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启明1158-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差劲。
王晛也学习宋朝苛待武官厚待文官,结果做得太过火,惹得武官无法控制怒火,最后发动兵变,把文官宦官杀得一干二净,最后王晛自己也死了,直接开启了高丽的百年武人专政。
而苏咏霖既不准备打压武官,也没有相关的需求,留着这些制度只会增加额外的吃白饭官员的数量,徒增财政困境——
他正好需要增加足够的法律方面的官员数额,所以保留这些无聊的制度毫无意义,就干脆的一刀切,全部裁撤,给未来的办事干员腾空间。
于是他宣布所有行政州一律设定为刺史州,所有州级长官一律为州刺史,没有额外称谓。
六等州制度废除,寄生于六等州制度上的所有官职名目全部砍掉,一个不留。
这对于群臣来说自然是一个重大改革项目,群臣心有戚戚。
但是砍掉了吃白饭的武官冗官员额之后,苏咏霖当然也没有对文官更加温柔,他要一视同仁。
武官有六等州制度帮忙养着,文官也有耗费极大的相关待遇政策。
比如【官职不代表职掌,拿到差遣才算是能掌权办事,否则就是个吃白饭的吉祥物】这一现象就是这一政策的直接产物。
要说重文轻武也就算了,偏偏对文官政府也是百般限制,一件事情明明只要一个职位一个官员来做,偏偏搞出官职和差遣之分,一个职位养好几个人。
一个专门负责办事的下级甚至找不到能够直接领导他的上级,面对诸多繁杂的命令不知所措。
这种权责不分的情况也只有宋朝能发生。
现在这样的情况在南宋依然存在,在金国相对较好一些,虽然采取宋制,但是大部分只保留了名目,没有保留实际,尽管如此,冗官的情况依然不少就是了。
这一点,当时耶律成辉都和他有过详细的描述,讲述金国行政方面的困境以及完颜亮对这些困境做出的一些改革——该说不说,完颜亮还是个富有进取精神的改革家。
可惜遇到了苏咏霖这个要革他的命的人。
而现在,苏咏霖决定继承完颜亮的某些做法,要做的就是把名目和实际都给砍掉。
他决定取消金宋以来官职名目与差遣之间的区别,把原先的文职虚职全部罢黜,所谓的知州、通判之类的差遣名称也一概取消。
什么官职做什么事情,没有那么多弯弯绕和冗官。
刺史就是一州行政首脑,就是负责一州行政事务,没什么知州通判之类三三两两奇怪的名目。
县令或县长就是一县行政首脑,该做什么就做什么。
冗官员额一刀切,互相钳制的手段可以利用权力制衡来达到,无需增加毫无意义的冗官员额。
新的国家不养吃白饭的废人。
第594章 苏咏霖的权力
说实话,这一改革对于苏咏霖的老部下来说没什么,不疼不痒。
因为他们本就从光复军草创时期人力不够一个人当三个人用的时期走过来的。
一个个的对九九六零零七等工作模式非常习惯,个个都是肝帝。
比如田珪子,一人管着复兴会的大部分事务,还要兼着总务局的职位,三更眠五更起那是常态,从来也没有叫过一声苦。
还有林景春,受苏咏霖的安排,全权负责光复军的财政大事,很多次把光复军紧张的财政舒缓过来,这其中付出的辛勤劳动是不可估量的。
至于其他军官们为了训练合格的士兵而付出血汗工厂一般的劳动量,实在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
但是这种工作安排对旧官僚士绅的冲击还是挺大的。
金宋两国对待官员的待遇还是比较优厚的,而这一优厚待遇就集中体现在这个【冗官】的实际存在上。
明明一个人就能做的事情,偏偏要安排四五个人来做。
一个人办事,四个人吃白饭,看起来非常浪费钱,但是有利于王朝统治。
因为这四个吃白饭的很有可能就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这种制度可以对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起到一个很好的托底作用,让他们就算斗争失败也不会有生活、性命之忧。
这也是赵匡胤起头的善待士大夫作风的延续。
正是这样的制度笼络人心的效果极好,所以尽管南北两宋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却依然没有影响到赵宋皇室的统治,他们真正的危机从来都是来自外部。
苏咏霖现在就是要对这一政策叫停,停止优待士大夫的做法,把这种作风砍掉。
这是一种信号,一种苏咏霖将会从严治国、严肃政绩考察的信号,无论是文官还是武官,过去那种躺着吃白饭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对此,除了苏咏霖的元从系基本盘是过惯了苦日子,对此没什么看法,燕云系、山东系和外族系三个主要政治派系的领头羊们都感到心有戚戚,觉得未来的日子不好过。
苏咏霖定下的新朝的官员和政治制度显然是以【权责分明、政绩至上】为原则的,他多次强调权责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性。
而且对于这个百废待兴的中原大地来说,要做的事情显然非常非常多。
别的不说,战后的经济恢复,黄河的整治,辽东的开发,还有周围三个并存政权的应对问题。
这些官僚们甚至可以想象到未来他们地狱一般的工作生涯了。
至此,苏咏霖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基本官制和权力规划,包括增加和取消的内容都已经明明白白的确定了。
众总务局的臣属也对未来国家的政治制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军事就不说了,和他们不沾边,他们根本无法伸手进去。
中央主要的权力部门是尚书省,尚书省的长官按照旧习俗,位同宰相,但是新朝的尚书省只掌握行政权,司法立法之权被法部、大理寺和都察院掌握,且三个部门完全独立,不受行政部门牵扯。
且包括中央在内,连地方上的司法之权都要被从行政长官手里剥夺,独立出来,成为对行政权力的重要钳制力量。
与此同时,前朝所拥有的优待官员的新旧制度被一刀切,全部取消,苏咏霖不设闲散职位,大量闲散官职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数量空前庞大的法律人员。
还有一点,很重要。
吏部被单独摘了出来,规定直属皇帝,直接向皇帝负责,不向尚书省负责。
简而言之,尚书省没有人事权,人事权被剥离,由皇帝亲自掌握。
和闲散官职被一刀切一样,这也不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加入光复军内部的旧官僚和旧士绅们都觉得这不是一个好消息。
虽然在总务局里面差不多就是如此,人事权都是苏咏霖自己掌握,但是堂而皇之写进新国家正式制度里面,还是出乎了他的预料。
这就代表着未来吏部都是皇帝直接掌控,正大光明,不需要什么暗箱操作。
相反,如果有人想要取代皇帝掌握这个权力,反倒需要暗箱操作,背上沉重的政治包袱。
很多人原本以为苏咏霖不会那么大手大脚的揽权,至少会做个样子,表达一下自己的态度。
但是现在看来,并非如此,苏咏霖的态度就是揽权办事。
传统意义上,人事权归属吏部,吏部属于最高行政机构控制,不直属皇帝,比如唐明皇甚至说过他只管军国大事,郎官任免等小事不需要通知他,他不在乎。
可是在苏咏霖看来,人事权都不在乎,他还能在乎什么?
小官吏的任免看上去微不足道,可他们却是最底层办事的人,他们出了小问题,王朝就要出大问题,他们烂了一小片,王朝就要烂一大片。
从这个安排之中,很多人看出了苏咏霖的权欲很强,做了皇帝也肯定是典型的强势皇帝,乾纲独断,不容商量,在他麾下,臣子们的日子不会好过到哪里去。
但是,他们不能反抗。
苏咏霖的权力并非来自于他们的支持,而是来自于他的军事威望和他掌握的军队,来源于他自己的军事才能。
是他一个人带着光复军扫平了中原,是他覆灭了金国,夺取了金国的国土和人口,并且取而代之,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势力帮助他。
光复军是中原大地上无人能敌的可怕的军事力量,而作为这份军事力量的主导者,苏咏霖拥有设计与分配国家制度的权力。
他人可以参与进去,但是不能代替他做决定。
这就是强势的开国皇帝所代表的意义吗?
这种面对皇帝威势无能为力的虚弱感,这种莫名心虚的感觉,对于官僚们来说,真的很不好受。
在这样一个皇帝的麾下做官办事,注定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
只是在金宋两国过惯了轻松愉快的好日子的官僚们到底能不能承受【新朝雅政】之重呢?
这没人知道。
但是对于这些各派系的主要领头人物们来说,只要可以保证整个局面的可控,以及苏咏霖愿意建国称帝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暂时就够了。
苏咏霖称帝建立新王朝,保证他们的利益,对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在此之上,一些其他权益的争取都可以放在后面在去做讨论,主要的是把这个最核心的需求给满足了。
于是这套建国方略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反对意见,就算有,也被他们内部解决掉了。
按照苏咏霖的想法其实也是如此。
这些人为了尽快推动他的建国称帝,是可以做出一些妥协和让步的,包括他在权力上的巧取豪夺,只要他愿意当皇帝,那么其他的问题都可以谈论。
无非一个皇帝权力大,一个皇帝权力不大而已,而且说到底,皇帝还能离开他们一个人治理国家不成?
既然他们都那么像样那么懂事了,苏咏霖当然也不会吝啬职位和权力不给他们。
皇权政治的本质就是权力的分配与制衡,皇帝一个人办不到所有的事情,需要和臣子们通力协作才能治理一个国家,分配权力给他们也是必然的选项。
当然,权力给他们,他们会如何运用,是否奉公守法,那就全看个人和皇帝的操作能力了。
苏咏霖也是第一次做皇帝,对于很多事情都不算是很有把握,只能凭着自己的直觉,把不同的政治派系安排到不同的职位上,让他们互相牵制,互相制衡了。
但是制衡的同时也不能太过于注重制衡而忘记了效率的重要性,设置政府是为了办事,不是为了内斗,如果内斗的损耗大于办事的效率,这套制度就可以算作是失败的。
就好比宋政府设计的这一套空前繁琐的制度。
所以确定了基本制度之后,苏咏霖就开始分配权力了。
第595章 这就是从龙的待遇吗?
这种关起门来分配权力的会议给苏咏霖带来的感觉挺奇妙的。
苏咏霖感觉可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或者是通过某些不正当的方式登基称帝的皇帝都干过这样的事情。
虽然这种事情不见于史料,但是权力分配从来也不是正大光明的事情。
而且没有切实可见的好处,大家又非亲非故,谁生来就会给非亲非故的人卖命呢?
无非是权和财。
还有理想,纯粹的理想。
但是苏咏霖和这群旧官僚旧士绅可没有什么理想好谈,大家还是干脆点,谈谈权力,和利益,就像一群抢劫银行之后聚在一起分赃的强盗。
“既然事情已经说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说点别的了,国朝初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