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大忽悠帝-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着这股神叨劲儿,刘汉少慷慨激昂地说:“杀人容易,兵锋所指,血流成河。但是活人不易,哥想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穿暖,免于困厄,还得各位兄弟同心协力,辅助于哥。”
袁绍起身,端起酒敬献给刘汉少,说道:“我等定然尽心尽力,报效陛下!”
于是,众人也纷纷起身,同声说道:“尽心尽力,报效陛下!”
大家碰了一杯,刘汉少继续絮叨:“人活着不能只是为了打仗,总有一天国家是要安定下来的。在哥看来,想要安定国家其实也简单,拢共分成三步。”
曹操很配合地及时问道:“敢问陛下所言,是哪三步?”
“稳农、开工、行商!”
大家都能理解稳农的意思,民以食为天,要不是百姓没有吃食,活不下去,哪会有那么多的叛乱?但是后两条就不大理解了,幸好荀彧说道:“陛下所说的开工,便是指工匠之利吧?自从彧接手屯田之事以来,才真正体会何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刘员君所带的工匠组研发了很多便于耕作的农具,其中尤以曲缘犁为最,一牛一人即可耕犁,而且速度比从前快了好几倍。此外还有水泵、水车用以灌田,能使贫地变沃土,中田变好田!”
袁绍和曹操知道刘大根的来历,但是不知道刘大根究竟有多大本事,没想到被荀彧夸的这么厉害。曹仁几个一听说是姓刘的,还以为是哪个汉室宗亲呢,小心翼翼地问:“不知这位刘员君,是何许人?”
“原是北邙山里一村长,现在是陛下任命的屯田指导员。”
除了刘汉少之外,这圈人里就属袁绍身份最为贵重,即使是曹操也得屁股后边跟着。断了荀彧继续吹捧刘大根的话头,袁绍无不担忧地说:“陛下,农工利民,此为善政,自当鼓励推行,然而商贾轻贱,唯利是图,囤货居奇,贱买贵卖,何以能为安定国家之策?”
刘汉少又摆出一副老气横秋的模样,教训道:“本初啊,首先你要记住,这个世上没有任何人是轻贱的,包括你的敌人,否则必为其害。将士拼功,官僚揽权,士人求名,农人种田就想多打粮食,哥当皇帝也想拓土开疆。商人逐利嘛,和这些其实也差不多,谁不想把日子过好点?咱们现在要求的是解决温饱,别发生易子而食的人伦惨剧,可是将来大家都吃饱穿暖了,又该干什么去呢?想一想,你足不出洛阳,就有南方的鲜果东北的貂,海里的大鱼西边的瓜,那该是什么样的日子,什么样的繁荣?这些南北调度,往来交通不就是得靠行商么?”
荀彧那边刚刚分地,刘汉少这边就已经卖貂了,众人纷纷点头,倒不是为了附和皇帝,只是被忽悠进了一个美好梦境,有些眩晕。如此还不算完,只听刘汉少又煞有其事地说:“据说南方有一种佳果,饿了能当粮食,打仗能当武器。咱们要是能弄回来,冲着敌人噼里啪啦一通砸,保证能让敌人哭爹喊妈满头包!”
皇帝没架子,小酒也喝的痛快,听着刘汉少说的神奇,曹洪也好奇的问道:“真有这样的果子?叫什么名字啊?”
只听刘汉少神神秘秘地说了两个字:“榴莲!”然后便仰天大笑,仿佛看见千万颗榴莲把千军万马砸的人仰马翻的场面……呃,是不是把自己也忽悠进去了?
第134章 总理大臣都缺货
……………………………………
众人脑海中的憧憬具体是什么样,恐怕他们自己也说出清楚,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就在他们醉眼迷蒙,陪着乐呵的时候,刘汉少的笑声却渐渐歇了下来,最后竟变作一声叹息,使得众人不明所以,尴尬当场。
“这些话说起来简单,想要一步一步的实现目标,太难了。”
刘汉少喝了一杯酒,把玩着手中的酒杯,脸色显得越发凝重。早先戏志才还知道刘汉少是要忽悠人,本打算在一旁看热闹,而此刻也不知不觉的被带入情绪,旁人就更别提了,早被刘汉少带跑偏了。
“在座的都是自己兄弟,哥有话也不瞒你们。原本哥想磨两把快刀,为咱们大汉披荆斩棘,可是啊……这还没几天的工夫,那两把刀子就嫌哥把他们磨锈了。”
见刘汉少说的苦涩,旁人不明所以,只觉得陛下所说的那两把刀有点忒给脸不要脸了,就应该拽出来,掰弯喽。
袁绍和曹操心下大愧,想来陛下说的就是自己吧?自己好像是越来越浮躁了,总想着让陛下赶紧派活儿,不再干这个主簿,哪曾想陛下竟另有深意,对自己寄予厚望。偷眼看看刘汉少,觉得自己更对不起陛下了。
刘汉少也是没法子呀,“好钢用在刀刃上”这词儿曰的太多,不换点新鲜的,压不住这二位。现在多好,不仅不会使他们心生怨怼,还一个劲儿的跟哥不好意思。
“兄弟们,看看文若。”
于是,众人齐齐地盯着荀彧,就连荀彧自己也赶紧往自己身上瞅,生怕衣冠不整,失了礼数。
“当初,哥初见文若之时,这娃把自己打扮的跟个香包包似的。这才几天哪?又黑又瘦,还有点臭!要哥说,这就对了!一个踏实肯干的人才,顶的上千万个名士嘴炮!这才有我大汉的男人范儿,是哥需要的上佳之才!”
荀彧黑了吗?不见得。
荀彧瘦了吗?也不见得。
荀彧臭了吗?更不见得!
好吧,这是皇帝在夸人,但是前边这几句,荀彧是拒绝的。然而刘汉少不管,趁着情绪到了,猛然大喝一声:“元让,哥能用你否?”
夏侯惇立刻起身,低头抱拳,掷地有声地回道:“愿为陛下效死!”
“哥不要你死,哥就问你,怕不怕吃苦?”
“不怕!”
“怕不怕受累?”
“不怕!”
“怕不怕流血流汗,默默无闻?”
“不怕!”
“负责水利去吧!”
激动地吼完,情绪缓和下来,刘汉少慎重地说:“先帮着文若挖塘修渠,便于灌溉,将来咱们大汉的大江大河,还要你去把它们都治的服服帖帖的,只许造福百姓,不许为祸人间。这不是一个三天五天,一年半载就能见功的活计,可能十年八年,也可能几十年,乃至世世代代都需要为之努力。交给别人我不放心,唯有元让以恒毅忍耐之心,克之,任之。”
刘汉少端着一杯酒,站起身敬给夏侯惇,又说道:“莫要辜负了哥的信重,愿元让再现大禹之功,青史留名!”
“惇,万死,不负陛下所托!”
可怜的惇惇,是和着眼泪一起把这杯酒喝下去的。
如此还不算完,只听刘汉少又喝道:“杨修!”
“在!”
“记录。相府所辖,再添水利一部,夏侯惇任部长。”
“是!”
震惊……曹操早不是骑都尉了,夏侯惇顶多算是他们家亲戚或者家将,可是一顿饭没吃完,居然成了一部之长。就是袁绍和曹操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刘汉少给别人升官,他们看的多了去了。可是夏侯惇毕竟只是夏侯惇啊,他都能当部长,那么袁绍和曹操该当什么呢?
大家还没从惊中回魂,刘汉少却又说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妙才,你也随元让一起去。抗命,立斩!”
夏侯渊慌忙站起来回道:“臣,遵诏。”
“哈哈,哈哈……”
赚了赚了,没想到哥蹭饭也能大赚一笔,不仅找到两个廉价劳动力,脏活累活有人干,还能分化一下曹氏势力,回头再启用小黑胖子,心里也就更有底儿了。
…………
以皇帝为首的一帮蹭客走了,只给曹操家留下一片杯盘狼藉。丁夫人好像年轻了好几岁,就巴望着赶紧天黑,好给小黑胖子当小姐姐去。作为内定的水利部长,夏侯惇只想着怎么跟着荀彧先把水沟挖好,夏侯渊欢喜中还是有些遗憾,只怕以后不能领军了。
曹操很郁闷;曹洪很郁闷;曹仁很郁闷。
内室之中,五人喝着茶水,夏侯惇有些忐忑地问:“兄长,陛下让我去修水利,是啥意思?”
曹仁有些阴阳怪气地说:“啥意思?看中你,给你升官了呗。”
曹操狠狠地瞪了曹仁一眼,于是,曹仁便低下头,假装茶水好喝。
“其实,我更愿意跟着兄长领军。”
夏侯渊的话正好戳中曹操的痛点,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
“陛下新立汉正军,凡为将者,必先入军校学习。咱家没有一个人能入军校的,陛下之意其实已经不言自明,以后不要再想领军之事了。”
想一想当年,陛下一语中的,直接就说出了自己想做征西将军的愿望。可是现在连军队的边儿都不让自己碰,难道傅南容真就比自己领军的本事强?还不是因为他投靠的早!难道是陛下有意压制自己?可是他对自己和袁本初所表现出来的看重,又不似作伪,今天还当众说出要把自己磨成快刀。难道还是因为何皇后那件事,使陛下心生嫌隙,有所顾虑?
“兄长一心为国,却不受小皇帝重用,咱们干脆一同返乡……”
“住口!”
曹洪慷慨激昂的话还没说完,便被曹操严厉地喝住。
“陛下是少有的明君,如何安排我等,自有深意。以后对陛下不敬的话,不许再说,否则别怪为兄家法无情!”
…………
改制之事已经放到朝会上讨论了好几次,太傅袁隗始终一言不发,犹如老道求仙一般。意见最大的就是九卿之中被撸下来的那几位,但是九卿又没蹲一个坑里,被改成部级的那几位则大力赞同。
戏志才与高节联名上书,应当扩充燕云近卫团的编制,尤其是高节,从河东送回来了很多人和马,引起刘汉少注意的是一员白波降将,名叫徐晃。
燕云近卫团并不隶属军府,反而挂在御府之下,说明这就是皇家的私人卫队。戏志才和高节的心意,刘汉少能够理解,但是他并不打算扩充。保镖嘛,又不是保安!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汉朝以右为尊,但是现在的第一副职都是“左”位。于是,对改制不满的爱卿们扯出长篇大论,进行猛烈攻讦,而改制之后,觉得自己可能会权利更大的爱卿们也扯出长篇大论,对反对者进行大力批驳。
尊左还是尊右,能有啥区别?
夏商周,朝官尊左;燕饮、凶事、兵事尊右。战国时朝官尊左;军中尊右。秦尊左,汉代尊右。括弧,燕饮就是宴饮,凶事就是吊丧。
然而,刘汉少就是当初在北邙山里偷偷摸摸拉起北邙营,耍滑头换个说法而已,后来慢慢的又有了嵩山旅,如此才发展出来的左为一副。
礼法,爱卿们争的是礼法,懂不懂?
刘汉少真想问一问他们,撸枪的时候是用左手比较顺溜,还是用右手比较有礼貌呢?
很奇怪,一直以为要跳出来骂娘的火爆老头王子师,竟然沉静的像个淑女,偶尔提出一些个人疑惑,有了解答之后,也就不再做声,最后,竟然说出了新皇就该有新气象这样的话,算是站到了支持改制这一边。
有了王允的加入,支持改制的爱卿们终于占到了大多数,接下来就该谋求新的职位了,于是,爱卿们紧紧盯着三府之位,也好便于为自己谋划,该去走谁的门路。
最先被确立的是相府,以杨彪为首相,黄琬为左相,王允为右相,而原司空荀爽则改任文教部部长,兼领太学院校长,首先把重点放在重新开办太学院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