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大忽悠帝-第3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从这方面用些心思。哥觉得,首先,咱们要让各地的小学开设音乐课,艺术要从娃娃们抓起嘛;其次,要多编排一些比较朗朗上口的,易于学习与传唱的歌曲,推广出去,比如咱们的最炫流行风就很不错嘛。”
  当初可是杨修带着司马朗与诸葛瑾,又唱又跳的把这支舞曲教给大家的,现在听刘汉少提起,杨修忍不住嘴贱,居然小声哼了起来。然后……蔡邕、陈纪、陈群竟然也跟着摇晃起脑袋来。没办法,每天上班之前都得先听着这歌,跟着跳舞,音乐一起,实在控制不住啊!
  看见刘汉少瞪着自己,杨修赶紧闭嘴,然后蔡邕等人才停了下来,尴尬而不失疑惑地瞅着刘汉少,那意思是说:就这,咱还要弘扬出去?
  刘汉少闭上眼,缓慢而慎重地点了点头:没错,这叫感染力!
  汉少,我们读书少,你可别骗我们,这是不是应该叫传染力呀?
  甭管感染还是传染,反正很给力!要是北边那些骑毛驴的一边儿放着羊,一边儿哼着咱们这首歌,完事那些牛羊都跟着一起摇头晃脑的,你们说,那算不算咱们的胜利?
  “徳祖,辽西不是有很多归附的小部落么?其中有一个喜欢步摇冠的,叫什么来着?”
  “莫护跋。”
  听到刘汉少询问,杨修连忙说道:“此人仰慕大汉文化已久,第十师出兵辽西之时,率先举族归附,如今已是B级军团的一个团长。”
  刘汉少很大气地说:“嗯。弄一顶步摇冠给他送过去,就说是哥说的,他要是能教会全族唱最炫流行风,哥给他连升三级!”
  杨修为难地回道:“陛下,他已经没有族人了啊。辽西恢复制度,设置乡村,把那些小部落与移民还有当地百姓全都打乱之后,又重新混编了。”
  是啊,有的时候,还是用刀收回来的地方干活利索。
  “那就让他教他那个团,回家的时候教他家里人,串亲戚的时候教他亲戚!”
  让莫护跋戴着步摇冠,教别人学唱最炫流行风?那步摇冠可得做结实点,别给上边的飞翮之缨摇晃掉喽!
  也许是杨修的脑袋瓤儿里又有了画面,一不留神没忍住,又小声哼了起来: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
  眼见着蔡邕等人又要跟着摇摆,刘汉少直接一脚把杨修踹趴,才算阻止了大家集体犯病。
  “另外,除了歌曲,乐器也很重要,咱们不是有胡撸哇嘛,音色优美,便于携带,可以走到哪里,弹到哪里。回头咱就弄一个作坊,大批生产,大力推广出去。蔡公,到时候你也要多多教授别人弹奏才行啊。”
  不提胡撸哇还好,提起这个玩意儿,蔡老头一股怒火上涌,却是红了眼圈。
  当年刘汉少要给蔡琰送生日礼物,是找的蔡邕一起研究制作了那个胡撸哇。蔡琰得到之后宝贝的不得了,就连蔡邕有时兴趣所致,想要弹上一弹,也是十回得有七八回不允。蔡邕娇宠闺女,没敢说那玩意儿是自己帮着汉少一起做的,所以这年些来,大汉的胡撸哇仍旧只有那一个,唯一的一个。
  如今,汉少竟然要建立作坊,大批制造胡撸哇,还要让自己推广出去,教别人弹奏。那他知不知道,自己闺女离家出走,远赴并州,可是啥都没带,就只带走了他送的那个胡撸哇呀!早知如此,当初自己真不应该帮他造出这玩意儿,害得闺女掉进他这个深坑里。
  我家琰琰唉,你在并州还好吗?吃的饱不饱?穿的暖不暖?睡觉有没有盖好被子?刘汉少这个瘪犊子都生了俩娃了,你能不能就别再想他了?
  眼见蔡邕情难自制,刘汉少也知道他是思女心切,连忙凑过去,一边儿拍着肩膀,一边儿趴在耳朵边悄声说道:“老头,你别难受,等过些日子哥就去并州,一定把咱家小三一根汗毛也不少的给你抓回来!”
  蔡邕疑惑地盯着刘汉少,心里话说:你去并州?你可是皇帝呀,能轻易离京吗?难道你对我家小三……呸,呸!对我家琰琰回心转意了?要不然,你就算把她抓回来,又能怎么样?
  见蔡邕不言语,刘汉少还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哥说到做到!”
  以帝王之尊,亲自为老夫寻女,除了汉少,恐怕再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了。可是,你既然对我家琰琰这么好,为什么就是不肯娶她呢?我闺女也不丑呀!
  蔡邕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对刘汉少也不知道是感动多一些,还是怨怼多一些,终究是思女心切,忍不住举袖遮面,偷偷擦了一把老泪。
  众人面面相觑,默默无言。他们之中,有的大概知道陛下与蔡家大女的事情,有的却是一无所知,尤其是张鲁,平时主持谐和道事务,与旁人并无多少交集,此时看到眼前情形,心中不由得感叹:还是圣天尊厉害呀,两句话就把天下名儒蔡伯喈给忽悠哭了。
  …………
  刘汉少亲口答应蔡邕,要去并州把蔡小三抓回来,但是皇帝离京可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首先总得有个由头吧?难道要对爱卿们说,本皇帝出去找妹子,你们自己先在家玩一会儿?所以,刘汉少又把任红昌找来,直截了当的问她想不想吕布。
  想,还是不想,让任红昌说哪一个?
  任红昌死活不开口,无奈之下刘汉少只得说了实话,哥也是让蔡老头的小眼神给逼的,再不把蔡小三给抓回来,估计蔡老头得疯。没曾想,刘汉少如此一说,任红昌更是直接拒绝了,还骂刘汉少活该。
  没办法,刘汉少只得又说:“如今并州虽然恢复制度,表面看起来情况还不错,但是并北并不安稳,还有不少的潜在隐患。如今咱们大军在彼,又有老二坐镇,自然无虞,可是他日一旦朝廷势微,问题爆发出来,兴许就是天大的祸患,哥必须得亲自去看一看,想法子把问题解决掉。上一次是小姠顶雷,陪着哥去冀州找的老三,难道这一回你就不能帮哥的忙,陪哥去并州找小布么?”
  国家大事,不是小儿女怄气,再说了,刘汉少都这般低三下四,苦口婆心了,任红昌还能说啥?也只得应承了下来,迁就他,容忍他,原谅他……
第416章 诸葛亮的新玩具
  ……………………………………
  北邙山,曾经的北邙学校。
  刘汉少来此可不是为了赏风弄月,追昔忆往,而是有一件极其隐秘的事情要做。就这么说吧,今天除了典韦、燕四娃这些护卫之外,刘汉少甚至连杨行走、诸葛主簿都没带,但是,却带来了诸葛亮堂堂与司马懿德为这两个妖孽徒弟。
  诸葛亮与司马懿已经开始拔个儿了,去年一冬天的时光,这俩小瘪犊子就好像灌了水的竹子,一节一节地往上窜,如今都快赶上刘汉少了,俯视曹孟德绝对没问题。工学院的研究所已经被他们祸害遍了,或者说他们在那里已经学的差不多了,刘汉少要前往并州巡视,估计得好几个月,不能由着他们整天浪荡,这才决定给他们找点新乐子。
  已经有人等在了这里,看到刘汉少到来,连忙赶上前,向刘汉少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而令诸葛亮与司马懿感到震惊与可怖的是,那个人敬礼的右腕上,套着一只寒光逼人的铁钩子。
  如今的燕云近卫团,团长是许褚,副团长是典韦,团督是燕大娃,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其实韦光正仍旧是燕云近卫团的最高指挥官。只不过他断了一只手,觉得形象欠佳,极少在众人面前露脸罢了。
  此刻,能够动用韦光正,带领燕十一娃亲自守卫在这里,看来这里藏着的秘密定然不小。
  呃……好吧,忒故作神秘,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火药。
  刘汉少要在这儿研制火药。
  还记得刘汉少在工学院的研究所捂了半坛子臭臭的事不?如果是当初的“老北邙”,对此便不会觉得多么惊讶,因为他们见过更加疯狂的事情。
  当年还在北邙山里的时候,刘汉少就想过制造火药,最初级的“黑伙药”也很简单嘛,就是那三样东西。然而当时北邙山里的一切本身就是秘密的,想要制造火药,更得密上加密,千万小心,所以,这些东西一时半会儿还凑不起。
  好在前生后世之时,刘汉少也读过一些穿越小说,里边的主角没事就造火药玩,还说厕所里的“白霜”就可以熬制土硝。于是,刘汉少便命人去厕所里边刮白霜,熬土硝。
  可是,“厕所里”跟“厕所外”是有区别的。也不仅是厕所外,硝土通常存在于老房子的阴凉墙根上,其中含有一些类似盐一样的白色小颗粒,故而才叫“白霜”,而厕所里边的……可能是尿渍吧?
  取硝的技术很早便有,因为人们早就会硝制皮毛,但是刘汉少显得神神秘秘,鬼鬼祟祟,别人也不敢问哪!就看见他命人把厕所里刮来的那些“白霜”倒进锅里熬煮,为了多取一些“白霜”,可能刮的还比较彻底,经过熬煮,这个味儿……
  可怜的学渣,自己把自己都忽悠哭了。
  …………
  如今原料问题早就不存在了,反而是保密工作被放到了第一位,“黑伙药”再初级,那也是火药。一旦这个东西问世,或者是流传出去,所引发的后果可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北邙山里的原料都是韦光正一手安排,分批分次运送进来的,即便是近卫团的兄弟,最多也仅仅是知道自己运送的那一批是什么东西。
  眼下,燕十一守在学校外围,燕四娃守在刘汉少附近,身边除了韦光正与典韦之外,就只有诸葛亮与司马懿。当年的校长办公室里,韦光正亲自从各个仓库中取来原料,放在刘汉少面前。
  拿来的原料不多,都是磨好的粉末,刘汉少小心翼翼地用勺子挖了一勺硝,倒进一个小碗里,再挖两勺硫磺,三勺木炭,然后轻轻地搅合,希望它们能够混合均匀。
  老实说,这玩意以前刘汉少也没玩过,究竟能不能成还是未知数,但是现在可不能怂,毕竟两个妖孽徒弟都瞪眼看着呢。所以,自觉搅合的差不多了,刘汉少摆出比高人还高一点的架势说道:“师傅给你们施展个神通,你们想不想看?”
  两个小妖孽都期待半天了,闻言立刻点头,只见刘汉少轻轻哆嗦着将小碗里的粉末在地上倒出一条细线,然后让韦光正与典韦把原料都拿的远远的,再取来油灯。
  诸葛亮忍不住好奇地问道:“师傅,您是要烧它吗?”
  “不是要烧,是要点。”
  刘汉少接过油灯,却又用来烧一根小木棍。以前没干过这活,现在才发现居然这么麻烦,不仅没有传说中一晃就着的火折子,就是火石火镰也十分少见,并没有被推广开来,广泛使用,而人们日常引火,除了留火种或是借个火之外,便是用“木燧”与“金燧”。
  所谓“木燧”,就是钻木取火,但是有不少讲究,比如春天用柳,夏天用枣杏或桑柘,这叫“改火”或“更火”,因为人们认为只有根据木头的颜色,与四时相配,才能得火;所谓“金燧”,就是造一个凹面铜镜,反射太阳光于一点,引燃引火之物。但是,金燧的问题就是阴天与晚上都不好使,所以人们要是出门在外就只能“左配金燧,内配木燧”。
  另外,不管金燧、木燧,都需要易于燃烧的引火之物。也许就是这个引火之物慢慢发展起来,变成了更易于燃烧的“火绒”,到了魏晋之后,人们发现使用火石火镰,也能比较容易地点燃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