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3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金奴的嘴巴动了动,似乎有点什么想说的,但是终究没有说出来,眼神也黯淡了几分。
  最后,她微微点点头,不再询问,认了这个结局。
  被杀的金国权贵里,应该也有她所诞下的孩子。
  但是这不在苏咏霖的顾虑范围之内,那些男性金国权贵,他一个都不会放过,全部都会死,包括那个小皇帝完颜光英。
  作为金国的象征,作为推翻金国的代表,他必须要死,他不死,则金国不灭,他的政权并不需要他继续活着。
  所以这一切只是早晚的问题而已。
  宴会之后,苏咏霖赠予这些赵宋皇室后裔们一些钱和布匹还有粮食,安排他们集中居住在中都的某些院落之内,让他们调养身体。
  然后就让这群人等待南宋那边回复,只要南宋那边一给回复,他就会安排所有人一起南下,回归故国。
  安顿好了这些悲催的赵家人,苏咏霖亲自写信给赵作良。
  信中,苏咏霖判断赵构一定会再派规格更高的使节团来山东与赵作良会面,并且进一步试探光复军对于赵宋的态度和未来的想法。
  他们可能怀着土地和政治上的诉求,这方面赵作良可以打太极,不要与他们正面谈论这个问题。
  然后就把杀手锏递出去。
  他在中都找到的北宋皇室后裔们和他们的二代、三代子弟们。
  赵作良可以问问赵构要不要这些人,当然,就算他说不要,苏咏霖也会强行把他们送回南宋,让赵构与他们“骨肉团聚”。
  这可都是你的兄弟姐妹们啊!
  然后就可以等着赵构的反应了,这应该足够让赵构在短时间内兴不起和光复军交涉土地问题的想法。
  而这段时间,苏咏霖要加速整军,把辽东兵团组建完成,然后讨伐辽东,彻底消灭完颜雍和他的残余势力。
  至于关中,那里有着金国另外一支比较强大的成建制的部队,可以说是金国最后的精锐,苏咏霖暂时没有一口吃掉他们的准备。
  消灭完颜雍之后,才会轮到他们,所以现在不急。
  不过当他们得知金国覆灭的消息之后会怎么做,南宋和西夏又会有什么反应,关中之地是否会在此之前爆发战争,苏咏霖还是很感兴趣的。
  就眼下的局势来看,苏咏霖只能看着,看着金宋夏三方面在关中可能发生的博弈。
  五月初,虞允文返回临安,将自己出使光复军之后得到的消息带回了临安,汇报给了皇帝和宰相团队的大佬们知道。
  然后皇帝和大佬们开会,针对光复军的善意表态,他们认为大宋的外交获得了初步胜利,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接触。
  而从虞允文的海州见闻当中判断,他们确认光复军正在朝着政权的方向转化,并非是单纯的暴力团体,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
  但是张浚同时指出,这个转化的进程到底达到什么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如果只是非常初级的转化,则不要费心劳神,最关键的是,他们没有开科举。
  同时,针对光复军获得了巨大的战功和威望以及拥有庞大兵力的情况来看,光复军需要大宋小心翼翼的应对,不能莽撞,不能胡来。
  对于光复军确实打败了金军、杀死了完颜亮的真实消息,赵构咽了口唾沫,无奈的承认了。
  但是他很快就开始担心光复军彻底政权化、成为第二个金国的可能了。


第522章 你们难道要和杀父仇人共谋吗?
  对于光复军的强势,赵构还是本能地表现出了不安和担忧。
  数十万虎狼之师,真的能被大宋收服吗?
  张浚的考虑是不是太乐观了?
  “光复军拥兵数十万,军力强盛,在中原威望巨大,万一其首脑野心勃勃,直接称帝,岂不是下一个金国?”
  赵构的担忧当然是个严肃的问题。
  这些日子以来,赵构一直都在担心这件事情。
  金国虽然强,还不讲道理,但是双方到底是接触多年的老对手,还签过和约,对彼此多少都有些了解,彼此的底线,还有接受的上限,都是可以判断的。
  而这个新近崛起的光复军,赵构对其一无所知,非常不了解。
  一个了解的对手,赵构知道他的底线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什么样的外交手段去化解危机。
  但是对于一个不了解还拥有强大军力的对手,赵构则非常没有安全感。
  事实上,整个宰相团队也都有这样的担忧,担忧强大到了吞并金国的光复军搞不好对大宋会有觊觎之心,就像当年吞并了辽国的金国一样。
  虽然他们对待大宋的态度目前来说还算是友善,但是这种友善能维持到什么地步,还真不好说。
  感受到了赵构的不安,最近备受冷落的汤思退和沈该立刻捣鼓出了一个方案。
  他们建议赵构要吸取当年宋徽宗犯下的错误带来的教训。
  当年宋徽宗认为可以联合金国瓜分辽国,但是金国贪心不足,把他们两个全给吞了。
  所以为了防止当年海上之盟的错误再现,现在或许可以出手拉一把金国,让金国帮南宋挡灾,让光复军一直无法彻底平定中原,以此作为给大宋争取时间的契机。
  金国和光复军两败俱伤才是最好的结局,不是吗?
  这个鬼才方案居然真的让赵构很心动,赵构明显觉得这一招很有意义。
  但是张浚知道了以后,顿时就黑了脸。
  “金国主力覆灭,皇帝战死,已经被光复军彻底打颓了,不存在翻身的可能性,金国必然覆亡,不可能与光复军争锋,届时一旦被光复军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大宋又该如何与之谈判?
  而且你们可别忘了,金国当年是怎么攻打开封夺走大宋半壁江山的!又是怎么掳走二圣羞辱大宋的!这可堪比杀父之仇!如此深仇大恨还没有报,你们难道要和杀父仇人共谋吗?”
  道德帽子和军事帽子一起往下扣,立刻就把汤思退和沈该扣的说不出话来,两人恼怒地看着张浚,却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张浚斥退了汤思退和沈该,自己走到了赵构面前。
  “陛下有担忧,老臣清楚,老臣自己也有担忧,但是光复军和金贼不一样,金贼是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光复军却是汉人,与我同族,和异族比起来,没什么不可以谈的。”
  赵构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对这样的说法嗤之以鼻。
  同为汉人?
  没什么不可以谈的?
  历代王朝更替不就是汉人之间互相残杀吗?
  权力!关键是权力!什么异族不异族的!
  老糊涂!
  但是张浚说的不无道理,想要光明正大与金国合作,朝野上下主战派势力必然大力反对,到时候他也不好做人。
  整理了一下心情,赵构缓缓开口。
  “可是德远,光复军已然据有河北、山东还有河南之地,眼看着燕云也要拿下,这样下去整个中原据有一半,这是要成大事的趋势啊,如此大势,他们真的会和大宋共处吗?”
  “老臣还是那句话,光复军起事不过二载,根基浅薄,必然不能在中原扎根,只要能得到其高层信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不准就能让他们归降大宋,大宋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收复中原、燕云,何乐而不为也?”
  赵构诧异地看着张浚,发现张浚这话不像是在开玩笑,他是真的这样认为的。
  “偌大战果,他们肯拱手相让?”
  “人贵有自知之明,若其知晓无人主之能,则纳土归降亦不失封爵之礼遇。”
  张浚拱手道:“若能达成此目标,大宋幸甚,天下幸甚,所以,陛下,老臣自请为使,愿出使山东,与光复军首脑面谈,晓以利害,若谈不成,再用其他方法也不迟。”
  赵构认真的想了想,觉得张浚所说的未必就没有道理。
  如果可以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那赵构肯定不愿意动兵,动兵多危险?
  而且就算谈判不成吧,谈判期间光复军也不可能轻松解决金国,金国就算失去燕云,还有辽东和关中,光复军腹背受敌,不可能对宋形成战略威胁。
  所以,在短时间内,宋国还是安全的。
  想通了这一点,赵构就感觉张浚的办法可以试一试,万一成了呢?
  实在不行,再转为汤思退等人的办法,反正就眼下的局势来看,宋国优势很大。
  赵构于是缓缓点头,正准备开口答应,忽然又想到如果真的让张浚出使,让他说动了光复军高层,使之纳土归附,那么张浚就是一张嘴巴收复中原的大功臣,简直是拥有了不败金身。
  到时候他还不得权倾朝野?
  一旦中原归附,那么新归附的北方政治势力必然向张浚靠拢,甚至北方军队也会向张浚靠拢,以为靠山。
  张浚本身就有偌大名望,要是再得到政治势力、军事势力和道德高峰,那就是功高震主。
  不行,这样的局面不能发生。
  尽管八字还没有一撇,但是赵构觉得作为一个优秀的皇帝,必须要有这种未雨绸缪的精神。
  于是赵构开口了。
  “德远的建议我以为是可以的,但是德远,你是我的良佐,离开你,我不知道还能与谁商议军机大事,这样吧,长卿,你出使山东如何?”
  赵构认同了张浚的看法,但是没有让张浚出发,而是选择了同为参知政事的陈康伯。
  在赵构看来,陈康伯是一个纯粹的文人,没有张浚的军事背景和才能,就算一张嘴说服了光复军,也没有张浚那么大的威胁。
  同为主战派,陈康伯没有张浚那么讨人厌和强大的战斗力,也能得到张浚的认可。
  应该可以。
  果然,张浚听到了赵构对他的吹捧,有点得意,就没有反对赵构的意见,表示了支持。
  汤思退和沈该虽然不爽,但是也不反对,反正他们是绝对不想去山东冒险的。
  枢密院三人低头不言语,默认了这一选择。
  于是乎第二次出使山东的使节团代表就被确定为了参知政事陈康伯。
  相比于第一次出使的试探性规格,第二次出使的规格就高多了。
  参知政事亲自带队,参与人等也不局限于枢密院小官,尚书省和枢密院都派出了一定品级的官员参加,携带的礼品也远远不是上一次可以相比较的。
  据此,南宋方面统一认为,这一次一定可以取得实质性的外交战果。


第523章 此苏咏霖,彼苏咏霖
  五月十三日,陈康伯带队出发之后,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也差不多放榜了。
  新一批天之骄子们闪亮登场,进入南宋朝廷开始了自己的仕途。
  与此同时,张浚上表赵构根据实际需要对朝廷官员职位进行一部分调整,建议引入一批在军事上有所建树的官员,以备不时之需。
  赵构无奈之下也只能答应,因为眼下的确需要一批在军事上有所建树的官员来帮助朝廷修正军事策略,指望汤思退这帮办公室嘴炮选手,那是想都别想。
  于是张浚审查历年来外调的曾经的主战派官员名单,精选了三十多人将他们调回临安准备任职,以此恢复主战派乃至于北伐派的声势,为进一步北上奠定基础。
  在这其中有一人名为毕宏业。
  张浚注意到此人曾经在岳飞北伐时期为岳家军筹备过粮草事宜,且一直都是坚定的主战派,或者说是光复中原的北伐派。
  后来他一度调任临安担任过枢密院中的职位,却因为主战的立场得罪了汤思退的亲信,从而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