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启明1158-第6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单纯用竞争力去抢,以北方现在正在缓缓恢复的状态,现在这个农业重于商业工业的情况,除了军火拿不出什么更有竞争力的产品的状态,是无法和南宋方面竞争商品的。
不过好就好在苏咏霖并没有什么必要和南宋进行正当竞争,在商言商这种话是永远也不会成为铁律的,只不过是大家的一种美好幻想,尤其是国与国之间。
苏咏霖甚至想过出动水军直接攻克南宋各大重要港口城市,封锁南宋对外联络的水上路线,直接锁死它的外贸。
但是苏咏霖随后又想了想,觉得这会造成南宋政局的激烈动荡,会造成南宋地方的大量叛乱,会极大影响南宋社会的稳定,会把南宋社会经济打烂掉,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在他的计划中,明军灭宋是摧枯拉朽的,是一鼓作气击溃南宋军队主力之后以横扫千军的态势将南宋快速吞并的。
整个作战过程可能都不需要一年时间,一年之内,他就能把南宋整个吞掉,用最快的速度解决这场战争,最大限度保存南宋的经济元气。
如果事前造成南宋社会经济的巨大损伤,使得南宋陷入处处烽火、处处叛乱的境地,不符合他的利益。
就算是江南西路的赵玉成,现在也已经开始土地方面的工作,开始建设农会和新农村,开始恢复社会生产了。
可想而知的是未来明军南下,可以得到一个完整的有生产力的不需要怎么投入就能拿来使用的江南西路。
这才是格局。
而一般的造反者根本没有格局,只是打打杀杀烧烧抢抢,把社会生产摧毁得一塌糊涂,打下来还要投入很大的成本才能有产出,那就很不合算。
作为一个格局打开的领导人,苏咏霖一直都认为江南已经是他的领土,对待他的领土,要温柔。
所以暂时还不能对南宋下狠手。
算来算去,苏咏霖感觉目前唯一能推进的就是集体农业了。
因为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受两股大气流控制的中国气候大约每五年就会出现一次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包括但不限于旱灾、水灾、雪灾等等,总而言之,这片土地上是多灾多难的。
中国的土地没有南美洲一些国家那种躺着都能丰收的绝佳环境,必须要精耕细作累死累活才能换来果腹的口粮。
这种困难的气候处境让中国人自古饱受磨难,却也锻炼出了中国古人强大的适应力和不服输的精神。
上天不给,那就自己创造,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思议的人造工程在这片土地上出现,某些特别大的工程甚至可以造福千百年以后的后人。
精耕细作的传统根植在这片土地上,古人创造出的大量水利工程让一些看似不可能耕种的土地都能长出粮食。
尽管如此,自古以来因为自然灾害而饿死的人依然很多很多,多到让人心碎的地步,究其根本,还是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应对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古人也进行过一些有集体经济某些要素的尝试,比如国家庄园经济和地主庄园经济,这一类庄园因为其聚集性,对自然灾害和政治灾害的抵抗力远强于一般小农。
但是其本质并不是为造福人民的集体经济,而是满足私人欲望的剥削手段,所以终究不能改变什么。
究其根本,集体经济的意义在于集合大家的力量,大家抱团取暖,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和不可预知的其他各类灾害。
这不能直接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却能极大地提高农业组织度,间接创造利于农业生产的环境,从而间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集体经济的操作方法就是以农会为主导,把一个村庄的土地集合在一起,农民以土地入股,作为主要分配标准而不是唯一的分配标准。
分配标准还应该有劳动量和劳动时间作为考量。
另外就是要加入工程需求的考量。
比如一个国家要求建造的工程需要用到土地里的劳动力,若是小农经济状态,各家顾各家,那么劳动力多的家庭就比劳动力少的家庭占优势,操作起来也更加方便。
劳动力多的家庭派一个劳动力去参加工程,并不会影响自家土地收成。
而劳动力少的家庭派一个劳动力参加工程,就会影响到自己的土地收成。
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少的家庭就会产生抗拒和不满的心理,从而对农会产生怨念。
而如果是集体经济,就不会这样,土地是集体的,由集体安排统一耕种,出现工程需求,也由集体安排参与工程。
参与农业劳作和参与工程劳动可以统一计算工分,都算出勤,不会因为单个家庭劳动力的多少而出现纠纷,直接解决掉小农经济状态下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975章 十二世纪下半叶的时间管理大师
事实上,就苏咏霖目前所知道的情况来看,集体经济已经在某些地区开始自主诞生了。
因为建国之初频繁的基础工程建设需要动用大量劳动力,从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并且造成农民家庭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很多地方农会已经在实践中开始了集体经济的摸索。
苏咏霖就从一些地方复兴会的报告中得知了一些脑袋灵活的农会指导员采取的办法。
当劳动力多的家庭和劳动力少的家庭出现纠纷的时候,就会由农会出面,请劳动力多的家庭在生产中帮助劳动力少的家庭耕种土地。
然后他们可以从他们帮忙耕种的那一部分土地的收成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报酬。
自己获得更多收益的同时,也能够保证劳动力少的家庭有足够吃的粮食,不至于损失太多。
但是这种情况依然会损害劳动力少的家庭的利益,他们觉得自己的收成少了。
劳动力多的家庭也会觉得不满意,因为他们把帮别人的时间用在自己家的土地上,或许可以得到更多的收成,而不仅仅只是获得那么少的一点点【报酬】。
劳动力多的家庭和劳动力少的家庭都觉得自己吃亏了,都觉得不满意。
所以每当出现工程的时候,劳动力少的家庭不怎么愿意出动,而劳动力多的家庭时间长了也会感到不公平,从而拒绝帮助劳动力少的家庭耕种土地。
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农会就非常头疼,只能农会领导们自己亲自下场帮忙做农活,协调人力物力和耕牛,以此换取更多家庭的出工。
但是这并不能确切的解决问题。
很多地方都因为这种矛盾而出现了民间纠纷,争吵不休,让地方农会非常头疼。
他们无法自主解决,疲于应付,只能多次向上级反映,请求调解。
于是中都复兴会总部收到过很多类似的报告。
苏咏霖最开始是分身乏术,知道解决方法,但是一时半会儿无法推进。
他只能安排一批计吏着手进行集体经济分配方式的运算准备,为之后的集体农业改革做准备。
现在多少空出了一些精力,计吏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所以他决定开始推进集体经济的建设,把农会升级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让集体经济成为大明国土地生产的主流。
从此,大明国将告别分散的小农经济,建立起彼此合作、互相承担风险的集体农业经济。
而在这个档口,考验计吏们的时候就到了。
这一套操作看上去是不错,但是若要成功运行起来,需要一个相当复杂而又可靠的工分计算方式,用于集体农业团队在收成之后的统一分配。
关乎到分配问题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决定了集体经济的生死。
计吏团队需要亲自奔赴农村地方,根据土壤的种类、种植农作物的种类等等不同,为不同地区的集体农业设置不同的计算方法。
于此同时,他们还借鉴了在工场内成功运行的半计件酬劳分配方法,试图将这个原则融入农民的生产行动当中,以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这是一个极为庞大且复杂的工程,地区的差异性是主要的难题。
好在苏咏霖很早就对手下引入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阿拉伯数字的概念,也非常重视官吏们的数学计算能力,科举考试都把数学计算当做非常重要的考核内容。
所以眼下朝廷内的计吏数量很大,广泛应用在朝政的方方面面。
比如火炮部队就在靠着计吏团队进行弹道的科学测算,计吏们会帮助火炮手计算火炮的最远射程和最佳射击角度,并且开始引入照门、准星的概念,以帮助他们确定射击方向,提高射击精度。
这方面牵扯到的数学问题非常多,运算量也非常大,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定的。
与之相对的,集体经济的分配问题也是非常重要非常复杂的。
苏咏霖从洪武二年开始就安排一批计吏进行数学准备,现在多多少少取得了一些成果,可以开始挑选个别地区进行集体经济的实验了。
把计算结果用在集体经济的实验中,花一段时间进行实验,等最后的结果出来,就能总结经验,查缺补漏,然后向全社会推广这套体制。
这套体制一旦推广成功,苏咏霖就可以相信至少在基础建设方面,从此也就没有劳动力上的难题了。
大量初级的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就可以上马,明国农业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将大大增强,朝廷对社会的掌控力也会进一步增强。
这在推行社会变革的道路上也会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于是就在洪武四年的七月份,南宋因为《洪武政论》而出现大规模思想动荡的时候,苏咏霖单独设立了农部以全面提领农业生产和农业改革的事情。
一部分职权从民政部和财政部分割出来,成为农部的职权。
苏咏霖赋予农部相当大的权力,上至国家农业政策,下至地方农业生产和农业灾害,农部无所不包,无所不管。
就当下来说,农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农会升级为农业合作社,在大明的国土上广泛建设集体经济,将这个任务作为农部最重要的任务去推动。
最开始的集体经济试点就近安排,农部决定在中都城周边的五十个村庄展开集体经济试点。
而后农部派专人进入这五十个村庄找到村民们进行集体经济的宣讲,又把五十个村庄的农会领导层拉到农部开会,让他们集体学习集体经济的操作要点。
这五十个村庄将在今年秋收之后进行集体经济的改造工作,明年开春,全面进入集体经济状态。
实验期不超过三年,在这三年内观察集体经济的优点、弊端,查缺补漏,调整政策,争取搞出一套能够推广全国的集体经济政策。
布置了这些事情之后,苏咏霖的工作也没有变的更加轻松,而是愈加忙碌。
处理政务,处理一些杂事,陪伴赵惜蕊和渐渐长大的儿子,时不时关注一下戏剧团的组建,并且抽时间写文章,这些都相当于是不会变的日常生活,而伴随着一些突发状况的出现,他也需要分出精力投入进去。
堪称十二世纪下半叶的时间管理大师。
当然这不是他愿意的,他倒是想轻松一些,奈何没有这个条件。
就好像七月中旬,黄河工程再次传来了遭遇大水危机的消息,苏咏霖于是再次离开中都,奔赴开封。
有了之前的经验,田珪子很好的协调各方力量应对洪峰,有惊无险的扛过了这一年度的雨季。
八月下旬,苏咏霖结束了此番南巡,返回中都,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