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太师-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位御史级领导一共多少人呢,就眼下陈云甫进入的时间来说,一共有九十七人。
  可设在皇宫外的都察院行政机关留下的就全都是小虾米了。
  管事的经历司经历只是一个正六品。
  手下面有两个副职、一堆小吏。
  什么是经历司,经历司就相当于都察院办公厅,负责行政、文书、承转、都察院内公务等职责。
  而看名字像是负责这一职责的司务厅实际上反而是都察院自己内部专属的内务处。
  其一把手司务官,只是一个从九品的芝麻绿豆官。
  另外的照磨所就是档案室,负责已经核定过案卷的保管工作。
  最后一个司狱司,这可不是什么管监狱的机构,而是一个用工和培训机关。
  刑部也有一个司狱司,那个才是正儿八经管监狱的机构,而都察院这个司狱司干嘛呢,是给刑部的司狱司训练、管理狱卒的。
  换句话说,刑部管监狱,都察院管狱卒。
  为啥要把这点权力给划分的这么细,就是担心一点。
  如果刑部有官员横行不法、腐败堕落,将某一重大案件嫌疑人害死在大狱中怎么办?
  这是出过教训的。
  所以朱元璋在元朝司狱司的基础上,又在都察院设了一个司狱司。
  两法司各管各的,互不干涉。
  刑部只有办案过程中的侦讯权,没有直接接触到犯人的权力。
  以上四个就是都察院下属的主要机构了。
  加一起有品轶官身的拢共只有十一个中下级领导,和头部的九十七位高级领导简直是相差甚远,不过似陈云甫这般的小吏倒是足有两百多。
  “十一个领导岗位,二百多科员,这竞争压力够大的。”
  换了一身皂衣,陈云甫看着铜镜内的自己,乐了出来。
  甭管是官还是吏,自己总算是又一步迈进了仕途。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嘛。


第二十三章 明俸
  就在陈云甫对这都察院一切都好奇的同时,那司务官时溥也在好奇陈云甫。
  这位,也未免太年轻了吧。
  能有个十五、六岁?
  这位跟邵御史得是多近的关系啊,才能这么小的岁数送进都察院来。
  虽然说就是一个刀笔小吏,不入流的身份,但不还有那么句话吗,叫做宰相门前七品官。
  同样是吏,都察院的吏和地方县衙的吏哪能是一个级别。
  都察院作为大明中央机关之一,署理天下一应官员的弹劾、检举、稽核工作,与吏部一并行使京察权,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实权机关,却仅仅只有两百多名吏。
  这和六部、大理寺可谓是天差地别。
  六部中最轻松的礼部,都有上千名吏。
  毕竟清吏司是最需要用人手的部门。
  时溥没有主动去打探陈云甫的底子,他就是一个从九品的司务官,在京城这地界和平头老百姓没区别,天子脚下世家无数,哪家的公子都得罪不起。
  总之心里只要记住这陈云甫也是他惹不起的主就成。
  反正都察院两百多个小吏中有一大半是关系户,也不差多这一个两个了。
  “咱们都察院呢,地方大但事少,你来到之后也不用担心,真有个什么不懂的,问邵御史即可。”
  时溥带着陈云甫简单认识了一下这都察院的布局,又逛了一遍内院,也就是宿舍区。
  “平日里要是累了乏了,可以在这休息,不过咱们都察院除了办案子的时候,这内院基本没人住。”
  时溥笑了笑,说道:“毕竟都是京城人士,下了值还是家里睡着舒服。”
  念叨了这一句之后,时溥又顺口问了陈云甫一句:“云甫住在哪?”
  “里仁街北三甲。”
  时溥抽了下嘴角,呵呵干笑两声:“好地势、好地势。”
  里仁街北三甲,邵御史家不就住在那,东西首尾住下的貌似就没有一府是小于四品的吧。
  脑子里疯狂运转着,时溥联想到京中几个姓陈的显贵。
  “时司务,下吏我应该到哪里去报道?”
  陈云甫说的有些拗口,他不太明白在明朝的时候,报道这个词的意思应该怎么表达,索性就直接拿来用。
  “哪里都不用去。”
  时溥倒是能听明白,直接给了答复:“平时呢经历司就最忙,照磨司就最闲,不过咱们都察院的胥吏跟别的地方不太一样,咱们具体的工作干的其实并不多,主要还是待命。”
  “待命,待谁的命?”陈云甫眨眨眼,一时难悟。
  “御史堂官们的命呗。”
  时溥言道:“不过说是这么说,基本上你是遇不到几次的,御史们哪有功夫来咱们这发号施令,别看御史堂官们是咱们都察院的上司,其实这地方他们不怎么来。
  真有什么事,也是葛经历带着卷宗入宫呈禀,我在这干了十几年,就见过一任都御史大人,现在咱们头上这位左都御史詹徽公,我可都还没见过呢。”
  都察院,这么闲的吗。
  陈云甫眨眨眼,有些不可思议。
  这么一说,这都察院岂不成个清水衙门了。
  不对,准确来说,清水衙门的是都察‘外’院。
  皇宫里的那个都察‘内’院可不是什么清水衙门,而是实打实的权力机关。
  这时候陈云甫才明白过来,自己这是把都察院给误会了。
  潜意识里,陈云甫总是把都察院和后世的检察院联系到一起,以为都察院要行使的实际职责很多,但现在看来,都察院唯一行使的职责恐怕不是对天下官员的监督职能,而是单纯作为一种党争的武器而已。
  这个外院受理来自各省地方的弹劾检举,然后经历司将这些弹劾收集起来送进位于皇宫的内院,交到那一群高高在上的监察御史手中。
  至于这些御史拿到之后,会如何向各自背后更大的党派魁首汇报,有或者如何进行党同伐异的攻讦争斗,那就和他们这个外院没有任何关系了。
  因为都察院本身并不具备侦办案件的权力。
  都察院能拿到手里的只能叫线索,线索只有经过侦查和事实验证后才能叫证据,查证权在刑部呢。
  御史们捕风捉影,刑部的司官跑断两腿,朝堂打成一片,皇帝从中取利,平衡各方的同时稳定统治结构。
  这大概,就是都察院本身存在的唯一价值了。
  想到如此,陈云甫满腔的斗志稍稍有些退却,他兴致勃勃而来,还以为能参与到即将发生的郭桓案中呢,可如今一看,这郭桓案和他怕是没什么关系了。
  除非,都察院拥有独立的侦讯权和自己的一套侦讯班底!
  可这种事也就只能想想了,陈云甫自己都摇头。
  此事和邵质说可没用,别说邵质了,就算和那位未曾蒙面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詹徽说也办不成。
  除了朱元璋。
  陈云甫可没那么不知好歹。
  还是老老实实干好自己的份内事吧。
  别看都察院闲的生疯,但薪俸却是不低。
  “年俸二十两,其中十两给的是现钱,十两拿实物折抵。”
  听到这个数值,陈云甫一度以为自己听错了。
  “那么多?”
  明朝的官员俸禄情况一直为后世人所诟病,因为觉得实在是太少了。
  比如最低的从九品官员,每个月只能领取五石大米或选择年俸二十八两。
  但真的低吗。
  先不说明初的物价贵贱,先说五石米的月俸。
  明朝一石约合九十四点四公斤,五石便是九百四十斤重。
  如果这个从九品的官员是一家五口的情况下,那么每个月能吃掉两百斤米吗,就算能,余下的七百多斤完全可以拿到市场变现。
  这便可以卖得二两余银子。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了一个桥段,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一日可卖一头猪,赚一钱银子。
  一头猪便按百十来斤来算,才只够胡屠户赚一钱银子。
  那这头猪多少钱?
  按照《宛署杂记》的记载,一头猪仅一两六钱银子。
  一两六钱的总价,胡屠户仅赚一钱,算是极良心的商贩了。
  当然这不是重点。
  重点是一头猪才一两六钱。
  一个从九品的官员一家五口,一天便是吃两斤肉,一个月也不吃完一头猪!
  换言之,顿顿有肉。
  而牛羊肉的价格比之猪肉还要便宜三成!
  因为明朝的卫生环境并不理想,猪的养殖是有一定困难的,而牛羊则不然,一个是大明早期拥有自己的牧场(漠南卫),二一个则是草原的互贸。
  一个从九品的官员仅凭合法薪俸就可以实现顿顿有肉的生活。
  另外像布匹、丝绸的价格也并不高。
  一匹布不过三钱,一匹丝绸不过五两。
  官员的春夏秋冬四季各有两套服装,官服和便服都由朝廷采买。
  那么官员只需要给家里人置办衣服也就够了。
  只是为什么明朝的俸禄给人一种极低的错觉,因为我们做了物价的跨时空换算。
  我们计算到的是一石粮食拿到后世来卖才不过三百余元。
  五石粮食的月俸那就只有一千七八的样子。
  怎么活啊。
  人情往来、逢年过节这些开支多大。
  官员不得养几个偏房吗。
  不得偶尔学个外语吗。
  不得顿顿大鱼大肉,再叫几个歌舞妓听听曲吗。
  啥家庭这么造?
  你拿一千七八放到二十一世纪,那明朝官员真可怜,贪污似乎像是有理。
  可考虑到明朝的物价水平、生产条件和精神供应,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已经活得很滋润了。
  只是人心是无度的。
  我是官了,我凭什么一家五口。
  凭什么一顿只吃四个菜。
  偶尔去喝个花酒听听曲不犯罪吧。
  我总得给自己买几身苏绣、蜀绣的大牌吧。
  逢年过节给媳妇小妾丈母娘啥的买两件首饰不过分吧。
  这么一想心里就长了草,再看看手里那点可怜的月俸,可不就是升起一种朝廷抠门的感觉。
  人要是贪,怎么都贪。
  二十一世纪官员那点工资够去潇洒吗,够打高尔夫吗,也不够啊,那他们贪污合理吗。
  显然不合理!
  老朱在洪武六年、洪武二十八年两次调整官员的俸禄,已经按照比正常家庭生活所需花销的两倍以上来制定了。
  是古代官员本身的思想他带有一定的封建官僚习气。
  不愿意活的只比普通百姓好。
  官才是人,民只是草芥。
  必须得有悬殊的生活差距才能体现出来。
  在十四世纪的背景下,能仅凭合法收入就能实现一家五口顿顿吃大肉,这日子怎么想也够资格说一声幸福了。
  又想养小妾,又想学外语,末了骂朝廷抠门,说是老朱逼他们贪污,多少有点不要脸了。
  若要是替明朝的官员鸣不平,就没必要对现实的贪官咬牙切齿了。
  就这么简单。
  三观要正,思想要纯!
  陈云甫一听年俸二十两,那脸上笑的,比花都灿烂。


第二十四章 明政一二事
  都察院的一切对陈云甫来说都是新鲜的,但新鲜劲总有结束的时候,陈云甫又闲了下来。
  谁让自己待的这个都察院实在是没什么正经事。
  时溥给陈云甫安排进了照磨所,也就是档案室,一个全都察院上下最闲、最闲的单位。
  每天的工作简单来说就只有喝茶看报纸。
  明初有邸报,但不会抄送到都察院,陈云甫能看的其实就是一摞摞早都落灰的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