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太师-第2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等等,让工部把这五十九本书带走。”
  “这些书留在国子监,本辅估计也没多少人喜欢看,不要放在书库里蒙尘了,工部很快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学院,国朝将会大力发展工匠业。”
  广州市舶司复市之后,广东招募了一百多个阿拉伯来的船工,停滞多年的造船业开始重新蓬勃发展,陈云甫不能在造船业、航海业两个领域落后太多。
  毕竟,中国在这两块领域已经落后阿拉伯几百年了。
  四百多年前,阿拉伯人已经开始绕着欧洲、非洲沿海开始跑马圈地,促进奴隶贸易繁荣至极,这是多好的机会。
  大明只要把握的住,就必然能开辟大航海时代。
  另外一点便是藏州也需要航海业的支持。
  不然,大明的军队想要打到印度实在是太难。
  至于印度的重要性还需要多说吗。
  大九州的伟大蓝图能不能成,印度连着安南、暹罗等诸国,最少起到一半的作用,甚至要比大明这个中州本土占比还要重。
  因此,随着广州市舶司的复市,陈云甫也在大力支持广东当局,引进大量的阿拉伯人技工人才,投身于造船、航海两大领域。
  专门的海事学院也会很快就会筹备成立。
  想着想着,陈云甫的思绪就不由的跑远,黄观在身边看的真切,嘴里的喋喋不休也就跟着停了下来。
  好在陈云甫很快回过神,同黄观连着几十名翰林学士寻了间明堂落座。
  “本辅这次来,就是专程为了国子监、翰林院合并的事,同时劳烦诸位编修新教材。”
  “新教材要明确详细的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各位都是大儒泰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比起本辅来那是强了不止一星半点,这件事,还得仰仗诸位先生。”
  众人齐齐拱手口称不敢。
  “在新的学科中,儒学的地位不会变,依旧是作为主学科之一,毕竟,儒学是咱们的根嘛。”
  细心的人会发现,十几年前的陈云甫尚对儒学不屑一顾,如今却有了很大变化。
  不好说陈云甫是真的改变了思想还是虚与委蛇的安抚,但这话,实打实是从陈云甫嘴里说出来的。
  效果还是很显著的,在座众人的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儒学呢就是国学,四书五经、经义子集都将归类于国学系,余下的,便是史学系、地理系、数学系,《食货志》、《会典》、《会要》等涉及经济、商业的书,要汇总编修,成立经济学系。
  通政使司把本辅这些年提到过的有关于经济的一些讲话和想法也都整理了出来,大家可以放到一起比对一下,见缝插针嘛。
  另外,律集类、刑学志类等历朝历代关于律法、案例的书整理在一起,做法律系教材。
  《西山政训》、《县令到任须知》、《吏学指南》、《州县提纲》等指导为官施政类的书,包括通政使司这两年整理出本辅早先提到过的《谈为官施政》,这类书整理在一起,做行政系教材。”
  “另外,有关中医类的书,无论是内科还是外科书,全部交由太医院和外科院,届时太医院和外科院也会合并,会有专门的医科院校。”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陈云甫这也算是极其重视国家行将启动的大教育计划了。
  指导纲领先确定下来,剩下的事,交给黄观他们办就好。
  陈云甫,打算动行北上了。


第三百五十四章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陈云甫打算动行北上的想法不是突然来的,而且他也必须北上。
  既然决意明年开春后动兵朝鲜,那么在这之前,陈云甫势必要到辽东去看看。
  仪辂在经过北平旳时候停了下来。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北平的变化之大,是肉眼可见的。
  北平知府李庆城外十里迎驾。
  “时间过得可真快。”
  看着眼前的李庆,陈云甫由衷感慨了一声。
  谁能想到呢,当年那个还在太极书院教书的老师,现在摇身一变,都成了北平的知府。
  “十几年过去,太师的风采不减当年。”
  陈云甫呵呵一笑,一路上望着车辂外的北平市井,频频点头道:“这些年,北平的变化真大,人也多了,市井也繁荣许多,你有功。”
  “下官不敢居功。”
  李庆倒是谦虚的很:“当年俞经略使在北平做知府的时候就说过,只要辽东平定,漠南安宁,没有外敌的侵扰,北平是可以很快稳定下来的,稳定,必然繁荣。
  因此,这都是国朝带来的,加之太师您大力发展辽东,以点带面,北平、平津就都跟着繁荣起来,两地百姓,无不齐颂太师英明。”
  陈云甫无声笑笑。
  “你身上的书匠气息少了许多,倒是多了些官僚的味道,也会奉承拍马了。”
  “下官字字发于心,绝无溜须拍马之意,没有太师,就没有今日的北平。”
  李庆的面上很坦诚,毫无作伪之意:“太师,咱们现在去府衙吗?”
  “不,去一趟太极学院吧。”
  这大概真的是人上了岁数,陈云甫越来越喜欢故地重游,这当然不是感慨,而是喜欢那种成就感。
  看着一切越来越好的成就感。
  得益于北平的日趋繁荣,太极书院也比十几年前兴旺了许多,哪怕没有进入书院内,陈云甫的两耳间,便已斥满了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先生顾宪成说的名句,此刻被陈云甫顺口说了出来。
  李庆细细一咂摸,听的眼前一亮。
  书院内的布局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当年的凉亭还在,陈云甫就同李庆在这里暂歇脚力。
  “这些年过去,如今北平有多少学生了。”
  “七千多人。”
  听到有如此多的学生,陈云甫很赞叹,语带喜意:“甚善。”
  表扬过骄人的成绩后,复又关切道。
  “如此多的学生,这食宿问题,棘手吗。”
  李庆便对答道:“回太师,从俞经略使开始到下官这,北平十几年来都牢记太师当年的教诲,一直坚持工学两勤的政策,不收学费,每日免费一餐。
  春忙秋忙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去垦荒种地,以工补学的同时,也能寓教于乐,让学生们知晓农民不易,珍惜粮食,等将来他们毕业后科考入仕,也能爱民恤民。”
  “好啊,好啊。”
  陈云甫心里对李庆是越来越满意,遂言道:“科考明年便停了。”
  后者惊讶道:“缘何。”
  “本辅决意重定国朝育才、选才、录才之道,故而停科举兴教育,北平义务教育的成果斐然,本辅打算推广,等国子监和翰林院把新的教材编修好后,军政院会成立专门的主管教育的衙门,到时候,你调来南京。”
  听到要将自己调去南京,这是明明白白的升官之意,但李庆并没有急着高兴,而是担忧道。
  “科举乃是国朝录官之本,更是天下莘莘士子们的进身之道,停了科举,下官担心他们会乱啊。”
  李庆的身份在这里放着,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北平知府,不能指望他可以立足于国家的层面,更别说整个九州的层面来和陈云甫一样看问题。
  故而陈云甫也没有解释,更不会怪责他,只是宽慰道:“你放心,本辅自有安排和考量,不会出乱子的。”
  “是,下官无知莽撞,请太师责罚。”
  为官者讳,李庆当面质疑陈云甫的决定,自觉犯了官场大忌,连忙认罪。
  “无妨,你敢说出来,说明骨子里,你还是当年那个热血纯粹的教书先生。”陈云甫不以为忤,反赞扬道:“为官就当如此,不忘初心便是最好。”
  二人闲聊一阵,书院内响起了一阵钟磬声,顷刻间,便是嘈杂声四起,从数十间学舍内,乌泱泱涌出了无数学生。
  这些学生有大有小,长者十五六,幼者六七岁,嬉戏攀谈好生热闹,不过待见了凉亭外围了一圈的锦衣卫后,又都吓的远离,只是交头接耳议论不止。
  “太师,为安全计,咱们先走吧。”
  穆世群看到那么多学生,担心陈云甫的安全,便上来劝了一句。
  后者微微皱了一下眉头有些不满:“一群学生而已,难道还会害本辅性命吗,怎可把孩子视为洪水猛兽。”
  不等穆世群认错,陈云甫便挥手。
  “着你的人都散开,本辅去和孩子们打声招呼。”
  穆世群不敢忤逆,当即照做,只是紧紧贴在陈云甫身边,生怕冷不丁从哪里射出一支冷箭。
  也不知道他哪来的被迫害妄想症。
  “呀,是太师!”
  学生的人群中,有人眼尖嘴快,当即喊了一声。
  “太师万福金安。”
  “太师金安。”
  参见声和祝福声此起彼伏,这些孩子纷纷送上最淳朴的祝语。
  陈云甫面带笑容,一路上频频挥手同学生们打着招呼,还叫来了第一个认出自己的小伙子。
  “你是如何认识我的?”
  “回太师的话,书院里有您的画像,学生们都见过。”
  听到书院里竟然有自己的画像,陈云甫就扭头看向身边的李庆:“本辅的画像也拓印了?”
  “是。”
  李庆解释道:“自从当年太师您放宽礼法后,尊者肖像便越来越多,不仅太祖太宗的圣颜流于天下瞻仰,您的也有,而且还最畅销呢。”
  “是吗。”
  陈云甫开了句玩笑:“那本辅可是要去找那些买卖肖像的商人,问他们要一笔分红银子。”
  众人皆笑。
  扫过这一圈年轻稚嫩的脸庞,陈云甫由衷的开心,最后在一番短暂的交流后,感慨道。
  “看到你们,就像是看到了辰时的太阳,如此的朝气蓬勃,就像我们方兴未艾的国家,我相信,只要有你们,咱们的国家,就会越来越兴盛。”
  在杨士奇的带头下,现场爆起激烈的掌声。
  所谓鼓掌叫好,一直用于市井瓦舍之地,不曾登大雅之堂,但此刻杨士奇领掌,热烈的掌声却显得并无丝毫不妥之处。
  太极书院的首座适时提出一个请求。
  “能不能请太师,赐几个字?”
  陈云甫沉吟一阵,展颜笑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三百五十五章 努力造船,传播文明
  仪辂在北平耽搁了大概五天后,便起行前往辽东。
  这一次入辽东,陈云甫要看的细很多。
  堪堪过山海关进入广宁中卫,俞以丰和辽东都指挥使王弼便接驾于此。
  “本辅这一次来,要重点看看辽东都司的改制,还有就是整军事项。”
  王弼早就收到了蓝玉、常茂等人从南京传来旳风,更何况俞以丰这段时间大量的筹措军需物资,用脚指头想也知道这是要动兵,故而早在陈云甫来之前就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他接过陈云甫说的话,为其介绍道如今辽东的军备情况。
  “禀太师,如今辽东已经从十六个卫扩充到四十个卫,整整两百一十九个千户卫所,其中,海州、丹东、凤凰城这一片,我们就设置了三个卫,四十九个千户卫所,另外还有岫岩堡、镇江堡、险山堡等在内的大小十三个堡城,沿着鸭绿江一代全面铺开。
  可以说,如今的辽东,已经完全具备作为对朝鲜开战后的前线战略支点的能力,辽东不靠别人仅靠自己,就能够支持一场二十万规模的战争,实现军需物资自给自足。”
  陈云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