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汉大忽悠帝-第4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别人可以不知道,你袁本初这个政议长必须得明白,议院其实和相府是一伙的,是为了建设美丽新大汉而携手努力,共同战斗的战友!
  “本初啊,边文礼现在骂人骂上了瘾,水平也比当初的孔文举和祢正平高明了很多倍,谁让人家有理有据呢,哥也没办法拦着。但是你们议院里的那些议员议长不应该跟风而上,更不应该影响干预官府正常的办公办事。哥可是听说了,有人为了获得支持,赚取名声,甚至故意挑起百姓对官府的不满情绪,甭管人家官府做的对错与否,张口就要骂,这可是很危险的呀!”
  “陛下说的太对了,老臣现在这个首相的名声,可是远远比不上本初那个议长的名声啊。”
  不知何时,杨彪也一颠儿一颠儿地溜达了过来,因为脚后跟疼,累的狠了走路就有点瘸。
  袁绍尴一个尬,好像怪对不住老杨似的,而后也实诚地说道:“陛下说的对,臣最近也发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正在寻思解决之法。”
  “定位!”
  刘汉少言之凿凿地说道:“只有先找准自己的位置,立好了该有的规矩,往后的事也就好办了。”
  而后刘汉少又“借题发挥”地忽悠袁绍:“你看这座大桥,横跨南北,雄壮瑰丽,等会儿咱们走了,两边的百姓可能都想来桥上看一看风景,体验一下走过大河的感觉。但是,要没有个规矩,一下子涌上来这么多人,说不定就会酿成惨剧,把好事变成了坏事。所以咱们不仅要控制上桥的人数,还要安排城管巡逻,催促百姓不得逗留,防止敌人趁机破坏。你们议院与大桥一样,属于新生事物,大家不知规矩,盲目跟风,一时之间,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万万不可长久如此。回头你们就去立法司找陈长文他们,好好研究一下,制定相关律法,尤其是对待那些敢于恶意煽动百姓,敌视乃至对抗官府之人,一定要严惩不贷!”
  袁绍打了个激灵,立刻说道:“是。臣记下了,马上就去办!”
  看到袁绍受批评,杨彪心里美了,好像连脚后跟也不那么疼了,正准备拍一拍刘汉少的马屁,却看到刘虞也溜达了过来。
  “统帅,大河大桥,行人收费一文。要是咱们军队调动,日度十万,那可就是十万文。再加上军马、辎重,更是难以计数。如此一来,咱们也不用打仗了,先被过桥费给扒光了。”
  刘虞这个总统是三府之中管事最少的,加上刘汉少本身又是汉正军的最高统帅,所以他也就更加没有存在感。再者,他来洛阳的时候,家底太薄,刘汉少号召大家做土豪,他也没什么本钱参与各种投资。此时看到大桥建成,垫资股东们就要躺着数钱了,难免有些眼馋,于是便秉持公心,义正辞严地提出了问题,同时也是想在刘汉少面前露露老脸,暗示这位“皇帝哥”,有啥好事也别忘了你叔儿呗。
  王允刚直不阿,可是出了名的铁头总理,闻听刘虞之言,立刻对杨彪说道:“刘总统言之有理。杨首相,商贾经商,也讲究一个量大从优。你们相府是否也应该商议一下,对待军队过桥的问题,拿出一个优惠的办法。”
  “这个嘛,我们回去商议一下。”
  杨彪心里话说,你这个王铁头只管动嘴,说的倒是痛快,大桥收费又不是我一个人分钱,我要是自己决定给军府优惠了,往后不单议院那帮人骂我,连相府的自己人都要骂我了。
  然而不用杨彪为难,刘汉少直接说道:“咱们建桥之初衷,就是为了利国利民。军队保家卫国,流的是血,拼的是命!难道他们过桥是为了看风景吗?要是敌人打过来了,咱们还能向敌人收过桥费不成?今天哥就下达一道诏令,咱们大汉的军队,在咱们大汉境内,所有道路桥梁不仅要免费通过,还要优先通过!任何胆敢阻挠,贻误军机之人,一律按照军法处置!”
  除了逃难的,军队调动大概是人数最多的集体行动,可是陛下一句话就给免费了,这得少赚多少钱啊?爱卿们窃窃私语,也许是在补习数学,刘汉少生怕打击了垫资股东的热情,于是又义正辞严地说:“除了军队之外,任何人也不能搞特殊,不能赖账不交费,即便是本皇帝来了,也不能免费!”
  这位哥,您是要以身作则,警示大家么?可您是不是忘了,我们虽然在您面前不敢嚣张,可是到了别人面前,我们都是什么身份,至于赖掉一分钱的过桥费么?不对,陛下这话肯定不是要警示我们,而是要保护大家赚钱的权利……
  不知道大家都想明白了没有,杨修杨行走突然在刘汉少身边“小声”提醒:“陛下,您可是汉正军的最高统帅,也是一个兵。您要是过桥的时候,他们必须也得给您免费呀!”
  “对哟,哥也是一个兵。”
  刘汉少随即又“很认真”地说:“以后哥来过桥,穿便服的时候,你们才可以收费,穿军装的时候,你们要记得给哥免费哟!”
  …………
  大河大桥的建成,不仅连通了洛阳与河内之间的道路,似乎也成了重要的一景儿,每天都有大量的洛阳、河内,甚至更远地方的百姓赶过来,去大桥上走一走,看一看,站在桥上望着气势磅礴的大河之水,体验一下头晕目眩的感觉。
  然而大河大桥的热度还未消减下去,一件更为重大,乃至是旷古之事发生了,水利部正式启动了大河河堤改造计划。大河原本自然也是有河堤的,但是水利部这一次除了要将原有河堤加固加高之外,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要在河堤上铺设功铭碑。
  当初刘汉少巡视河东的时候,就给曹操和夏侯惇吹过一个牛,要给大河铺石碑,甚至还说要把石碑做成工字型,勾上连下,变成一条石链,铺陈到河底去。能说出这种话来,肯定和当时喝酒有关,基本属于掐了别播的内容,但是在河堤上铺石碑……独眼部长夏侯惇不是已经来了么?
  工字型的石碑制造不易,浪费材料,现在的功铭碑就像水泥砖一样,也是一尺厚,两尺宽,三尺长。
  新的大河河堤,临河坡一共分为三层,层层之间留有四尺宽的石板过道,每层斜铺三块功铭碑,从上到下一共是九块碑,共计三丈之高。河堤每间隔两里便会有一个下河台阶,以便人们走上石板过道,前往寻找刻在功铭碑上的名字。
  为了推动这个计划的实施,汉正军总需备部专门设立了两个大型采石场,调拨开采兵团,采石刻碑。两年下来,真的是制作了不少的功铭碑,当然,这也只能说明汉正军在这几年征战的时间里,牺牲的兄弟越来越多。
  卢植、杨定,刘辟、李通,焦触、华子、张南、李乾……一个个熟悉的,或是不熟悉的名字,都刻在石碑上,有的刻录的还比较详细一些,有的可能只刻着一个名字,告诉人们,他牺牲在了哪里。
  目前启动改造的属于大河河堤第一期,右岸孟津段,全长共计十五里。铺设上了功铭碑的孟津大堤,看起来既整齐又坚固,然而带给人们的却是哀恸与震憾。刘汉少带着众位爱卿缅怀过各位英烈之后,高节却站在一块功铭碑前久久不肯离去,因为那块功铭碑上刻的名字是“高大尚”。
  两尺需要九块碑,两千尺就是近万人,大河河堤,何其之长,假如真是用功铭碑铺满的话,又需要多大的牺牲?看到这一幕的人们不敢想象,似乎每一块功铭碑都在喝喊着汉正军的铮铮誓言:“护我大汉,佑我百姓,心存节烈,精忠报国!”
  百姓同哭,山河哀恸。
  于是,这誓言也成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力量,他们的信仰。
  于是,这誓言也成了大汉的魂魄!
  每一个在河堤之上找到自己亲人的功铭碑的百姓,祭奠过后,便自发地加入到修筑河堤的队伍之中,那怕只是多担一担土,多抬一块砖。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大汉的皇后们,因为她们是来祭奠云大妞和姐妹们的。
  因为连年征战,即便是一把骨灰,忠烈祠也已经放不下了,所以根据刘汉少的指示,又在缑氏山东南的少室山之中修建一座“大汉忠烈陵园”,里边修筑了一大批的忠烈塔。如此一来,忠烈祠也就名副其实的成了大汉英雄纪念馆的一部分,专门供奉殉国将士的名位,记录他们生前的功绩,而塔林则安放着殉国将士的骨灰,使英雄耸立如山,万古长青。至于说大河大堤上的功铭碑,也许这只是源于一个学渣的痴心妄想,却在“皇帝哥”的忽悠与各方配合推动之下,形成了一种新的风尚。
  因为有“忠烈塔林”作为样板,已经有家族开始在谐和道的指点之下,选择山水优秀的地方建造自家的“宗塔”了,而人们得知即便不是殉国将士,也能够将已故亲人的功铭碑铺设在大河河堤之上的消息时,便将此视为荣耀,更视为一种对亲人最好的哀思。
  就连曹操的老爹曹嵩,都对曹操说出了类似遗嘱的话,要他将来也把自己的功铭碑铺在大河河堤上,好让自己在天之灵,能够继续护佑大汉。使得曹操既哀伤又感动,同时暗暗寻思,陛下,究竟还有啥事,是您不敢忽悠的?
第570章 金子不如一张纸
  ……………………………………
  光熹五年,七月。
  汉金联合储备库正式发布公告,自明年起,全面废止五铢钱的流通使用,而法定流通货币仅限于一文、五文铜币,一分、五分纸币,四种面值。如若百姓家中还存放有五铢钱,可前往四大银行进行兑换。
  那么问题来了,要是手里的五铢钱不够十个,换不到一文铜币,该咋办呢?
  不够十个还好意思去换?留着传给儿子吧,儿子再传给孙子,孙子再传给重孙,子子孙孙传下去,将来说不定还能变成古董呢!
  对于洛阳百姓来说,五铢钱早就成了哄小娃买糖豆都不够的“废物”,即便家中积蓄较多,顶多也就是去银行换一回钱的事儿,洛阳百姓表示没啥影响。就算是朝廷控制下的偏远州郡,百姓的生活还没那么富裕,也都习惯了使用铜币、纸币,无非就是钱少一些罢了。
  这也就是说,钱,开始变的值钱了。
  新、鲜、吉三州使用的也都是大汉货币,为了方便他们兑换,四大银行还专门前往三州开设了营业所,并且适当延长了他们的兑换期限。只不过,短时期之内,马腾、公孙瓒和公孙度还意识不到,钱值钱了,货物必然不值钱。当然了,这也怪不得他们,因为在表面上看起来,此时的货物价格非但没有降低,反而上涨了不少,比如从前一个糖豆卖八钱,现在却可以直接卖一文了。
  但是,新、鲜、吉三州的“总钱数”,变成了多少呢?
  也许非得等到马腾、公孙瓒和公孙度把家底卖的都差不多了,拿着那些钱再想去买东西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已经变得很穷很穷了吧!
  然而“汉室正朔”对此反应强烈,倒不是他们有经济学、金融学或是统计学之类的专业人才,而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倒腾不开了。
  由于对纸币分票的不信任,之前“汉室正朔”的有钱人只是通过许攸的渠道,用五铢钱换取了大量的铜币,并且还是以一文铜币居多,因为单个儿论重量,一枚五文铜币也不可能比五个一文铜币更重。
  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北边的朝廷要废止五铢钱,再加上前期许攸收购五铢钱之时散布的大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