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5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说现在就用,但是要开始准备掌握了,当地土著想来也不是什么好相与的。
  尤其是日本,本身还有一定的武装力量,要是不能通过武力使之臣服,想要从他们身上获取足够的白银和黄金来稳定大明国的货币体系,就不容易了。
  所以,是时候开始建立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霸权了。
  苏咏霖开始为建立大明国的海上霸权设定计划的时候,赵玉成也在努力发展复兴会南下的集团势力,竭尽全力扩大复兴会的影响力。
  赵玉成南下至今也有一年多了,当初他带着一百零八个人南下,秘密潜入南宋江南西路的吉州和南安军附近发起行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从零开始发展。
  面对不熟悉的地形和不熟悉的人群、生活习俗等等,赵玉成等人面临的挑战是非常严峻的。
  不过他们并没有乱了手脚,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缓缓发展。
  因为南宋对户籍审查较为严格,所以他们进入南宋的时候是在明国私盐贩售团队的帮助下,向见钱眼开的南宋小官买了信阳军信阳县的户口,真正成为了【宋人】之后,才合法进入宋境的。
  南宋官府并不鼓励人民离开户口所在地到外地工作生活,对户籍管理较为严格,但是因为他们的压榨过于严重,导致流亡现象非常普遍,很多人是被迫离开原户籍的。
  而讽刺的是遇到这种被动离开户籍地进行流亡的现象,南宋地方官府却相当冷漠,不理不睬。
  大抵是他们认为只有留在当地且有产业的人才配被他们管理,其他的都是残渣,有多远滚多远,别给当地增加负担。
  别说他们喜欢欺凌弱小,其实派人下乡征税也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有些时候还要面临造反的风险,并非毫无风险。
  所以不稳定因素统统滚蛋。
  所以尽管主观上南宋政府并不鼓励乃至于反感人口流动,却因为残酷的压迫而导致事实上全国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变相为东南沿海提供了商业人口,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尽管如此,如果不是流民,想要合法的在南宋境内跨地域行动,除非是官员或者有功名在身的士人,成为商人并且拥有当地官府签发的文件证明才是最普遍的。
  赵玉成等人通过私盐团队的帮助购买了南宋户籍,并且成为了商人,以贩卖丝绸布匹为掩饰,一路从信阳军入境南宋,向南前往江南西路的吉州和南安军地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安全。
  相较于如今的明国对基层的大学级别控制和管理,南宋对基层的控制和管理在平均层面属于学前班级别。
  当然,南宋也有个别地区有超过学前班级别的表现,同时也有个别地区只有胎教级别的表现。
  很不幸,赵玉成等人一路南下就把南宋基层管理的几个级别都给尝试了一个遍。
  大学级别的管理他们没有在南宋体验过,最高也只有高中级别的管理水准,这算是很好的管理,他们只在一个县体验过。
  然后是初中级别的,体验过几个县,小学级别的体验的比较多,学前班和幼儿园级别的体验的就更多了。
  胎教级别的他们也有幸体验过。
  具体来说,在旅途中,他们躲过三次土匪抢劫和一次流民动乱,被逼无奈正面硬刚一群土匪并且成功,然后又经历十多次沿途小官小吏的盘剥审问并且索要好处。
  他们终于成功抵达了吉州,进入了庐陵城,入住当地给商人提供食宿的旅店。
  一路南下,旅途不远,却实在是心累。
  比起他们从中都出发抵达明国边境地区一路上的顺畅,从南宋边境抵达吉州不算是艰难跋涉吧,也可以算作西天取经。
  不仅有土匪,有暴乱的流民,还有比土匪和流民更可怕的地方官员、吏员。
  官员贪婪,吏员刁钻,这帮家伙穿着制服,心更黑,比起土匪和流民可怕数倍。
  他们被这些贪官污吏索要了差不多五十贯钱的过路费和好处费,学会了不少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学会了部分商旅半夜赶路以躲避官员吏员各种盘剥的方法。
  他们往往冒着遇到土匪和野兽的危险半夜从林区或者山区赶路,距离城区等有官员的地方远远的,昼伏夜出,搞得跟部分野生动物一样,人不人鬼不鬼的。
  这个过程中,赵玉成有了一番深切的感悟。
  “古人常说苛政猛于虎,之前咱们只是体会到农民之苦,不懂商贩之苦,今时今日算是体会到了,也明白何为全方位压迫了。
  遇到猛虎,一二十人集合起来,手持兵刃,尚且可以与之搏斗求生,将猛虎杀死并非不可能,可是遇到苛政,纵使有几百上千人又能如何呢?”
  同行的一百零八名复兴会会员也深有感触,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第731章 这个地区有造反的土壤存在
  抵达庐陵之后,赵玉成等人并没有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开了一个会,然后在当地分散开来,分别前往不同的县域生活了一段时间,一个多月以后大家才重新聚集在了庐陵,交流所见所闻。
  通过交流,他们发现这里真的是非常适合他们开展行动。
  简而言之,这个地区有造反的土壤存在。
  距今三十年,宋室南渡之初,这里就因为过于严苛的赋税和金兵宋兵的反复蹂躏爆发过农民起义,声势浩大,聚众十余万。
  当时负责平定这群反贼的,是岳飞。
  经过岳飞的讨伐,叛军战败,叛乱被镇压,但是这片土地的贫瘠、穷困并未得到任何改变,官府收税凶猛的情况也没有得到什么改变。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时时刻刻都在酝酿着反叛之心。
  于是在绍兴二十二年,临安朝廷驻扎在此处的驻军发生叛乱,叛乱席卷数个州府,朝廷费了很大的力气才终于平定叛乱。
  再然后就是如今了。
  叛乱与战争给本地人带来的深重苦难依然没有缓解,而官府的统治依然凶残。
  而且这一地区山区颇多,适合耕种的土地少,粮食打不上来多少斤,经常有人给税吏逼得没办法了,就往山里一钻。
  要么从此成为深山老林里的逃户,从此饥一顿饱一顿人烦狗嫌,活的像个未开化的山顶洞人。
  要么落草为寇,过上刀口舔血的日子,混的好了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混得不好连顿饱饭都吃不上就要给推出去当炮灰。
  当然了,逃户和土匪都不是没有风险的。
  逃户时时刻刻都要担心官府组织人手入山搜捕,抓出来就要做苦力,基本上就别想恢复自由身。
  土匪相对好一点,有反抗能力,一般而言也就抢村庄,捡软柿子捏,可要是一个不小心把官府相关的给抢了,那官府就会出动人手进山剿匪,大开杀戒。
  比起逃户和土匪,自耕农和佃户们也是活的人不人鬼不鬼。
  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大半收入不是给了官府就是给了地主老爷,留给自己的连温饱都挺勉强,这还是丰年的情况。
  这要是遇上个天灾,粮食歉收,那就是逃户土匪流亡三选一的下场,没有第四条路——如果饿死也算一条路的话。
  江南西路复兴会支部的庶务部副主任卢成仁给出了自己游览当地得出的结论。
  “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基本上都是文盲,不认字,我走访多个村庄,与百姓攀谈,基本上一个村庄能认字的人不超过十个,能读写的不超过五个,除非当地有地主家庭。
  这还不算,进城做工的也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不认字的,或者只认识有限的几个大字,读写能力堪忧,整个观察下来,人们是麻木且绝望的,他们基本上没有反抗能力。”
  组织部主任段阳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和当地人交流,我认为他们要么是麻木不敢反抗,要反抗也是毫无成功可能的消极反抗,或者落草为寇,或者遁入深山,他们不知道有更好的反抗的方法,只是自发的毫无组织的反抗,这种反抗没有意义。
  而且很多消极反抗的人在反抗之后也没有打击当地官府和地主豪强的势力,而是继续欺负弱小,抢掠村庄,欺负老百姓,毫无反抗的意义,他们只是单纯作恶,起不到任何正面效果。”
  接下来一些会员也作了发言,基本上都把自己看到的和思考的说了一下。
  其中赵玉成很看好的军务部部员徐通看问题的角度比较不同。
  “我是觉得这块地方盛产土匪不是没理由的,这一块地区多山地,少平原,山路崎岖,稍微深入一些就特别难走,很多条通道都是只够一个人或者两个人通过。
  我这段时间有空就往山里跑,发现这样的山很多,山里面还有不少山谷地适合做营寨,山上还有山泉水,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一座山上住个三五百人不成问题。”
  赵玉成愣了愣,然后笑了出来。
  “咱们还没有行动,你就想到了要跟宋军打仗的事情了?”
  “早晚的事情,这里的百姓虽然麻木,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怒,都有怨,而且肚子都很饿,他们不是不恨官府和地主豪强,只是看不到反抗成功的希望,咱们只要让他们看到希望!”
  徐通笑了:“陛下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徐通一番话说得大家心念通达,很多人的心思都活泛起来。
  “我觉得徐通说得有道理。”
  复兴会江西分会的副主任、这里最资深的复兴会员杜启开口道:“咱们来这里就是为了武装斗争,也不是为了做善事,开粥棚,咱们要做的事拉起一支坚强的队伍,在这里打开咱们复兴会的局面。
  所以,咱们的确可以先选择可靠的根据地,要能够长久坚守,在咱们的力量不够强大、人手不够多的时候,能让咱们以少胜多,战胜随时可能来讨伐的宋军或者地主武装。”
  众人对此讨论了一阵子,然后把目光投向了赵玉成。
  赵玉成思考了一阵子,表示认同。
  “不考虑其他的,先考虑生存问题,咱们要先能生存下去,然后才能考虑其他的问题,所以我觉得徐通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先找可以当根据地的地方,然后购置必要的东西。”
  于是接下来两个月,他们就开始为武装斗争做准备。
  出发之前,大家都是想要在庐陵一带发展农民们进行斗争的,但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这个策略很危险。
  因为庐陵一带距离南宋最强大人数最多的一支屯驻大军鄂州大军太近了。
  且就在庐陵以北,还有九江地区的宋军驻扎,想要调动南下平叛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这两支大军一旦南下合流,起码能拉出十多万的军队,平叛所用兵力会非常庞大,并非刚刚起事的起义军所可以对抗。
  另外,就在距离庐陵地区不远的赣州,还有一支宋廷的禁军部队驻扎。
  据说这是因为当年赣州还叫虔州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民乱,那一次民乱惊扰到了赵构老娘,赵构的老娘给吓得不轻。
  赵构大怒,要屠尽虔州居民为老娘出口恶气,幸赖岳飞苦求,赵构才作罢,但是自此对虔州人不信任,专门派兵驻扎。
  绍兴二十二年,虔州发生驻军叛乱,叛乱平息之后,虔州被改名为赣州。
  西北部有鄂州大军,北部有九江大军,东南部有虔州禁军,若要在这一带的平原地区发展,恐怕都来不及发展,就要被南宋军队平定了。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