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五代河山风月-第3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它的军功爵制不像汉朝那样是唯一的上升通道,也不像汉朝、秦朝那样赏罚很严格,即便汉武帝那样的威望,想给宠臣封侯也必须前提是要有军功才行,将领打败仗,起步就是死罪,不死也要交大量罚款,贬为庶人。
  它的科举有,但更多只是作为一个摆设,不糊名的考试基本都被权贵士族垄断,九成以上的官员安排全靠关系,只有很小一部分是靠科举,科举还不公平。
  以至于安史之乱的时候跟着安禄山造反的可不只是外族,简直包罗万象,契丹人,奚人,突厥人,沙陀人等,连汉人也很多。
  因为土地兼并,资源垄断严重,底层又没有上升通道,那不就只能跟着造反吗。
  之后的北宋是很大程度吸取唐朝灭亡教训的,其一极力抑制武将,其二就是对科举及其重视,给底层准备大量上升通道,除了考试糊名,高度重视,赵匡胤甚至为此专门规定,如果寒门子弟考中就是高中,但如果是官宦子弟考中还要经过殿试,看看是不是有真才实学,有没有搞关系走后门。
  只不过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宋朝对唐朝的反思也有矫枉过正的部分。
  比如大量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底层官员,极大放开上升通道,确实给了普通学子更多机会,却也使得宋朝的官僚体系十分庞杂冗余,互相掣肘,效率低下,给国家和百姓带去沉重负担,甚至到面对外敌入侵时都推诿扯皮,反应迟缓。
  正如清朝王夫之所说,北宋几次对外战争失败,并不是败在军事力量上,而是败在人事上,败在后勤上。
  所以史皇帝也在思考。
  继续沿用唐朝的法律是行不通的,历史已经证明其弊端,而且时代变了,大秦也需要新的法律。
  科举必须重视,而且要像赵匡胤那样高度重视起来,这在法律上必须体现出来,关于科举舞弊,谋私的罪名必须严厉起来,科举考试的流程也要优化。
  同时为了不像北宋朝那样矫枉过正,他又必须找个平衡点,不然大量选拔上来的官员,机娘之后就会造成冗官,大大降低国家的行政效率。
  武举也要重视,还有他新设立的,由机要司主持选拔工匠的“工举”也要同步尝试推进。
  另外很多这几年施行过来需要改进的地方都需要改。
  史皇帝对于修订新的《大秦刑统》十分重视。
  没有轻率的就下决定,还找来窦仪商量。
  。。。。。。
  正月十九,元宵节后,三司会审的结果经过几次商议修改,最终确定下来,公文告示已经贴出,罗列他们的罪行,同时下旨昭告天下。
  南汉国李托、薛崇誉等三百六十七名宦官,卢琼仙等八十三名宫女,樊胡子等二十名巫婆、巫师处斩立决。
  到正月末,将近五百人被斩,血流成河,不少人都被吓坏了。
  确实对于没上过战场的人来说确实太多血腥恐怖。
  至于刘鋹,念在他是国主,没有带去大街上斩首,而是给了他最后的体面,赐其毒酒,令其服毒自杀。
  不过刘鋹知道后崩溃大哭,赐死的御史台官员和东西班禁军到达后死活不愿死,最终被禁军将士按着灌了进去,最终毒发身亡。
  刘鋹在位期间,最喜欢毒杀大臣,看着他们痛苦死去,没想到生命的最后,他也亲身体验了一把。
  。。。。。。
  处理完这些之后,二月初大朝,史从云当朝宣布要修订《大周刑统》的诏令,同时令天下官吏都可以上书提意见。
  而修订法律的大任由新擢升的御史中丞窦仪主导。
  并在万岁殿殿旁边临时设立一个办公室,让窦仪领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在此修订。
  万岁殿是天子寝宫,当着大朝文武的面前宣布,又让他们在寝宫旁修订法律,足见天子重视,一方面保证没人敢搞小动作。
  一方面也让官员们为了在天子面前出风头,踊跃发言提意见。
  。。。。。。。
  很快,时间来到二月初十四,潘美来了奏疏。
  一方面说番禺已经完全控制,法令已经施行,整个南汉境内都已经安定下来。
  之前在桂江下游出了两次小规模叛乱,已经派兵镇压,杀了乱贼一百二十六人,现在整个南汉境内都安宁了,朝廷派过去的官员也已经有七成到岗位。
  不过他对另一件事奏报却引起史从云的注意。
  潘美说刘仁赡率水军封锁出海口和港口时截获一批船队,上面的人面不同中原人,有大船六艘,船员二百四十人,而且和他们船样式不同,风帆很高,修长尖底。他们说不清汉话,经过番禺当地官员翻译,自称是不远万里从西边沿海来做生意的商人,问史从云怎么处理。
  史从云一下愣住了,脑海里突然想到什么。。。。。。


第443章 、笑里藏刀
  看着潘美的奏疏,史从云立即就想到很可能是从波斯湾附近来的商人。
  刘鋹最宠爱的妃子叫外号叫魅猪,死在乱军中,据说就是个皮肤黝黑的丰满波斯人,足见南汉和波斯人往来比较密切。
  应该是从海上来的商队。
  唐朝丢失河西之后,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不通畅,但海上的没影响。
  其实早在汉唐时期,就有商人沿海到达波斯湾沿岸去做生意,唐朝时往来更多,只不过安史之乱后才开始逐渐断绝。
  当然,此时这种远航和后来的大航海时代是有巨大区别的。
  虽然很多人说郑和下西洋如何如何,早就开启大航海时代之类的,但其实郑和下西洋和汉、唐、宋的远航没有本质区别,早就有人去波斯湾,非洲一带做生意了。
  只不过这时全世界的航海都是沿着海岸线前进,不敢离海岸线太远,经常靠岸休息补给,直到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全世界几乎都是这样在海上远航的,郑和的舰队也是如此。
  而所谓的大航海,指的是横穿大洋,万里远航,动辄数月在海上航行,这和之前的航海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这个时候波斯人能到沿海来做生意,应该走的是东南亚那边的航线。
  史从云十分感兴趣,主要是波斯人的货物,技术等。
  闭门造车是不行的,特别是科技发展方面,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真理,人多想法多,想法多总能有可以学习互补的地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国家、民族之间更是如此。
  所以史皇帝对这些外国人十分感兴趣,主要他想看看那些波斯人的船,看看他们的船有什么新的技术和想法可以让大秦朝借鉴学习。
  这是为了往后的长远考虑,史皇帝想到的是以后的辽东和朝鲜半岛。
  无论是汉武帝灭朝鲜,还是李治灭百济,跨海作战,水陆并进都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术,而打辽国,收复辽东辽西,这些都需要海军。
  于是他立即找来赵侍剑,让她代笔自己口述给潘美写信,让他把那些商人和他们的商船请来大梁,自己要见见。
  同时让最后一批大军走海路撤回大梁。
  至于潘美,史从云让其担任兴王府知府,总理两广事务,岭南才刚刚打下来,还有很多事要处理,后续也需要靠谱的人暂时镇守。
  同时下诏将曹彬从蜀地调回京城,任枢密副使。
  这是因为,史皇帝已经在为接下来平江南作筹备了。
  诸将中可为帅才的王全斌,李处耘,王审琦,司超,向拱等虽然跟着他打了多年的战,可个个都是心狠手辣的人,杀人不眨眼的,毕竟是乱世出来的将领。
  只有曹彬是最为仁义的一个,还打过很多战,独领蜀地的军队。
  如果打辽国,他不会让曹彬为主帅,因为曹彬太过仁义,慈不掌兵,稍有不慎可能会适得其反;可如果打江南,曹彬就是他心中最理想的人选,因为史皇帝最不想破坏的一块地就是江南。
  他心里都预定好了,将来江南必然是他大秦财税收入的主力之地,而且江南美女多啊,他做了这么多年皇帝忍着没选秀,宫里只有二百多宫女,大多都年纪不小,那不是等着江南打下来再说吗。。。。。。
  史皇帝的小心思自然不会为外人道,他说的都是深谋远虑的事情,这些年无论是百姓和官员都觉得官家实在太艰苦朴素了,为天下楷模,连后宫妃子都看不下去,好几次劝他选一批秀女吧。
  都被史皇帝义正言辞拒绝,“当年霍去病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今天下未平,朕哪有心思选什么秀!’
  把满朝文武和天下百姓都感动得不得了,后宫诸女也都觉得他是大丈夫,就连范质那倔老头都难得称赞他是千古贤君典范,说了不少好话。
  只不过他们在第一层,史皇帝在第二层,他曾经也想选秀,天下美女任他挑选,那多爽,以前他想都不敢想。
  不过后来突然醒悟过来,要说如今哪里美女多,那肯定是江南啊,周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可如今江南不在他手中啊!这时候选岂不是吃亏了。。。。。。。
  所以他思前想后,打死不能急着选,先把江南收回了再选不迟。
  。。。。。。。
  如今南汉覆灭,对南汉的安置也已经大体完毕。
  接下里就该顺理成章打江南的主意了。
  不过史皇帝不是没脑子的莽夫,他亲自在自己书房画过思维导图,总体上将伐江这件事细分三大模块。
  第一是处理国际关系,保证外部局势稳定。
  第二是内部准备,用一到两年的时间来做准备,保证国家能顺畅发起大规模进攻。
  第三是外交攻势,要让江南尽量没有防备,不气疑心。
  。。。。。。。
  第一步其实如今周边还有能力干扰大秦的只有一个辽国,保证大军南下的时候辽国不会在北方捣乱就稳住了局面。
  如何处理史皇帝思索了很久,还找来心腹大臣商议。
  一开始他想着那就让点步,安抚安抚,让辽国以为相安无事,比如萧思温不是说他女儿病了来不来大梁,两次来信原谅他都没有理睬,如今干脆回信安慰他,给他点好脸色,萧绰不来就不来吧,让个步换来安稳。
  闾丘仲卿立即否决这种想法,还向他建议:“官家,如果言辞软化让步,反而可能被他们看出破绽,从而猜测我们南边出事,自顾不暇所以让步,这不可取。
  但若太过强硬,也会适得其反,最好便是继续强硬,但给他留给余地,辽国人才察觉不出异样,不知道我们要在江南大举兴兵。
  最好便回信告诉萧思温,他女儿官家要定了,不过念她生病的话可以推迟一二年,到大病痊愈再来大梁,否则后果自负。
  如此既继续强硬,给了压力,又一给他一个宽限,让萧思温可以继续推诿,不至于造成不好的局面。”
  史从云同意他的说法,便本着谁提出谁执行,让闾丘仲卿代他写一封信,写完了给他看,倒不是他懒,主要就是怕手下闲着,帮他们充实生活。
  在第二个方面内部准备,则交给户部司,度支司和殿前司,侍卫司,机要司和工部去处理。
  第二方面主要是三个问题,其一,禁军的训练和小规模的扩编,由殿前司、侍卫司负责。其二,粮饷和军用物资的准备,由户部司、度支司负责。其三,则是如何渡过长江,渡江方案和技术手段的准备,这件事则由机要司、工部负责。
  史从云给他们的准备时间都是一年半,到时他会亲自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检查。
  这样目标具体清晰,还规定明确时间的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