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启明1158-第6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群年轻精干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新人被苏咏霖亲自挑选,编入内阁之中,成为他的私人秘书。
有了内阁,苏咏霖办理政务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跑腿办事也有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所以在政务陡然增加的档口,他还是扛住了。
他扛住了,朝廷就扛得住,朝廷扛得住,大明国就能扛得住。
大明国的政治改革其实从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不管是朝廷范畴还是复兴会范畴。
只是因为苏咏霖在数个行省范围内发起大清洗运动之后已经彻底打倒了中原儒门士人,所以这一政治改革显得波澜不惊,没有阻碍。
至少在已经完成大清洗行动和革命行动的行省内一路畅通无阻。
不过中原地区的反动势力并非只有儒门士人。
关中地区,这个全大明国反动力量只比山东稍微弱一些的地区,是苏咏霖下一步要发起大清洗和革命行动的目标。
当初为了尽快攻克关中、把持住关中的军事门户,苏咏霖接纳了相当多的一批金国旧官僚,乃至于一些投降的金国将军也被苏咏霖接纳,并且允许他们保有军队。
立国之后,随着时间推移,苏咏霖逐渐以高官厚禄笼络他们,继而以整军和军队改组为借口,让他们放弃军队。
没有一个皇帝能接受他们掌握有私人指挥的军队,这一点,苏咏霖觉得这群人都能明白。
苏咏霖给他们两个选择模式,一个是赵匡胤模式,一个是刘邦模式。
以张中彦为首,金国的旧军官们当然会顺应时代潮流,选择赵匡胤模式,而不会选择要人命的刘邦模式,那纯粹是脑袋不好。
他们接受了明廷的高官厚禄,放弃了军队的指挥权,以此换取政治上的宽容。
苏咏霖给了他们宽容,收走了他们的军队,给驻守关中的苏海生兵团好好地补充了一些精壮人手,增强了齐鲁兵团的实力。
而以张中彦为首的金国旧臣们自此过上了奢侈的退休生活,他们的后代则进入地方官府做事,作为明廷对他们的承诺。
放眼全国,关中地区旧官僚的比例也是最高的,甚至比山东还要高。
这当然也有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当初很多金国官员从关东逃脱之后都往关中地区逃跑,关中地区是他们最后的堡垒,他们对这里非常重视。
这也就导致战后,这里的旧势力遗存非常多。
而当时苏咏霖为了稳定,采取的是容忍政策,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苏咏霖对这样的情况隐忍了一段时间。
然而自从监控关中的天网军第四行动组在关中全面铺开以来,关中地区的黑料也就没少过。
洪武二年上半年的时候还好,下半年开始,黑料就开始增多,到了洪武三年上半年,黑料更多。
只是当时苏咏霖的精力集中在黄河工程上,没怎么太多关注,等黄河工程的事情告一段落,苏咏霖才发现关中的问题一点也不小。
因为人手匮乏的原因,关中地区的复兴会建设和司法建设落后于其他地区很多,除了西安、咸阳等一些大城市有设置复兴会分部和司法局之外,其他很多地方的行政都还维持着三年前的状态。
明帝国在这里的存在主要为军事存在,保证关中地区在军事上的安全,而政治存在还不是很明显,至少不让关东地区那么明显。
甚至于就算是现在的西夏在政治上都要比关中更加靠拢中都朝廷。
还有消息显示,西夏在关中被占据之后依然保护着一定规模的和南宋的商业贸易与政治往来,这其中和关中某些地方官员有没有关系,那也是值得考量的事情。
对这一情况苏咏霖十分清楚。
所以腾出手来之后,洪武三年的九月底十月初,苏咏霖研究了一番天网军第四行动组对关中地区的安全报告,觉得眼下的确是对关中地区开始下手的时候了。
有些事情什么时候做都不会觉得迟,只有明天做会感觉到迟。
至于官员匮乏的问题,苏咏霖还是要写信给辛弃疾,让正在主持军队合格士兵转业到地方的他再爆肝一阵子,多掉几根头发,为关中地区选拔一批优秀的基层官员,先把关中的基层拉起来。
上层建筑需要坚实的基层基础,苏咏霖做事素来更在意基层的安全。
基层安全了,稳定了,高层就不会出问题,要只是高层稳定,基层还不知道乱成什么样子。
永远都别小瞧官僚粉饰太平的能力。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也属于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地步,而且苏咏霖估计就算自己不动手,关中那块儿也早就人心惶惶吓得要死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苏咏霖在山东、河南大搞反腐行动,乃至于在中央把他们的保护伞一扫而空的消息传到关中,关中官场的确是惊骇欲绝,吓得要死。
关中地区因为是最后被明帝国征服的,属于典型的后进生,所以压根儿就没人能进入真正的权力核心,以张中彦为代表,被封了太尉的虚职,有了虚名,是大明朝高官,也就算把关中本地人对付过去了。
而现在关中人看着山东河南的官僚死了一片,连中央朝廷都被搞死一片,千年山东不倒翁孔氏都被苏咏霖扬了,想着自己的事情要是被发现了,还不得全家奔地府见阎罗?
一群人吓得哟!
怎一个惊恐万分了得?
因为张中彦是金国旧官员群体中在明廷内地位最高的一个,每年元旦还会被邀请到中都参加宴会,和皇帝亲切交谈,所以很多心中有鬼的人都写信或者亲自来拜访张中彦。
张中彦在明帝国建立以后被苏咏霖赐宅于长安,所以他也居住在长安,他的儿子张符去军职,担任宁州知州,算是给了他一个交代。
居住在繁华的长安城内,对于张中彦来说也好过居住在欠发达的老家镇戎州。
更别说镇戎州从一开始就被明军驻扎,住在老家,会给他一种被明军就近监视的感觉,会觉得没有自由,不如居住在长安城那么有自由的感觉。
也因此,张中彦的消息还算是灵通,苏咏霖在关东一系列的行动,他都是关中地区第一批知道的人当中的一员。
而对于这件事情,张中彦表示担忧。
第899章 只能请宋国来帮忙了
过去,张中彦一直觉得皇帝不至于在这个天下尚未一统的时候就要做飞鸟尽良弓藏的事情,那对于他今后攻打南宋没有好处。
他要是现在就飞鸟尽良弓藏了,那么天下人都会知道他是一个狡兔死走狗烹之人,对他会怀有疑虑,今后,他对南宋的征服将受到重重阻碍。
对他有所怀疑的人将不会轻易投降,必将誓死抵抗,会给他带来巨大的阻力。
除非杀光所有反对者和心怀疑虑者……
他杀的完吗?
杀不完。
所以张中彦一直认为自己是苏咏霖的统治盆景,将得到很好的照顾,以此向天下人展示投降苏咏霖不是什么坏事,而是好事,自己一定会过得非常愉快。
可是苏咏霖突如其来的大规模反腐行动让张中彦傻了眼,听说大量官僚被杀被抄家,以及得知他们的家眷都被流放到积石州做苦工,他非常担忧。
以至于当他的儿子张符悄悄来到长安城和他见面的时候,他表达了前所未有的忧虑。
“皇帝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就大开杀戒,颇有卸磨杀驴的迹象,这对于我等来说非常不利,不说贪腐什么的,这可能就是对咱们这些降将贰臣的打压,儿啊,我等怕是要做两手准备啊。”
张中彦紧锁眉头,叹息道:“为什么皇帝在此时就要卸磨杀驴呢?我想不通,南边宋国还在,夏国也还没有彻底吞并,草原上也有敌对势力,他就那么自信?
把我等铲除对他而言有什么好处?他这样做有什么必要?他的动机是什么?我为什么看不懂呢?这不应该啊!”
张中彦都想不通的事情,张符当然更加想不通,但是他比张中彦更加务实。
“父亲,想不通就别想了,现在还是想想咱们该怎么留后路吧!万一皇帝就是疯了,就是有病,就是要全灭了咱们,咱们也好有后路可走,不是吗?”
“你想怎么办?”
张中彦看着张符。
“别无他路,只能请宋国来帮忙了。”
张符低声道:“关中和川蜀接壤,川蜀之地,有宋大将吴璘镇守,吴璘在当年金军势大的时候就扛住了进军的猛攻,可见吴璘善于用兵,我们可以给他两个选择。
其一,他若是愿意出兵,我们可以策动至少五个州投降他们,他们可以兵不血刃得到五个州的帮助,势力瞬间大增,打苏咏霖一个措手不及,关中易主也就在旦夕之间。
其二,就是他们没有胆子进攻关中,不敢和苏咏霖正面对抗,那没办法,我们也无可奈何,只能投奔过去,但是要请他们务必保护我们逃到宋境。”
“第一个选项对于宋国来说都挺有风险的,也不知道他们的新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性子,敢不敢冒风险,若是不敢的话……我感觉有很大的可能是不敢的。”
张中彦看着张符道:“这些事情都要想好了,想明白了,千万不能出岔子,出了岔子,咱们就真的万劫不复了。”
张符想了想。
“您好歹是明国太尉,我也是官员,就算他们不敢来关中,我们去宋国,那又是多大的声势?宋国但凡能利用起来,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好处,咱们还可以带很多人一起走,一起投奔宋国,大不了给吴璘一点钱助军便是了。”
“宋国才被明军打败过,他们还敢和明国做对吗?”
张中彦忧虑道:“明军强横,世所罕见,就算是当年的金军再现,也不会比现在的明军更强悍,儿啊,我真的很担心南国方面不会接纳我们,我们的逃生之路恐怕不会很简单。”
张符沉默了一会儿。
“不管怎么说,先接触一下吧,探探吴璘和宋廷的口风,等咱们这儿真的出了事情不得不走,咱们也有个准备,您说呢?”
张中彦沉默良久,最后岿然长叹。
“就这样吧,注意着点安全,别被人知道了。”
张符点了点头,急匆匆的走出去了。
留下张中彦在屋子里感慨不已。
这安生日子,看起来多半是保不住了。
未来,就算能逃到南宋去,又会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呢?
张中彦对此一无所知。
张中彦年纪大了,对有些事情看的就不那么在意。
但是张符觉得自己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有太多太多值得在意的事情,觉得自己的人生高峰还没有到来,自己还有很大的希望可以登上高位。
他可不愿意就那么随随便便被苏咏霖杀死。
所以他很快就安排自己信得过的人手以商队的名义进入南宋川蜀之地,去找川蜀大将吴璘,寻求帮助与合作的可能。
明国建立之后,对于和南宋的贸易一直都没有停止过,也就是第一次明宋战争时期有过一段时间的中止,但是随着明军的胜利和临安条约的签订,双方的边贸又开始了。
这打来打去,也不能妨碍大家做生意,赚钱嘛,不磕碜。
而且苏咏霖还特别注重保护明国的商品经济,考虑到南宋对明国的商业优势,他在临安条约之中要求宋国接收了他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要求。
也就是说明国销售到南宋的商品在过关的时候享受最高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