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表少爷的抗战-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真喜欢她?”
“嗯,”陈大少爷重重点了下头,一脸坚定的表情。
想到他把姨娘都许给了邱成松那个晚辈,陈洪真意识到跟他谈规矩简直对牛弹琴,不得不点头同意道:“这里不是槟榔屿,这仗也不知道会打到猴年马月,既然你决心已定,那就自己看着办,别问我们这些老古董了。”
………………………………
第八章 庙小妖风大(一)
“敬礼!”
新官上任的陈大少爷刚钻出轿车,在运输处总部外执行警戒任务的警卫不约而同地抱枪行礼。
一位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带着一群身穿黑色中山装,胸前别着一枚枚青天白日徽章的男女迎了上来,陈宝骅凑到他耳边介绍道:“处座,前面那位是吴琢之吴副处长,您应该有所耳闻,久负盛名的江南汽车公司就是他一手创办的;他身后的那两位分别是警卫稽查组长张炎元和总务组长唐海安。”
“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陈将军来我处上任。”
吴琢之紧握着他的手不放松,一副热情无比的表情,陈大少爷一边朝众人微微点,一边呵呵笑道:“吴副处长亲自相迎,让继祖受宠若惊啊。西南运输事关抗战大局,而吴副处长又是运输处的顶梁柱,因此而耽误了工作可不好,咱们还是进去吧。”
“再忙也不急于一时,欢迎会还是要开的,唐组长,都准备好了没有?”
“报告处座,都已经准备好了。”
总务组长油头粉面,看上去比自己更像花花公子,陈大少爷瞄了他一眼,随即朝另外一位组长笑问道:“张组长吧?早就如雷贯耳,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张炎元的名气很大,老资格的复兴社特务,戴笠的“十人团”之一,曾先后担任过华南区情报站长、华北办事处行动组长、副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还曾干过几天中央宪兵司令部政训处长。
军统是很厉害,但只是相对于那些普通官员而言。
陈大少爷战功赫赫,某种意义上还代表着南洋华侨,连委员长都礼遇有加,别说他这个小小的警卫稽查组长,就算戴老板也不敢轻易打他的主意。面对这位战功赫赫的顶头上司,张炎元有些忐忑不安,连忙上前立正敬礼,“卑职正是警卫稽查组长张炎元,请处座训示!”
从称呼上就能分出高下,吴琢之同为运输处副处长,却从未有人以“处座”相称,心里难免有些酸溜溜的。但想到人家立下的那盖世奇功,以及还有一个军政部第28补充兵训练处少将处长的职务也就释然了。
令众人倍感意外的是,跟军统有着血海深仇的陈大少爷,居然伸出右手,意味深长地笑道:“张组长说笑了,陈某连门都没进,对运输处是一无所知,请教还差不多,哪有什么训示啊?”
西南运输处听着仿佛不大起眼,其实是个名副其实的部级单位,正处长宋子良就领部长薪水,每月800元。由于他本身就叫“处”,所以下面的办事机构只能叫“组”,而分支机构,则称为“分处”。
机构极为庞大,公路运输组、会计组、航运组、铁路运输组、工程师室、秘书室、警卫稽查组、特别党部、视察、专员等在家的大小官员和职员高达五百多个,把院子挤得水泄不通。直到被请上讲台,陈大少爷才发现曾去机场迎接过自己的另一位副处长龚家遂也在总部。
正处长不在家,仪式由副处长吴琢之主持,热情洋溢地发表了一篇欢迎词后,极力要求陈大少爷给大家说两句。
这只是一个准军事机构,除了荷枪实弹的几十个警卫之外,极少有人穿军服。陈大少爷一身戎装,跟这个场合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见众人拼命的鼓掌,他举起右手行了个军礼。
“作为一个刚从战场上回来的军人,没有谁比我更清楚这份工作的重要性,所以昨天在机场接受新闻界朋友采访时,陈某就说过担任这个副处长是如履薄冰。如今走进院子,看着大家,这份沉重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强烈。好在陈某只是个副处长,有宋处长、吴副处长、龚副处长以及诸位尽心尽力的同仁在,相信我处能不负四万万同胞之重托,完成领袖及军事委员会下达的任务。”
场面话说完之后,陈大少爷再次举起胳膊敬了个标准的军礼,“感谢诸位同仁的热情,西南交通事关抗战大局,可谓分秒必争,绝不能因为陈某而耽误工作,吴副处长、龚副处长,欢迎仪式就到这儿吧?”
事情的确很多,吴琢之同意道:“行,张组长、唐组长和陈主任陪陈将军熟悉下情况,其他人都回去吧。”
西南运输处组织大纲明确规定,“本处直隶军事委员会,因此,本处正副主任由军事委员会遴选”。组织大纲第十五条还规定,“本处设副主任二至三人辅佐主任处理事务”。
有人来,自然就会有人走。
随着陈大少爷上任,著名实业家刘鸿生的弟弟、素养“火柴大王”之称的刘吉生随之而卸任。好在他只是挂了个名,几乎从未过问过运输处的内部事务,而人又远在香港,所以没有交接工作那一说。甚至连预留给他的办公室连收都没收拾,陈大少爷就在总务组长唐海安的陪同下直接入驻。
“处座,这是戴老板托我转交给您的。”
张炎元也不忌讳,当着陈宝骅的面就掏出一个信封。陈大少爷拆开一看,居然是武进一役中忠义救**教导二团和第二大队在阻击东线之敌时的阵亡名单。每个名字后面都标注有履历,副团长、大队长、中队长等二十多个军官都是黄埔出身。班排长和分队长等骨干,则分别来自军统设立的各训练班。
冤家宜解不宜结,陈大少爷哪能不明白戴老板的用意,放下手中名单凝重地说:“他们都是英雄,为伏击板垣和围歼高桥旅团部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张组长,请转告你们戴老板,这份名单我收下了。”
张炎元重重点了下头,不无感慨地说:“处座果然深明大义,如果可以的话,请允许由我们警卫稽查组负责您今后的安全。”
分管警卫稽查和对外联络的副处长,却不要警卫稽查组负责自己的安全,的确有些说不过去,陈大少爷权衡了一番,若无其事地说道:“好吧,你跟陈主任商量着办,但不要劳师动众。”
能争取到这个结果已经很不错了,张炎元跟陈宝骅对视了一眼,微笑着问:“陈主任,是我去您办公室呢,还是您去我那研究一下?”
“明天吧,”陈宝骅面无表情地说:“今天我还有事要向处座汇报。”
人家是一起从上海来的,亲疏远近不言自明,张炎元也不坚持,再次行了个军礼便退出了办公室。
陈大少爷孤身上任,除了一个公文包什么都没带,对陈宝骅而言这就是信任,顺手关上房门便如数家珍地介绍道:“俗话说庙小妖风大,水浅王八多,运输处也不例外,可分为宋子良及其亲信、铁道部调来或交通大学出身的人员、吴琢之的江南汽车公司原班人马、龚学遂的江西建设厅摊子、军统和华侨六大派别。各派系为了争权夺利,不断相互攻击、指责,已经发展到势不两立的地步。”
“华侨?”
“处座,您千万别误会,我不是指您,而是指‘南桥总会’派来的管理人员和机工。相比之下,他们指责其他几派完全出于公心,并非一般的争权夺利。”
“接着说。”
“运输处本隶属于军委会,为避免敌人注意,所以以民营姿态出现。开办之初,很多机关、商业团体,不明究竟,皆误以为私人营利事业,不应受政府优惠。新闻媒体和民主人士指斥是官僚资本,肆意攻击。因此,遭遇到很多意外困扰,宋子良穷于应付,竟求助于军统。
以戴笠之敏感,当然知道这是一个好机会,当即派老资格的张炎元任警卫稽查组组长;接着先后又派出汪祖华任政训组长,‘花花公子’陈质平任人事科长,‘公馆秘书’潘其武,任腊戍支处副处长。”
似乎意识到陈大少爷不想听军统和中统那点烂事,陈宝骅立马从另一个角度来介绍,“民国二十七年,运输处组建完毕开始向内地运输第一批军用物资,执行第一次任务时,内部就开始闹矛盾。刘氏企业的‘二把手’刘吉生跟宋子文常驻香港,不大管西南运输处的具体事务,所以驻广州的龚学遂和吴琢之就成为宋子良的左右手。
二人当中,龚学遂是熊式辉的班底,曾当过江西省府建设厅长;吴琢之则是一位实业家,他们分别负责一个业务部门,龚学遂领导工程师室,吴琢之负责公路运输组。吴琢之把江南汽车公司的职员,几乎都安插进了公路运输组、包办处、各运输段及厂三方面的运输和修理;龚学遂的亲信除大部分占据工程师室外,则分布在各分支处、段和厂。
内部人事纠纷,就从龚学遂领导的工程师室,攻击吴琢之领导的公路运输组开始。工程师室里的人,看见公路运输组‘油水’多生活舒适就眼红,常向宋子良打小报告。宋子良看了这些小报告,便往人事科长陈质平手里塞。搞特工的,最善于从矛盾中渔利,陈质平正是这方面的好手,他接到这些小报告,即原封不动地转给吴琢之,吴对龚便放出些闲言闲语。
龚学遂是在政学系熊式辉底下出身的,其手法比留学法国,仅在军统办的交通研究所当过短时期教官、而长时期在打算盘的吴琢之高明得多。他对吴的闲言闲语,表面上不与计较,暗地里却策动宋子良的同学、长沙分处长冯建统和吴死拼。”
真够乱的!陈大少爷暗叹了一口气,不无好奇地问:“冯建统又是什么来头?他有资格跟吴死拼吗?”
外面都是自己人在把守,陈宝骅没什么不方便说的,连忙解释道:“冯建统是宋子良在圣约翰大学的同学,曾当过铁道部长(沙)岳(阳)铁路运输段段长。当初应宋邀请而来,原本有可能拿到一个副主任位置的,结果输给了吴琢之,不得已而‘屈就’长沙分处处长,心里早就有气,经龚一挑唆,便做起反吴的急先锋。”
“后来呢?”
“武汉会战前,由香港进口的军用物资,除由粤汉铁路输送外,多由运输处的汽车由广州运到长沙。吴琢之先选出二十四个中队出发,公路运输组对这二十四个中队的官佐兵夫,只进行过两个星期的草草训练,官佐绝大部分原是江南汽车公司的卖票员、査票员、司机和铜匠提升起来的,小部分是曾养甫时代在广州临时招考进来的;兵夫小部分是由江南汽车公司的预备司机及学徒调来的,大部分却在广州招雇的。
像这样浩浩荡荡的汽车运输,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像这样爬山越岭的作业,中国司机也还是第一次尝试。因此,经过九峰山、南岭时,触山、翻车事故层出不穷,当这些车队到达长沙时,残缺不全的竟达二三百辆之多,翻车的数目占了几十辆。”
陈大少爷恍然大悟,不禁脱口而出道:“这么一来,冯建统就有借口了。”
“嗯。”
陈宝骅点了点头,接着说道:“他抓住这个机会,连拍几封电报给宋子良,控告吴琢之破环抗战运输,破坏抗战物资。宋子良接到电报,大骂吴琢之不懂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