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4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汤思退属于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了,说他不知道怎么回事,请辛弃疾明说,辛弃疾也不揭穿他,就明说了。
  听完之后,汤思退装模作样的长叹一声,把手里的酒杯放在了桌上。
  “若然如此,幼安无心美酒佳肴倒也不是奇怪的事情,别说是幼安,我听到这样的事情,又如何不是心有戚戚,痛苦难耐呢?民生之多艰,我们早就知道。
  读书进学科举做官,所谓的不过是让百姓过得好一点,让百姓可以多吃一点粮食,不要冻毙、饿毙,这是我读书进学时最初的想法,至今也没有忘记过。”
  “哦?还有这样的事情?”
  辛弃疾摆出一副好奇的样子看着汤思退。
  汤思退笑道:“吾辈圣人门徒所思所想不过是按照圣人教诲,让国家强盛,让百姓富足,让天下安定,别无他想,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已。”
  “那为何还会……”
  “因为很多人没有按照圣人所说的去做,他们狂妄无知,或者急躁冒进,没有真的按照圣人所说的一切去做事,走了很多弯路,害苦了百姓,这样的行为屡屡出现,我也会感到非常的痛心。”
  汤思退长叹一声:“圣人教诲博大精深,很多人学问不足,却假装自己已经参透了圣人道理,哼,这样的话我尚且不敢说,他们又如何敢说出此等妄言呢?”
  “所以,出现那样的情况,是因为地方官员没有遵照圣人教诲?”
  辛弃疾强忍住想要嘲笑汤思退的想法,一本正经的询问。
  “对的,都是因为他们肆意妄为,忘记了圣人教诲,只要遵照圣人教诲,必然可以让国家强盛百姓富足,只是很多人不这样去做,以至于百姓罹难,国家受损,我甚为痛心!”
  汤思退一脸悲天悯人的样子,仿佛一个演技精湛的舞台剧演员正在对着观众展现他的演技。
  他的眼神真挚,情感流露自然,让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仿佛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由自主的被他带入到了那副理想的蓝图之中。


第649章 读书就是为了钱和女人?
  台下的观众或许包括了很多人,比如一起陪同的宋方官员。
  他们看着汤思退的表演,或捏着胡须连连点头,或一副悲天悯人的表情慨叹不已,仿佛汤思退一言道尽了国家弊端丛生的根本原因,仿佛汤思退所说的就是挽救这个腐朽堕落的国家的唯一方式,除此之外再无他法。
  一切都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切都是当代人没有按照圣人所说的去做、去实践、去执行,所以才会有今日的祸患。
  不过辛弃疾并不是他台下的观众。
  他是个冷眼旁观者,所以他实在搞不懂吃饱肚子和圣人教诲之间有什么直接联系,更是感觉自己实在是受不了汤思退的厚脸皮和指鹿为马的能力了。
  如果宋朝的官员都是这样的一群人,也难怪他们保不住大好河山,只剩下这半壁江山。
  要是他们继续那么无耻,想来,这剩下的半壁江山也不会太久了。
  辛弃疾也是接受过传统精英教育的,他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曾一度向往古之贤人所描述的理想国,一度向往那个人人讲究礼仪的大同世界。
  虽然他现在已经不再信奉儒家学说,但是里头的很多东西他依然记得。
  同样的,苏咏霖也记得。
  所以当初苏咏霖曾经抽空和辛弃疾闲谈如果真的按照孔老夫子的设想治理国家会如何,然后苏咏霖指出了一位大神级实践家——
  王莽。
  从他的遭遇里,可以看到真正的圣人门徒为了实践圣人理想而做出的努力以及最终的下场。
  圣人只是说,没有条件让他去做,但是在西汉末年那个时代,这位大神是真的去做了。
  他言必称三代,事必据《周礼》,【每有所兴造,必欲依古得经文】,他把一切政令、设施都弄得古色古香,一部《周礼》几乎是王莽新政的蓝本,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恢复那个古老的时代,他是真的想要带着全社会一起大倒车的。
  这还不算铁杆圣人门徒?
  可他得到了什么?
  那些儒家的文人墨客们就真的不知道王莽所作所为都是圣人特别希望的?
  他们不知道圣人就特别想让全社会倒退回西周那个秩序井然的时代?
  他们知道,只是他们不能承认王莽的改革本质就是复古改革,是按照圣人的最高理念来的,这要是承认了,岂不是说明圣人理念根本不可能实现,是彻头彻尾的失败?
  那儒家的政治生命不就要宣告结束了吗?
  那就只能全盘否认王莽,否认他的改革,重新改造儒家的政治理念,使得这一理念更加符合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圣人的理想从那以后只留存在书本之上,再也不会被付诸实践,儒家门徒们也只是借着圣人的理念,私底下做的事情就不足为外人道也了。
  苏咏霖的这番说辞敲碎了辛弃疾心中对儒家经典中描述的【三代之治】的最后一点留念。
  从那之后,辛弃疾只把儒家经典当做道德、哲学书籍去看,且看的越来越少,倒是开始对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多家涉猎,为政之道方面则多读苏氏政论,多参加苏咏霖秘密组织的复兴会内部研讨会议,在那里面讨论政治。
  时至今日,当他发现南宋方面还在如此无耻虚伪的坚持着所谓的儒家治国理念、并且把这一理念当做他们为所欲为的遮羞布时,他不由得感到了发自内心的厌恶。
  “我以为,在这茫茫大雪之下,那些流民最需要的是御寒的房屋和饱腹的粮食,而不是圣人的教诲吧?能让他们吃饱穿暖,应该比什么都重要。”
  汤思退闻言,愣了愣,又看向了辛弃疾,似乎有点惊讶辛弃疾为什么没有被这宏伟的蓝图和伟大的悲愿所折服。
  旋即,汤思退又有了新的说辞。
  “粮食当然需要,房屋也当然需要,这些都是会有的,但是如果没有圣人教诲,又如何能有这些呢?正是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汤思退笑了,笑的颇为暧昧。
  辛弃疾则是忍不住的皱眉与厌恶。
  对于这一点,苏咏霖当初也是觉得非常无语,在内部会议上多次强烈抨击赵恒的这一做法,认为这是极为短视、丑陋的行为。
  勤学向上、实现终极理想,治国平天下,那是多么崇高的一件事情?
  理想主义在现实主义者面前会显得幼稚,但是没有理想主义,也就没有现实主义的进步了。
  所以读书进学当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样最高等级的理念,历朝历代也都是如此坚持的,只有你赵家皇帝用赤裸裸的金钱和女人来笼络士人。
  读书就是为了钱和女人?
  堂堂皇帝和国家宣传机器居然那么直接纯粹?
  老美都知道厚颜无耻死乞白赖的宣扬自己是民主灯塔,做了坏事死不承认,死抱着自由民主的旗帜不松手,大有一副死都要和自由民主死在一起的架势,就算全世界都知道老美的德行,人家自己骗自己骗得一愣一愣的。
  轮到你大宋倒好,直接承认做你赵家的官就是为了钱和女人。
  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辛弃疾此时的感觉也和苏咏霖一样,和这帮人是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
  他没什么说的,汤思退却有很多想要问的。
  且不说辛弃疾的来意,就说日前他听闻的明国要开科举并且对科举制度作出重大改革的传闻,他就很感兴趣。
  这种非正式的半官方接风宴会上不适合谈论正事,但是谈谈科举未尝不可。
  于是汤思退就把话题引到了科举考试上。
  “听闻北朝即将开办科举,且要对科举做出一些更改,敢问可有此事?”
  “确有此事。”
  辛弃疾正好也不想再谈这类事情,便顺着汤思退的话题继续了下去。
  “这具体更改哪些方面呢?”
  汤思退帮辛弃疾倒了一杯酒。
  “改的还是比较多的,简单来说,就是皇帝陛下准备恢复唐时分科取士的办法,招募更多的人才。”
  辛弃疾话说完,汤思退端着酒壶愣了一下。
  “分科取士?”
  “对,分科取士。”
  “这……倒是很大的变动啊。”
  汤思退放下了酒壶,开口道:“做出如此之大的变动,北朝不担心引起一些混乱吗?”
  “当年南朝的王相公是如何取消分科取士的?如今我朝不过是恢复而已。”
  辛弃疾带着些嘲讽的意味笑了笑。
  “这……呵呵呵呵……”
  汤思退尴尬一笑。
  “我朝之分科取士,倒也不完全和唐时一致,也是有很多变更的。”
  辛弃疾的心情渐渐好起来,夹了一块肉送到嘴里:“我朝之分科取士,分文理法工四科,每一刻都有对应的考题与取中标准,中试之后都是进士,不分高低贵贱。”
  “文理法工?这……敢问辛总长,何为文理法工四科取士?”
  汤思退觉得有点难以理解。
  法倒是可以理解,可是这文代表什么?理代表什么?工……不会是工匠的工吧?
  汤思退的问题很快得到了辛弃疾的解答。
  “文就是与南朝现在的进士科取士一样的考试,主要考经典,当然了,我朝还增加了农业相关的内容和《荀子》相关的内容。”
  辛弃疾第一个解答就让汤思退震惊了。
  考农业什么的还不算什么,但是这个《荀子》,是那个被宋儒广泛批判的《荀子》吗?
  那个宣扬人性本恶所以不为人待见的《荀子》吗?
  “辛总长,这荀子该不会是……”
  “就是大儒荀子所著的《荀子》。”
  辛弃疾笑着点了点头:“我朝陛下非常喜欢荀子,决定将荀子纳入科考范围之内,与其他经典并行。”
  汤思退顿时被雷的外焦里嫩。


第650章 对不起啊,马上皇帝就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知道明国准备在科举考试中引入《荀子》篇章,汤思退的第一反应就非常实在。
  “北朝朝廷没有人反对吗?”
  汤思退大大的眼睛里充斥着大大的疑惑,眼中透出的疑惑之光仿佛能覆盖整个古今岁月。
  辛弃疾可没有这种疑惑。
  “有啊,当时反对的人不少,反对的意见也挺多,但是支持的人更多,所以还是通过了。”
  辛弃疾寻思着之前那场小小的政治风波大概是平息的太快了,所以尚且不为宋人所知,以至于他们还不知道曾有人愿意为了这场变革做殉道者,做了螳臂当车的蠢事。
  所以他们自然也不会知道苏咏霖是如何雷厉风行的解决掉了那些反对者,推行了新的变革。
  汤思退不知道个中内情,觉得辛弃疾淡淡一句【反对的人不少,但是支持的人更多,所以就通过了】实在是太雷人了。
  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南宋,汤思退甚至都能想象南宋内部要吵成什么模样,说不定到时候吵着吵着都要打起来,弄不好还要出人命。
  开什么玩笑,荀子那种离经叛道的言论也能被纳入科举考试的范围之中?
  汤思退不曾深入学习荀子,但是他读的书多,对荀子的言论也有一些了解,他知道荀子的言论到底是多么的能够引发争议。
  可是在明帝国这里,仅仅只是简单的一句话,就让这本书进入了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之中吗?
  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明帝国到底怎么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