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太师-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话题都已经揭了过去,自己总不能去翻朱标的旧账,只好捏着鼻子坐好,忍气吞声。
  户部尚书葛循是第一个站起来的,他先是看了一眼邵质,而后轻咳一声道。
  “户部这两年的收支还是极佳的,不过想要支持全面废徭恐怕难度也是不小,所以,废徭役具体会给国库带来多大的压力,还是先请工部徐部堂说说。”
  可别觉得葛循说的是什么没营养的废话,他一句户部收支极佳已算是对陈云甫进行了声援,只要接下来工部尚书徐本不拆台,户部就可以在财力上做到实际支持。
  葛循,毕竟是从刑部调任到户部的,以前和邵质是同僚。
  徐本站了出来,在一阵沉吟后开口说道:“话及废徭役之前,老夫有一个问题想先问通政使。”
  陈云甫端肃神情坐好,伸手虚引。
  “徐部堂请问,下官知无不言。”
  “废了徭役,朝廷用工就要给工钱,请问这工钱打算定几何?”
  其他人说到现在没有说出一句有营养的话,还得是徐本,开口聊的就是重心。
  “寻常民间用工,工钱各不等同,各省的情况不一样,力工的日钱亦不相同,还是因地制宜的好。”
  “既然说到了因地制宜,那老夫就给通政使、给诸位同工介绍一下。”
  徐本大谈特谈:“在江南,漕运力工每日的工钱是三十文、两广是二十文、山东、河北又是三十文,西北的话要更便宜些,十五文钱左右。
  那咱们就按照因地制宜的政策来,去年工部兴修江南水网,征调了民工两万人,前后持续六十八天,按每日三十文的工钱就是六十万文、即白银六百两,六十八天,四万零八百两。
  河南段修黄河大堤,前后一百三十六天,用了四万七千人,河南工钱一日二十文,总花费十二万七千八百四十两。
  。。。。。。
  废徭役容易,但全国一年多花在这上面的钱,将高达一百六十八万两现白银!老夫不清楚通政使对这个数字有没有概念,但老夫可以这么和通政使说,如果工部每年都要多加一百六十八万两预算的话,那么工部明年的预算将会达到六百万两之巨!
  我大明一年岁入都没有六百万两的现白银,很大一部分要用粮食和宝钞进行折抵,那么请问通政使,如果工部的预算高的这种地步,那么,明年宝源局是不是又要铸币、宝钞提举司是不是又要印钞?”
  “自然不是。”
  “那这笔如此巨大的亏空,从哪里来补?”
  徐本冲着陈云甫伸出手:“只要通政使有本事解决工钱的问题,工部第一个支持废徭!”
  这是将陈云甫的军了!


第一百一十八章 虚心认错
  东阁殿内,徐本当堂伸手问陈云甫要钱,可是好生将了后者一军。
  但陈云富并未因此而对徐本有任何看法,反而心里生了一股子好感。
  这是位实干派!
  虽然说张口钱、闭口钱显得很俗,但持国和当家没区别,过日子嘛,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要围绕钱。
  一个好男儿要养家糊口,一个好皇帝更要养活全天下人。
  既然说要废徭役,那么就要给工人工钱,徐本身为工部尚书,问你陈云甫要工钱没毛病吧。
  谁让废徭役是你提出来的。
  徐本,初为嘉兴知县,因其治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洪武十三年被朱元璋赏拔,擢其为广东布政使,洪武十六年,广东布政使司将布政使职权分设为左右布政使,徐本改任左布政使,依旧是一把手。
  洪武十七年,因郭桓案调入京,出任工部试尚书,十八年,正职。
  这算是地方官员中火箭提拔的代表人物,而其履历中最光彩的自然是做嘉兴知县的时候。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这是个能官是个干吏。
  被这样的人将军,陈云甫又哪里会去生气,高兴都来不及呢。
  “徐部堂提及了废除徭役制度后的工钱亏空,这一点上,下官想请徐部堂放心,钱,不会少工部的。”
  陈云甫正襟危坐,据实而言。
  “宝源局不会加铸铜钱、宝钞提举司也不会加印宝钞,国朝自己就能给工部填上。”
  “是吗,老夫恭聆通政使高见。”
  “国朝取一百六十八万两给付百姓,百姓就多了一百六十八万两可供支出的余钱,这一百六十八万两在百姓手里,算不算是藏富于民?”
  “算。”
  “百姓用钱无非吃和穿两样,这两样取于商贾或者国营,取于商贾则有商税,用于国营则为国库收入,这笔钱终究要回流国库的。”
  “商税还能百分百全收吗?国营没有成本吗?”
  徐本反驳道:“就比如说一个甘肃的百姓做工,一年为朝廷服徭一百天,取工钱一千五百文,这是不是国库的开支?”
  “是。”
  “那么这个百姓在甘肃拿着这一千五百文买盐,因为均物价,所以朝廷每卖出去一斤盐要亏损九文,这个百姓拿钱买了五十斤盐,朝廷是不是额外多亏损了四百五十文。”
  “是。”
  “一来一往,一翻一正,就在这一个百姓身上,朝廷一年就多花出去二两银子!”
  徐本正色厉声:“老夫知道通政使的意思,朝廷卖盐均物价的目的还是藏富于民,这些钱滚来滚去,早晚都会回到国库,这一点不假。
  可那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国库什么时候有钱?
  很简单,那就是当西北、西南的百姓因为均物价、废徭役的政策恢复了元气,不仅诞育了下一代而且民生和江南近乎处于同等水平,如此,国库才能将这笔钱重新从西南、西北老百姓身上赚回来。
  一代人,十五年乃至二十年!
  国朝哪里变得出三千万两银子来撑过十五年乃至二十年,这还是在未来二十年内国朝无有重大天灾的情况下,万一有哪怕一年发生重大的洪涝、地动灾害,国朝都将陷入无钱赈灾的窘境,真到那个时候,数以万计、十万计嗷嗷待哺的灾民,通政使打算如何去救!”
  这一刻,陈云甫对徐本近乎是肃然起敬!
  而在这敬意之后,陈云甫又不得不承认人家徐本考虑的非常周全。
  起码比他陈云甫要周全的多。
  是,宏观经济体和微观经济学之间固然有其相辅相成的逻辑链条,但那并不代表大明此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能够达到支撑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宏观经济体,更无法实现和支撑国内经济能够闭环运转。
  在宏观经济体完全建成之前,他的这番操作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步子迈的太大。
  真要发生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那就真扯着蛋了。
  “北宋年间回河之争的惨痛教训,老夫想,在座的诸位都知道。”
  徐本目光扫过殿内,沉声道:“北宋朝廷就是因为没有钱去梳理东汉时期留下的黄河故道,但又为了强行平抑黄患,选择了决堤改流,其结果,造成了黄河两岸上千万百姓流离失所,数百万人溺饿而亡,好好一个天下,反民遍地。
  虽然咱们大明现在来看,黄河、长江都还算老实,但谁知道它们什么时候做患、什么时候逞凶,不能赌啊,不敢赌啊,诸位!”
  “徐部堂说的好!”
  这声好不是詹徽喊的,而是陈云甫喊的,惊掉一地眼球,连着朱标都侧目。
  《废徭复商疏》是你自己提出来的,现在人家徐本反驳你,你还支持?
  这算什么个意思。
  陈云甫站起身,挚挚诚诚的冲着徐本作揖,坦然道:“下官终是年轻,思虑不及部堂深远,部堂所言句句珠玑,可谓老成持国。
  不错,国家不能一日无钱,国家更不能没有危机意识,这废徭一事,是下官仓促了。”
  急切间,徭役确实不能废,因为国家不能没钱!
  徐本也没想到陈云甫竟然这么好说话,本以为这陈云甫少居高位,最是春风得意心高气傲的时候,又加上有了邵质、俞纶两个尚书的支持,会和自己死磕呢。
  愣了片刻后,便作揖回礼。
  “通政使,老夫就事论事,无有他想。”
  “下官心里都明白,部堂是个务实的官员,更是一位能臣。”陈云甫再谦。
  “通政使过誉,虽然废徭事难可为,但通政使提及的后三条还是可以先行推试的。”
  如此,本以为是两人互相争执的局面反倒成了互捧,便是早前微微有些尴尬的邵质、俞纶两人此刻也恢复如常,面带微笑起来。
  看来这徐本确实是就事论事,并非属于詹徽一党。
  就如同陈云甫刚说的,徐本是个务实的官员啊。
  “唐太宗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金玉良言啊。”上首位的朱标看的频频点头,夸口道:“果然是理不辨不明,两位能够通过一番论证阐明《废徭复商疏》中的得与失,是一件大好事,徐部堂务实持国、通政使虚心请教,这更是国朝之喜,甚善!”
  把两人各自夸了一番后,朱标这才问话葛循。
  “葛部堂,若是不废徭的情况下,复商籍、均物价、营官榷,可行否?”
  葛循这时哪还能不明,当下便拍胸脯做了保证。
  “户部完全有力支持。”
  “那诸位的意见呢?”
  剩下几个一直没表态的此刻也起身回了话。
  “暂不废徭,吾等亦觉通政使之法可行。”
  八票通过,只留下詹徽一人风中零乱。
  他此刻才发现,自家老爹留下的政治势力早就已经微弱如烛火,那些伯父叔父的联名举荐他,保着他进入九卿已经是还了恩,自己本身如果没有能力,谁都不会再帮他了!
  这次廷议,最大的赢家还是陈云甫。
  虽然《废徭复商疏》中的四条没能全过,但过了三条,足以彰显陈云甫的能力,而今日与徐本对论后虚心纳言的行为,更是值得称赞。
  能力、品行都胜一筹。
  新法推行,陈云甫的势力必然又会得到增强,他詹徽,恐怕不会是对手了。


第一百一十九章 这就是一面照妖镜
  东阁廷议才刚结束,邵质就在殿外喊住了陈云甫。
  “贤婿,今晚上来家,咱们爷俩商量一下你和柠儿的婚事。”
  陈云甫猛的一愣,而后郑重点头道:“好,孩儿下了值便赶过去。”
  今日邵质要不说及这事,陈云甫可能真就给忘了,今年是他要和邵柠成亲的一年,只是一直忙着,都忘了把日子给定下来。
  按规矩办的话,轮不到陈云甫定日子,毕竟父母之命。
  既然陈云甫没有高堂,那具体什么时候操办,邵质自己做主就可以。
  不过自古至今哪怕到后世,还有另外一条不成文却所有人都在遵守的规矩,叫做权变。
  字面意思是权宜应变,往透了说,就是一切听权力的。
  自家闺女什么时候出阁,邵质现在也要尊重陈云甫的意见了。
  这世上任何规矩没听说过有加到皇帝身上的,如果有,只能说明这个皇帝不够‘皇帝’。
  礼部在制定皇宫礼仪的时候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自作主张,天天就差恨不能住在皇宫里同朱元璋早请示、晚汇报。
  是朱元璋点头之后,规矩才叫规矩,加到后世子孙身上就成了祖制,那便更不能破坏了。
  陈云甫当然不是皇帝,他的权力更差之千里不止,要说起来,邵质这个刑部尚书怎么也排在陈云甫上面。
  人老邵这里给到陈云甫的面子,让陈云甫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