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太师-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二人。”
  后者顿时瞪大了眼,而后又红了脸,赶忙摆手。
  “叔父,侄儿从未有过非分之想,再说,侄儿还小,令爱也小,这岁数他、他不合适。”
  过了年,陈云甫才十五,邵柠才十四,都还俩孩子呢。
  陈云甫接受的教育不允许他做这种事。
  “你还和老夫在这作假呢?你的小心思,老夫还能看不明白。”
  “嘿嘿。”陈云甫挠头:“叔父看人真准。”
  “小是确实小了点,可以先把这门亲订下来,过两年再说。”
  一老一小就这么,站在东阁外大雪天聊起了将来结成翁婿的美事,而在东阁内,朱元璋则在毫不留情的训斥着朱标。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掌权者更忌讳宽、仁、善、厚,标儿,你是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是我大明王朝将来的帝王。
  咱把这江山交给你,不只是将一个皇位、一个金椅子让给你坐,而是把全大明朝五千九百八十七万老百姓交到你手上。
  咱是个放牛娃出身,但使咱当年家有两亩薄田、一口糙米下锅,哪还来的这大明朝!
  你得先想想这六千万的百姓,再去想那些食着百姓民脂民膏,却还骑在老百姓头上作威作福、拉屎撒尿的官员皂吏。
  你的心性太过宽厚,有长兄风范却少了帝王决绝,这一点,你不如小四。”
  朱标一头的汗水,如坐针毡的起身作揖。
  “父皇教诲,儿臣记下了。”
  “就说这次,蓝玉随傅友德远征云南,仗打赢了,功也立了不少,但他在军中太过猖狂骄横,甚至不把傅友德这个主帅放在眼里,多次擅自统兵,按军法,早该把脑袋砍了。
  咱下了一纸训诫,他知道怕了,求到你这来了,你不该就这么急急火火的来找咱求情,你应该拿出太子的身份训斥他甚至是惩戒他,让他知道怕才行。”
  朱标道了一声:“儿臣只是觉得,蓝玉乃军阵帅才,将来可成我大明霍卫,甚惜其才。”
  “糊涂!”朱元璋喝斥道:“你要记住,是我大明朝成就了蓝玉,而不是蓝玉成就我大明朝!
  没了他蓝玉,咱还可以培养出白玉、红玉千千万万个玉,但没了我大明朝,他蓝玉,还在乡野里刨土根吃树皮呢。
  没有汉武,哪来霍卫,没有你朱标,他蓝玉早是冢中枯骨,一抔黄土,还谈什么才与不才。
  咱之所以留着他,是因为他确实打了几场好仗,将来或可成为咱大明朝,成为你手中最锋利的宝剑,可是咱也得磨砺他,让他乖乖的只当一把剑,而不是握剑的人。
  你得和咱一条心,得知道如何才能驾驭好蓝玉,不然,咱就不留他了。”
  朱标嘴唇微颤,道了声是。
  站在朱元璋身后的宝祥看了一眼被训斥到满头冒汗的朱标,站出来岔开话题。
  “皇爷,道明小大师和那个邵质已经在殿外候着,说,翁俊博招了。”
  朱元璋这才止住话,阶下朱标马上开口告退,被朱元璋止住。
  “你也听听,听听看那翁俊博都招出了哪些人,炮出了一件多大的案子。”
  朱标这才止步,复坐回位。
  宝祥打了个手势,守在殿门处的小太监马上跑出东阁,扯嗓子喊道。
  “陛下召刑部右侍郎邵质、都察院照磨陈云甫入觐!”


第五十二章 恩如海、威如狱
  进到东阁内,陈云甫二人自然也见到了坐在下手位的主标,下拜见礼。
  “臣邵质(陈云甫)参见吾皇、太子殿下金安。”
  朱元璋高坐上手,没有说免礼的话,而是冲宝祥递了一个眼神,后者明白,下了御阶搬了一个软凳。
  “小大师,皇爷赐你座呢。”
  陈云甫先是一愣,而后马上顿首谢恩,站起身看了一眼还跪在地上的邵质,乖乖坐下。
  两人同来觐见,但是待遇却是天差地别。
  这其中的原因都清楚。
  邵质只是戴罪立功之人,到现在小命还不知道能不能保的住,而陈云甫则是因为突破了翁俊博的口,属有功之人,才落得一个赐座。
  “说说吧,翁俊博都供出了哪些人。”
  “是。”陈云甫屁股还没有焐热就又站起身,微微欠下三分腰说道:“回陛下,具那翁俊博交代,自其洪武十年出任浙江右参议以来,至其洪武十五年被抓,经其手贪墨的粮赋就高达、高达六十万石。”
  说到这里陈云甫微微顿了一下,偷瞄一眼朱元璋的脸色,啥也看不出来就继续禀报。
  “在这持续五年的贪墨中,户部左侍郎郭桓授意浙江清吏司郎中耿元亨与翁俊博勾结,同时原都察院右都御史、浙江布政使安然、现任浙江左布政使曹岱亦涉案其中,所有粮赋公文上的布政使司大印都是两人盖的。
  另,翁俊博入狱以来,之所以可以持续接收到外界消息、传递消息,均为刑部左侍郎杨汝贤替其运作。”
  汇报完,陈云甫将那翁俊博的供词高举过首,宝祥接过来小心翼翼放到朱元璋案首,小声说了一句。
  “皇爷息怒。”
  朱元璋怒了吗,怒了。
  怒到已经开始微颤,好一阵后才压下来心火,平静道。
  “朕,知道了。”
  两个中央侍郎、两任浙江布政使,全烂掉了,朱元璋的心啊,此时可谓是拔凉拔凉的。
  这种心痛,甚至要比损失了六十万石粮赋还要更甚。
  “这次你立了功,想要什么封赏。”
  朱元璋不想让自己的愤怒在臣子面前表现出来,更不想当众失态,所以他岔开话题,转而问陈云甫想要什么奖励。
  后者哪里好意思开口,故而言道:“翁俊博一案之所以能够告破,全仰赖陛下运筹,如不然浙江不把翁俊博家人送来,翁俊博又怎么会开口呢,臣不过是区区一文书,行本分之事,尽本分之责而已,还是邵侍郎审的好,让那翁俊博心服口服具实坦白。”
  跪在地上的邵质心里热乎啊,鼻子一烫差点哭出来。
  好孩子,就冲这殿前求情的君子风范,你这姑爷我认定了。
  朱元璋也没想到,这个时候了陈云甫还能想着让功。
  这破的可是国朝眼下第一大案,多大功绩。
  陈云甫认下来,二十岁之前绝对能干到御史级。
  将来调动升迁人生可谓一片光明。
  “既然你不要,那这份功,朕就不给了。”
  朱元璋说完,俯视着陈云甫,发现后者并无不舍懊悔的表情,反而像是松了口气一般,心里不禁更添三分赞许。
  陈云甫确实是松了口气,这份功他拿不到也就意味着邵质活下来了。
  而朱元璋心里想的则是:这孩子,属实是个好苗子。
  一念至此,朱元璋便对宝祥说道:“着北镇抚司立刻将郭桓、杨汝贤二人下入诏狱严加审讯,此二人一案,你亲自来做主审官。”
  宝祥刚打算应下,突又见朱元璋点了陈云甫的名字。
  “你也去吧,做宝祥的副手,陪审二人。”
  做宝祥的副手,陪审郭桓、杨汝贤?
  什么叫惊喜。
  什么叫她妈的惊喜!
  这便是了。
  不提杨汝贤、郭桓两人可能会咬出哪些更大的人物,只说这两人目前的级别,这便是远超翁俊博的政治大案。
  虽然陈云甫只是副手,陪审官,但是谁都知道,这不还是主审吗。
  宝祥是御前司总管太监,他每天基本都要陪在朱元璋御前,能有多少功夫去办案。
  再者说,就算案子破了,功劳也都是陈云甫的。
  宝祥,毕竟是个太监,还是到顶的太监,要功劳有什么用?
  他都是御前司总管太监了,连毛骧都归他管,还能往哪里升。
  总也不能封个公侯。
  这是明初,不是魏忠贤的明末九千岁。
  所以,这就是天赐的恩荣。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让陈云甫做主审官,这就看出朱元璋对陈云甫的喜爱和照顾。
  功劳可以给你,风头就不要出了。
  毕竟年岁还小,低调点好。
  陈云甫激动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朱元璋的用心一点即透,他心里和明镜一样,满心对朱元璋的只有感恩。
  如今的朱元璋与他而言,可谓是知遇之恩、提携之恩、照拂之恩。
  加上古代君父与臣子天然就存在的‘养育’之恩,说是再生父母都不为过。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臣一定尽心尽力,将此案办好、办全!”
  “嗯,你退下吧。”
  朱元璋颔首,示意陈云甫可以离开了,后者乖巧起身就要告退,猛想到还有那翁俊博一家子呢,又顿足,开口道。
  “陛下,臣、臣还有一个不情之请。”
  “说。”
  朱元璋对陈云甫还是满意的,所以语气比较温和,让那一直跪在地上的邵质心里全是羡慕。
  陛下,俺老邵腿都快跪麻了。
  “臣想替翁俊博求个情。”
  陈云甫硬着头皮说道:“翁俊博其罪该死,但他毕竟在这件事上。。。。。。”
  “翁俊博必须死。”
  朱元璋打断了陈云甫的话头,用不容商榷的语气。
  这下陈云甫也不好继续求情,退而求其次的说道:“是,那翁俊博一家,可否求陛下施恩。”
  对翁俊博,陈云甫能开这个口提出求情的话,已算是仁至义尽,本身陈云甫也没想过能救下翁俊博。
  不过对翁俊博的三族亲眷,既然许了翁俊博,陈云甫当然要践诺。
  朱元璋没给出明确的回应杀与不杀,而是说了这么一番话。
  “翁俊博一家是被曹岱藏起来的对吧。”
  “是。”
  “曹岱为什么要把人交出来。”
  陈云甫老实道:“因为曹岱认为翁俊博已经死了,觉得再留着翁俊博家人没有什么意义,所以交了出来。”
  朱元璋又言道:“那他也可以直接杀了,就地掩埋,谁又知道呢。”
  “这不是陛下的圣旨在吗。”陈云甫笑着想捧一句,可旋即自己就愣住了。
  圣旨、圣旨!
  果然,就听朱元璋冷哼一声。
  “那是因为,朕要杀的人,只有朕能杀!”
  “曹岱交人,是因为他们相信朕的圣旨,相信翁俊博已经死了。”
  “现在你求朕放翁俊博三族一条活路,那你把圣旨,当成什么了!”
  东阁内,朱元璋的气势瞬间拉满,压得陈云甫满头大汗,噗通一声就跪在了邵质身边。
  此可谓天恩似海,天威如狱。


第五十三章 破局
  何谓圣旨。
  书面解释,是皇帝下达军事命令、政治任命、国家国策的载体,是古代中国皇权的展示与象征,是神圣且威严的。
  通俗解释,圣旨就只是一张纸,它的价值取决于签发他的皇帝。
  如果皇帝没有权力,那圣旨毫无意义,如果皇帝是秦皇汉武这种,那圣旨可就不一样了。
  它的威严、它的神圣、它的公信力那是不容置疑的。
  此时此刻朱元璋以此来喝问陈云甫,无疑是将一口鬼头刀架在了后者的脖子上。
  你把圣旨当什么?你又把我朱元璋当什么!
  如果为了你求个情,明发天下的圣旨说要杀的人不杀了,以后谁还拿圣旨当回事。
  往小了说,国家无信,往大了说,帝王失格!
  这种事是必然要记载进史书里的。
  金椅之上,朱元璋看着已经开始颤抖的陈云甫,心里略有些不忍。
  自己只是打算考校一下陈云甫,给这小子一点磨砺,目前来看好像有些用力过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