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宜昌鬼事(1、2)-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我上初中之前,以为全世界人民都是要过三十六生日的。

    上高中之前,以为全中国人都要过这个生日。

    等我认识了很多来自湖北以外省份的人之后,才知道,很多地方没有这个习惯。

    原来过三十六生日这个规矩,仅仅在西南部盛行。

    宜昌的老一代人,认为三十六岁是人生的一道坎,是最为凶险的本命年。家人都会做足准备,红内裤,红腰带早早的准备好。

    不过说实话,这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的确有很多人,死在三十五岁(虚三十六),或是在这个年龄段,遇到很多意外灾难,生病、车祸、摔伤等等。

    我找不出合理的解释。也许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都为了生活奔波,在户外的行动比别的年龄要多吧。身体也处于透支的状态,容易生病。

    倒是现在,人的心理年龄滞后,三十六反而成了正式进入壮年的标志。

    我们这代人,已经是独生之女了。很多女孩子,快三十了,还不嫁人,动不动还在父母面前撒娇。至于男人,三十好几的还没玩醒,比比皆是。

    三十六

    在宜昌,人一生中过的最重要的生日之一。便是三十六,与周岁、和五十、六十、七十大寿一般重要。

    我八九岁到十一二岁这个年龄段,跟着父母赶情,次数最多的就参加亲戚、他们同事的三十六岁大生,那个时候,我已经开始懵懵懂懂的思考,为什么长辈们,对这个并非整数的生日,如此看重、且热衷。常常有老人不过六十大寿、七十大寿的。可好像每个成年人,都要过三十六岁生日。

    在我上初中之前,以为全世界人民都是要过三十六生日的。

    上高中之前,以为全中国人都要过这个生日。

    等我认识了很多来自湖北以外省份的人之后,才知道,很多地方没有这个习惯。

    原来过三十六生日这个规矩,仅仅在西南部盛行。

    宜昌的老一代人,认为三十六岁是人生的一道坎,是最为凶险的本命年。家人都会做足准备,红内裤,红腰带早早的准备好。

    不过说实话,这也并非完全没有依据。的确有很多人,死在三十五岁(虚三十六),或是在这个年龄段,遇到很多意外灾难,生病、车祸、摔伤等等。

    我找不出合理的解释。也许这个年龄段,上有老,下有小,都为了生活奔波,在户外的行动比别的年龄要多吧。身体也处于透支的状态,容易生病。

    倒是现在,人的心理年龄滞后,三十六反而成了正式进入壮年的标志。

    我们这代人,已经是独生之女了。很多女孩子,快三十了,还不嫁人,动不动还在父母面前撒娇。至于男人,三十好几的还没玩醒,比比皆是。

    蒸饭

    这个事情是我真实所见。

    一个大家族的老人去世了。家里搭棚子,请笳乐,请丧鼓。排场隆重。以示对老人离去的哀伤。

    客人来的多了,就摆流水席。开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

    老人的子女众多,虽然忙碌,但也应付得来。

    就是在蒸饭的环节上出了问题。饭是用甑子蒸的,就是那种竹屉子,把漓好的米,放在里面,在把竹屉子搁在大锅上,用水蒸。

    这家人厨房里,饭蒸了一个多小时了,米饭竟然还是冷的。

    去看大锅里的水,却在沸腾,可甑子就是不上汽。这下,子女们就犯了难。总不能让来吊唁的客人,光吃菜,不吃饭吧。

    子女们都在为这个事情犯难。丧事上出怪事,本也常见,但真的碰见了,还真不好应付。

    子女们就问他们的母亲。逝者的妻子。

    老人家毕竟经历丰富。应该知道蹊跷。

    可是老人家,不说话,也许是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伴侣走了。伤心的很,懒得理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眼看,酒席上的来客,酒过三巡,要吃饭了。

    子女就给老母亲说好话。

    老人还是不说话,只是把大媳妇看着。

    这下子女们都明白了。

    老人子女众多,却只有两个儿子,一大一小,一个是长子,一个是幺儿,姑娘年龄都在中间。

    宜昌风俗,丧礼上的饭必须要长子媳妇来蒸的。

    可长子在若干年前,不顾家人的反对,发达后,抛弃了发妻,另外寻了年轻漂亮的女人二婚。家人无法接受,仍然把前妻当做大嫂。并不待见长兄的后妻。

    即便是老人去世,仍然把从前的大嫂,请来蒸饭,表明态度,还是不把大嫂当外人。

    事情就出在这里了,离门的大嫂,就是无法把饭蒸熟。

    无奈之下,只好幺儿子的媳妇重新蒸饭。这下问题就解决了。饭不到二十分钟。就蒸熟。

    大嫂心情郁闷,顿时走了。原来去世的老人还挺计较这件事的。

    我就不绕弯子了,这就是我的家事。第151节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蒸饭

    这个事情是我真实所见。

    一个大家族的老人去世了。家里搭棚子,请笳乐,请丧鼓。排场隆重。以示对老人离去的哀伤。

    客人来的多了,就摆流水席。开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

    老人的子女众多,虽然忙碌,但也应付得来。

    就是在蒸饭的环节上出了问题。饭是用甑子蒸的,就是那种竹屉子,把漓好的米,放在里面,在把竹屉子搁在大锅上,用水蒸。

    这家人厨房里,饭蒸了一个多小时了,米饭竟然还是冷的。

    去看大锅里的水,却在沸腾,可甑子就是不上汽。这下,子女们就犯了难。总不能让来吊唁的客人,光吃菜,不吃饭吧。

    子女们都在为这个事情犯难。丧事上出怪事,本也常见,但真的碰见了,还真不好应付。

    子女们就问他们的母亲。逝者的妻子。

    老人家毕竟经历丰富。应该知道蹊跷。

    可是老人家,不说话,也许是陪伴自己几十年的伴侣走了。伤心的很,懒得理会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眼看,酒席上的来客,酒过三巡,要吃饭了。

    子女就给老母亲说好话。

    老人还是不说话,只是把大媳妇看着。

    这下子女们都明白了。

    老人子女众多,却只有两个儿子,一大一小,一个是长子,一个是幺儿,姑娘年龄都在中间。

    宜昌风俗,丧礼上的饭必须要长子媳妇来蒸的。

    可长子在若干年前,不顾家人的反对,发达后,抛弃了发妻,另外寻了年轻漂亮的女人二婚。家人无法接受,仍然把前妻当做大嫂。并不待见长兄的后妻。

    即便是老人去世,仍然把从前的大嫂,请来蒸饭,表明态度,还是不把大嫂当外人。

    事情就出在这里了,离门的大嫂,就是无法把饭蒸熟。

    无奈之下,只好幺儿子的媳妇重新蒸饭。这下问题就解决了。饭不到二十分钟。就蒸熟。

    大嫂心情郁闷,顿时走了。原来去世的老人还挺计较这件事的。

    我就不绕弯子了,这就是我的家事。

    第152节

    儿子要吃肉

    仍旧是个真实事件。发生在九十年代的最后一年。

    宜昌位于伍家岗的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宣布破产。上万人全部失业。那时候叫下岗,一个比失业冠冕堂皇点的名词。

    这个厂有大部分都是双职工。

    年轻的,有文化的大学生无所谓,都另栖高枝,大展宏图去了。

    可是谁能记得那些四十往上,五十不到的中年人呢。离退休还有很多年,子女都在上学,老人需要照顾。他们没有了经济来源。怎么办。

    这个年龄段的人,多数是五十年代生人。本该上学的时候,却在农村下乡。那里有什么文化知识,去面对已经完全面目全非的社会。

    他们所有的积蓄也都投入到自己单位的股票中。当初争先恐后购买的原始股票,随着企业的破产,现在擦屁股都嫌硌应。

    我一直认为,这是一场灾难。

    一辈子都定时领取工资的中年男女,却在如今到金山市场去批发点小商品回来,到了晚上,在五一广场上,摆地摊。卖一些钥匙扣、梳子、袜子、水货vcd碟片……物事。卖出一件,估计能挣几毛钱。一个晚上下来,能挣十块钱,算是生意红火了。

    加入摆地摊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浩浩荡荡摆摊的队伍,都是从前的同事。以至于五一广场的名字在那几年,在民间,改换了名称——八一广场(不好意思,我还是把那家企业的名称透露出来了)。

    身体较好的,只能去干保洁的工作。或是给某个单位看门房。年纪不是太老的,去送牛奶、送报纸……

    这些工作都有一个相似的地方——一个月薪水不超过四百块钱。

    四百块前能干什么?

    当时米价超过一元了,坐公交车也是一元。油五元一斤。煤气坛子三十五……

    别看这些零零碎碎的小钱,一个贫穷家庭很难支持的。

    如果家里有病人在卧……我无法想象。

    还有一个大头(宜昌方言:主要支出):小孩子要读书。教育也在改革,我不知道改革的核心是什么目的,反正现实就是,读书太贵,家庭很难承担。

    我很庆幸我在那时候已经毕业,参加工作(我父母虽然不是这个企业的职工,但遭遇是一致的)。

    小孩子不仅要读书,也要吃饭啊。而且处于发育期的小孩,饭量是很大的。学习这么辛苦,也不能老是粗茶淡饭,营养不良。

    那时候的猪肉是六块钱一斤。

    这个故事,看了题目就知道了,跟猪肉有关。

    这两口子就是典型的示例,老人在床,单位垮了,医药费没有地方报销,只好在家里静养吃着廉价的药品

    ,苟延残喘,静静地等待死亡,老人不停在抱怨,为什么还是不死,老是不死……他们自己的身体都不好,也没有存款做生意,他们曾经卖过盒饭,可是借来的本钱——当然只有一两千块,在几个月内就亏的干干净净。那年头,连生意都不好做。

    两口子没有办法了,只能靠一个月两百左右的低保生活。

    但他们还有个希望,一个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希望:儿子在读一中,上高三,学习优异。

    夫妇两人无数次的在夜间,长吁短叹,儿子要是学习糟糕就好了,早点到社会上去挣钱。可是……儿子若是考取名牌大学,怎么办,连三峡大学一年的学费都一万了。

    能狠心让儿子辍学吗?他们做不到。儿子的前途、一生的幸福……

    儿子很懂事,每个星期回来一次,吃一顿饭,把换洗衣服拿回来换,儿子在学校洗衣服,用的洗衣粉会多一些。

    儿子拿生活费也从不多要。给多少是多少,有时是三十,有时是四十,有时候是——十五,十五元那次是母亲腆着脸皮向邻居临时借的。

    儿子一次向父母提起,想买一点辅导书籍,班上别的同学都买了,老师推荐的。母亲当时没有做声。

    儿子下一个星期回家的时候,母亲多给了他二十块钱。儿子明白了家里凉台上,为什么多了那么多烂纸箱子和空饮料瓶。

    儿子很懂事,默默的把钱收下。再回家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