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大忽悠帝-第3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搞不清楚刘汉少是想安慰还是想辩解,故作严厉地训斥道:“每个人生下来,都还注定要死呢,那怎么办?是不是咱们大家都不活了?如果现在咱们能整治好黄土高原,那个所谓的将来就会来的非常缓慢,甚至可能是几百年,上千年之后。而在这几百上千年的时间里,这里的百姓因为咱们的努力,可以生活的更安定,更富足,你们说咱们应不应该自豪,应不应该骄傲?”
思忖过刘汉少的话,夏侯惇坚定地点头说道:“能够惠及千年,此事的确可为!”
刘汉少又浑不在意地说道:“再说了,上千年的时间,谁知道人类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呢?谐和大宝典你们都看过没?那里边说过一座圣天子峰,就在益州的西南,新州的东南。哥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们,那边就有好几条很大很大的河流,都是用山峰上的雪水化成的,只要咱们截水改道,将它们注入大河源头,到时候大河汹涌,滔滔不绝,咱还怕黄土高原干旱?”
曹操好奇地问:“汉少,圣天子峰距离大河源头,有多远?”
那地儿哥也没去过呀,该咋回答你呢?
刘汉少沉吟着说:“大概两千多里。”
“我去!”
夏侯惇斗志昂扬地说:“陛下,臣愿率队前往圣天子峰,引雪山之水入大河之源!”
去你妹!
想堵雅鲁赞布江,扛着锄头去啊?
好像也赖自己,忽悠的有点过头了,刘汉少又连忙说道:“元让能有此心,哥很欣慰。但是咱们大河现在可不缺水呀,你要是早早的把雪山之水引过来,大河暴涨,决提泛滥,不是反而成了祸事?”
夏侯惇点头暗想:还是陛下考虑的周详,水这个玩意儿奇怪的很,少了不行,多了也不行,引雪山之水的事就留给千年以后的人们去做吧。
听了刘汉少的话,曹操心中也暗想:当初在千秋万岁殿看到那副“百度”图,益州西南的确是有一条巨大山脉,陛下还说那应该叫南长城山脉,是世界上最高的地方。它既保护了我们大汉,有万年不化的雪山,为大江大河提供水源,养育了神州大地上的百姓,同时也阻挡了神州大地上的百姓走向西南,走向世界的脚步。那副地图必然不假,否则陛下不会信手拈来,还能说的头头是道,但是陛下还不到弱冠之年,也不可能像史努比那样去周游世界,难道他果非凡人?谐和大宝典之中的圣天子峰,就是在南长城山脉上吗?
…………
突然,夏侯惇好像刚想明白似的,急吼吼地说道:“陛下,其实不管咱们怎么治,大河之中也还是会有泥沙的。就算咱们在河边都种上树,种上草,树根、草根网住了土壤,但是大河经过也还是会带走一部分黄土泥沙的呀!”
“元让说的太对了,那简直是一定的。但是,带走一车的泥沙与带走一座山的泥沙,结果能一样吗?只要能够减缓大河泥沙在中下游的沉积量与沉积速度,咱们不就可以更从容的治理了吗?再说了,天下哪条河里没泥沙?咱们现在用水泥制砖、盖房子,还少不了河沙呢。”
夏侯惇平时不这样,应该是被刘汉少忽悠的智商下线了,听到刘汉少解说,终于放心的同时也显得很不好意思,而刘汉少却又打趣地说了一句:“要想大河里没泥沙,除非像你修造惇惇航道那样,用石板水泥把整个河底都铺起来。”
俺只是一时被您忽悠懵了,又不是傻,您可不能这么逗俺。
“陛下说笑了,大河能有上万里长,宽窄大多也在里许左右,这咋可能都铺上石板?”
“咋不可能了?愚公扛个锄头生俩娃,都敢带着去移山。咱们大汉有多少人?只要有决心,这事还怕干不成吗?信不信回头哥就让人给长城贴瓷砖去?”
第434章 大河铺上功铭碑
……………………………………
给长城贴瓷砖,给黄河安护栏,给赤道镶金边,给地球刷油漆……这可都是大活,只有世界最顶级的团队才能承接这些项目。千万不要觉得荒诞不经,人类没有梦想,和咸鱼还有啥区别?
不信?
咱先刷个山头,给他们打个样,回头拎着油漆桶就奔撒哈拉,分分钟能让沙漠变绿洲!
夏侯惇不行,眼罩不仅限制了他的视力,更加限制了他的想象力。虽然很想对刘汉少说一句:“我信你妹。”可又实在不敢,只能陪着嘿嘿傻乐,也不知道是真傻还是装傻。
玩笑开到这里,倒让刘汉少又想起一件事,随即说道:“元让,你们开渠挖塘,修坝筑堤,难免会用到很多石料。火爆法虽好,但是烧过的岩石都碎裂了,也没办法再用,哥告诉你一种膨胀法。比如你想从岩石上取下多大多厚一块石板,可以先画好线,然后沿线打孔,再在孔中塞进木楔,往里灌水,木楔遇水膨胀,就能把岩石胀裂,你就能得到所需的石板。”
木楔和水就能把岩石胀裂?夏侯惇有些怀疑。
嘿……你这娃,怎么该信的不信,不该信的瞎信?这回哥可一点没忽悠,据说埃及法老给自己修坟头,用的可就是这种膨胀法。
正当刘汉少与夏侯惇为了真理而用眼神战斗的时候,曹操忽然说道:“汉少,您是圣天子,要不……您就施展个神通,给大河铺上石板?”
铺你妹!
想打哥的脸你就直说,用的着这么绞尽脑汁么?
刘汉少已经目露凶光了,然而盯着曹操的时候,却好像又想起了什么,然后整个人就呆住了。
几个意思?这位哥恼了,想对我施展神通?就算他神不起来,再踹我一顿,我也受不了啊!
其实曹操这会儿真不是存心想看刘汉少的笑话,因为他想起前事种种,一会儿觉得自己很了解这位皇帝哥,一会儿又觉得这位哥好像就是个谜。说他是神仙还不如说他有点神经,可要说他不是吧,为什么他能够知道那么多匪夷所思之事?旁的不说,自己亲眼所见,祢正平那个屁可是真的着火了呀!
所以,曹操想试探试探,这位皇帝哥到底是不是天尊临世,是不是自己也应该买一本《谐和大宝典》看看,偷偷修修道。
可惜小黑胖子还没想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这个世界上的所有神仙都不接受试探,试了就是心不诚,心不诚就别怪神仙不灵验。否则还能怎么办呢?万一神仙的脸都被你打肿了……咋滴,你有云南白药啊?
然而,就在曹操越来越担心刘汉少会不会踹自己的时候,却听到他突然问道:“孟德,给大河铺的石板,要是有三尺宽,四尺长,你觉得怎么样?”
难道这位哥真是神仙下凡,这就要开铺了?
曹操没敢接这句疯话,刘汉少却自说自话:“这个三尺宽四尺长的石板,应该从中间截去两尺,使它变成一个工字型,如此就能勾上连下,使这些石板变成一条石链,既牢固,又整齐……”
“汉少,汉少……”
等待刘汉少回过神来,曹操才担忧地又说道:“连日奔走劳顿,您又巡视多地,要注意身体,多多休息呀。”
你当哥有病呀?
“放心,哥好的很。”
刘汉少抽了一口小酒,继而又道:“孟德啊,咱们汉人自古讲究入土为安,尤其重视丧葬。很多人活了一辈子都扣扣索索的,不舍得吃不舍得穿,临了了,死了,却要大办葬礼,诸多陪葬,好像能把钱财带走似的。但是,董卓祸乱京师的时候咱们都知道,这个恶贼扒开了不少的坟墓,把陪葬的宝贝全都卷走了,倒是剩下墓主一把枯骨,被肆意践踏。这说明什么?”
后来董卓被您弄死,那些东西还不是全被您得了去?
曹操的腹诽没完,只听刘汉少又说:“说明入土其实也不安!”
假如不是被刘汉少忽悠着做了一个修路的交际部长,为了支应大军,曹操也会挖坟掘墓,还专门设置摸金校尉。
这说明什么?
说明曹操其实也不赞同殡葬隆重,奢靡无度,但是,这并不表示他不赞同“入土为安”。只不过陛下喝的有点大,聊起来没边儿,现在不适合与他辩驳罢了。
咱正等着您施展神通,给大河铺石板呢,您却说什么丧葬挖坟的,是吧?
见曹操不反驳,刘汉少又说道:“且不说墓主死后还要遭受欺凌,有多少陪葬的宝贝最终会落入恶贼之手,就算是坟墓前的一块石碑,千百年后又能有几个是囫囵的?”
敢情您绕着圈忽悠,是想打墓碑的主意?
曹操惊恐地瞪大双眼,盯着刘汉少,心里话说:这位哥,您不会真想拿墓碑去铺大河吧?
“墓碑的作用是什么?无非是留给后人一个纪念,但是墓主若绝嗣无后呢?或是后人迁离故土,遭遇战乱,又该去哪里纪念呢?即便是好好的,三代五代之后的后人,见都没见过,还会有真感情去纪念吗?人这一辈子,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要真是想用一块石碑,记录一下自己的过往,把它沉到河底,兴许还能更安全一点,更久远一点。”
陛下不像是喝大了呀,这话说的,让人听了觉得心里酸酸的,怅然若失,却又带着几分苍亮悠远,洒脱从容之意。
曹操的情怀还没铺展开,却听刘汉少又说:“咱们让谐和道出手,鼓励火葬,就说人去世之后,灵魂化为一缕青烟,摆脱躯体的束缚,才能更加轻盈,也就能更快到达天界仙境。而所剩下的骨灰,可以装在木头盒子里,建造塔楼,就叫祠塔或者宗塔,集中管理……不对,是集中纪念。就说为了离天界仙境能够更近一点,所以宗塔要建在山上,建的高高的。比如说,你们家有钱,就在山上的道观旁边建造一座十二层曹氏宗塔,一个小盒一个人,按照辈分高低,年纪大小来摆放,这个十二层曹氏宗塔装你们老曹家万把人都不是问题。平时有道观代为打理,晨钟暮鼓,还能听道士讲道,逢年过节的,前去祭拜一下,顺便给人家添点香火钱,多好!”
好个屁!
你们家才万把人装一个塔里呢!
当然,曹操这句心里话,刘汉少是不可能听到的,所以他还在继续忽悠:“有钱的盖高塔,没钱的盖低塔,看着好像挺花钱,其实是提倡节俭,反对丧葬奢靡。能省多少陪葬品咱就不说了,宗族祠堂一座座的,难道都不花钱?现在一座宗塔全解决了,既不占地方,还能成为景致,将来各个山头道观还可以开发旅游业,再赚一笔钱。”
夏侯惇傻傻的问了一句:“然后呢?”
“然后儿孙们想纪念先人,表达哀思,就可以为先人刻一块石碑,记录先人一生的功绩,但是,已经没有坟墓了,所以这块碑也不用再叫墓碑,可以改叫功铭碑,就是铭刻一生功绩的意思。还要让谐和道说当年女娲就是掬大河之水,捏泥造人,所以我们的肤色与大河之水的颜色相同,而大河就是我们的母亲河。生人逝世之后,应当回归母亲的怀抱,所以,就应该把功铭碑沉入河底。但是,不能由着大家随便乱沉,得按照刚才哥说的那个尺寸,刻好碑文之后,交给你们水利部,统一安排,铺陈下去。家离的远,背块石碑去河边不方便,还可以向你们水利部交钱,交碑文,由你们统一代刻。如果咱们能把这事变成一种习俗,一种传统,咱们大汉这么多人,就算很多人刻不起石碑,但是一代代传递下去,任凭大河有万里之长,也一定会有为它铺满石板的那一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