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太师-第1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嗯对,邹寺卿这个问题提出的非常好。”
  陈云甫点头:“轻型犯占据了咱大明罪犯的三成,对于这种轻型犯怎么处置,确实需要好好考量,就地使用能不能解决。”
  “就地使用?”
  “哪怕是直隶脚下、京畿周边,我们也可以专门为这些犯人建造可以使劳动创造价值的生产单位嘛。
  瓷器厂、砖厂,再不行还有属于兵仗局、军器局的炼钢炉、锻钢厂,沿海地区有盐场和船厂,每个省无论是沿海省份还是河南这种中原省份,都各自有官府官营的事可以做。
  以前呢,多都是雇佣民间工人,现在完全可以让这些轻型犯来充任,既节省了用工费的支出,也可以释放大量民间工人,转型去扩产。
  比如以前的人手只可以支持两座锻钢厂,现在转成三座、四座。
  一个熟练的工人大概需要两到三年时间就可以培养出来,一个出色的工头、匠师大概需要十年,那么,一个重刑犯通过十五年劳动改造后也可以成为一名极出色的匠师。
  等他释放后,朝廷少了一个犯人,而国家多了一个出色的匠师,他可以改头换面,以一个普通百姓的身份靠这门手艺挣钱糊口,也可以去培养出更多技术工人。
  这就是,循环的良性使用,顺道还解决了狱后复民的就业问题,而不是放归民间,地方官府还要担心这群人继续为非作歹。”
  “那轻型犯呢,他们只有半年甚至一年的刑期,这么短暂的时间,很难让他们完全洗心革面,他们很可能会继续犯罪。”
  “累犯加刑,同样判一年的,累犯判三年,再犯判五年甚至七年。”
  大家伙都笑了出来。
  陈云甫这是把犯人玩了命的使唤啊。
  生产队的驴都不敢那么累。
  “当然,这只是本辅的想法,具体落实下去,怎么量刑、怎么使用、怎么安置就业,具体下来的量化标准,包括轻重罪行的审判,还得是你们专业来考虑。”
  陈云甫站起身:“今天,本辅就说到这,你们讨论吧,讨论出一个结果交给本辅,还有内阁会要过呢。”
  “是,下官等恭送少师。”
  陈云甫点点头,而后又点了一下张紞的名字:“等会后,来找本辅,本辅有事交代。”
  后者应了下来。
  走出大堂,陈云甫问了一下身边的杨士奇:“本辅今天还有哪些事没做。”
  后者拿着随身的小本本汇报道:“高丽的李成桂使者到了,带队的是他儿子李芳远,分管礼部的徐阁老前几日抱恙无法接见,您要先替内阁接见一番。
  另外,山东左布政使赵子良奉内阁令于今日到京了,汇报济南、长清、东阿、兖州、济宁五府河流干涸导致今年山东粮荒之事。”
  “唉。”
  这一天天的,真他娘忙!


第二百六十六章 李成桂篡位只差一步
  礼部驿馆,高丽都总中外诸军事、和宁君、开国忠义伯李成桂之子李芳远此刻正望着窗户外人群熙攘的金陵街道发呆。
  这就是,大明吗?
  作为高丽此刻实权第一人李成桂的儿子,李芳远在高丽的地位就相当于汉末时魏王曹操的儿子,他认为,自己已经很牛逼了。
  觉得自己的老爹那更是不得了的人物。
  想想李成桂此刻在高丽国内的待遇‘食邑一千户,实封三百户,田二百亩、奴婢二十口’,人臣之巅峰也就如此了吧?
  结果到了大明之后,李芳远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孤陋寡闻。
  就在自己所住的礼部驿舍不远,一个金陵的商贾,在大明朝颁布不久的废奴法案之前,家中竟然豢养了两百多个下人!
  好嘛,一个商人的奴婢比他爹,高丽摄政王还多十倍!
  至于二百亩良田?
  辽东那地方,谁家只要愿意搬过去,政府先送一百亩。
  举凡把金陵家宅卖掉的,跑辽东轻轻松松也能买下个几千亩地,做个庄园主跟玩一样。
  前提是这几千亩地你能耕过来。
  “中国有个典故,叫做夜郎自大,咱们倒是成夜郎了。”
  大明的对外国书都是自称中国,凡历代中原正统王朝对外的国书都是自称中国,不过这里有个冷知识。
  宋辽时期,契丹辽国与宋朝之间的国书,契丹自称中国,宋朝反而只称宋
  那么小问题来了,宋朝是中原正统还是说辽国是中原正统?
  有想了解的可以看看《契丹国志》以及《中国全史》。
  这里只说李芳远将大明称呼为中国没有问题,当然,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上国,因为要执臣子礼。
  忽必烈建立大元朝,高丽是藩属国之一,后来元亡明立,高丽也向大明递了臣表,李成桂还没造反呢,所以执臣子礼,书面称呼就是上国。
  李芳远私下里和自己带来的人聊天,自然不会如此卑微谦虚。
  使团的随从点头附和,语带惊诧的说道:“下官听说,上国有六千多万子民,几百万的军队。”
  李芳远差点腿软。
  几百万军队?那岂不是比高丽全国人还多了。
  “太可怕了。”
  正感慨着呢,门被推开,一个礼部的官员走了进来。
  “请贵使准备一下,即将接受召见。”
  李芳远顿时一喜:“是上国尊贵的皇帝陛下吗?”
  礼部官员面色顿时一僵,摇头毫不客气的说道:“那个,我大明皇帝陛下很忙,可能没有时间亲自接见,此番接见的,是我大明的成国公、上柱国、太子少师、奉天殿大学士陈阁老。”
  这叽里呱啦的一大串名衔直接把李芳远给震慑住了,他虽然不是大明人,但大明的官制他是懂的,毕竟高丽的官制一直以来都是承袭的中原王朝。
  接见自己的这位,是大明朝的宰相啊。
  不得了不得了,这也太给面子了。
  “好好好。”李芳远马上言道:“小使这就更衣,请上官稍等。”
  扔下话,李芳远便立刻进到里间更换一身朝觐宗主国的使臣衣服,跟随礼部的官员匆匆赶往皇宫。
  召见的地点在文华殿偏殿。
  李芳远到的时候,陈云甫已经在了。
  和李芳远穿的正式且隆重截然相反,陈云甫并没有穿自己那身华贵至极的国公服,甚至都没有穿印有飞鹤的一品官袍,他穿的,只不过是一身青花刺绣白袍。
  眼下金陵热的要人命,这一身轻便的苏绣穿着多舒服。
  至于这样穿是不是有些不够尊重外交礼仪?
  大明和高丽是宗藩主从地位,不是邦交国平等地位,陈云甫这个宗主国的宰相在礼法上和高丽国王是平级的,比此刻的李成桂还高一级,见李芳远?
  那就是老子见儿子。
  “小国下使李芳远参见上国少师。”
  来前的路上,礼部的官员自然已经教过李芳远对陈云甫的称谓,虽然怎么叫都成,不过陈云甫既然选定了少师,那就称少师。
  “贵使来了,请坐吧。”
  陈云甫含笑点头:“贵使此番来我大明,是有何事皆可直言,圣上日理万机,无暇亲自接见,什么事本辅自会转达。”
  李芳远连连点头称是。
  他自己心里也明白,自己的身份就不配见到大明皇帝。
  他爹李成桂,毕竟是个‘反贼’啊。
  “少师,高丽王室一族昏聩残暴、倒行逆施,早已纲常破败、不得民心,高丽子民苦王氏一族久矣,皆拥戴和宁大君为新王,可和宁大君毕竟是臣子,不敢行篡逆之事,故而即使民心所向,也是惶恐不安,故而遣下使来上国,伏聆训示。”
  李芳远一躬到底,双手高高捧起一封国书。
  “此为家父和宁大君亲笔所书,同时,家父贡良驹五千匹、金银十万、奇珍百箱为此番朝贡之礼。”
  李成桂好大的手笔。
  陈云甫没有接国书,就这么静静的看着眼前谦卑且恭顺的李芳远,任由后者一直躬着身子。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
  这么厚的一份国礼,一旦收下,就要默许放任李成桂篡权。
  虽然历史上朱元璋不愿意承认李成桂自己还是篡了权,变高丽为朝鲜国,可到死,李成桂都没当过一天朝鲜国王。
  只要大明一天不下敕封的诏书,李成桂就一天不敢僭位称王!
  这个名,太值钱了。
  躬着的时间一长,李芳远不由自主的颤抖起来,汗水,自额头噼里啪啦的掉在京砖上,声音在安静的殿中一直回响。
  终于,就在李芳远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陈云甫的声音终于响了起来。
  “贵使快免礼吧。”
  呼,累死个人。
  李芳远连忙直起发酸的腰,以为陈云甫同意了自己的请求,屁颠屁颠的带着谄笑就要将国书递给陈云甫,谁知道后者抬手又拒绝道。
  “高丽与我大明今年的朝贡礼已经在年初时就送抵了,这份礼,我大明不好再收,贵使还是带回去吧,哦对,贵使远道而立,走的时候,顺便带些我大明的土特产回去,本辅马上着人准备。”
  听到陈云甫不愿意收下,李芳远顿时急了,出声言道:“少师。”
  “来人,送贵使回驿馆。”
  陈云甫转身就走,三步后停下,扭头看了一眼李芳远:“话说,自打我大明新帝登基以来,贵国国王还从未来朝贺过,这实在是太失礼了,贵使回去后,一定要转达本辅的话,命你高丽王即刻来京,拜贺新帝。”
  说完,陈云甫迈步就走,留下一头雾水的李芳远。
  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皱眉苦思良久后,李芳远顿时眼前一亮。
  这事有门!


第二百六十七章 你自尽吧
  打发走李芳远,陈云甫马不停蹄的又跑到文华殿正殿,在这里和户部尚书葛循、通政使蔡瑄一道同会见了此番来京的山东左布政使赵子良。
  这天天,忙的跟陀螺一样,连轴转。
  陈云甫有时候都在想,自己要能带个分身术的金手指该多好。
  作为陈云甫的秘书,杨士奇不止一次说过‘少师可比诸葛武侯辛劳的多’
  这可不是吹捧陈云甫,而是实事求是。
  蜀汉地不过两省,口不过寥寥两三百万,顶了天又能有多少事。
  就说现在山东出的这档子事要是换到当时的蜀汉境内,你要让诸葛武侯来办,他还真没本事办好。
  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山东济南五府的支流干涸,导致近乎全省粮荒,整整五百二十五万老百姓等米下锅,等水止渴。
  “说说吧,怎么回事。”
  陈云甫来到正殿的时候,葛循、蔡瑄还有赵子良三人早都抵达且已经聊了很长一阵时间,见到陈云甫来到,刚打算起身作揖问礼,就被陈云甫挥手打断。
  “礼就免了,抓紧说正事,济南五个府的支流竟然同时干涸,致使山东全省断粮,这怎么可能,到底是什么原因,另外,如此大一件事,为什么之前一点苗头都没有。”
  赵子良硬着头皮说道:“今年入春之后,山东就一直没有下雨。。。。。。”
  “你是想和本辅说,山东现在的情况完全是因为天灾了?就算不下雨,也不可能全省的河道集体干涸,黄河呢、大运河呢,都干了不成!”
  赵子良顿时语挫,随后连忙言道:“也不全是,山东今日之祸早有端倪,早些年,黄河山东段的上游就已经开始逐渐淤塞,今年大旱,上游的水也少,加之河道淤塞,这才彻底断了水源。”
  河道淤塞可不是一年两年突然就暴露出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