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启明1158-第8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咏霖不知道他的内心是否认同了自己的想法。
  但是他忽然意识到,持有同样的想法的人既然在财政部里都有那么多,那么在全国范围内,恐怕一样不会少。


第1180章 三十年革命成功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社会建设都不能操之过急。
  社会的改革需要理想,但也要尊重自然规律,人类终究是自然界的生物,没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违背自然规律、操之过急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所以苏咏霖很清楚,不知道的人犯下错误还能理解,他这个知道的人还袖手旁观就不能原谅了。
  明国进行的革命是一场前无古人的社会实验,作为掌舵者,苏咏霖必须为这场伟大的社会实验负责,并且不惜一切代价将它持续下去。
  所以苏咏霖感觉自己有必要对朝廷和复兴会内部的这种思潮进行一番分析和论证,进行一波调整,将这种急躁冒进的势头打下去。
  他决定写几篇文章发下去,阐述一下自己对这方面事务的看法,通过表达自己的意见来影响社会舆论。
  他抽出一些时间,写了两篇文章,分别是《理想社会形态之展望》、《革命不仅需要热情,也需要冷静》。
  在第一篇文章中,苏咏霖展望了一下他梦想中的地上天国。
  那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囤积居奇没有不法分子的高级社会,将一个高级社会所该拥有的一切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等等全都描述出来。
  然后在第二篇文章中,苏咏霖把明国目前的实际状态和大家理想中的高级社会形态之间的差距进行对比,列出了想要进入高级社会形态所需要的最基础的条件,然后看看大家还有多少需要达到。
  在洪武政论当中,苏咏霖描述过他想要建设的社会形态,而在这几篇文章里,他着重从方方面面展开了描述,花费大量笔墨描述理想社会形态的一些细节上的内容。
  从最基础的女子就业、个人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开始,到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从人人社会分工的不同与人人生而平等奉公守法的普遍觉悟,再到每个人对个人最高价值的自由追求和最终实现。
  这些都是他们这些革命者最终会打造出来的世界。
  但是通往这个世界的道路有多长呢?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抵达呢?是十几年几十年就能抵达的吗?是可以一阵狂奔就能进入的吗?
  你可以狂奔,那么那个双腿残疾的人该怎么办呢?
  苏咏霖在第二篇文章中批判了复兴会内部出现的一些急躁冒进的思想和当前明国面对的难题。
  他认为,觉得只要通过一些简单粗暴的手段就能实现最终理想、觉得只要几年十几年就能成功建立理想社会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革命不仅仅是战争和改革,更是大规模的建设,是全然的焕然一新,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向上的奋斗。
  这条路不仅漫长,而且艰辛,不仅艰辛,还充满了诱惑与危险,革命者随时都有可能死亡、堕落,但是若要通往最后的理想社会,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没有捷径。
  更关键的是,没有人知道这条路要怎么走才能抵达,也没人知道要走多久才能抵达,作为领导者,他苏咏霖也是在不断的摸索,在不断的思考,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
  这一阶段该做什么,下一阶段又该做什么,对每一件正确的事情进行坚持,对每一件错误的事情进行调整,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尽管如此,他有着绝对坚定的意志,他相信这一切终将到来,他相信理想社会终究会建设成功,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最高理想,哪怕这条路要走上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
  他看不到,就会将理想传递到下一代人手中,让下一代人接过理想的火炬,继续前进,直到理想来到人间。
  而当前,他们的使命就是铺路。
  怀着崇高的理想,为后人铺路,一步一步向前走,走的稳妥,走的坚定。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必追求一时之虚假成就,正如明国要全力反对、纠正南宋的虚假经济繁荣。
  这两篇文章通过印刷总局和树人书社的渠道进入到了官府、复兴会系统,并且很快进入了民间,在明国国内引发了很大的反响,在朝廷和复兴会系统内部产生的反响更大。
  有人支持苏咏霖的看法,认为建设成理想社会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需要坚持,而不是一蹴而就,指望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就能达成目标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前人不是没有仁人志士,但是他们摸索奋斗数千年,也才走到了这一步,我们又怎么指望能够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内建成理想社会呢?
  连生病吃药都讲究一个病去如抽丝,更何况是国家问题呢?
  他们最起码的任务——压迫和剥削尚且没有完成,又怎么说能够快速进入理想社会呢?
  一些人冷静下来,开始认真思考当前的局面,认同苏咏霖的想法,觉得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然后寻求发展,是正确的道路。
  但是也有不少复兴会员对此保留态度或者产生不满。
  苏咏霖素来鼓励复兴会员们通过向中央写信发文表达自己对政策的看法或者寻求帮助,所以复兴会内部非常盛行将自己对时局政策的看法投递到中央,直接向中央充分表达自己的存在和思想。
  支持也好,反对也好,夸赞也好,开骂也好,只要有理有据,所言内容真实有效。
  这一次出了那么大的热点新闻,想要表达自己看法的人更是特别的多。
  很多基层会员还有一些干部纷纷向复兴会总部写信发文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的不同看法,成千上万的信件大规模向中都飞去。
  信件中,有很多人觉得苏咏霖的说法略显保守。
  他们当然不是说苏咏霖说的是错的,但是他们认为,既然知道理想社会是什么模样,那就努力针对性的去实现。
  有什么问题就去解决什么问题,集中全力,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这个上面,一鼓作气完成任务,而不是寄希望于时间。
  苏咏霖描述的理想社会非常美好,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相信这个美好社会的存在,也愿意相信这个社会终会实现,但是他们等待不了一千年两千年三千年。
  他们想看到这个社会的真正来到。
  他们觉得时间太久,他们只争朝夕,他们想要抓紧一切时间去建设、去实现理想社会,让他们和他们的后代都在理想社会中生活、成长。
  他们可以吃苦受罪,但是他们不希望他们的后代还生活在旧世界之中。
  正如之前没有人相信苏咏霖可以在三年时间内覆灭强大的金国,但是苏咏霖偏偏办到了。
  所以就算建成理想社会的难度比覆灭金国难十倍好了,他们也有信心在三十年内建成理想的社会,带领大家过上理想的生活。
  有些人喊出了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大体上就能汇聚成一个口号,叫【三十年革命成功】。


第1181章 这路是要一步步走下去,还是跑起来呢?
  对于数量空前大的信件和这些信件当中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或是没那么强烈却依然很坚定的思想倾向,复兴会中央也出现了两种态度。
  有人赞同这种思想,有人反对这种思想。
  赞同的人认为这是宝贵的革命热情,不该扑灭,而应该予以支持。
  支持他们的热情,让他们的热情燃烧起来,烧毁旧世界,加速新世界的到来。
  大明不能长久停留在旧的社会形态,而应该尽快向新的形态转变,将所有的一切都进行变革,甩掉旧包袱,全力向前看。
  否则就会出现类似于洪武三年、四年间那场巨大的腐败风波。
  那场腐败风波给复兴会和明国带来的伤害至今依然让人心有余悸,很多人都在反思那是为什么,为什么曾经一起奋斗的同志们会堕落,会被金钱和奢靡的生活腐蚀。
  现在看来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那就是接受与旧势力共存的局面,从而给了旧势力接触、腐蚀革命者的机会,让心志不坚定的革命者发生了异变,从而引发了之后一系列的事件,然后才是那场规模庞大的大整顿行动。
  那场风波之后,苏咏霖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提出要革命到底的口号,遂将腐化者与旧势力一起彻底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明国吏治由此焕然一新,一直到如今,都没有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至少复兴会内部没有再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可见苏咏霖自己都承认与旧势力共存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既然如此,他们又怎么能忍受继续和社会层面上的旧势力共存呢?
  必须要将他们全面扫除,然后在它们的尸骸之上建立起崭新的理想社会,完成大家为之奋斗流血的革命理想。
  革命者如果不能前进,不能持续战斗,就必然后退,就必然会把一切都给葬送掉。
  这样做困难吗?
  当然困难,但是既然当年苏咏霖能在三年内覆灭强大的金国,完成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就证明三十年完成革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要有苏咏霖带领他们前进,只要苏咏霖带领他们奋勇向前,那么一切就绝对不是不可能的。
  持有这种观念的中央干部数量不大,但是声音非常响亮,他们希望在这件事情上继续复制苏咏霖三年覆灭金国的奇迹。
  而不赞同的人认为这种情况并不正常。
  他们搬出苏咏霖自己的建国总结作为论据,与支持派进行辩论。
  他们认为苏咏霖自己都说自己能够三年覆灭金国是由极大地侥幸成分,主要原因是金国内部民族矛盾十分激烈,给了他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于是他举起民族主义大旗进行斗争,团结了所有非女真族群,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强大的力量。
  且当时金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皇帝完颜亮要改革,内部保守派不愿意改革,竭尽全力妨碍完颜亮的政策。
  完颜亮一面和起义者作战,一面又要和内部的离心势力作战,且自身能力有限,昏招连连,并且最终死于内乱。
  完颜亮一死,金国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统一指挥,各自为战,苏咏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举推翻了金国政权。
  这是十分侥幸、危险且不可复制的一件事情。
  成功虽然是必然的,但是三年成功却有极大的偶然性,这是起义之前苏咏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的事情,以至于明国建国的仓促。
  尽管苏咏霖用中都总务局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酝酿,但时间上还是不够,不得以接纳了大量旧官员进入明政府,遂酿成了之后大整顿事件。
  这一事件的起因就可以总结到灭金太快、干部队伍人数不足且对治国难度预料不足这几件事情上,苏咏霖为此做过公开的自我检讨。
  所以苏咏霖才把自己的成功定义为【侥幸、危险且不可复制】。
  对于如此定义,难道支持者还要强行推动这样危险的事情吗?
  当前大明面对的主要问题是恢复与发展,是清算旧社会,是消灭旧的王朝一统华夏,是完成黄河改道任务恢复中原、两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将农业生产恢复到最佳状态。
  这些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建设理想社会是大家一致认定的终极理想,而不是阶段性的任务,应该先完成肉眼可见的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