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小皇叔-第1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独孤表兄何须自责,某虽为滕王,不过也不是什么娇贵之人,那驿馆虽然久未修缮。但与当年某身陷反贼时所囚的柴房相比如何?”李元婴有些不悦地看了李治一眼。摆摆手说道。
李治知道他小皇叔肯定是不高兴了,也不由有些心虚。讪讪说道:“独孤表叔不必如此,君不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晚上卧在睡榻上,抬头就能看到满天星辰,也别有一番风味!”
“两位殿下大量。延寿不及矣!”独孤延寿心里也郁闷,湖州虽然地处天南,不过这些年到湖州巡省的官员并非没有,但一般也都住在州衙里面。在湖州。驿馆的存在只是一个鸡肋罢了,所以也就没有耗费人力物力去重新修着驿馆,哪能想到这回来湖州巡省的两个殿下偏偏要住在驿馆中。
看到独孤延寿很是尴尬的样子,郝处俊出声解围道:“刚才滕王殿下说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处俊这才想起来,江南如今这时节,应该已经到了黄梅雨的季节了吧!怎么这段日子以来,好像就没有见过下雨呢?””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只要是江淮以及长江以南之人,想必对“梅雨”都不会陌生,李元婴也是如此,和其他人不同,前世时他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梅雨时节,只是后来酸雨逐渐频繁起来,李元婴才忍痛戒掉了淋雨这个特殊的爱好。
所以郝处俊一提到黄梅雨,李元婴也顿时想起来了,现在不正是梅雨季节吗?可是自从他抵达杭州后,就在杭州呆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而这段时间以来,却始终没见着一点雨露,反常啊!
“黄梅雨?那是什么东西?”听到这个新鲜的词汇,李治心里也停止了对昨晚那个驿馆的怨念,不由好奇地问道。李治自幼生长在关中地区,这回还是第一次离开长安城,弘文馆里可没有开设“气象学”这门课程,李治当然没听说过这个江淮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
郝处俊连忙解释道:“回晋王殿下!古语有言,江南五月梅熟时,霜雨连旬,谓之黄梅雨。而现在,正是五月梅熟时,但是这段具子以来我们在杭州连一场小雨都没有下过,湖州与杭州紧邻,想必也是如此
“黄梅雨!”李治不禁赞道:“这名字还真好听,也不知那位先贤取的名卓!”
“好听吗?”李元婴愣了愣,这名字取得确实很有意境。不过随即摇头道:“维奴,你别看这斤小“黄梅雨。听起来很有意境。不过一旦霍雨不止,势必百物霉腐。苦及百姓,故而这斤,“黄梅雨,又被江淮百姓称之为“零雨。!当然这斤,“霉”是霉腐的“霉,!更有甚者,若是迟迟未能“出梅”还有可能引起江河泛滥成灾!到时候,百姓又得流离失所了!”
在李元婴的记忆中,这梅雨可不是什么乖宝宝,正常的梅雨也只占总数的一半左右,除此之外,其他年份早梅、迟梅、长梅、短梅、空梅和倒黄梅等诸多花样层出不穷。早梅、迟梅还没有什么影响,若是遇到了长梅、短梅。或者空梅的话,那百姓就得受苦了!
想到这里,李元婴不由在心里面算了算月份,他在杭州停留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小就算是迟格,再姗姗来迟,现在也应该到了吧!顿时骇然道:“今年不会走出现短梅,甚至是空梅吧!”不禁抬头朝天上看了看,万里无云,高高挂在天上的那轮红日异常刺眼,如果真遇到短梅或者空梅,那今年的伏旱肯定是不可避免了,甚至还有可能生大
※※
第二更估计要四点多,明天再看吧!
顺便鄙视下砖家对“酸雨”的辟谣!
………………………………
第二百零五章 山路
短梅,空梅小皇叔,泣又是什么意思”李治看到旺罕见地露出惊骇之色,也不禁随之紧张起来,连忙问道。
郝处俊替李元婴解释道:“晋王殿下,正常黄梅雨季节大概一斤小月左右,一般都是在五月中旬入梅,到六月中旬出梅。而短梅就是指在某一年份的黄梅雨季节极短,最多不过十天,至于空梅,顾名思义,如果再过十几天这天气还没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今年恐怕就是空梅年了!”
李治略有所思地点点头。从刚才李元婴那惊恐的表情中,他也能想到,这短梅或者空梅,对江南百姓的影响肯定不小。
不过看到李元婴突然间这么大的反应,独孤延寿却有些不以为然,短梅或者空梅其实也不少见,伏旱对于江南来说并算不得什么,特别是他们湖州,就在偌大的太湖边上,而且境内还有余不溪、前溪、香溪水、若溪水等数条水量丰沛的河流,再严重的伏旱,能把太湖水抽干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独孤延寿连忙说道:“两位殿下不必担心!两位殿下都是第一次下江南,对江南可能有些不了解。古人云,“北人跑马,南人行舟”虽然关中的八百里秦川号称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只是泾河、渭河等大川的水量却并不丰腴。所以时常有早灾侵扰,但是江南一带却与之不同,大小河”纵横交错。湖泊水泽更是星罗棋布,延寿就任湖州刺史这些年来,伏早也曾生过一两次,不过对湖州并没有多少影响!”
“但愿如此吧!”李元婴心想也是,现在是古代,其森林覆盖率可不是前世那种被现代文明糟蹋过的喧嚣世界能够与之相提并论的,而且又是地处江南,长年水量丰沛,他这一路行来,基本上都是沿途行船,可以看出虽然今年的天气有些反常,但地表的水量却还是充足得很,只要接下来不要生持续性的高温炎热,早情应该不会太严重。
不过看到独孤延寿那一点也不在意的样子,李元婴还是忍不住提醒道:“独孤表兄,虽说江南的区生大旱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但是独孤表兄最好也不要麻痹大意。有道是未雨绸缘,还是要做好必要的准
“滕王殿下放心,延寿晓得怎么做!”虽然独孤延寿连连点头,一副虚心接受的模样,不过心里面还是觉得李元婴是在多此一举。心想反正李元婴在湖州也待不了几天,自然不会反对李元婴的意见,只不过才答应下来,随后就被他给抛诸脑外了。
※※
沿着崎岖的山路慢慢往山顶上爬去,正如郭文忠昨天介绍的那样,沿途千孔百窍、宛转险怪的假山怪石遍地都是,或瘦骨峻绚,或四凸褶皱,或纹理纵横,笼络起皱,让人目不暇接。只可惜这些巨石的块头实在太大,而湖州与长安城之间更是千里之遥,要想将其搬回京师,难度可想而知。否则的话。李元婴非搬几个回京装缀滕王府后院的小花园不可,现在也只能讪讪作罢。
独孤延寿虽然已经年逾不惑,但他毕竟出身关酷武勋世家,并不是像杭州刺史潘求仁那样的纯粹文人,在这条崎岖的山路上尚能健步如飞,只是苦了郝处俊和郭文忠。
郝处俊还好,自从成了滕王府属官后,因为李元婴的恶趣味,他几乎每隔几天都会被李元婴给拉了壮丁,陪他练箭,就算是现在出门在外也没有例外,所以比起从前,郝处俊的体质已经强上了不少。
可是郭文忠就不成了,他也是纯粹的文人,科举出身,这些年历任富阳县令、湖州治中,一直是养尊处优着,刚才骑马从县城赶到卞山脚下的时候就已经让他耗费了大半的力气,再加上昨夜因为阎立本的话使得他根本就没怎么睡觉,所以还没有爬多久,郭文忠那两条腿就不由自主地打起颤来。不过他实在人微言轻,心想因为昨日太湖石的事情,到现在滕王殿下也没给过自己好脸色看,哪里还敢再叫兴致盎然的滕王殿下和晋王殿下停下来歇息。只能咬紧牙关,艰难地迈着步伐。心里叫苦不迭,早知如此,还不如回家睡上一觉呢,只能暗幸在自己后面还跟着两个滕王府亲事,要是受不住摔倒了,有那两个亲事落在身后,自己应该不会滚下让皇叔,我们歇息一会儿吧!”行至半山腰,李治就算兴致再高,这会儿也累得不行了。
“好吧!我们就在前面那块青石上休息一刻钟吧!”现在时辰尚早,李元婴心里算了算,按现在这种登山度,天黑前回到乌程县城应该没有问题,于是也就同意了下来。
李元婴话音网落,早已苦不堪言的郭文忠如闻天簌,也不管前面什么大青石,直接就像死狗般趴在了地上,只剩下了喘气的力气。不过即便如此,郭文忠还是不忘本分,仰着头,用他那怪异十足的姿势拱手道:“两位殿下,卑官失礼了!”
“郭文忠,你既然知道失礼。那还不快点给某爬起来!堂堂湖州治中,这个样子成何体统?”独孤延寿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丢人,实在是把他们湖州百官的脸面全都给丢尽了!就这副弱不禁风的身板子,还敢腆着脸来陪伴两位殿下登高卡山?真是不知死活!
郭文忠状况如何,李元婴虽然一直走在前面,但也没有逃过他的眼睛。不过这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又不是娇滴滴的小娘子,李元婴的同情心可没有那么泛滥。要想溜他的须、拍他的马,当然也是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的!
而且虽然在王洲乡贡插这件事情上,李元婴考虑到下面官员的实际因难,没有打算再追究郭文忠责任,但王洲乡果农这几年来食不果腹就是郭文忠一纸符文所致确是不争的事实,今儿个也算是给王洲乡那些果农出一口恶气了!
………………………………
第二百零六章 项王祠
与坐在路旁那块大青石卜边喘着粗与边重重地敲着盾她刚李治形成鲜明的对比,李元婴却跟没事人似的。一点儿也没感觉到疲惫,站在半山腰上俯瞰山下,远眺天南,虽然这里距乌程县城已有将近二十里的路程,不过在现在万里无云,艳阳高照的条件下,远远地还是能够模糊的看到乌程县城的轮廓。
“独孤表兄,此山既然名为“卞山”想来这名字应该也有些来历吧?。李元婴揉了揉看得有些酸的眼睛,随意挑了一个话题问道。一起上山的这十七骑里,那八个滕王府亲事不算,现在还能够气定神闲地说话的,除了他以外,也就只剩下薛仁贵和独孤延寿了。
“滕王殿下猜得不错!”原本脸色还有些涨红的独孤延寿在休息了一会儿后。很快也就不见了疲色,笑眯眯地回道:“滕王殿下应该知道西楚霸王项羽吧!”
“哦?这卞山的来历难道还跟西楚霸王项羽有关?”李元婴一愣,瞪大眼睛问道。
“确实如此”。独孤延寿领道:“当年楚国灭亡后,项氏一族为楚国宗室。惨遭屠杀,所以项羽便随其叔项梁流亡到当时的吴中一带,也就是现在湖州乌程县!幕当年项羽在吴中起兵,募得八千江东子弟,兵屯之处,就是在我们现在所站的这座卞山之上!”
“原来项羽还是湖州人!”坐在青石上的李治听到独孤延寿的声音传来,也不禁惊讶地叹道:“虽然雅奴也曾读过太史公的《史记项羽本纪》。但这个却不曾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皇叔之言果然不谬啊!”
“难怪某昨日入城的时候,沿途就看到过两个项王庙,原来如此”。李元婴闻言也只是笑了笑,转而迷惑不解地问道:“既然此山与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