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真不想当明星啊王桓胡蕾-第7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这就可以看出来瓦尔特古的一番话,影响力有多大。
这位当红大文豪,在全球的书迷恐怕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所以他推崇的书籍,书迷们绝对会第一时间去
至于媒体记者,同样闻风而至。
各大书店一片热闹。
“买到了吗?”
“买到了。”
“果然是《老人与海》。”
“快看,是哪个名家写的。”
许多人眼睛立即看向作者一栏,然后一个无比陌生的名字映入眼前。
“Three wood?有这个作家吗?”
“从未听过,不会是新作家吧?”
“新作家?真的假的,一名新作家怎么可能认识瓦尔特古?”
“三根木头,好随便的笔名。”
正当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
有人惊呼出声:
“咦?奇怪,这本书怎么这么薄?”
这时候许多人才将作家的问题暂时放到一边,看向书的厚度。
这一看。
呆了。
因为他们感觉这部出奇的薄,几乎只有几毫米厚。不少人心中便纳闷了,按理来说竞争诺奖的,绝对都是长篇,二三十万字的都很少见,许多作品甚至多达百万字。因为在每个人的固定思维中,只有长篇作品才能让一名作家构筑出一个浩瀚的笔下世界。否则文字太少,根本无法表达出繁琐复杂的世界观。而且短篇、中篇也无法得到诺奖评委的青睐。
能够竞争诺奖的,谁笔下不是有一部,甚至数部长篇?
而一本长篇,哪怕文字很小,书籍基本上都有一两厘米厚。甚至许多长篇作品分为数册才能完全出版。
可是。
现在。
《老人与海》怎么和他们想象中的差别那么大?
不少人立即翻到了最后一页,然后看到了一行小字:40,000字。
什么?
四万字?
每一个人眼珠子都快凸出来。
“卧槽!四万字?”
“四万字的,居然得到了大文豪瓦尔特古的推崇?”
“而且瓦尔特古说这部绝对配得上诺奖荣誉?”
“我有些懵逼。”
“我有预感,有大事要发生了。”
“快看看!”
购买这本书的人,纷纷打开了书籍阅读起来。
……
……
另外一边。
王桓正在跟瓦尔特古通电话。
“瓦尔特古先生,这次真的谢谢您了。”
他感激道。
若是没有瓦尔特古的帮忙,那么自己在隐藏身份的前提下,即使有新闻集团帮忙出版,一个默默无闻作家的作品哪怕再好,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发酵才能火起来。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根本无法让它达到竞争诺奖的热度。
而现在,瓦尔特古只是一个采访,一番话,便让《老人与海》在世界上传开了。
瓦尔特古笑道:“王桓先生,不必客气,《老人与海》太优秀了,我已经将它推荐给了我所有的朋友,这是一部值得所有人阅读的佳作,相信它一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全世界惊艳。对了,我读过《围城》,它同样很棒。”
“谢谢。”
王桓回答。
他相信《围城》的确很棒。
他同样相信《老人与海》会惊艳所有人的目光。
而现在。
他在等待。
等待着《老人与海》的首发结果。
……
时间流逝。
美国某地方。
“安迪,你看《老人与海》了吗?”
“瓦尔特古先生推荐的?我还没时间看。”
“那你快去看,这简直就是一部神作!”
“有这么好吗?”
“是的,我从未见过如此震撼心灵的作品。”
“真的假的,那我现在就去书店。”
……
英国某学校。
“太震撼了!我的天。”
“什么太震撼?”
“《老人与海》,这部简直让我灵魂都在战栗。”
“谁写的啊?”
“Three wood,一个新作家。”
“新作家的书能有这么好?”
“绝对好,瓦尔特古说它很有可能获得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那我去买一本。”
……
某作家群。
“大家都看了《老人与海》?怎么评价?”
“史诗级的作品。”
“百年难得一见的经典,难怪瓦尔特古如此推崇它。”
“可是这个作者我们却从未听过。”
“看来世界上又出现了一名天才作家。”
“仅仅四万字,却写出了人类和大自然永远拼搏的精神意志,这种绝对要被载入史册。”
“真的太棒了,瓦尔特古先生说的没错,这样的如果配不上诺奖,那就没有能够配得上了。”
……
四万字的,快速阅读完也就一两个小时。
在《老人与海》首发两小时后,网络上开始冒出了许多关于它的赞誉。
三小时后,全球作家纷纷出声,力挺这本。
四小时后,关于《老人与海》的话题冲上了Ins热搜榜。
半天后,《老人与海》热度直接暴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
整个世界。
全都被《老人与海》刷屏了。
它崛起的速度,让无数媒体和人士瞠目结舌。每一个看过《老人与海》的人都知道它是一部了不起的作品,可是从现在的这种情况来看,大家依然远远低估了它的影响力。
在这之前,从未有一部作品能够做到这个地步。
它甚至碾压了国际上的各种大新闻,直接登顶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首!
这一刻!
所有人都窒息!
……
而此刻。
华夏。
整个文坛的大佬全都沉默了。
良久后。
曲明风表情复杂:“我看过《老人与海》,的确是一部世界级别的巨著。”
万希文:“怎么办?虽然在我的角度看起来,《围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更加完整。但是《老人与海》明显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这让《围城》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佟老:“不行,不能就这样放弃。”
李老:“奇怪了,以前怎么从未听过有一个作家叫Three wood?而且在文学上的造诣居然如此之高。更奇怪的是这是对方的第一部作品,并且这部《老人与海》刚好在《围城》后面出版。总觉得事情透露出了不对劲。”
曲明风点头:“我也觉得事情不对劲,这个Three wood似乎在针对王桓。”
万希文沉声道:“无论对方如何针对,我们都不能放弃这个绝佳的机会。哪怕《老人与海》突兀冒出来,但是《围城》同样不是没有竞争诺奖的机会!我们必须相信华夏文学,相信王桓的奇迹光环。”
“嗯。”
“不能放弃。”
“继续坚持。”
这些文坛大佬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
不过即便是这样,大家心中依然无比沉重。
因为《围城》是这么多年来最有可能获得诺奖的作品,而且在瓦尔特古夸赞它后,它在世界上的风头甚至盖过了今年几位诺奖呼声最高的作家的作品。这个事情让整个华夏都无比惊喜,每个人仿佛看到了华夏第一次诺贝尔奖的产生。
可是现在。
《老人与海》横空出世!
它的作品优秀程度、蕴含意义,从任何方面都不逊色于《围城》,甚至它在国际上比《围城》更加受欢迎。
这让大家心中开始悬了起来。
巨大的危机感涌起。
……
……
在华夏文坛大佬心中焦急的时候。
国际上,之前许多看不顺眼王桓的人,当他们看到《老人与海》的强势崛起,看到全网被这部作品刷屏的热度,看到无数作家力挺它的新闻,这些人一个个惊喜异常。
“哈哈哈!”
“真是天助我也。”
“连上天都看不惯王桓嘚瑟的样子。”
“我宣布以后我就是Three wood的粉丝了,他的作品来的太及时了。”
“那些吹捧《围城》的人呢?站出来啊?”
“没错,《老人与海》比它好一万倍!”
每一个人心中那喜滋滋。
有了这本书在,王桓的《围城》还能有机会竞争诺奖?
哈哈,王桓你惨了!
你想得诺奖?下辈子吧!
………………………………
第1106章:王桓VS三木(第一更,求订阅)
国际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
《老人与海》的热度变得越来越高。
实在是这本太逆天了,它没有宗教背景,没有政治因素,没有文化狭隘……也就是说它几乎适合于全球所有国家、所有民众阅读。虽然它仅仅才四万字,可是蕴含的那种不向命运低头、永不服输的斗士精神和积极向上的乐观人生态度。让每一个读完这本的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美国作家“海耶曼”说道:“最短的,却蕴含着最强大的力量。这是我见过最伟大的作品。”
曾经诺奖获得者,英国作家“希尔薇”评价:“精简的文字,短小的篇幅,却写出了最值得敬仰的精神。每读一遍,我都会多一份收获。”
大文豪“贝瑞”道:“我不是在,而是在欣赏一个艺术品,《老人与海》就是最完美的艺术品。”
如果说前几天,《围城》的出版,让整个华夏文坛力捧。
那么这一次。
在《老人与海》发表后,几乎是全球的文坛都为之惊艳。
而这时候。
许多人开始对它的作者感到好奇起来。
然而,奇怪的是,居然任何人都不知道这个“Threewood”到底是何人。
哪怕是以前无孔不入的记者,都没有打探到半点消息。
只能猜测出对方是一名男作家,毕竟瓦尔特古在采访里说的是he而不是she。
而其他的。
一无所知。
就连瓦尔特古都对此讳莫如深。
至于出版《老人与海》的新闻集团,更是没有泄露半点消息。
这种诡异的情况,让人更是感到奇怪。
“Threewood到底是谁啊?”
“对啊,怎么还保持神秘呢?”
“还有作家不愿意透露自己身份的?实在有些难以理解。”
“你们说,这个Threewood不会就是瓦尔特古本人吧?”
“绝不可能,文风一点都不像,况且瓦尔特古也没必要做这样的事情。”
“那到底是谁啊?”
“……”
至于许多华夏的网友,更是感到怪异。
“Threewood?翻译过来不就是三根木头?咦,怎么这么熟悉?”
“当然熟悉啦,还记得那个杀千刀的‘三木’吗?”
“卧槽!记起来了,Threewood不就是三木的翻译?”
“这两家伙不会就是一个人吧?”
“你在想屁吃,只能说是凑巧,三木只是写过几篇网文,和Threewood这种能够被全世界文坛大师夸赞的文豪来说,差得太远了。”
“而且Threewood现在和桓哥可是针锋相对,这家伙估计是想以《老人与海》阻止桓哥摘得诺奖呢,必须抵制对方!”
“说的也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