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启明1158-第4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一千道一万,追寻到最高责任者,是宋朝皇帝和他的决策团队。
他们责无旁贷,他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还真别说,这个问题对于明政府而言还真是一个值得商量的事情。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现在黄河造了那么大的孽,你赵家皇帝和士大夫们倒是躲到南边逍遥很快活去了,把奔腾怒吼的发飙黄河交给我们来应付,缺德不缺德?
经过苏咏霖长期的宣传,中原一带,尤其是河南山东河北一带,对于南边的南宋小朝廷那是真的非常不屑、不满,觉得他们怂,觉得他们没用,对他们充满负面看法。
尤其在中原现在已经光复,全新的汉人政权·明政权已经建立起来,对于中原人民来说,他们完全不需要对南边的那个汉人割据政权有什么期待和幻想了。
那当然是有账算账有怨报怨。
当年的背叛、抛弃还有种种折腾,新仇旧恨涌上心头,还有什么可说的?
于是林景春这么一说,上至尚书省下至各部专司做事的中下级官僚都赞同林景春的意见,觉得治理黄河这个事情不能白白的让大明朝廷出钱,必须要让宋人付出代价。
苏咏霖原本还真没有这样想,因为在他看来,他已经开始让宋廷付出代价了。
不说派去南边发展革命根据地的苏长生与赵玉成,单说他在明宋边境私下里展开的较大规模的私盐贸易就能从南宋掠夺走很多铜板。
仅仅是河南地的几个边境州一个月就能赚取二百零八万钱的利润,海州一地一个月就能有一百五十万钱的利润。
这还不算全部,还有几个贩私盐的队伍和途径正在搭建之中,想来不用很快就能打通渠道开始获利。
到时候,苏咏霖预估全年可以通过和南宋的私盐贸易赚取差不多六千万钱左右的利润。
这笔巨款正在源源不断的注入大明帝国的财政资金当中,为明帝国的诸多恢复中原生机的大动作提供财政支持。
但是苏咏霖忽然觉得林景春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
作孽是赵家皇帝作的,是与他们共治天下的那些士大夫干的。
他们自己菜,收复不了燕云,对付不了辽国,生怕辽国顺着当时从海河入海的黄河直接南下突破河北攻击开封,生怕自己扛不住,所以就想方设法的想要改变黄河的走向。
结果呢?
工程失败,造成黄河大改道,酿成千里泽国,数十万上百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此次黄河大改道,赵家皇帝和士大夫们造的孽足以让他们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现在整个黄河中下游流域都因为这群混蛋的操作而遭殃,河南、华北和两淮之地因为黄河大改道而时时刻刻面临危险。
黄河不发大水、气候风调雨顺还好,一旦发了大水,河堤决口,河南、华北和两淮都有成为泽国的危险,沿岸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作的成果将全部被摧毁。
这就是一把悬在大明帝国脑袋上的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落下来。
苏咏霖不可能眼睁睁看着这把剑落下来,所以无论如何,整治黄河都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但是治理黄河是个大工程。
以最著名的成功案例王景治河来比较,调动数十万军士、民夫和一百亿钱的投入,花费一年时间,开辟千里河道,沿岸筑堤,使得黄河八百年不改道。
数十万人力和一年的时间苏咏霖拿得出来,但是百亿钱的投入,那可真是有点为难。
王景治河时是东汉明帝时期,经历过光武帝刘秀的治国和积累,明帝时期正是东汉国力超强、吏治清明且国库充裕的国运上升期,王景治河的成功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推动因素。
要说动员力和政策持续的时间,苏咏霖敢说自己完全可以超越东汉,但是大笔资金的投入真的是很困难。
苏咏霖读史书,史书尤其记了一笔说王景注意节俭费用,能少花钱就少花钱,依然投入了百亿钱的资金才成功完成黄河改道任务,可见治理黄河到底有多么花钱。
明帝国没有刘秀三十多年治国的积累,苏咏霖还在同时开辟很多其他的工程任务,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而且此时的黄河的状况恐怕比当年王景面对的黄河状况更加糟糕。
保守估计,治河投入要翻一倍。
这笔投入如果只是由明帝国自己投入,就算拉长工期,不追求一年两年的成效,明帝国的财政还是会面临很艰难的处境。
苏咏霖自己也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不算军队固定的军费投入,就算是那些行政村、乡等基层政权的搭建都能花费大笔资金,更不要说苏咏霖正在展开的扫盲行动了。
再算上教育改革计划和科举改革计划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还有辽东开发所需要持续投入的资金,还有司法官员的培养和投入,以及复兴会发展需要使用的资金……
整个明帝国的财政就像是被拧开的水龙头,哗啦啦往外流。
虽然说明帝国明确掌控基层之后,就算废除苛捐杂税以后得到的税收也相当之大,林景春做财政支出的时候也会注意拉长政策推行时间以减轻财政负担,正常情况下无论如何也不会出现寅吃卯粮的事情,甚至还能有些许财政结余。
奈何苏咏霖承接的中原是一个被金宋两代毁的七零八落的中原,他接受的任务是地狱级别难度的任务,想要恢复,难度不亚于逆天改命。
尽管如此,苏咏霖也没想过退缩,穷尽一生精力,他也要让中原恢复元气,只是建国初期投入实在是太大,苏咏霖又没有如宋朝那般尽情的剥削,自然无法看上去那么的“富裕”。
所以林景春算账之后,就感觉明帝国虽然有治理黄河保护民生的义务,可是宋廷作为始作俑者,难道不需要承担责任吗?
想通了这些,苏咏霖就开始觉得林景春说的很有些道理——
虽然说治理好黄河对自己的好处是最大的,但是如果可以从富得流油的宋廷手上榨取一些钱,难道不好吗?
过日子,就是能省一点是一点,省的越多,其他地方也能分到更多的财政预算不是?
在对待内部的问题上,大家或许有诸多分歧,但是在对待南宋的问题上,这种分歧并不存在。
苏咏霖本人极强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明军强大的战斗力给了明帝国的官员们极强的信心,他们根本不觉得明帝国会在这种事情上吃亏。
而且该说不说,苏咏霖给他们带来的底气,让他们对于周边其他政权的态度都较为强势,虽然目前不至于怀有侵略之心,但是这种强势也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上。
比如向宋国要钱。
苏咏霖开了一个头。
“话这样说确实没错,但是光明正大的向宋国要钱,可行吗?”
第632章 你们难道也想三年亡国吗?
苏咏霖把这个该不该要钱的问题抛给了群臣。
群臣立刻打开了思路,集思广益,头脑风暴,进言的欲望比刚才不知道强了多少。
尚书左丞耶律成辉站起来进言。
“陛下,臣以为黄河之所以有今日之患,皆是宋廷胡作非为所致,宋廷需要为付出代价!”
尚书右丞霍建白站起身子进言。
“陛下,宋国仁宗、神宗、哲宗三代皇帝分别三次变更黄河走向,造成三次黄河决堤,给中原带来巨大破坏,无数人因此而死,臣以为,问他们要点补偿,合情合理。”
财政部右侍郎曹凯站起身子进言。
“陛下,我朝之所以要花费极大代价治理黄河,全赖宋国君臣无能,以致黄河失控,其人其国如此作为羞煞世人,此等罪过,只用钱财来弥补,已经很仁慈了。”
工部左侍郎乔云良站起来进言。
“陛下,黄河有今日,全赖宋国君臣,光问他们要钱实在是不够,还应该让他们出人力物力,问他们要工程建材,要熟练工匠,要善于筑堤坝的人才,这些都可以要!”
财政部左侍郎李宝成站起来进言。
“陛下,千般错万般错都是宋廷的错,都是赵宋皇帝的错,只要一次钱怎么够?黄河工程必然迁延日久,稍有不慎,十年之功未必能成,所以应该让宋人每一年都提供钱财和人力物力相助于我!”
李宝成这话说的就相当的霸道且解气,一下子引起了很多官员的赞同,他们交口称赞,说李宝成说得对。
然后民政部尚书耶律元宜站了起来。
“陛下,臣听闻之前宋人曾经给金国提供岁贡,其岁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既然可以给金国,那就一样可以给大明,臣建议派人南下,与宋人商讨岁贡之事。”
耶律元宜这一建议立刻点燃了与会群臣的热情。
二十五万两银,按照此时的银钱兑换比例,相当于两亿文以上的钱。
二十五万匹绢,就算是品质一般的绢,一匹也在四贯钱左右,上等绢布更是十贯钱都买不到,且绢布的价格一直很稳定,有准货币的职能。
就算发发善心,允许他岁贡的是品质一般的绢布,稍微算一下,那差不多也有十亿文钱的折价。
如果能够向宋人索取和金国一样的岁币,哪怕稍稍减少一些,控制在十亿钱左右,就能大大减少明帝国在整治黄河方面的财政压力。
每年得到十亿钱的额外收入,如果全部用在民生工程上,在正式灭宋之前,对于苏咏霖恢复中原元气的计划将是极大的助力。
官员们纷纷提出这一建议的可行性,认为大明军力远比金国强盛,更不用说宋人,宋人可以给金国岁贡,也就可以给大明岁贡。
若是他们不给——
你们瞧不起大明?
你们瞧不起覆灭了金国的大明?
开什么玩笑!
大明可是三年就覆灭了偌大金国,你们难道也想三年亡国吗?
不用苏咏霖出声,礼部右侍郎耶律贤已经帮苏咏霖想好了措辞。
苏咏霖坐在座位上,盘算着从南宋身上获取岁币的可能性,顿时感觉他执着于贩私盐的那点收入实在是有点不上档次。
十亿多的岁贡不要,却对着六千万的私盐收入使劲儿?
格局低了。
于是他看着眉飞色舞的耶律贤,直接笑出了声。
“宋国好歹也是拥兵数十万的大国,你们一个个的就那么喜欢欺负宋国?”
群臣立刻集体看向了苏咏霖。
苏咏霖顿了顿,吊足了众人胃口。
“我也喜欢。”
群臣愣了片刻,大喜过望,齐声高呼陛下圣明。
这是大明朝开国以来,大明朝廷四大政治派系第一次达成完全统一意见的一件事情,四大政治派系彼此之间都没有任何不同的意见,完全一致认定大明朝可以向宋国索取一些好处。
一开始只是想讹诈一笔钱,接着感觉应该讹诈多一点钱,再接着觉得应该讹诈钱的同时再讹诈一些人或者物,最后,干脆直接岁贡吧。
他不给?
你瞧不起大明!
揍的就是你!
“虽然此事不太符合两国刚刚签订的和约,但是黄河之事本就不在和约之内,且黄河之所以到今天这个地步,完全是宋廷的问题,他们想要置身事外,那是不合适的。”
苏咏霖装模作样地感慨道:“可惜啊,就是不知道宋人是否明事理,是否识时务,若然不明事理不识时务,以至于两国起刀兵之祸,实在不是我所愿意看到的啊。”
群臣闻言,知道皇帝这是在装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