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4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周麟之被吓得屁滚尿流,赶快带着队伍往南跑。
  周麟之走后的第三天,洪武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周至正式下令枕戈待旦的明军全军出击,陆军和水军一同出击,分别执行不同的军事计划,彼此配合,互通有无。
  第一次明宋战争就此拉开了帷幕。
  按照明军事前约定的战略计划,海州大军开始全面行动,提前准备大量渡船和浮桥制作材料的明军当天就开始了大规模渡过淮河的行动。
  他们在涟水县以南以水军作为掩护,搭起十座浮桥,以数百只渡船作为渡河工具,极为高速的全军渡河。
  一直都在淮河南岸戒备明军的十多只宋军船只在大军渡河之前就被周满城指挥明军水师主动进攻了。
  他们没有反应过来就吃到了明军的大火箭,被炸得七荤八素,接着被明军优势水师团团围住。
  周满城指挥三十多只战斗轮船以多欺少,把宋军的两淮巡逻水军干掉了,击沉宋军战船五艘,俘获十一艘,取得了开门红。
  之后明军开始大规模渡河,先期渡河的精锐步骑快速组成军阵向前进击,戒备着可能到来的宋军袭击,为后续渡河队伍建立了可靠的滩头阵地,让他们得以安然渡河。
  整整五万人的陆军以非常快的速度,花了两天一夜的时间全部渡过了淮河,并且留下了足以让后勤部队使用的浮桥和护卫水军。
  而在此期间,除了一支小规模宋军哨探前来刺探情况结果被明军骑兵追杀的只有一人逃窜而走之外,并无任何宋军再来进攻。
  连水军都没有来进攻。
  很快,周至整合部队,指挥全军快速南下,兵锋直指山阳县。
  根据宋军守江不守淮的战术特点,周至最开始判断淮南地没有强大的宋军部队防守。
  不过三月二十一日晚,根据最新的情报显示,宋将刘錡并不认同宋廷的战略,屡次请求驻防淮南地,于是宋廷允许了他的战术行动。
  据说刘錡已经开始率军渡江前往淮南,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战术布置。
  但是就那么短短的一两天,刘錡就算能率军渡江,也来不及做出战术布置。
  所以周至决定先发制人,快速出击,打刘錡一个措手不及。
  大军主力集合之后还没出发一会儿,周至就得知先锋骑兵已经占据了山阳县——
  宋军似乎不打算坚守山阳县,明军先锋还没有抵达的时候就撤走了,留下了一座完好无损的城池和满城百姓。
  根据事后的了解,山阳县令和楚州刺史根本没有胆量和明军作战,宋军事先也没有在楚州大规模布置抵抗军队,刘錡的部队更是没影子。
  所以得知明军开始渡河,山阳县的官僚们就忙不迭的向南逃命去了,根本没想过守城。
  官老爷们一走,山阳县少量武装也全部逃跑了,连带着一些富户都跟着逃跑,生怕被牵连入战争之中死无葬身之地。
  地主乡绅们能跑的都跑了,跑不了的就结寨自守,整个县城只剩下逃不走的满城普通百姓,被明军先锋包了饺子。
  也幸亏他们遇到的是军纪严明的明军,周至留下一支小部队驻守山阳,接着打开山阳县的府库分发粮食,又张贴安民告示,讲明除了维持治安的部队之外其余部队皆不入城。
  然后他就真的没有入城,而是火速率领军队继续南下了。
  周至顺着运河水道一路南下,三月二十六日,明军先锋再次占据了无人防守的宝应县城。
  宝应县城的情况基本上和山阳县一样,官老爷们和上等人们能跑的都跑了,剩下跑不掉的平头老百姓“等死”。
  周至故技重施,安抚人心,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南下,而是一路杀入高邮军,于三月二十八日占据了高邮县,在高邮县休整了两日,一方面等等后勤部队,一方面也让军队、马匹多做休息。
  与此同时,周至大量派出哨骑南下刺探扬州一带的宋军消息。
  数日前,周至就得知刘錡决定率军防守淮南,扬州作为淮南重镇,刘錡麾下军队必然在扬州一带率先驻防,然后再往北。
  虽然现在他们已经来不及这样做了,明军已经前进到高邮,已经占据了主动,宋军此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死守扬州,保护南渡航线瓜洲渡,避免明军利用瓜洲渡前往江南。
  很快,哨探传来消息,说他们发现了一支万人规模的宋军抢着赶着入驻了露筋镇,似乎有着向北进攻的态势。
  周至得知后并不感到奇怪。
  这段时间足够让刘錡知道明军已经开始行动并且攻城略地如入无人之境,他必然会做出反应。
  周至接着细细询问,得知露筋镇的军队是刘錡麾下大将王刚统领的军队,万人规模,军容比较严整,不像是乌合之众。
  不错,终于等来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要是所有宋的文官武将都跟之前遇到的跑路天王一样,周至真的怀疑自己的这支部队是不是就能吞并南宋了。
  现在看来,南宋还是有一些忠臣良将敢于和明军正面对抗的。
  正面对抗刘錡当然是敢的,但是刘錡派王刚出击的原始目标并不是露筋镇,而是宝应县城。
  早在二月上旬,刘錡就上表朝廷请求改变守江不守淮的战术,重点防守淮南,以淮南地作为江南的掩护,避免江南直接面对明军兵锋。
  江南虽然有着长江作为天然屏障,但是长江很长,一条大江横穿东西,有很多适合北方军队渡江的地方,如果把军队从东到西排列起来,等于一字长蛇阵,不管什么地方被攻破,都会导致整条长江防线的失守。
  这对于江南政权来说非常不利,所以自古以来才有守江必守淮之说。
  然而直到三月二十日,刘錡才得到了朝廷的回复,说允许他这样行动,允许他派兵防守淮南。
  可是为时已晚,刘錡再怎么迅速行动,也没能赶上在明军出动之前建立可靠的淮河防线。


第682章 失去先机的刘錡
  关于守江必守淮的事情,不只是刘錡,南宋朝中的有识之士也早就提出来了,他们也希望朝廷可以改正。
  奈何绍兴和议之后,南宋生怕与金国产生什么摩擦,本身淮南地也面临着黄河改道和泛滥的风险,投入大笔资金构筑长期军事防御设施有点划不来。
  万一大水泛滥,就足以把淮南地的军事防御设施全部冲毁,到时候血本无归,赔钱的还是朝廷。
  这样一考量,主和的南宋政府干脆定下了重点防御长江各大渡口而不是重点防御淮河的决定,将防线后移。
  一来避免黄河泛滥带来的危险,二来也能增加军事缓冲区,防止和淮北金国擦枪走火。
  一旦开战就准备放弃淮南,以淮南地拉长敌军补给线,增加宋军防守获胜的可能。
  而且万一战争期间黄河泛滥,那么宋军就等于躺赢,不战而胜,北方军队不败而败,岂不是美滋滋?
  怀着这样的想法,南宋的这一策略一直被贯彻下来,哪怕是金国覆亡之后,这一策略也得到了充分的延续,没有被改变。
  而当刘錡从京湖战区调防到淮南战区的时候,就发现南宋政府不在淮河一带设下防御的做法实在是不太安全,便屡次上表要求驻防淮河沿岸的重镇。
  他打算把总指挥部设在淮南重镇扬州,分兵防守宝应和盱眙,三地互相策应,以此力保淮南不失,又打算驻军清河口,以监视、阻挡明军可能的南下。
  朝廷一开始没有回应刘錡,不曾理睬他。
  当时的朝廷只想要和平,谁能顾及到战争?
  注定建设淮河防御的行为万一被明国误解了,引得友邦惊诧,那可如何是好?
  直到明宋战争阴云密布,朝廷才重视起了刘錡的建议。
  周麟之出使胜算渺茫的时候,朝廷忙不迭的允许了刘錡重点驻防淮南重镇的建议,允许刘錡出镇扬州,并且实现他的三地驻防计划,还主动给他提供了数量不小的军费。
  刘錡得到朝廷允许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二十日,距离明军出兵只剩下三天,他再怎么紧赶慢赶也是做不到的。
  除非有火车,否则根本不可能在三天之内实现他的淮南驻防计划。
  更别说刘錡从京湖战区转移到江淮战区之后,面对镇江府的军队也是花了好长时间、换了一批军官才勉强掌控住,否则镇江府的军队他根本指挥不动。
  南宋军队里大大小小山头林立,刘錡虽然是在两淮地区起家的名将,但是后来被解除兵权,调任荆南知府,做了文官。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物是人非,刘錡当了很久的文官,早已不再是军队序列的战斗武将,就算刘錡曾经击败金军威名赫赫,也不免为军中派系所累,对指挥军队非常头疼。
  镇江府大军原先的都统制是刘宝,刘宝被弹劾去职之后才由刘錡接任,刘錡等于是空降的都统制,军中尚且怀有疑虑,对他的命令多阳奉阴违,不予理睬。
  无奈之下,刘錡只能向朝廷请命调集他侄子刘汜在内的亲信旧部来帮助他掌控军队。
  这种情况下,朝廷倒也没有为难他,允许了他的请求,可尽管如此,他依然需要时间整合军心,收拾掉不听话的刺头儿。
  而明军的行动确实出乎刘錡的预料。
  当他三月二十日他得到朝廷允许驻防淮南地之时,他尚且认为明宋双方就算要开战,也应该还有一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明军需要调度,需要安排,不可能立刻发起进攻。
  他并不知道明军的调度已经全部完成,就等着下令了。
  他觉得这段时间足够他从容的调遣军队安排淮南防御了。
  于是他三月二十日当天派了人去扬州安排大军渡江之后的情况,三月二十二日才开始整顿军队准备渡江。
  他万万没想到,三月二十三日,明军就发兵了。
  当时淮南地根本没有可以和明军对抗的军队,官员忙不迭的南逃,把城池拱手让给明军,明军进展迅猛,一路上几乎除了赶路就是赶路。
  当三月二十六日刘錡得知明军出兵的时候,明军已经攻到了宝应县。
  刘錡大惊失色,立刻做出安排,让麾下大将王刚立刻带领一万兵马抢先渡河,火速赶往宝应驻防,希望还能来得及,如果来不及,那就退而求其次,驻防高邮,堵住明军南下之路。
  王刚率军在淮南地疾驰猛进的时候,三月二十八日,明军攻克了高邮县,王刚得到消息的时候知道大事不好,但是也无法继续北上,只能就近选择露筋镇驻防,把消息告诉刘錡,询问接下来该怎么办。
  三月二十九日,刘錡刚刚拖着病躯从镇江府移镇扬州的时候,就得到了王刚的汇报,得知明军已经占据了高邮,有进一步南下的可能。
  刘錡大惊失色,意识到自己失了先机,已经没有成功建立淮南防御的可能了。
  他强行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眼下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遏制明军兵锋,想方设法守住扬州和瓜洲渡,避免明军成功渡江踏上江南地。
  该死!
  刘錡一拳捶在了桌案上,对明军痛恨不已。
  他没想到明军会突然袭击,也没想到淮南地的那些州县居然沦陷的那么快,他感觉明军可能根本没有打仗,这些州县也根本没有抵抗,明军只是在赶路,然后进驻城池,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就打穿了淮南地。
  他的猜测是对的,淮南地的官员根本没有选择抵抗的,一来是胆怯,二来想要抵抗也没有军队、武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