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大忽悠帝-第3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刘汉少拿到这个打火机之后,除了让他们把酒精罐改小一点,少量制作之外,还提示司马懿可以研究火镰、火折子以及线香,作为百姓日常的取火工具,推广普及。当然了,研究线香不是为了熏蚊子,也不是为了上坟拜神,纯粹是因为它燃烧的时间长而已。
  呼延泉等人眼瞅着刘汉少拧开灯帽,演示了一遍打火过程,随着一声金属脆响,一溜火花点燃了灯芯。
  吹灭,再重复两遍。把打火机递还给呼延泉的时候,刘汉少嘚瑟而不失慈祥地说:“泉儿啊,平时不用的时候,记得要把这个灯帽拧上,一来保证安全,二来避免浪费。”
  “是……是,是!”
  呼厨泉双手捧回“紫金银雀火葫芦”,有些不可置信地问:“陛下,这真的是给我的?”
  “当然了。”
  刘汉少很肯定地说:“你为国出力,劳苦功高,不给你给谁?”
  然后众人便看到呼延泉忍不住亲了那个“紫金银雀火葫芦”一口,跟着又在刘汉少面前跪下来,行了个大礼,还因为离得近,差点一脑袋砸刘汉少脚趾头上。
  “微臣叩谢陛下天恩!叩谢陛下厚赐!”
  刘汉少连忙搀扶,心里话说,不就是个打火机嘛,你至于这么激动?可是他也不想想,如今连汉人百姓取火都那么麻烦,平时在家还都是保留火种,何况是习惯骑着毛驴到处溜达的匈奴人呢?想保留火种都难,再要是赶上个阴天下雨,木头潮湿,即便是大单于想喝口热汤也难。
  真是好宝贝呀!
  捧着打火机的呼延泉当时就想,有了这个宝贝,不管我在哪里放羊,随时随地,都可以生火做饭……不对呀,我已经是副州长了,往后不用再放羊了……那也是好宝贝,可以当成传家宝,一辈一辈传下去!
  入股盐业公司,需要呼延泉自己掏钱,刘汉少就是给人家改了个姓外加送一个打火机,但是这足以使呼延泉感恩戴德,兴奋不已。陛下“大赏”呼延副州长的消息传出去之后,连带着使很多匈奴人也安下心来。
  陛下真没把我们当外人呀!
  …………
  从太原北上,经雁门、定襄,到达云中。由黄邵、赵云全程陪同,驻防在此的张辽也加入护卫行列,一路上刘汉少参观了各处的农场、兵团,不得不说,百姓们为了能够生活下去,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也不怕。
  以云中为例,因为大河在朔方西北,狼山脚下有分流,绕了一个圈,犹如戴上一条项链,使得那里变成水草丰美之地。夏侯惇在接手开凿“惇惇航道”任务之前,也在云中呆过很久,就是要给云中也戴上一条项链。一听说要兴修水利,开渠挖塘,根本不用征召,很多农场百姓便组织起来自动前来帮忙。如今虽然不敢说是戴上了项链,但是各种水利设施星罗棋布,水渠引水灌田,水塘蓄水养鱼,秸秆麦糠可以当牲畜饲料,牛猪的臭臭不仅可以当肥料,还可以当鱼饲料,鸡鸭不会和牛羊争草吃,倒是能把蚂蚱当大餐,大大降低了蝗灾的发生。刘汉少这一次过来,除了带来建造沼气池的技术团队,还带来了建造饲料厂的技术团队,以期更加优化合理的利用畜牧农渔,各种资源。
  然而云中对面,大河以南,情况可就没这里乐观了,一条几百里长的干旱沙化地带,随着大河,从西到东,一路推移过来。甚至连美稷北边的曼柏、武都、沙南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用后世的名称来说,这里就是“库布齐沙漠”,它所形成的自然因素是黄河冲积物以及狼山洪积物,加之正对着狼山与贺兰山之间的豁口,干冷多风,植被不易存活。但是形成它的人为因素,就是人类在此活动频繁之后对森林的破坏,以及后来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
  “邵儿啊,能让并州百姓吃饱饭,你是大功一件,但是我们不能只考虑今天百姓吃没吃饱,而让明天的百姓没啥可吃。无论是曾经的匈奴人,还是汉人,杀来杀去,你争我夺,但是最后胜利的却是沙子,一点点吞噬着我们的森林、草原、绿地、农田。可惜我们不能靠吃沙子过活呀。”
  刘汉少又将与夏侯惇探讨的治水理念说与黄邵等人,但是让农场的百姓种树治沙,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不是一个短期内能够见到收益的事情,而百姓们则需要有生计来源。
  再但是,可以让农场百姓参与治沙,支持治沙,从而理解治沙的重要性,自主自觉地保护治沙项目。比如培育树苗,收集草种,然后以兵团为治沙主力,先在大河以西,狼山与贺兰山之间种植防风林,再由东向西,逐步推进。
  无论治水还是治沙,都不是一任官员,一群百姓能够做到的事,需要一代一代,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看到成效,于是,大汉皇帝刘汉少向并州百姓发出了最强有力的号召:要想富,先修路,多生小娃多种树!
第439章 大汉百姓吃不起
  ……………………………………
  自从人类学会耕作与畜养,食物有了结余之后,如何更长久的保存食物一直都是人们热衷学习的事。通常的办法是风干、腌渍,冷冻当然也算,但是在没有冰箱又不是北方冬季的情况下,这个办法就不好使了。
  可惜刘汉少前生后世之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没办法学到制作“古董月饼”的高精尖技术,否则的话说不定现在就用上了,那玩意儿放个十年八年都不会坏,真是行军打仗,长途旅行之必备佳品。
  好在刘汉少还有一个专业级的吃货徒弟,厨之大者李二娃,在刘汉少不断的诱导之下,研究出了制造奶粉、肉松的方法。之前南匈奴人会将奶制成“湩酪”,也就是奶酪,而将肉制成肉干,但是汉人不见得都能接受湩酪的口味,而肉干也得调料丰富才好吃,否则单是苦咸水煮一煮,再晾干,还得拿着当饭吃,想必也是极痛苦而且磨牙的。
  李二娃此次随行并州,就是要建造奶粉厂、肉松厂,改良军粮,尤其是改良炒面。除了小麦之外,并州盛产粟米,也就是小米,这个不用磨粉,煮熟之后再风干,直接摻进炒面里,还有肉松、蛋粒。此外并州缺少菜蔬,但是有杏子、红枣,还有柿子,把这些也都摻进炒面里,再加点盐……好像是黑暗料理,但是营养全面,食用方便。有条件的时候煮一煮,没条件了用水泡一泡,实在不成,抓一把直接塞嘴里也能顶饥。
  高头大马,坚甲利刃都只是辅助,战争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如果兵士的身体素质跟不上,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强军劲旅,虎狼之师?
  所以,在养兵方面,刘汉少只强调一个字:吃好,喝好!
  再所以,兵团与B级军团也是花了大力气的,不敢说A级军团的兵士能顿顿有肉,但是隔两三天总能开开荤。
  再再所以,现在主动申请转入A级军团的兵士着实不少,不说别的,就奔着这种优厚的待遇,就值得拼命流血。
  然而李二娃的任务还不止这些,比奶粉厂、肉松厂保密级别更高的是罐头厂。
  原本的历史之中,“拿破轮”率军征战四方,由于战线太长,大批食品运到前线后便会腐烂变质。另外,长时间生活在船上的海员,因吃不上新鲜的蔬菜、水果等食品而患病,有的还患了严重威胁生命的坏血症。于是“拿破轮”巨额重赏,征求一种长期贮存食品的方法,罐头由此被发明出来。
  学渣不知道罐头怎么做,但是知道真空保存的原理,学渣也不知道该怎么打仗,但是知道历史上北边骑毛驴的给中原百姓带来过多少灾难。吕布突袭南匈奴单于庭那一次,给刘汉少以及军府的各位老大带来的震撼实在太强烈,不仅用几千人的兵力给敌人造成巨大打击,还强有力的支援了第一军,硬挺南匈奴主力。
  所以,长距离奔袭的战术得到重视,赵云也不遗余力的想把第五军打造成全骑兵军,即便是不会骑马打仗,也可以训练成步战骑兵。
  再所以,想要取得长距离奔袭的效果,首先便需要方便食用,既能长期保存,又能保证营养的军粮,而除了炒面之外,罐头也自然而然的成为首选。
  战前需要鼓励,给兄弟们弄点肉松吃,能过瘾么?并州多牛羊,但是司州、冀州,豫州、兖州呢?此外,随着冀州渤海那边的水军正轨,船厂建成,又在农垦、畜牧等六大兵团之外,成立了“海渔”兵团,专门发展近海养殖,外海捕捞工作,以此来增加粮食储备。养出来,捞回来的那么多鱼,难道都腌成咸鱼?
  刘汉少和李二娃做过实验,把食物装在肚大口小的坛子里,放在蒸笼上蒸熟,趁着坛子口往外冒热气正欢的时候用软木塞塞紧,然后倒扣密封,自然冷却,就能到达隔绝空气的效果。后来李二娃还在坛口木塞上刷一层糨糊,风干之后密封效果更好。但是用瓷坛做罐头瓶可不是一个好主意,将来罐头大批量生产出来,可不是成千上万,起码也是百万千万。吃完了罐头,剩下一个个小瓷坛还能有啥用?所以刘汉少要求改用玻璃坛,因为玻璃可以回收再利用,重新烧制成品。
  如今大汉的玻璃生产工艺应该是世界领先的,所需攻克的难关就是大块的平板玻璃,所以玻璃镜的价格依旧高居不下,但是其他产品的价格已经大大下降。除了原料不同,烧制玻璃与烧制陶瓷并没有太多不同,当然,有些玻璃器具可能还需要趁热吹制,用来做罐头瓶正合适不过,但是,一定要记得肚大口小,因为肚大才能多装东西,口小才不容易漏气。
  …………
  除了这些要建在兵团内部,具有保密级别的食品厂之外,并北的百姓农场也建立了不少的作坊、工厂,比如收购皮子羊毛,鸡毛鸭毛,当然也有做湩酪肉干的。只不过皮子羊毛之类的东西,在并北只是经过初级的清理加工,然后便会打包运往河内、洛阳,该染色染色,该纺织纺织,继而做成产品销往各地。
  等于说,并州只产原料,却并没有技术。
  但是,先进的技术多多少少也还是会流入过来一些的,比如羊毛,之前匈奴人只会薅羊毛,或者是杀羊剥皮之后,再往下刮毛。后来大汉有了铰刀,他们就学着铰羊毛,而现在则用类似剃头的推刀。这刀下去,一推一溜,还不用担心伤着羊,看着都过瘾。再比如鸡毛鸭毛,别说从前的匈奴人,就是太行移民也不知道该咋用啊,但是,自从技术传过来之后,不仅学会了分毛,挑选最贵重的绒毛,就是连那些带着坚硬翅梗的大羽毛也不浪费。
  现在没办法破碎,然而刘汉少视察的时候,亲眼见过他们用一种特殊刀具,定刀固定在木架上,对应的动刀则利用金属弹性开合刀口,另外,刀口中间有一个像水滴大小的凹槽,把翅梗顺着上面的凹槽插在刃口里,然后再从下边拽出来,过程有点像纳鞋底,但是动刀会一直夹紧翅梗,把羽毛全部撸下来。
  刘汉少饶有兴趣地询问这是谁的发明,一个先前被派来并州的工学院学生羞涩的说是自己受到钳子的启发,做出来的,名字就叫“撸毛钳”。
  就这么一根一根的撸?
  挺好!
  第一,能够物尽其用,虽然这种羽毛不如绒毛好,也照样可以填充保暖;第二,能够人尽其用,有多少原本的匈奴老人以及移民老人,侥幸能够活下来,却再也干不动重活了。怎么办呢?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