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五代河山风月-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不管怎么考虑,他都觉得要想不出意外,只有完全排除水运影响,只考虑人力和畜力。
李谷说得有道理,但说法也极端了些。
众人慎重思考之后,也觉得李谷所言有理。
最终又经过商议,史从云敲定应该征发至少三十万民夫、州兵保证大军供给。
同时在开战前半年征发十万人左右,趁着开战之前赶紧抢修拓宽河北的河道,以让大船能进入渤海北上,或者从河道北上,减轻战时后勤压力。
至于疏通水道这事谁去办,众人都不约而同想到一个人——韩通。
。。。。。。
这头十天的商议就让史从云有些心惊胆战,心惊的是战争的消耗。
这就是史从云所担心的消耗性战争,这和打南方是完全不同的,。
这还只是打河南北部,至少这里还有很多农田,还有不少百姓,每年产粮因为几十年战乱已经开始比不上江南蜀地,但依旧不少。
如果能一切顺利百战百胜的打下来,那也是有赚头的。
而像汉朝那样翻越燕山,深入草原大漠发起攻击,更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钱财粮食,人力物力。
这其实是史从云最担忧的,这场战不只有打不打得过的担忧,还有现在的大周耗不耗得起的担忧,毕竟当下大周只能算稍微大一点的割据政权而已。
当初后晋末帝不少人骂他盘剥百姓,不得民心,其实他也有苦,凭借自己那点小小的地盘对抗庞大的辽国,不盘剥直接完蛋,但盘剥又失去民心,完全形成恶性循环。
战争上是互有胜负,但晋朝完全耗不起。
契丹一次南下失利可以来第二次,第二次没讨好接着来第三此,反正他们可以输,但晋朝输不起,最终辽国攻入大梁城,灭了后晋。
大国之间的战争是不可能一两场就决定最终胜负的,虽然历史书上只会记最关键的那几场。
辽国与后晋并非是军事上的差距,后晋和辽国打虽然处于守势,损失更大些,但也是互有胜负。
差距在两个国家地盘,人口,综合国力上,庞大统一的辽国可以慢慢耗,但割据一方,没有统一中国的后晋根本耗不起。
史从云最怕的就是大周会陷入后晋那样的困境。
一旦辽国高层下定决心要与他们死磕到底,那周朝也只能被动跟着死磕,什么后蜀、南汉、南唐、北汉,吴越这些就在他们卧榻之侧的割据政权将无力顾及。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一仗必须要打,决心已定就要全力以赴,力求最好,他已经没法去想之后的事情了,只能安慰自己车到山前必有路。
史从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从他来到这个世界五年多,从来没有现在这么焦虑过。
第215章 、大周与契丹的河北战事
沧州城头,寒风呼啸,城头守军冷得瑟瑟发抖躲在墙垛后。
赵匡胤身披一甲胄,对着手心吹了口气随即搓搓手,时不时盯着远处看。
城墙前方是两丈宽的护城河,再远处有一条小溪,溪边枯草不到脚踝,有被割断的痕迹,结满白霜。
水面波光粼粼,在阳光照耀下时不时飘起白色雾气,再远处的枯败树林张牙舞爪在大道的尽头,什么也看不见。
赵匡胤一直看着远处,他是从南方一路跟随契丹兵到达沧州的。
随着快入冬,少部分深入的契丹兵开始往北撤退,赵匡胤带兵尾随,为了一路将他们赶出边境。
但昨夜到达沧州附近之后,因为天黑,又暂时丢失了契丹人的踪迹,赵匡胤不敢在野外扎营,怕半夜受到契丹人偷袭,于是便进了城。
他对契丹人的作战风格十分了解,契丹人很少打正面战,大战时他们最擅长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撤,如果打硬仗,他有八成把握能打败这些甲胄远不如他们的契丹人。
可他们最狡猾的地方在于一旦局势稍有不利就会后撤,引诱己发军队追击,如果不追,他们就会仗着马力拉开距离,休养生息之后再次发动下一次攻击,周而复始,直到让己方战士精疲力尽,随后发起总攻。
如果追击,他们多会往大军主力方向撤退,再后方设伏。
总是寻常来说,一支部队一旦被打败打溃散,就很难再聚拢重新战斗,但散而复聚对于契丹的军队来说却是常态,也十分棘手,令人头疼。
而且长期与辽兵的接触也让赵匡胤观察出许多他们作战的特点。
辽兵以骑射为主,喜欢集中骑兵使用。
作战时派出十多人的侦察骑兵队,在前锋部队二十里里左右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发现小股敌军则将其俘虏,如果战力不足则请求前锋部队支援,若发现大规模敌军则向辽军主帅汇报而不冒进攻击。
前锋军队遇到小的县镇时会尝试直接将其攻占,如果是大的州、城,辽军则根据情况选择攻占或撤离,他们会尝试性攻击,但多数情况不会超过三五天。
一旦守不住,辽军沿途经过的民居、园囿、桑柘,实行烧杀抢掠,老幼多会被杀光,部分年轻男女会被劫掠会北方成为奴隶。
如果遇到州县的士兵主动出战,他们则用骑射和辱骂的方式引诱敌军远出,在半道设伏,或者突然调转马头予以消灭,这是契丹人非常常用的战术。
如果闭城固守,他们则会分兵劫掠周边,使攻打的州城孤立无援。
所过大小州城,多数时候以骑兵百人去城门左右百余步的地方备战挑衅。若敌军出战,且百余骑兵不能战胜,能引诱对方追击则引诱追击,不能则立即通知后方大部驰援。
他们攻城的时候,还会驱赶劫掠来的老幼在前,抵挡箭矢,削弱守军士气。
面对结成军阵周军,他们会在阵前四面列骑为队,冲突阵型。
如果能成功冲垮敌阵,则后方裹挟的步骑诸队就会趁机齐进冲上来;
若未能冲垮,则第一队撤退休息,第二队继续,轮流冲击。如果几番下来不能奏效,则利用骑兵尽量从四面围困敌军,待两三天后,士兵人困马乏再进行进攻。
如果敌军人数太多,围困不住,他们就会借着马立即撤走,这就是契丹人常用的打仗方法,赵匡胤都记在脑子里。
契丹人的这种打法令他们十分被动。
他们确实人多,整个河北部署的大约三万大军,但他们必须分散驻守各个城池,否则那里的百姓就可能遭殃。
而一旦他们分散部署兵力也随着分散,主动出击就很可能被契丹人各个击破。
这几乎是个无法解决的大问题,没有燕云十六州,河北的所有关隘都不好守。
慢慢的,史从云看到远处有人影快速向着城下靠近,马蹄声隆隆作响,溅起大片水花,之后冲过远处小溪,冲到城下,百余契丹骑兵挎着短弓,马刀,提着长矛冲到城下。
停在护城河六七十步外,一看他们的发型就知道是契丹人,契丹人发型并不统一,但多数时候都会把头顶的头发剃光,样式则多种多样。
他们在城下大喊大叫,说着他们听不懂的语言,之后他们从马背上取下三颗脑袋丢到护城河附近,赤裸裸的挑衅举动。
赵匡胤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昨晚他们跟丢的那股契丹兵,不知道附近哪里的百姓遭了他们的毒手。
城头将士义愤填膺,和他们对骂,有人请命要出战去剿灭他们,这股契丹人有百余人,对付他们完全有把握。
赵匡胤却有些担心,他最了解契丹人的习惯,他们尾随的契丹兵有数百,后面可能有伏兵,最怕的是他们和其他部队汇合了,否则不会平白无故来着挑选。
契丹人很狡猾,如果他们人少早就跑了,怎么敢跑来这挑衅?
于是他坚决不让众人出战,任凭那伙契丹人挑衅,众将士都愤愤不平。
一直到下午,在城下叫骂一天无计可施的契丹人终于没法了,开始勒马往后撤退。
后方一里外的山岗两侧的枯树林间,也开始出现大量攒动的人影,远远看去两侧山脊树林间都有人影活动的迹象,估摸着至少超过千人人,显然是契丹人的伏兵。
众人这才惊醒,吓出一身冷汗,纷纷称赞赵匡胤的有先见之明,之前要是追出去就上了契丹人的大当。
赵匡胤呵呵笑着,接受众人的赞誉,也给大家解释了他的怀疑,契丹人打仗从来就有以小股骑兵诱敌,大部队在后设伏的打发,他也常用。
昨晚他们尾随到沧州的契丹人只有二三百,二三百人不敢来这挑衅才对,可他们敢大摇大摆在城前叫骂,事出反常必有妖。
很可能是他们昨晚往北逃跑时遇到其它契丹人的大部队汇合在一起,实力壮大之后想要临走前杀个回马枪,诈骗一波。
大家都对他的分析十分信服,随后沧州派出斥候,尾随契丹大军。
发现他们大约两千多人,伏击的计划不成,可能怕沧州调集附近城池援军来合围攻击他们,马不停蹄北上了,逃窜出境。
大家对赵匡胤更加信服,他笑着应付,却有些心不在焉。
他还在贝州时就得到消息,史从云两个月已经平定南平、武平,官家因为张永德在北方抗击契丹有功,给张永德加了官却免去其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让史从云担任殿前都点检。
旨意到河北时,张永德还颇为高兴,检校太尉加通中书门下平章事确实是加官进爵,可赵匡胤却很明白,这是明升暗降了。。。。。。
不过他没有多说,心里却有些惆怅,他可能走错路了。
赵匡胤自小外出打拼,是个很有雄心壮志的人,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有不少拼命的地方,当初的高平,后来的淮南,他好几次都是从生死边缘过来的,差一点就没命了。
可他也明白,努力和本事是一方面,跟对了人也很重要。
他当初选择了北上,选择了张永德。。。。。。
慢慢又想起那天三弟跟他说的话,心里有些别样的感觉,史从云曾主动邀请过他。。。。。。
可现在想这些都没用了。
遥望远处孤雁,辽国今年攻势也结束了,各州县损失其实很小,契丹人也有不小的损失,特别是在贝州附近,双方爆发了一场双方总兵力八千人以上的大规模对战。
周军背靠贝州,所以契丹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双方对峙交战七天多。
契丹人依旧是老办法,企图通过不断的袭扰和不间断进攻让周军疲惫,随后发起总攻。
但周军在张永德和赵匡胤指挥下,以兵车为营,外围固守,中间的人轮流休息,用弓弩阻止契丹人靠近,让他们没法占到便宜。
如果正面硬打,契丹人其实很怕中原的军队,因为他们甲胄和兵器都没有中原的好,硬碰硬要吃亏。
最终双方对峙七天,各有损伤,双方都战死百余人之后契丹人主动撤走往北退,不敢再停留。
这是两军今年最大规模和最严峻的一场交锋,对双方都是巨大的考验,如果当时周军将士坚持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意志不够坚定,在七天里让契丹人找到机会,那河北的局势可能完全就变了。
三千多人战败可不是件小事,足以改变河北的局势。
对于契丹人来说也同样艰难,他们也是轮换袭扰进攻,不间断作战七天,如果没法击破周军,他们就不敢在贝州附近久留。
契丹年过十五的年轻人就要参军,草原上的脆弱生态环境和恶劣气候注定了养活不了更多的人,对于一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