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4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赵家为什么要做皇帝呢?
  搁现代,老赵家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绝对是文娱圈顶流,分分钟的流量都能让人望尘莫及的那种。
  可他们偏偏在这个大争之世做了皇帝。
  时也?命也?
  苏咏霖属实是不清楚了。


第616章 王安石:我改变了科举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老赵家被时代推上了皇帝宝座,但是苏咏霖基本确定了,赵构现在牙口好,胃口好,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短时间内看不到退位的可能性,本身也暂时没有这个想法。
  虽然立了太子,但是距离他退位不做皇帝,似乎还有一段距离。
  不管怎么说,这个权力到底还是掌握在赵构自己手里的。
  可能是苏咏霖覆灭了金朝,永久改变了历史走向,让赵构不再因为金军南下之事黯然退位,失去了做皇帝的兴趣。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咏霖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而且看起来,汤思退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于是苏咏霖接下来就和汤思退聊了一些双方通商的事情,表示开放哪几个通商点,双方该如何交易、通关商税之类的。
  在这个过程中,汤思退隐晦的谈起了海州私盐的事情,苏咏霖佯装不知道,很是惊讶。
  “什么?还有这种事情?汤相公放心,我一定派人去查,绝不姑息养奸。”
  汤思退当时就感觉苏咏霖的演技骤降,和之前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就是敷衍吧?
  完全就是敷衍吧?
  可想而知,苏咏霖压根儿就没有认真处理这件事情的打算,乃至于海州私盐的事情也就是苏咏霖在背后作祟。
  但是汤思退秉承赵构的意愿,又不能明说,也不能为此和明帝国翻脸,于是只好咽下这口气,打算回去之后狠狠惩治南宋楚州方面的私盐贩子们,间接打击海州私盐泛滥的事情。
  对付不了明国,还对付不了你们?
  话说回来,之前赵构下令让楚州官府方面打击私盐贩子,但是打击来打击去,楚州方面的私盐不仅没有消失,反而还扩散到了更多的地方。
  根据他的眼线通报,之前的打击更多只是做做样子,真正的大头根本没有被触及到,倒霉的只是一些小鱼小虾。
  而那些小鱼小虾倒霉之后,更多的私盐份额转移到了某些高官所控制的家养私盐贩子的手上,反而帮他们完成了产业资源整合,让私盐产业更加顺畅的流通起来了。
  这可不行,这帮家伙狼狈为奸,上下串通起来,对抗临安的命令,实在是胆大包天。
  更关键的是汤思退在这其中捞不到一丁点好处。
  所以这口气实在是咽不下去。
  汤思退和苏咏霖的私人会晤结束之后,苏咏霖公开宣见了汤思退,在公开见面会议上以明国皇帝的身份正式和宋国皇帝赵构签署友好协定,正式结盟修好,世世代代永为盟国。
  其他的一些边角料问题都不算是问题了。
  与东亚三国正式会面、签订各项条约之后,明帝国的存在也算是得到了【国际认证】,是一个被广泛承认的负责任的大国了。
  而且这一切对大明帝国来说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建国伊始,苏咏霖除了搞定国际认证,确立明帝国的东亚霸主地位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理清内政,让明帝国新生的官府机构正常的运行起来,不出乱子。
  对于这一点,所有人的看法都是一致的。
  所以大明帝国建国之后第三天的朝会上,礼部尚书孔拯就向苏咏霖提议正式开科取士。
  对于这个建议,苏咏霖没有回绝的理由和必要,开科取士的确是明帝国正式在中原确立统治地位的象征行为。
  不知多少人都在等待着明帝国第一次的开科取士。
  所以苏咏霖在朝会上同意了这一要求,对外宣布明帝国第一次的科举考试即将在洪武二年的阳春三月正式开始。
  但是在科举制度上,苏咏霖开始动手了。
  他下旨给礼部。
  【朕遍问群臣,得知金之科举效仿宋,宋之科举自王安石发生改变,安石以前,科举重诗赋论策,安石以后,科举重经义,然朕以为,经义一道,不足以治国。
  朕以为,安石所为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故当罢黜,大明国用,经义、策论、诗赋、算术缺一不可,故大明科举当海纳百川,广纳良才,岂可因区区经义而不纳之?】
  苏咏霖的这道旨意在礼部掀起了一阵波澜。
  孔拯揉着太阳穴,一脸苦涩,头大如斗。
  他早就料到苏咏霖肯定要在科举制度上面动手动脚,乃至于把科举改的面目全非,但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为了北孔的利益,他选择了默认这一结局。
  他本以为苏咏霖会稍微温柔一点,不要一上来就让他无法做人,可未曾想到苏咏霖还是那么直接,一上来就是王炸,把他炸的七荤八素。
  看着苏咏霖的意思,他要废王安石以来科举重经义轻诗赋策论的局面,废掉这一改革措施,并且将之前的科举模式再给拉回来。
  他不仅要增加诗赋策论的比重,把科举取士的规则带回唐朝和宋初的模式,搞不好还要往科举考试里加入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
  说老实话,每一次变革必然都有支持者和反对者,每一次变革不管是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都有人阻止。
  当年王安石变革的时候阻力也非常大,但是科举改革还是通过了。
  当时没人知道这到底是好还是坏,但是木已成舟,士子们只能强行配合,弃诗赋,改追求经义之道,开始摇头晃脑死读书,皓首穷经。
  可以说元明清科举制度的逐渐僵化少不了这位大神的这一举措的重要功劳。
  然而现在,这是大家都遵守的规矩,你一上来就要变更规矩,虽然说新朝新气象吧,但是也不至于变得那么大,让大家毫无准备吧?
  于是孔拯代表礼部上表,请求苏咏霖将这一规则延后执行。
  因为他知道他阻止不了苏咏霖,所以他试图打感情牌,讲述科举士子为了科举考试皓首穷经,就是为了通过科举为国效力,寒窗苦读十余载,结果朝廷忽然变了考试科目。
  士子们会接受不了的,会疯掉的。
  所以他请求苏咏霖能否延缓执行这一策略,缓行三年,这一次科举考试就按照原来的规矩取士,下一次科举再按照新的规矩取士,这样一来,大家都能接受。
  苏咏霖看了孔拯的奏表,还是挺赞许他的,因为这一策略以退为进,不仅顾虑到了苏咏霖的想法,也照顾到了他自己人的利益。
  可谓是双赢。
  然而苏某人不答应。
  双赢,不是他和孔拯一起赢,而是他要赢两次。
  科举事关重大,他的改革计划不能有任何波折。
  而且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他新皇帝登基怎么着也要烧个三十把火,怎么能第一把火就被孔拯一泡尿给浇灭了呢?
  这不符合他的强权人设。
  于是苏咏霖驳回了孔拯的建议——
  新朝新政,不能拖延,如果士子不愿参加,可暂缓三年准备妥当再来考试,大明绝不会关停科举。
  好家伙,用魔法打败魔法了属于是。
  孔拯头晕目眩,无计可施,只好召集部下们商讨对策。


第617章 苏咏霖:我又给改回来了
  部下们你一言我一语,集思广益,最后决定再次上表给皇帝。
  他们希望皇帝考虑距离洪武二年科举开试只有五个月的现实,不要对科举考试的内容做更改,否则真的会有士子疯掉的。
  这并不符合大家的利益。
  然而苏咏霖接到上表之后依然不准。
  他亲自写了手谕给礼部。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世间万物不断变化,天下之大,日新月异,若连区区科举之变革都不能承受,此等庸人,大明取之何用?】
  这属实是魔法战争了,苏咏霖熟练运用儒家经典的内容对礼部展开魔法攻击,礼部对此应对乏力,不知道该怎么对抗。
  不仅如此,苏咏霖还表示自己原本打算对科举考试的制度也进行修改,本准备将大明科举改革为县试、州试、省试、会试和殿试五轮,因为考虑到士子一时间难以承受大量变革,已经酌情将其延后到洪武五年第二届科举考试。
  皇帝已经做出让步,你们还打算怎么样?
  不准!
  礼部众臣第一次接到苏咏霖的手谕,只能大眼瞪小眼,除了干瞪眼,啥也办不到。
  接着他们更是惊闻皇帝准备改革科举考试制度,要把科举考试增加到五轮选拔!
  皇帝不仅要把科举考试分科取士的规矩拉回来,甚至还要就考试规则进行一些革新。
  夭寿啊!
  孔拯差点没晕过去,左侍郎周江眼疾手快,赶快扶住了孔拯。
  “部堂,可还好?”
  “不好,一点都不好!”
  孔拯满脸仓惶与挫败,思来想去无可奈何,面对强权皇帝苏咏霖又实在是硬不起来,只能选择妥协。
  但是这种话不能让自己一个人说,必须要让全体礼部官员一起背锅,避免未来自己成为整个礼部的牺牲品。
  背锅,要大家一起背,你们这帮混蛋,一个都别想逃!
  于是孔拯打算向众人要个准话。
  “陛下已经让步,吾等若再是强求,恐惹陛下不快,陛下若不快,便是吾等罪过,诸君,你们以为呢?”
  孔拯遍观与会的部下,发现除了耶律瑾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其余人都眉头紧锁。
  孔拯一阵气苦。
  “耶律侍郎,你以为呢?”
  耶律瑾本来不打算说话,只打算看孔拯等人的笑话,以报复他们自从礼部开府办公以来对自己的无视。
  现在他正开心着,冷不丁听到孔拯的问话,耶律瑾愣了一下,立刻装出一副苦恼的表情。
  “部堂,属下以为,陛下高兴,陛下愿意,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方面,若是吾等和陛下意见相左,实在是……部堂,吾等已然尽力了。”
  孔拯气得牙痒痒,只能再看向其他的部下。
  “子长,你以为呢?”
  孔拯问向了周江。
  周江支支吾吾半天,看着实在躲不过去,只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新朝初立,新帝登基,第一道颁布天下的政令就是科举相关,眼下满朝堂的眼睛都盯着礼部,礼部若是出了岔子,丢了脸,让外人以为礼部和陛下不和,问题就大了。”
  孔拯长叹一声,觉得周江说的实在是有道理。
  他怎么能让外人觉得他礼部和苏咏霖不和呢?
  那不是找抽吗?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权势最大,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死道友不死贫道了。
  对不住了,天下士子,孔某人尽力了!
  于是孔拯决定上表遵命,然后要求周江和耶律瑾一起联署。
  耶律瑾没心没肺的第一个上去签署了自己的名字,边签边长吁短叹,好像自己多不情愿似的,但是手上的动作一点也不落下,很快就把名字签署好了。
  周江一看耶律瑾上去了,暗骂一声【不要脸的蛮子】,然后无可奈何地跟着去签署了自己的姓名,签的时候十分犹豫,但最终还是写上了。
  左右侍郎都签署了,这个事情也就是礼部认定的事情了。
  礼部决定妥协,向皇帝苏咏霖妥协。
  苏咏霖接到了礼部的上表之后,冷笑一阵,把礼部的奏表递给了前来奏事的田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