啊?”
 “今晚能到吗?”
 “明天能到吗?”
 “后天能到吗?”
 ……
 小平太嘛,呵呵,错误估计了一件事,运输能力和道路水平,坐船去东西商品汇聚的堺町很快。有大把的金子什么样的好木头都立刻有人送来,根本就是分分钟的事。
 然后雇人搬运到迴船上也要不了半天一天,有的是力夫干这个活,堺町码头上数以千计的搬运工,永乐钱一丢,搬的飞快。
 然后千石船鼓满了帆,两三天就到了滨松,然后就没了!
 木头卸下来,上千根大大小小的木料,就这么堆在滨松港。
 用牛车?那怕不是要一百辆一起运,估计还要走上好两趟,路上还要人沿路推。根本不现实,一百辆牛车也不是简简单单找得到的,太难了。
 要是在秋末冬初没下雪那段时间反而好办不少,泥巴路晚上冻的结结实实,凌晨沿着路泼水,没多久就结冰了,找上些力夫,沿着冰路拖着就能走。
 大萌这边兴大工,就是南方的巨木石料走运河到了通州,等到冬天了就在官道上泼水成冰,顺着冰拉,走完最后一段路,虽然也辛苦,但实用性很高。
 可如今是夏天,这个办法肯定不靠谱。当然那个什么石灰还是啥,遇水剧烈反应吸热,可以夏天制冰来着。但是想想铺几十公里路的制冰量还是算了,老老实实做人吧。
 如果原地用木曾的木头就方便很多了,调用全国的名材,东西是好的,代价就不小。假设是雇佣挑夫,三班人,日以继夜的往山内挑,那也不是不行,甚至算是最直接的办法了。
 可那个动员的人力和耗费的资金,啧啧啧!
 难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