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5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农民军基本上把庐陵县内的官员一网打尽,包括庐陵县令和吉州军知军等一系列地方高官。
  这群狗官沆瀣一气,上下勾结,把农民们逼到了死地,也给赵玉成等人的造反计划添了一把大火,现在这把大火熊熊燃烧起来,已经把把他们给烧的嗷嗷直叫了。
  作为罪魁祸首的吉州知军还有庐陵县令自然是罪无可恕,必须要死,但是不能让他们简简单单的就死了。
  农民们狂暴的怒气需要宣泄的途径,这群混蛋就是最好的宣泄途径。
  赵玉成搭起了高台,把他们拉到高台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审判,让他们颜面扫地,让他们颜面尽失,让一切的权威和压迫都不复存在。
  他们跪着,哭嚎,忏悔,求饶,他们的一切举动都在把农民们心中无形的枷锁狠狠摧毁。
  审判结束之后,庐陵县令和吉州知军是最先被判处死刑的,因为一切由他们而起,是他们贪污腐败导致财政亏空,也是他们打算借助朝廷免赋税的政策来填补亏空,更是他们直接下令税吏下乡强行征税。
  是他们让农民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所以他们必死无疑。
  赵玉成把肥头大耳的庐陵县令和吉州知军推入了农民军群体当中。
  这两人绝望的从高台上掉落下去,还没有来得及惨叫,他们就被汹涌的人潮淹没了——愤怒的农民们一拥而上,将两人活活踢打致死,打的面目全非。
  接下来就是庐陵县内被俘获的大小官员。
  赵玉成分设数十个高台,一个高台安排一个被俘获的官员,要他们交代自己的罪过,互相交代贪污了多少钱,交代的最好的可以得到赦免。
  于是这群看到了知军与县令凄惨死状的官员们立刻开始了狗咬狗,这个说那个贪污了几千两银子,那个说这个贪污了几百两黄金。
  黄金,白银,铜钱,绢布,玉器,珍宝,古玩,不一而足。
  他们全都富得流油,却还是贪婪无度。
  赵玉成把他们的罪状公之于众,台下围观的农民们则在复兴会员们的带领下高声呼喊着要他们命的口号。
  最后赵玉成决定把这些恶贯满盈的混蛋全部当众斩首,接着抄了他们的家,将他们的家产全部充公,变成了此次造反的经费。
  庐陵县内所有的仓库都被农民军席卷而走。
  赵玉成看着差不多了,下令离开庐陵县城,大部队拖家带口往南边太和县前进。
  在太和县,他们故技重施,因为太和县也没有能够抵抗农民军的军力,很快就被农民军一拥而上攻破县城,官员被全部处死,仓库被席卷一空,物资全部带走。
  席卷了两个县城之后,农民军已经有了足够的兵器做到人手一把,盔甲也搞到了二百多副,弓弩搞到了三百多张,初步具备了军队的样子。
  但是这还不够,对于一般地方武装,这样的军队够用了,但是对于正规武装,这样的军队等于送死。
  于是赵玉成带领他们继续南下,前往万安县,又把万安县攻破了,席卷了万安县的物资。
  再然后是龙泉县。
  连着攻克了四座县城之后,赵玉成停止了进攻,收拢了越来越庞大且混杂的队伍,开始向他们早就准备好的山区前进。
  赵玉成准备进驻山区作为大本营,做两件事情。
  第一,尽快训练农民们作为士兵的战斗力,建设山区防线,把大本营保护好,随时准备迎接南宋的讨伐部队。
  第二,继续派遣复兴会员们前往各地各村庄号召农民们造反,然后把他们全部带到山区中。
  蜿蜒绵长的罗霄山脉就是他们发展壮大的摇篮,在这里,他们需要利用不断的战斗训练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由弱变强,由少变多,逐渐成长为一支坚强的队伍。
  以此为核心,向四周散布开来,发展壮大,等到明军南下灭宋的时候,他们将成为一支重要的策应力量。
  而在此期间,他们一旦站稳脚跟,也可以不断派人往各地去策动更多的底层农民发起反抗,与南宋决裂。
  斗争越多,斗争越频繁,就越能让南宋政府疲于奔命。
  只要度过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南宋政府一定会撑不住,到那时,就是决战时刻。
  于是赵玉成一挥手,带领庞大的数万人的队伍进入了罗霄山区。
  这只是艰苦斗争的开始。


第734章 思想工作的重要性
  最开始跟随赵玉成战斗的只有九十多个壮丁。
  而现在可以参与战斗的村民人数超过一万。
  这当然是好是,不过加上随行家眷,跟随赵玉成进入罗霄山区的总人数超过四万,这个数字其实是超过了早先赵玉成等人测算的结果的。
  但是人们既然主动跟上了,他们只能接受,不能放弃,他们都是未来革命成功的希望。
  当然这也不要紧,以他们目前储存的粮食数量,还是够这些人吃一阵子的,剩下的缺口就等攻取了土匪占领区之后填补。
  跟着赵玉成南下的会员们有几个是山里孩子出身,对大山里作战的规则很是清楚,在初步安顿了跟着一起进山的民众之后,就整合了八百人的队伍开始作战。
  没花几天功夫,他们就把这些土匪寨子一一攻取,占领了这些土匪寨子,从中找到了数量很大的粮食、兵刃、牲畜和钱财,也将这些土匪寨子里正常的农业人口予以收编。
  攻下这些寨子之后,赵玉成等人有了新的发现。
  他们发现一般小土匪当然穷的叮当响,但是那些山大王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富得流油,稍微挤一挤就能挤出很多油水。
  他们可以和官府合作,做官府需要他们做的事情,成为官府向中央朝廷索要钱粮安抚地方的重要工具,当然官府也会给他们一些油水,好让他们继续听话,继续干活,给官府挣钱。
  到时候朝廷的钱大家三七分账,或者二八分账,当然也有一九分账的。
  总而言之,官府和土匪都赢麻了,所以对于这些跟官府有勾结的山大王来说,上山当土匪等于另类致富经了。
  山大王们有肉吃,小土匪们也能跟着闻闻味儿,总归饿不死,然后听山大王们的话,打了鸡血一样的为官员和山大王们的财富积累添砖加瓦做贡献,非常幸福。
  然后这些就都便宜了复兴会和农民军了。
  在明军长驱直入、宋军兵败如山倒的整个四月间,赵玉成都带着农民军在罗霄山区内“求生活”,他们挥着钢刀,在优秀的指挥之下,把一盘散沙的土匪们打的屁滚尿流。
  农民军一共占领了五个稍大规模的山间盆地,杀死了不少土匪,收编了不少农业人口,全盘接手了他们留下的底子。
  这些山间盆地大的能容纳的人稍多一些,小的能容纳的人就少一些,围绕着几座高山,五个山间盆地容纳了这四万多人还绰绰有余。
  于是他们开始在这里生活。
  生活刚刚开始,赵玉成就开了一个支部会议,让复兴会员们抓紧对这些农民的思想教育,对农民们进行非常直接的宣传。
  要让他们知道现在的情况,让他们意识到留在山里才能安全,否则就是死。
  对于这个任务,徐通非常理解,同时也坚决的执行了。
  徐通向着自己负责的村庄里的八百多号村民发布了赵玉成的决定,希望村民们予以理解。
  外面是真的很危险,也不是假的危险。
  大部队抵达山中之后,赵玉成火速把五个山中盆地确定为五个乡,每个乡安排一个总负责人和一个负责团队,搭建起一个乡农会的架构。
  他要首先把整个罗霄山区的抵抗组织架构搭建起来,领导组织架构搭建起来之后,做事情就有条不紊了。
  五个乡根据各自的方位被命名为东乡、南乡、北乡、西乡和大乡。
  赵玉成自己负责大乡,作为大乡农会会长。
  副主任杜启做东乡农会会长,庶务部主任魏强做南乡农会会长,庶务部副主任卢成仁做北乡农会会长,组织部主任段阳做西乡农会会长。
  大的组织架构搭建起来之后,下面又分作数个村落,大体上按照人们原先所属村落进行分配,也有两三个村落并在一起的情况。
  组织部庶务部军务部监察部等各部部员根据复兴会支部的命令奔赴各个草创的村庄,担任起了村农会的负责人,领导村民们进行生产。
  时间紧,任务重,要做的事情非常多,留给每一个复兴会员的时间都不多,他们总共也就一百多人,几乎每一个人都身兼两三个职位,办起事情来那是真的不轻松。
  所幸每一个会员也都是经过教育、有文化、有思想担当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干劲十足,很快就带着大家开始建设自己的新家园。
  而在此期间,思想教育工作当然也是重中之重。
  尤其是当时已经出现了部分村民希望回到家中的事情,他们感受到山间生活的困难和不确定性,怀念家园,怀念家里的小破房子和几亩薄田,特别希望。
  徐通虽然年轻,但是也知道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做好了思想工作,比用物理手段限制农民们的自由要更好,效果更突出。
  这一点,徐通有切身体会。
  他刚刚从培训班里出来的时候就被分配到了一个中都附近的新村庄里,在那个村庄里他跟着原先的指导员进行实习。
  他亲眼目睹过指导员通过不辞辛苦挨家挨户的做工作,终于讲通了村民们的道理,让他们服从朝廷的决议,停止种麦子,改为种植大豆。
  据他所知,大明朝廷对农业生产空前重视,不仅给予诸多福利政策鼓励发展生产,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调整,调整的范围、项目远超历朝历代。
  朝廷每个季度都会召开当季的农业工作会议,会议上会综合判断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和状况,然后做出调整。
  洪武元年十一月召开的会议决议需要燕云地区部分种植麦子的地区改为种植大豆,以提高大豆产量。
  朝廷需要更多的大豆来制作豆腐、压榨大豆油和酿造酱油,也能用于战马饲养等用途,用剩下来的豆渣人也能吃,还能用去当做饲养牲畜的饲料,好处多多。
  对于普遍缺乏蛋白质摄入的普通命中来说,大豆实在是再好不过的存在了。
  不过因为产粮区的人们普遍更愿意种植粮食以获得安全感,把粮食看做比天还要大的事情,想让粮农转而种植大豆不是容易的事情,遭到了不少村民的反对,农会做工作也做不通。
  于是那名指导员就去到每一个村民家里与他们谈论粮食和大豆的区别,还有相同点,以及朝廷的打算,还有朝廷对于大豆收购和本地区粮食价格的保证等等。
  讲到激烈的地方,指导员就拿着白条摆在了村民面前。
  “朝廷的信誉就在这里,你们既然相信白条,愿意用白条,那么就要相信朝廷的信誉,否则你们手上的白条不就是废纸一张吗?”
  大明朝廷通过长时间发行白条积累起来的信誉最终说服了农民们。
  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嘴皮子都磨破了,跑了三十多户人家,几乎一刻不停的都在做工作,指导员终于说通了全村村民改为种植大豆,由此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到徐通被调遣进入南下一百零八人团队的时候,那名指导员已经升职到了乡农会,担任乡农会会长,工作开展得非常不错。
  那段工作经历让徐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