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太师-第27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废除徭役制后,就意味着这六十八万名民夫需要朝廷来支付工钱,而这笔钱,今年底财政部做明年中央的财政预算时并没有算在内。
  换言之,朝廷明年并没有准备这笔钱,六十八万民夫,按照如今广东已经试行的最低工资标准,一名民夫的一日工钱需要四十文。
  如此一来,每日朝廷的开支就是两万七千两,一年高达一千万两。
  这还只是中央的三大工程用度,地方还有地方的建设,这些年来一直没有管朝廷要过钱,一旦废除徭役制,地方就必然要伸手问朝廷要钱,这钱朝廷必须要给,给钱就要防止地方出现贪腐。
  这些事,都需要提前考虑到并做好充分准备,不然的话,废除徭役制度还不是时候。”
  工建部尚书庞超云做足了充分准备,在军政院的会上侃侃而谈。
  陈云甫点点头,看向夏元吉问道:“元吉,财政这块的话,压力大不大?”
  后者想了想,随后又翻了一下自己面前的奏本看了眼。
  “大王,财政这一块的问题不大,现在蒲顺那边第二批军费已经送了过来,刚到广州下港,等这批金银入了国库归数,臣可以和央行这边协调一下。
  挤一挤,几千万两还是能拿出来的,主要就是刚才庞部堂说的有关于如何防止地方腐败这一点,需要多注意。”
  陈云甫点点头,环顾在场的众人说道:“现在已经到年底了,孤不打算把这事再拖到明年去。
  既然财政这块没有问题,那这事今天就给定下来,至于老庞提到的防腐监督一事,让都察院的反贪局给拿出个章程。”
  “表决吧。”
  一群人你看我我看你,随后都轻笑起来举手。
  这件事是明明白白的仁政,只要中央财政不吃力,谁会反对。
  故而,全票通过。
  就当所有人为了废除几千年徭役制而欢呼雀跃时,陈云甫却冲会议书记官杨荣说道。
  “记一下,这条政策的草拟日期为洪武二十三年,定稿日为永乐元年,经过长期调研后在今年正式颁行。
  废徭政策拟定人:太宗文皇帝。”
  此话一出,所有人都傻了眼。
  陈云甫曾经说过,废徭的功劳永远都是老大哥的!
  让后世子孙永远记住老大哥。


第四百五十四章 朝廷仁义!
  平津港此刻正忙活的热火朝天。
  慢看眼下寒冬腊月,但平津港的工期却是一点都不耽误。
  宽阔的海河边,密密麻麻的民夫们正唱着小号,干的十分起劲。
  虽说是服丁徭来的平津,但这些来自全国天南海北的民夫们却并不觉得有什么难过,几千年来,老百姓服徭役那不是理所应当的事吗?
  朝廷是不给工钱,但给衣服、给一日两餐饱饭,比起以前来好的多。
  而且如今的朝廷确实仁义,不单一年发冬夏两身衣服,每隔三五日还能吃一顿烧肉,工期也比多年前宽松的多。
  以往服徭役那都是往死里干,现在一日只做四五个时辰,赶上如今三九天,那便是才三个半时辰,天一擦黑也就停了工。
  这么一想,便是服徭也没那么不可接受了。
  林三是一个山东大汉,他是九州二年初服的徭役,徭期是五年,算算日子,到九州六年年底也就能归家去了,想到这,林三就觉得心头一片滚烫。
  日子还是很有盼头的。
  “咣!咣!咣!”
  工地上响起了锣声,这是收工的讯号,林三很是诧异的抬起头。
  这才干多久的活,怎么就收工了呢?
  一旁的工友念叨了句:“许是因为今天是年三十,监工开恩,免了时辰吧。”
  林三嗯上一声,也觉得是这种可能。
  “所有人都按序回住地,不准乱跑,快。”
  一名名监工开始传达命令,民夫们听令照做,老实本分的回到各自在工地上的住处。
  全是二十人住的宽大帐篷。
  虽说住的地方有些简陋,不过人多,时下天冷倒也暖和。
  林三望望日头,这个时间还远没到放饭的时辰,便在帐篷里招呼工友一道耍牌。
  牌具是平日里在海河边捡的鹅卵石,打磨平滑后刻出牌九点子。
  这是工地上为数不多的娱乐活动。
  当然大家都没钱,朝廷也不让赌钱,就是个消遣。
  大家凑在一起耍耍牌,输的人就承担起平日里给工友们洗衣服洗裤衩的活计,倒也合适。
  “老林,今天俺非得要寻你报仇不可。”
  说话人姓吴,和林三是老乡,都是山东来的。
  这一个帐篷里住下的全都是山东汉子。
  每个帐篷都一样,都是来自同一个省地,朝廷这么安排,主要是担心民夫们私下间闹矛盾大打出手,所以尽量将同一个省府的民夫安排在一个帐篷中。
  这样便打不起来了。
  林三笑笑:“怎么着,给俺洗了半个月裤衩还没洗过瘾,想着继续洗下去?”
  “哈哈哈哈。”
  工友们闹起哄来:“老吴,你要是再输下去,等后年徭期结束,岂不是要跟着三哥回乡,搬三哥家里继续给三哥洗裤衩啊。”
  “你比三哥的媳妇还懂事呢,不行的话,三哥你把老吴娶回家吧,这比嫂子知道疼人。”
  鼓噪声中,帐篷里哈哈大笑,都拿那老吴开涮的不亦乐乎。
  正自起哄着,帐篷的帘布被掀开,一个年轻的白净男人走了进来。
  看到来人,林三等人赶忙放下手里的牌九站起身,规规矩矩老老实实的喊上声周监工好。
  这周监工二十岁许,隶属朝廷工建部,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公员,不过毕竟吃着皇粮,平日里这些民夫自然是敬畏的。
  周正摆手,语气很是温和:“大家都坐,不用客气,我来,是给各位道喜的。”
  “道喜?”
  一群人面面相觑,大家都是徭役,有什么可喜的。
  民夫中有干年限久的,胆子大就开了腔。
  “监工,今天年三十,可是朝廷打算给俺们赏一些好东西。”
  “那倒不是。”
  周正搬了把小凳子坐下,看着围在自己身边一圈的民夫拱手笑道:“给各位大哥道喜,朝廷已经于日前决定,正式废除徭役制,诸位,再也不是徭役了。”
  废除,徭役制?
  所有人惊愕对视,都看出了彼此眼中的不可置信。
  “监工,这玩笑可不兴开啊。”
  没人相信,也没人敢相信。
  老百姓纳粮服徭,几千年来祖祖辈辈一直如此,要换做以前的朝代,服徭动辄都是一二十年,到了今朝,朝廷徭期仅为五年,大家已经觉得是天大的恩赐了,但若说废徭,那可是平素里做梦都不敢想的大恩德。
  周正言辞恳切的确定道。
  “这哪能是玩笑啊,朝廷的正式公文半个月前便发布了,如今已经到了咱们平津,不信你们明天就能看到张贴的朝廷告示。
  到时候有识字的兄弟可以替朝廷给大伙宣读一番,就知道我说的是真是假了。”
  见周正说的如此肯定,一群人顿时欢呼起来。
  “感谢朝廷、感谢朝廷。”
  林三更是激动的问道:“那监工,这么说的话,俺们是不是就能回家了。”
  “那不能。”
  一句话,所有的欢呼瞬间跑了个一干二净。
  不能回家,那不还是服徭役吗?
  心情瞬间从云端掉入谷底。
  就当有人忍不住想开口询问时,周正连忙解释道。
  “是这样的,因为朝廷的工期不能耽误,若是各位全部回乡的话,那这平津港还怎么扩建下去,所以需要委屈大家继续干下去,不过徭役确实是废止了。
  诸位日后每天做工都有工钱,一日四十文。
  等到民间有自愿报名参加朝廷工程建设的,那么诸位想要回乡的都可以到我这申请,我们补充进来一个,诸位就可以走一个。
  另外,日后诸位的工作也不再是全年无休,每个月,诸位都会有三天的工休,工时也会有明文规定,冬夏两季工期各不相同。
  工钱方面一月一结,有想要钱的可以直接支领,想送回家的也可以把家里的住址报到我这,朝廷会将你们的工钱通过驿站的驿卒送到各位的家中。”
  一日四十文的工钱?
  众人先是一怔,而后喜出望外。
  一日四十文,一个月岂不是足两银子了。
  这干一年下来,可比在家种地强的多,加上还有工休日,岂不是轻巧的多。
  “那俺们不想归家的,可以在五年期满后继续干下去吗。”
  有人动了心思,觉得回乡也要讨活计,还不如一直跟着朝廷干下去,赚个几年钱,带着几十两银子再回老家也不错。
  周正笑着点头。
  “那当然可以,各位有愿意留下来的朝廷自然是欢迎的紧,到时候朝廷也会和诸位签正式的用工工契,三年期、五年期都有,干满日子想归乡的朝廷一律放回,想继续续约的也可以。”
  “三年期、五年期?”
  林三好奇的问上一句:“有区别吗?”
  “当然了,三年期工钱就是一日四十文,五年期的话四十五文。”
  莫要小看这五文钱,一年下来可是要多二两银子呢。
  够买上千斤大米、几绦绢布了。
  心中盘算一番这笔账后,一众民夫无不感慨。
  时代真的变了。
  变的对老百姓越来越好。
  朝廷仁义!


第四百五十五章 盛世,一定会降临
  废徭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全国大江南北,所到之处,百姓们自然是欢欣鼓舞、齐颂朝廷的仁义恩德。
  而在民间,越来越多的老百姓更是干脆踊跃报名,想要跟着朝廷做工,尤其是家里面孩子多的。
  家里的地就那么些,孩子大了之后分家就势必要分地,与其守着那几亩薄田艰辛度日,倒还不如离开土地,跟着朝廷做工,起码工钱不薄。
  老百姓们是开心的动起了务工心思,可有高兴的就自然有不高兴的。
  比如说地方的民间作坊。
  朝廷这四十文的工钱一出,就相当于直接在全国范围内定下了最低工资制度。
  诸如西北、西南一些较为偏远的省府,地方用工单位的工钱一狠也就给个二三十文,这朝廷的公文一到,不加工钱,老百姓谁还跟着你干,都跑到朝廷那报名去。
  相应的,工时、工休、工期制度也跟着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
  有道是政策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风向标,朝廷的用工政策一出,地方无不跟着有样学样,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各省无论是地方官府的募工方式还是民间私有制作坊、商号的用工都跟着推陈出新。
  为了和朝廷抢工人,很多商号也跟着开出了每日四十文的工钱来。
  慢看工钱上一模一样,地方还是占着优势的。
  那就是不用背井离乡啊。
  每天做工结束后就能回家,守着媳妇孩子热炕头,总好过跟着朝廷天南海北的跑要来的强吧。
  而在国家发展的大前线,广东最是变化巨大。
  接替自家老爹做了陈家家主的陈嘉鼎,很快从这条政策中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来。
  不过出于谨慎,陈嘉鼎还是找到退居二线的陈希来请教。
  “朝廷废徭役,势必然会和民间抢工,民间商人为了和朝廷争抢工人,同样要提高工人的待遇,学着朝廷的做法,推出更优渥的工休制度和工契待遇。
  如此一来,用工的成本就增加了许多,用工成本增加,流通市场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