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乏劳动力的村庄解了心头之患。
  苏咏霖和赵惜蕊也以身作则,在农忙时节一起前往中都附近的村庄帮忙犁地和播种。
  不管是不是作秀性质吧,至少做出了这个表率,那么光复军和复兴会员身份的官员就会受到触动。
  其实这样的做法历朝历代皇帝也做过。
  历朝历代开年春耕之前,皇帝都会率领群臣祭祀天地,向上天祈祷当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粮食丰收,然后装模作样的劳作一会儿,表明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所以苏咏霖的做法在其他人看来其实也就和这种行为差不多,尽管苏咏霖和赵惜蕊是真的下地帮忙种田去了,在旧官僚旧士绅们看起来也没什么不同的。
  但是让这批人感到些许不满和担忧的是,苏咏霖拒绝参加历来春耕开始之前的祭祀天地的行动。
  不仅他自己不参加,他也不允许官方举办。
  他要求各地官员全身心投入春耕的生产行动当中,不准以官方名义召开举办任何祭祀天地的活动。


第567章 很多人都没想到苏咏霖居然是荀子的信徒
  绍兴三十一年的春耕祭祀活动,根据苏咏霖的行政命令,民间可以根据各自的习俗举办,但是官方不准以任何名义举办。
  官方必须把所有的财政支出都投入到兴修水利当中去,谁敢抗命举办官方性质的祭祀活动,立刻革职,没得商量。
  苏咏霖对此声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去努力耕种田地、兴修水利,只知道求神拜佛,对农业生产不会有任何帮助。
  大战刚刚结束,中原大地遭受到金贼的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正是需要全体官员励精图治恢复生产保障民生的时候。
  这个时候不全心全意投入到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当中,却要耗费钱粮物资和宝贵的农时举办毫无意义的祭祀活动,岂不是本末倒置?
  不准!
  苏咏霖以总务局的名义明确发布命令要求官员全部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当中来,兴修水利越好越多,才证明这个官做的不错。
  兴修水利的数量和质量将成为总务局考功司判断地方行政官员功绩和升迁的重要标准。
  苏咏霖把官职升迁的一条重要标准公之于众,这在光复军占领区掀起了一阵波澜。
  当然不是因为升迁标准,官员升迁标准五花八门,素来都是随着统治者的喜好而变动,这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条升迁标准背后所体现出来的苏咏霖治国理政的思想。
  很多人都没想到苏咏霖居然是荀子的信徒,信奉天行有常那一套。
  虽然说荀子也是战国大儒,是儒家自己人,但是自己人也有个远近亲疏,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荀子的思想和如今儒家的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
  现在的儒家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本土迷信相结合,把皇权和神权合二为一,使得皇帝成为天子,实际上已经有了儒教的风范,对社会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
  儒家学派经过隋唐五代十国的低潮期,好不容易在北宋重新取回了官方指导思想乃至于国家宪法的地位,靠的就是这一套顺应北宋统治者需求的神权皇权合二为一的说辞。
  而荀子的思想却恰恰反对天人感应,反对天人合一,认为要把天和人分开来看,天就是天,人就是人,二者没有关联。
  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念是当今主流儒家思想所不能接受的,是动摇自董仲舒以来儒家霸术存在根基的思想,且并不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可是作为最高统治者,苏咏霖却偏偏认同这种思想。
  这是什么情况?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觉得苏咏霖脑袋有问题。
  没了天子的名分给你背锅,没有君权神授的大义加持,你的权力合法性倒是可以用武力来保证,但是你的后继者呢?
  你不考虑这些?
  有些学术型官僚察觉到苏咏霖的这一思想倾向会给未来的政局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乃至于体现在他称帝之后即将召开的科举考试上,心中焦虑不安。
  苏咏霖做了皇帝之后,是要开科举取士的,如果他硬是要用荀子的思想来取士,必然会有人反对,也必然会有投机分子投其所好,与儒家主流唱反调。
  到时候这些投机分子大量存在与朝堂之上,挤压主流儒教思想的生存空间,是极大损害主流儒教思想信徒们利益的一件事情。
  那会给未来的天下局势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但是苏咏霖的威势在这里,武德爆棚,军队支持他,他自己的部下也支持他,没有人可以强迫苏咏霖更改他的看法。
  在苏咏霖即将覆灭金国、武布中华的档口,旧官僚和旧士绅根本不敢就这个问题和苏咏霖进行辩论,乃至于强制要求他更改思想观念,回到主流思想当中来。
  所以这个问题虽然在很多人看来非常严重,却也只能暂时搁置争议,不能讨论,否则万一苏咏霖发飙,使用他无敌于天下的军队扬了反对者,那反对者就是笑柄了。
  谋国,更要谋身啊。
  各地官方不敢违背苏咏霖的命令,不敢以官方名义举办祭祀活动,只好作罢。
  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这一年的春耕于四月中基本完成。
  春耕完成之后,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生产活动就结束了,接下来,只要天气不反常,没有大规模蝗灾旱灾水灾,一般而言就能顺利撑到秋收。
  而应对蝗灾、旱灾和水灾,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非常有限,却并非毫无办法。
  兴修水利就是人类应对大自然危害所可以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办法。
  很多地方发生水灾旱灾蝗灾,之所以一发不可收拾,往往是因为地方贪腐和官员的不作为造成的水利工程年久失修,不能发挥作用。
  因地制宜兴建水利成功的地方,自然灾害就算波及到,也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
  所以苏咏霖把兴修水利的数量和质量纳入官员考核标准之中,明确对外公布,以此激励地方行政官员兴修水利。
  而在春耕结束之后的这段时间里,苏咏霖可以从农业生产的政务当中抽出身来,开始对攻略关中的行动做一番安排。
  此次攻略关中的行动,苏咏霖打算两路出击,一路交给张越景,一路交给苏海生。
  两人一个从潼关出击,争取攻克潼关,打开进攻之门。
  另一个从河东出击,以黄河渡口重要关隘大庆关为目标,争取用最短的时间突破大庆关,渡过黄河,从而进入关中地区。
  话虽如此,这两支部队的两个任务都不简单,甚至可以说都比较困难,完全不是那么轻松就能达成的。
  从光复军目前的占领区前往关中,一条黄河大拐弯横在面前,天然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
  潼关一边接着绝壁,一边靠着河道,周边全是崇山峻岭和险要的水道,可供进攻部队发挥的空间极小,就算十万大军一起进攻,只要守军坚持不退,想要攻克潼关就是难上加难。
  大庆关扼守黄河古老的重要渡口,扼守着整条河道极少见利于渡河的河段,只要在这里安排部队防守,敌人想要突破那也是千难万险。
  其他地方要么水道太宽,要么水流湍急不能强渡。
  而根据光复军的侦查,潼关和大庆关都有金军重兵把守,金军在这两地做好了防守准备,就在等着光复军的正面强攻,打算狠狠地挫败光复军,让光复军知道关中不是那么好进来的。
  苏咏霖拿到金军的布防情报之后,在参谋司召开军事会议,全体参谋和军官看着金军重兵布防的两座雄关,表情都不太好。
  大家都知道这两条路不好走,但凡有别的选择,也不会选择这两条路。
  可是偏偏给他们的选择也只有这两条。
  其他的路要么距离太远,要么太过艰险,小股部队突破偷袭还可以,大部队行进对后勤要求太高,没有宽敞大道是行不通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军事优势,所以古人才会在这两处设下关卡,加强防守。
  “留给咱们可以选择的路其实不多,而且我们能想到的,敌人也能想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只有一条路,就是用绝对的实力打过去,让金人绝望!”
  苏咏霖捏着拳头高声道:“光复军已经不是当初的光复军了,当初的光复军需要奇谋百计绞尽脑汁才能求得生存,可今时今日,光复军拥兵四十万,已经不是当初那支弱小的军队了!
  用弓弩,用石块,用火器,用各种攻城器械,竭尽全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帮助我们,肆意使用外力,只会让外人轻视我们!所以!我们必须要靠自己!”


第568章 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去打败仗了
  苏咏霖的讲话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
  所有人都认为光复军的战斗力和后勤已经被苏咏霖提升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这样的加持之下,如果还不能打败即将败亡的金军残部,那简直就是犯罪。
  光复军是东亚大陆上最强的军队,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军队,所以他们必须取胜,不能失败!
  于是强攻大庆关、潼关这一命令被参谋司下达到了齐鲁兵团与河南兵团,交到了两支兵团的司令官苏海生、张越景手中。
  得知苏咏霖要求他们强攻大庆关和潼关,苏海生和张越景都十分严肃,略感为难。
  尤其是张越景,之前周至带领军队强攻过一次潼关,二十一次攻上关城二十一次被赶了下来,可见金军防守强度之高,可见金军战斗意志之高昂,这是不能忽视的。
  但是苏咏霖写给两人的信也讲的很明白了。
  光复军已经脱胎换骨,现在是华夏神州大地上最强的军队,没有理由因为两座关隘而束手无策。
  该做的准备都做好了,军队的组织度和训练度也远超数月之前,粮食充足,军械充足,后勤绝对没有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光复军不能攻克大庆关和潼关,那将是严重的军事问题,苏咏霖就要追责齐鲁兵团和河南兵团的军事问题,向苏海生与张越景追责。
  没有退路了。
  于是苏海生和张越景做出了一样的举动。
  他们召集了麾下所有参战部队中营指挥使以上的军官、指导员,出示了苏咏霖的亲笔信,把苏咏霖的基本意思通报给他们知道,让他们知道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我们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去打败仗了。”
  两人惊人一致地向军队传达了这样的意思。
  军官们和指导员回去之后召开了各自的军事会议,把上级的意思传达到基层,传达到每一个士兵的耳朵里,让每一个士兵都知道,他们已经失去了打败仗的资格。
  不打胜仗,就对不起苏咏霖和全体百姓对光复军的信赖和投入。
  战前的思想准备大会上,全体参战士兵的意志已经统一,一支所有劲儿都朝着一处使的军队已经完成了作战准备。
  针对即将进行的作战,齐鲁兵团与河南兵团都筹备了数量较大的大小内河船只,筹备了可以驾驶船只的人员。
  齐鲁兵团甚至在苏海生的要求下筹备了可以搭建十条浮桥的船只和建材,集合了几乎所有会造桥的工匠,就等着大战开启,给防守险关的金军以决定性的打击。
  另一边,张越景坐镇洛阳,依然把进攻潼关的任务交给周至和他的游奕军,让他们带着完全不同的意志去洗刷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