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4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曹凯还是忍住了。
  但是曹凯忍住了,有人没忍住。
  比如现任财政司员外郎、燕云汉人出身的旧金国官员张文义就提出了自己的忧虑。
  “将军重视法律固然是好的,但是这一设想未免太难达成,过往地方邢狱事件都是交由地方官府执行,若是全部单独放置出来,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官员、吏员,增加多少耗费了。”
  这话一出口,孔拯注意到霍建白皱了皱眉头,有些惊讶的看向了张文义,显然张文义的行为没有事先和他通气。
  孔拯暗暗觉得欣喜,感觉这群燕云汉人到底还是粗鄙了,连手下都控制不住,于是他又看向苏咏霖,期待看到苏咏霖的不快。
  但是苏咏霖还是一副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得体微笑。
  张文义所说的的确也是问题所在。
  过往只有一些重大案件和死刑案件需要用到中央朝廷的司法部门来处理,一些地方上的鸡毛蒜皮的小事直接交给当地主管官员来处理就可以了,没有听说要在地方专门设司法机构的。
  往大了说这叫侵夺地方职权,说出去不好听。
  往小了说这也是耗费大量钱财和精力的事情,且遍数全国,也未必能组织起那么多司法方面的人才,怎么设置这些部门,怎么安排那么多司法人才负责办事,这都是难题。
  要花钱的,要花很多钱的。
  不过苏咏霖还没有回应,霍建白就站起来反驳张文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将军想要为未来的国家立下法度法规,这是好事,又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且有宋以来冗官之现象有多严重,张员外郎,你不知道吗?何谈没有充足人力?”
  张文义看着霍建白,似乎感到了一些什么,于是他面带尴尬之色的低下了头。
  不说别的,霍建白所说的也是有道理的,有宋一代冗官现象之严重,导致朝廷官位严重不够,新人上来了没有足够的职位,老人时刻担心职位被新人取代。
  因为录取的进士太多,朝廷官位不够,引发了很多政治事件,而这也是王安石变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更为后来北宋的新旧党争提供了充足的人力。
  所以朝廷有多大的招募需求,民间就能提供数倍于之的应聘人员,难道朝廷需要官员,还会有招募不满的情况发生吗?
  场面一时间变得有些尴尬。
  派系头头不说话,你一个下面人站起来越俎代庖,是不是有点过分?
  眼看着张文义涨红了脸,就要社死了,苏咏霖微微一笑,开口说话了。
  “就是因为地方官府的不专业不敬业,才会出现那么多冤假错案,民间才会出现六月飞霜之说,可见冤情之多,这一类的事情,就我本人走遍多地所见到的,难道还少吗?
  这样的错误前朝犯了,我绝对不会再犯,缺人才,那就办理专门学府,培养人才,问题出现就要改正,不改正难道就放任如此儿不管不顾吗?民间冤情就当没有看到吗?
  我知道这样会耗费大量事件,耗费很多的钱财,但是这样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能因为做起来难就不去做,这不是为政之道,更不是为人之道。”
  苏咏霖看着张文义,缓缓道:“你的担忧不无道理,也是朝廷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这是确实存在的,你没说错,正因如此,我们才要去解决,不是吗?”
  苏咏霖的态度显然十分坚决,不容动摇。
  于是众人连连称是,不再反对。
  张文义也暗暗松了口气,意识到自己的社死危机勉强度过了。
  倒是一直没说话的孔拯注意到了一个华点。
  一个被苏咏霖一句话带过的华点。
  办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这……
  是什么意思?
  难道说苏咏霖打算培养专门的法学人才?
  要另外办学?
  教授的还不是传统儒家经典,而是法学相关的内容?
  孔拯很在意这方面的问题,但是苏咏霖看上去没有深入讲解的意思,他也不敢现在就问,只能把疑惑藏在心底,准备之后在合适的时机询问。
  行政和司法方面被苏咏霖确定下来之后,接着就是重头戏军事方面。
  苏咏霖没有设置那个形同虚设的兵部,而是保留了枢密院,依然设置枢密使和枢密副使,不过把枢密院的职权限定在了日常军事管理和后勤管理方面,以及军队人员的升迁、奖惩,都由枢密院负责办理。
  而真正的军事策划与军事指挥权则转移到了新设的部门参谋院当中。
  参谋院将由军队内的参谋司扩充而成,所有人员都有军事经验,是从军队里晋升而来的,首脑是参谋总长和参谋副长,专司军事指挥。
  现在的光复军将在未来改编成国家军队,五大兵团和禁卫虎贲军包括全部的军队部门都在编制上属于枢密院,但是真正的指挥权在参谋院,而枢密院和参谋院又直接向皇帝负责。
  当然了,这种结果在众臣属看来没什么意外的。
  苏咏霖本身就是光复军最早的创始者之一,后来的三巨头之一,更是在最后挽救光复军的救世主,现在的光复军是苏咏霖一手改组的。
  军队方面本来就是苏咏霖个人为所欲为的环节,谁都没有想过能在军队方面和苏咏霖讨价还价,除非——他活腻了。
  军队怎么安排,怎么设置,怎么培训,怎么作战,那都是苏咏霖可以一言决定的事情。
  原因无他,因为他的功绩,他的威望,他的军事才能。
  别说他,当年赵光义驴车漂移之前也都没有干出以文御武的事情。
  当初的枢密院很多高官都是武将出身,干仗之前赵光义也是甩开文官政府,单独和枢密院商量,不跟文臣勾勾搭搭。
  对于开国皇帝和拥有进取之心的皇帝,军队都是不容外人染指的存在,只要他们可以指挥,必然是他们自己来指挥。
  但是如果皇帝本身是个无能之人,在军队里面失去了威望,社死了,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各种手段都要用上,决不能让军队失控。
  行政司法军事三个大头解决了,接下来一些边边角角的中央机构其实并不重要。
  什么国史院、宣徽院、弘文院、集贤院、天文院、国子监等等机构的设置都仿照前朝,金宋都有,一脉相承,所以并不重要。
  中央制度已经基本确定,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地方制度。
  苏咏霖对地方制度进行了一番很大的变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行尚书省】制度。
  简而言之,苏咏霖要把金国时只是权宜之计的行尚书省制度变成定制,乃至于将其作为国家之下的一级行政区划,予以固定。
  这番变动确实很大。


第593章 新的国家不养吃白饭的废人
  苏咏霖提出的的行省改革计划,是对汉魏“行台”制度和金国“行尚书省”制度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汉魏时期,尚书台成为中央实际决策机构,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制度,彰显中央的力量,有些地方不能解决的事情就会由中央派出专门工作组处理,称之为行台。
  这一制度源远流长,但是到隋唐时期逐渐废止。
  金国时因为频繁的军事行动,这一制度又被拿了出来,但是主要出现的原因多是因为军事问题,为了给执行公务的尚书省高官以军政实权,方便他行事,彰显中央权威。
  此时的行尚书省并非定制,也不是地方行政区划,而是一种官署机构。
  而苏咏霖的改革方案则不然。
  他准备在在地方上以【行尚书省】的名义取代唐宋以来的道、路级建制,使之成为实实在在的地方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而不是道路等曾经的监察机构、后来的行政机构。
  他打一开始就要把行尚书省变成确切的一级行政机构,行尚书省主要负责承接中央尚书省的政令,对地方行政进行管理。
  看到这个地方,众臣属心中凛然。
  苏咏霖对此的解释还是很有他个人的风范。
  “国朝初立,往往是经过战乱而结束乱世,此时往往人口锐减,天下人心思定,地方上除了恢复生产并没有太多的闲杂事务,中央朝廷的压力也不会太大。
  这个时期,由朝廷直接管辖到州县二级倒也不算难度太大,唐的道,宋的路,最开始都是监察官署,并非行政官署,但是到后来,慢慢的都有了行政职掌。
  原因很简单,天下承平日久,人口大增,人心思变,地方上小事大事全部增多,需要朝廷决定的事情越来越多,朝廷不堪重负,不得已赋予道路官署行政职掌。
  最开始,这都是强干弱枝的策略,受到前汉州牧和前唐节度使的影响而做出的决策,但是往后,又不得不走回老路,如此,之前的诸多谋划、限制,都成了笑话。”
  苏咏霖据此认为与其到后面朝廷不堪重负了再走回老路,不如一开始就把路给拓宽,把执掌明确,积累一级行政区划的行政经验,为未来人口大增、日常事务增多而做出提前的应对。
  对于苏咏霖在这方面的做法,众臣属心中想法不一。
  有人觉得这是提高效率的好事,有人觉得这会造成地方对抗中央的情况发生,不利于有宋以来强干弱枝的传统治国方略。
  宋制固然繁琐,但是宋制杜绝了制度层面的官僚、武将反叛中央的可能,至于其他造反的那些平头老百姓……杀了不就行了?
  但是这一回没人反对了,倒是有人主动站出来支持。
  民政司郎中耶律成辉公开站出来力挺苏咏霖,认为苏咏霖的这一做法是对的,他坚决支持。
  耶律成辉带头,接下来耶律元宜也立刻站了起来,表示他也支持苏咏霖的看法。
  紧随其后又有几个人站了起来,仿佛忽然间才意识到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孔拯和霍建白不约而同的都看了耶律成辉一眼,仿佛对他的眼疾手快感到不满。
  那么快表达自己的政治立场,是想干什么?
  苏咏霖对此只是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接下来,苏咏霖的改革计划里还决定废除路、军、监级行政规划,只保留州、府两种规划,并且还要废除当下的六等州制度。
  这六等州制度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都督州、防御州、团练州、节度州、观察州和刺史州这六个等级的州也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唯一的区别就在差遣名目与级别,以及给武官、宗室提供一个什么样的官额。
  当然主要是武官。
  以宋朝对武官在权势上的打压与人格上的侮辱,为了不让武官过分压抑从而生出反叛之心,就要用丰厚的俸禄来笼络武官,让他们沉溺于享受荣华富贵,不会反叛朝廷。
  简称养猪。
  这六等州制度就是用于此处。
  比如都督州就提供一个亲王专用的正二品都督官额,官称是【使持节都督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或者【某州(大)都督兼某州刺史】。
  而实际的一州长吏的差遣名目是【知某州军府事】和【通判某州军府事】,这是提供给文臣做事情掌握实权的职位。
  规划严密且相当繁琐,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愣是要两三个人甚至三四个人来做,然后一个州需要提供三四份俸禄,以此笼络人心,赡养朝官。
  这一点上宋人就做的更加聪明,虽然对武官在权势和人格上进行打压,但是给足够的荣华富贵,相比之下高丽就做的很差劲。
  王晛也学习宋朝苛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