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太师-第2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咱们大明废跪礼都几年了,跪什么跪,常茂,不是本辅说你,你这家风做派,可比本辅还要霸道啊。”
  “是,末将知错,一定更改。”
  陈云甫呵呵一笑,随意的摆了摆手,便把注意力都放到了常琦身上。
  “小家伙,你叫什么名字啊。”
  “常琦,瑰意琦行的琦。”
  “常,琦?”陈云甫先是一怔,而后哈哈一笑间摇头:“你这名字,可是让本辅一听就喜欢的不得了啊。”
  众皆不解,不过没人多嘴好问,陈云甫也不解释,码过这事继续言语问道。
  “适才我听你说,你平日里喜欢?”
  “嗯。”
  “小小年纪,不喜欢枯燥的经史子集倒也能理解,不过,终究是个课余读物,不能因此荒废学业啊。”
  常琦倒是不怕生,这功夫见陈云甫语气和蔼态度可亲,竟也大了三分胆子,敢接话道。
  “太师,古人愚昧未开之时,看到周文王所写的河图洛书您说是什么反应。”
  这问题来的突然,都把陈云甫给问了一个傻眼。
  河图洛书就是《周易》,是周文王姬昌所成。
  当然,这都是相传。
  年代过于久远,而且无法考据。
  毕竟既然河图洛书是第一本书,那就不可能有别的书证来记载佐证,只能口口相传。
  “你怎么想起来问本辅这个问题。”
  “周易之于古人,恰如今日之于今人,祂都是一种新鲜的文裁,今人尊奉古典而鄙今文,非是今文不如古典,而是因文人相轻,今人不愿承认今人所著之书能做传世经典。
  后人自亦如此,则两千年后,太师您所著的可就于周易不分伯仲了。”
  常琦小小身子,执礼甚恭一揖:“古有三圣,伏羲、文王、孔圣,迭至后世,太师可为其四。”
  陈云甫呆怔片刻,遽然仰首大笑起来。
  谁能想到常家世代行伍,倒是出了个巧舌如簧的孩子。
  这番话说的,谁听了不心花怒放。
  这小子,以后能成大事。


第三百五十二章 军事贵族和政治贵族
  虽然对常琦这个小家伙很感兴趣,不过陈云甫最多也就是聊几句,就把这孩子交给了常茂府里的佣人。
  他还有正事要和常茂、常昇兄弟俩,连着蓝玉没聊明白呢。
  “俞以丰说,辽东已经准备好第一批军粮,共计一百五十万石,等到秋收之后,余下的一百五十万石就会很容易。”
  陈云甫冲杨士奇招手,后者把随身携带的辽东地图取出来,摊放在光滑的石桌上。
  “这次动兵,数不会少于二十万,其中骑兵是五万,够吗。”
  常茂连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足够了。”
  二十万征一个朝鲜,常茂怎么想,都觉得问题不大。
  “李成桂戎马几十年,也算是个开辟之君,你不能小觑。”
  “太师放心。”
  见常茂信心十足,陈云甫也不好多劝什么,就把话题引申到这次出征的选才上。
  “这一次征战,你们兄弟俩是正副主帅,也都是深谙兵法的名将,不过有道是一个好汉三个帮,二十万大军总是需要一些帮手的。
  从五军府遴将吧,有愿意和你们一起去辽东的,本辅都准,另外,打下一个地方后勤治理必须跟上,一些文官也需要随军,你们兄弟俩这段时间可以在府门外挂个牌子,招募人手了。”
  自己遴将,自己选官?
  这可真是开中国几千年王朝史的先河了。
  常茂兄弟俩听的新鲜,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就望着陈云甫听后者继续说。
  “所有愿意随军和你们一起去朝鲜战场的,等战争结束后,就直接留在新辽州,你们看着安顿。”
  常氏兄弟俩瞬间明白过来。
  这意思就是说,愿意随他们去的,将来就是辽州常氏王朝的官!
  从此,五军都督府中随军出征的将领摇身一变就成为了辽州的军事贵族,而那些大胆跟着上前线的文官,就好比是政治投机客。
  要么在辽州功成名就,要么就死在朝鲜战场。
  陈云甫心中的宏伟蓝图已经露出了一鳞半爪。
  这边的蓝玉有些困惑道:“征朝鲜抽调一部分,将来再征南越诸地、草原、亦力把里,五军府的将领和朝廷官员,数能够用吗。”
  “所以要改制。”
  陈云甫一笑:“等到今年底,地方都司各自成立好税卒司后,五军府就裁汰掉,我打算将五军府改成军事学院。
  将翰林院和国子监合并,改成行政学院,全面废除科举制。”
  又是大动作。
  成立军事和行政双学院的操作很好理解,比如常茂打辽东,需要军官和文官,那么这两个学院里的学生报名参加,以后就携家带口到辽州政权从政从军。
  等以后冯胜家族率军打南越诸国,也要从这两个学院里招募人手,愿意跟随的人,就去越州政权落根。
  这两个学院就相当在为九州输送源源不断的军事、政治人才,是一个军政官员的培养基地。
  一個未曾设想过,完全和传统中央集权制度背道而驰的改变。
  “新九州,本身就不是中央集权的框架,祂属于大分封,类似于周王室分封天下诸侯国,因此,分封要有分封政策,集权要有集权政策,五军府和内阁都属于集权制度。
  五军府是军事集权机构、内阁是行政集权机构,这就和九州战略格格不入,因此必须要废除掉。
  科举制度是为中央源源不断的选拔官员,便于中央固化权力,但我们现在不是要为中央选拔官员,而是为九州选拔官员,那科举制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
  以后的百姓想要当官,两条路。
  一从军、二从政。
  从军,识字者入军校,毕业做军官,报名参加远征赴九州,走军事贵族路线。不识字的入伍,在沙场杀伐立功,一步步向上升迁。
  从政者,自县学始,一直读到中央行政学院,自己选择不同的学科去工读。
  所以教育的方式也会随之而更改。
  以往的教育形式,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后朝廷就考什么。
  后面呢,本辅要会同吏部、礼部一起重新编修教材,把学科分类,做官,要学的东西五花八门,比如专门学税法的,以后做官可以去税司衙门。
  学商业经济的,做官就去商司衙门。
  刑司管治安、吏司搞组织、户司搞民生,学生自己选修不同的学科,将来做不同领域的官,想留在大明的留在大明,想去九州的报名去九州。”
  随着陈云甫的娓娓道来,那未来便清晰许多。
  所谓的九州,将会走军事贵族路线和政治贵族路线。
  但这个贵族非传统意义贵族,因为寒门学子将迎来真正的春天。
  以往的官场重视人情,谁家有个亲戚大官,升迁自然容易,至于以后?
  官宦子弟和平民百姓都在一个学校里学习,朝廷又不考官,谁成绩好,谁先毕业,谁才够资格报名去九州。
  那些成绩差的吊车尾学生,就算报名,蓝玉和常茂这种九州王也看不上不会选。
  很容易理解吧。
  就好比常茂做了辽王之后,觉得自己的辽州缺官,找到陈云甫寻求帮助,想从中央行政学院选五百名学生到辽州做官,然后中央行政学院有三千个学生报名这五百个名额。
  你说常茂会考虑这三千名学生的家庭背景吗?
  他只要成绩最好的前五百名,其他的连看都懒得看一眼。
  谁的能力好谁当官。
  想让自己摇身一变当贵族,简单,好好学习比啥都强。
  再也不用感慨寒门难出贵子了。
  陈云甫定下九州大蓝图,做出了一块巨大的蛋糕,同样也送给了全天下百姓一块最大的蛋糕。
  那就是公平!
  去努力学习吧,去建功立业吧,无论是从军还是从政,你只管努力的去学习、去强大自己,一定会得到苍天的馈赠与青睐。
  九州,出不了祁老厅。
  “今天就到这,你们兄弟俩几年没见,好生聚聚。”
  陈云甫说完就走,几人跟着起身相送。
  目送陈云甫登上车辂后,蓝玉这才收回目光,艳羡的打了常茂一拳,笑道。
  “你小子这次算是捡着了,操,第一个封出去的竟然是你。”
  “嘿嘿。”常茂傻乐:“舅父,以后等我做了辽王,请你来辽州喝酒。”
  “先把朝鲜定了再说吧。”
  常茂点点头,眸子里似有火在烧。
  “您放心,朝鲜,我吃定了!”


第三百五十三章 完善新教育体系
  常府门口挂了征讨朝鲜的牌子,南京城一下就热闹起来。
  这不是朝廷指派,而是愿者报名。
  风,从南京传遍整个直隶。
  谁想去辽州开创基业,那就报名跟随吧,只要仗能打赢,常茂这位将来的辽王,自然会论功行赏。
  这算是投机还是淘金呢?
  或许纯粹些,便只是功利旳驱动,去辽州的口号一下传遍了整个南京城。
  常茂只感觉一觉睡醒,自己的家门口就排起了长龙。
  何止是常茂家,五军府里现在也是热闹的紧,连带着京营。
  很多中下层的将校收到风,纷纷写信往五军府里请愿,想着能参与到明年的朝鲜战争中。
  “以前打仗,朝廷指派,大家听命服从,现在打仗,大家打破头的往前挤抢着去,这积极性和热情劲,算是开天辟地头一遭了吧。”
  杨士奇带着通政使司十几个文书做了简单调研,看到的场景让其由衷赞叹。
  长见识啊。
  要说军人积极参与打仗,文人积极参与辽州建设还能理解,那商人的参与才是真让杨士奇大开眼界。
  南京城四大粮商之一的范家,竟然能跑到常茂府上,提出要赞助一百万石军粮还三十万两军费!
  为的,只求以后能将产业搬到辽州,在辽州扎根经商。
  “这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以往朝廷要有什么大动作,商人个个吓的藏起来,生怕朝廷摊派到头上,从他们腰包里掏钱掏粮,这上赶着往朝廷送的,还真是头回见。”
  无商不奸,常茂虽然感慨,但也能明白。
  辽州一旦建制,意味着将是一个政权诞生,这得是多么令人眼热的巨大利益。
  虽然辽东很大人口却很稀少,但若是真把朝鲜平定下来,那就相当于一口气多出七八百万丁口,加上辽东的地理优势和广袤疆域,百年后,辽州,有个两三千万人很难吗。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辽州的未来,是很值得投资下注的。
  常茂忙着选拔人才统计名单,陈云甫也没闲着,开辟朝鲜战场是大九州战略迈出的第一步,既然第一步已经决意要踏出去,那么后续所有的事就势必要紧锣密鼓的开始上马启动。
  由此,陈云甫先后到了国子监和翰林院。
  “国朝的藏书一共有三万九千余本,可谓是涉及百家,编修教材的工程,很浩大啊。”
  国子监丞黄观陪同介绍:“这里面,最少的类目是匠书,只有五十九本,最多的类目是文集,一共三千八百二十九本。”
  听到匠书只有五十九本,陈云甫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心中不免叹了口气。
  古人对奇技淫巧的成见,深植于心啊。
  “等等,让工部把这五十九本书带走。”
  “这些书留在国子监,本辅估计也没多少人喜欢看,不要放在书库里蒙尘了,工部很快也会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