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太师-第6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是是。”
  董伦暗惊,这是碰到高手了,当下在陈云甫面前便更加谨慎,说话也就不敢再那么冒失,规规矩矩应话道:“还是明台思虑得当,这天大的事也远不及陛下圣躬重要。”
  “不过有了董学士今日这般表态,我心里也踏实了不少。”陈云甫敲打了一番后还是给了董伦一颗糖,赞赏道:“之前说过此事之后,我心中一直惴惴不安,董学士之前便是国子监高才,既然连你也赞同,我就放心了。”
  别急,这事不是三分钟热度,我陈云甫既然敢开口说,以后肯定还会寻机会找朱标说的,所以这事我会给办好,你就踏踏实实等着和我一道混功劳吧。
  不过前提是你董伦记住今天的表态,日后一直支持我。
  董伦官场人精,哪里听不懂弦外之音,当下面露喜色,起身拱手道。
  “下官一定唯。。。与明台精诚合作。”
  本来想说唯陈云甫马首是瞻,不过想及之前陈云甫的谨慎,董伦又把口变了回来。
  “好,时间不早了,董学士还是早些回府吧。”
  陈云甫起身假意要送,董伦就赶忙摆手。
  “明台留步、留步,下官告辞。”
  看着转身离开的董伦,陈云甫轻笑一声摇头。
  和这些个官僚打哑谜真是够没劲的。
  不过话说回来,朱元璋抱病躲朱标,这算是个什么意思?
  陈云甫蹙眉望着茶水升腾的热气发呆。
  半晌后眼前一亮。
  这事有门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朕的脑子有点乱
  翌日一早,陈云甫并没有急着去东阁找朱标继续说废徭役的事,他还没那么闲。
  河南那边谢亨衢、栾可法两人都没到案,锦衣卫已经派人去拿了。
  虽然说两人这事办的一塌糊涂,不过到底给国朝凑足了民丁,北伐该开始了!
  “第一批粮食和民丁都已经抵达北平通州,剩下的陆续也在北上。”
  站在武英殿的巨大沙盘旁,陈云甫手里拿着本子,一五一十向宋国公冯胜通传着相关情况:“军器局负责的兵仗、弓弩、箭矢等物也已陆续送抵北平,燕王殿下也送来了本,此刻北平兵器、粮草、辎重、士卒已尽数筹备得当,只等宋国公一到,就可开拔。”
  说及这北伐的事,陈云甫心里也不由的一阵惊叹。
  惊叹什么呢,惊叹此刻大明的国力恐怖!
  后世仅以史考,大明国力的最巅峰是明初,也就是洪武、永乐二朝,后面所有子孙其实都是在走下坡路。
  别看到了万历朝,大明人口破亿,但那不顶用。
  就说这次北伐,陈云甫身为大明此刻的大管家,对国力最是有直观感受。
  你以为北伐最让中央头疼的是调兵吗?
  不是,是调人,也就是摊派民夫。
  无论是钱粮还是兵器,户部和兵器局这边等到民夫备足,那边连三天都没用就从各大府库、武库调了足数会同民夫一道北上。
  至于调兵,京营一个兵都没动。
  去年伐云南才刚动三十万,今朝北伐,就又从山东、河北、北平和山西抽出了二十万精兵。
  甚至连五万骑兵北平和河北两地就出够数了。
  用的到京营吗?用的到陕甘吗?
  完全用不到!
  甚至连山东、江苏两地的军户都用不到。
  哦对,苏北和山东的军屯卫所就是所谓备倭军的前身。
  数不多,反正十来万的精锐还是能凑出来的。
  陈云甫抠着手指头算了笔账,这时候的大明如果倾全国之兵打一场国战的话,大概能在三个月内调集超过一百万根正苗红打过仗的精锐,调出超过一千五百万石战争储备粮和不下三十万匹战马。
  不说什么一汉当五胡的话,就这配置,你说打奔袭战也好、攻坚战也罢再不行拖后勤的持久战,大明的百万雄师都能在草原住上个三五年了。
  朱老四的军功章里,一多半得算是朱元璋这个老子的功劳。
  “嗯,辛苦大学士了。”冯胜道了声辛苦,而后继续对着沙盘沉吟。
  既然所有的东西都已经准备好,那么距离圣旨下达也就在眼么前,他这最后要和包括蓝玉在内的一众军中主将再统一一下思想,确定好整体战略。
  这时候陈云甫就不便多待了,直接告辞离开。
  前脚走出武英殿,后脚就得了御前司的信,说朱元璋召见。
  不敢耽搁,赶紧面圣。
  “臣文渊阁大学。。。。。。”
  “别报号了,过来!”
  朱元璋哪里像是个有病的样子,此刻一身皮弁服穿在身上,威武的身姿顶天立地。
  “你给冯胜他们打过照会了没?”
  “说过了,宋国公和申国公、一众侯爷议论军务,臣不敢打扰自行离开。”
  “偶尔听两句也没什么。”朱元璋睨了陈云甫一眼,不满的哼了一声:“你小子鬼精鬼精,看起来老实本分,却是一肚子的心眼算计,标儿也是你撺掇的吧。”
  “啊?”
  陈云甫当然要装傻,闻言不明所以道:“太子爷有事?”
  “别跟朕来这一套。”朱元璋毫不客气的撕下陈云甫的虚伪面具:“废徭役、复商籍,你敢说这两件事不是你提的?”
  “哦,是臣提的。”
  陈云甫见糊涂装不过去,便坦然的一口承认,又差点没闪到朱元璋的老腰。
  “那你还敢跟朕装糊涂!”
  朱元璋气的瞪眼,就见陈云甫一脸无辜的摊手说道:“陛下,臣好歹也是您的文渊阁大学士,天下事务何其多,需要和太子爷通风汇报的也不少,您不说明白,臣愚钝,哪里猜得到。”
  “你愚钝,天下就没聪明人了。”
  不爽的哼出一声来,朱元璋将朱标拿道关于废徭役、复商籍的奏本着宝祥送到陈云甫面前,言道:“标儿写的,你自己看吧。”
  陈云甫哪里还用看,这奏本里的章程全是出自他手自然是了然于胸,不过面上还是装模作样翻看了几眼,而后面视朱元璋言道。
  “臣看完了。”
  “你说你咋想的。”
  朱元璋一说及这事就气不打一处来,斥责道:“废徭役?你知道我大明工部一年的用度是多少吗。”
  “去年是三百七十六万四千二百两。”
  陈云甫张口就来:“其中汉江段因为疏河沙用了十八万七千两、粮食十一万四千五百石,动用民夫六千九百四十人,死了十七人,抚恤二百五十五两银子、一百七十匹绢布和十七头耕牛。
  江西的赣江用了。。。。。。”
  “行了行了。”朱元璋挥手打断道:“朕差点忘了,你记忆出众,什么事在你那过一遍就能记个大概,钱粮花费、物资调度都了熟于心,要不然,也不能把咱大明这么大一个国家操持有度。
  朕更不会放心的把通政使司交给你,所以你就别在这和朕炫耀了,咱们还是说回废徭役的事吧。
  这几年,咱们大明还算是风调雨顺,但工部的花销为什么一直居高不下,就是因为咱们地大物博的同时、天灾也从未断过。
  不是水患就是山崩地动,贵州土司才刚刚平定,朝廷大军都还没走呢,就因为一场山崩,又多了几千吃不上饭的土民,抄起刀枪就又做了反民。
  你说,朕敢不给工部钱吗,不给工部钱,天灾就会变成人祸,到时候我大明处处都是反民了。
  国家紧张,这点朕不说你自己也应该心里有本账吧,废了徭役,工部明年的预算奏疏敢拉到一千万两你信吗。”
  “臣信。”
  “那你跟朕说,多了足足六百二十三万五千八百两的亏空你从哪里给朕变出来。”
  这朱元璋也够调皮的,这时候还不忘向陈云甫炫耀一下他的记忆力。
  不只是你一个人能记住这些数,他朱元璋敢日御三朝,昼阅千本,也是有常人不及之处的。
  可惜陈云甫是个不‘懂事’的官,压根没有拍老朱马屁的打算,直接接话往下说。
  “所以臣进言复商籍。”
  “光凭一个商税,国朝就能补足这些亏空了?”
  朱元璋不置可否,以其幼稚。
  “商税初设,确实可以解决掉一些财政紧张,但那只是初期,一旦朝廷允许商人的出现,就必然要给商人以生存之土壤,假以时日,商人越做越大就会和地方官员勾结,到那个时候,你跟朕说,我大明还能收上税吗。”
  这里需要补充一句题外话,大明是有经商者的,只是这个商和咱们认知中的商不是一个概念。
  比如小摊小贩、开几个酒楼饭庄、经营个粮号、古玩字画店之类的商人是有的,但他们都不是正经的商人,因为除了这些产业之外,他们都必须做一件事。
  就是名下有地,挂靠农籍。
  因为大明现在没有商籍。
  朱元璋金口玉律,对不事生产者皆可捕杀之,就从根上断了专指着倒买倒卖,货物流转赚取差价为生商人的活路。
  所有天下的商人都挂着农籍或者军籍。
  农籍要置地生产粮食,按年缴纳粮税,军籍就是家里要编入屯卫所,不仅要耕地,还要出一丁当卫所兵。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你说家里有闲产,在当地开个酒楼卖个手工件什么的才可以。
  像那种拿着钱啥也不干,说跑平顶山收煤到山西大同去卖的,抓到一个杀一个。
  脑子都长胆子上去了。
  “朕不设商籍,就是用这种方式将商人从根本上限制住他们的生存范围,使他们永远不能离开故土,不能离开最基础的生产,也注定无法将生意产业做大,这样一来,他们的后代想要出身就得读书考官,做一个对国朝有用的人才。
  而不是整天和算盘金银为伍,只想着如何惦记走老百姓兜里那仅剩不多的活命钱,商人狡诈、恶毒自私,比起早前的奴隶主都不遑多让,你要复商籍,就给了他们做大的机会,日后官商勾结,上瞒国家、下虐良民,朕一思及,都想杀了你。”
  说到最后,朱元璋稍微动了点威势,压向陈云甫。
  可令朱元璋没想到的,后者丝毫不为所动,一字一句仍旧条理不乱。
  “自有炎黄始祖尹始,商人就诞生了,他们从最初的以物易物中觉察到了商机,沿海的贝壳拿到内陆可以换太多好东西,需要付出的不过是多走几百里的路而已。
  商人逐利而行不应该被鄙夷,这就如同升斗小民盼望治世一般无二,谁都想过好日子。
  唯一的区别不过是商人更会用脑力而已。
  完全禁绝商人的国策可以颁行,但禁不绝人性中的贪婪或者说人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淮私盐猖獗,明知杀头依旧从者甚多,为什么,因为私盐赚钱啊。
  一斤盐不起眼,差价仅两三文,但一千斤就是二两银子了,一艘小船便可拉数千斤私盐,一年做个三五十次,就几百两,比臣一年的俸禄都要多。
  百姓想赚这个钱,买房置产然后蓄两房娇妻美妾,都不惜拿自己的命去赌。
  陛下一心要禁,禁的住吗。”
  “听你这意思,朕不但要复商籍,还要开盐禁了?”
  朱元璋眯起眼睛,语气已满是不善。
  今日陈云甫但凡要敢说出放开盐铁专营这种昏话,说什么也得打一顿。
  “专营是国资,私盐是走私,走私是禁不绝的,堵不如疏,与其去禁不如引导。”
  陈云甫直面朱元璋,侃侃而谈道:“臣知道陛下担心商人囤货居奇、攫取暴利而做大,那何不画一个圈出来,商人蹦不出这个圈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