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2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发饷?”这人笑了:“若收成不好,收不到粮怎么办?这些人还不要闹?”
  “丁毅包吃。”陈济民道:“丁毅说过,若收成不好,收不到粮,所有人的口粮,他全包了。”
  “娘的,这家伙想造反吗?”这人倒吸口冷气。
  丁毅这样等于私自养兵了,放在那朝那代,都是死罪。
  但眼下他们却没有把柄,登莱大乱后,朝廷都要求当地,引流灾民,过来囤田,恢复生产。
  朝廷要问起来,丁毅也很好解释,我这是百姓,在囤田。
  至于训练,是因为登莱境内还有匪乱,可以自保。
  这人沉默了片刻,突然看向陈济民,缓缓道:“若朝廷有人下来查探,你愿不愿站出来,指证丁毅。”
  当,陈济民正喝茶呢,当的一声,茶杯就掉到桌上。
  他嘴角微抽,尴尬笑笑:“肖百户你别开玩笑了,指证丁毅何罪?”
  “你是朝廷指令的百户,他把你架空,让你天天打打麻将钓钓鱼,已经是居心叵测,无目王法,又私练兵马,分田收买人心,这田,是大明朝廷的田,难道是他丁毅私人的田……”
  陈济民面无表情想了想,突然道:“肖百户,大明朝挺小的,算了吧。”
  “什么?”肖百户不知他说这话几个意思。
  陈济民深深叹了口气。
  他刚来海阳一个月时,身边还带了两总旗老兄弟。
  一到这边就被架空,他是很不服,然后他写了个向上汇报的条子,让两兄弟,一个报嵩卫指挥使,一个报京城锦衣卫。
  大嵩卫指挥使贺铮在孔有德兵乱时,逃到青州,躲过一劫,后期官兵反击围困孔有德时,他又回到卫所,战后无功也无过。
  但战后他手上也没兵没人。
  孔有德大乱前大嵩卫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共17员,指挥镇抚武略将军一员,千户10员,百户20员,并设立海阳、大山两所,都由千户充任。
  每所设人员一千三百多人,实际上两所加起来,连一千人都没有。
  贺铮回到大嵩所时,身边就十几个亲信手下。
  然后是杨端带了两百多旅顺兵来海阳所重建,这时杨端的部下比他这指挥使还多。
  杨端朝例拜见了他,还送了一千两银子给贺铮,又和贺铮说了几句,大意就是丁总兵向他问好之类。
  所以贺铮接到这信后,仔细考虑了好久,在第二天就转交给了登莱巡抚刘元。
  几天后,王徐前寨的千户周有根来告诉陈济民,听说京城有个总旗被人杀死在旅店,陈百户你认识吗?又把那总旗样貌说了下。
  陈济民当时就吓的半死。
  周有根又道,还有个总旗,沿青州逃到济南,也被杀死在济南了,你认识吗?
  陈济民瑟瑟发抖。
  周有根接着道:“其实大明朝很小的,不管在哪,只要想找,都能找出来,除非躲皇宫里。”
  “骆养性在大街上,还差点被人杀了呢。”
  现在京城的骆养性就是个笑话,每天出入身边最少十几个精锐跟着。
  要是出远路,可能会带百骑以上。
  满朝文武都在取笑骆养性,骆养性常年如一日,不敢放松。
  陈济民说到这里,长叹看向肖百户:“你家大人在京城,出入都是带十几个精锐,满朝皆笑,你难道不知道?”
  “大明朝很小的,老子还想多活几年呢。”
  肖百户瞪着眼睛,似乎不敢相信,大明朝还有这么跋扈,胆大包天的地方军头。
  原来他是京城来的锦衣卫。
  他自家老大,骆养性在京城的事,他当然知道。
  只是没想到,这事也是丁毅干的。
  这么说,丁毅曾经,想干了骆养性?
  尼娘的,这家伙是疯子吗?
  眼下丁毅所干的种种事情,在肖百户眼里,已经和造反没有区别了。
  可朝中大臣诸公,居然没人管这事?
  肖百户想了想,最后一咬牙:“我定然会把这里的事情,统统上报给朝廷,你自己好自为之。”
  转身要走。
  “肖百户。”陈济民叹气道:“听我一句劝,大明朝很小的,你三思下吧。”
  “丁毅有种到京城来杀我?老子等着他。”肖百户说完,转身就走。
  他一拐一拐离开陈济民家里。
  一边上还与遇到的人打招呼。
  这边很多人都认识他,山西来的灾民,腿脚不好,在千户所打杂。
  出海阳堡时,门口盘问了一下,看了他的身份牌,但很快还是放行。
  一出海阳堡,肖百户的腿立马就利索了。
  他沿着大路往外走,越走越心惊。
  登莱外面现在没什么村庄,每隔几里就是一个囤堡,囤堡都是原降军在囤田,且必定建在各大路口。
  肖百户一路过去,才过了第二个堡,就很难走了。
  每一个堡卡在大路口,他走过去,对方直接问:“你那个堡的?到那去?”
  肖百户拿出自己的身份牌,上面写着海阳堡,杂工,姓名徐大牛,三十四岁,背后有一串数字。
  “等下。”守卫原先都是降兵,经过训练后,眼下和旅顺兵差不多。
  他们拿过来一个册子,当着他面打开册子。
  很快找到一行。
  “徐大牛,三十四岁,编号2300789”他们对了下编号,把肖百户放行了。
  但放行前还问:“你一个打杂的,离海阳堡这么远干什么?不要再往前走了。”
  肖百户心中暗惊,但还是硬着头皮往前走。


第362章 第二个基地
  肖百户在第二个路田囤堡又被拦住。
  这次腰牌也没有用。
  “你海阳堡的,跑这么远?你要到那去?去干什么?”
  “我老家在青州,父亲重病,我想回去看望。”肖百户把想好的说辞说一遍。
  “假条呢?”对方问。
  “。。”肖百户目瞪口呆,这是什么玩意?
  “没有假条?没假条就回去,要么我们派人送你回去?”
  “不用不用,我自己回吧。”肖百户只好掉头。
  这会他心里已经在破口大骂了。
  丁毅他想干什么?整个登莱是他的地盘吗?这是大明皇帝的天下啊。
  他前期以灾民身份混进千户所,眼下居然都无法离开登莱。
  离开都这么难,想想外面的人进来又有多难?
  不过这难不住他,丁毅的囤堡都是建在官道等大路口,他就转走小路。
  于是肖百户一路上,爬山涉水,专走小路小道,历经辛苦,用了好几天才离开山东境内。
  接着一路急奔京城,要向骆养性汇报这边的情况。
  ……………
  11月25日,丁毅用了五天时间,把登莱降兵囤田的十四万亩田,分了一万多出去。
  现在也不能称之为降兵了,全是丁毅的囤兵。
  分出去的同时,登莱地区原所有大部份千户卫所,包括海阳所,大山所,宁津所,寻山后所,百尺崖后所,金山左所,奇山所,王徐前寨所八个千户所俱分到一千多囤兵,全部变成满员的千户所。
  另有兵乱中没有波及到的夏河前寨所,雄崖所,浮山所等还是朝廷原来的人员,这三所加起来都没一千人,且俱是老弱病残,大量的土地在各所千户副千户等将领手上。
  这些消息传出去后,雄崖所,夏河前寨所的军户们个个怨声栽道,狠不能立马迁到其他所去。
  当然,实际上丁毅的这些兵员大部份不在各所,而是在各囤堡中守着,丁毅是占了各所的编制,不让朝廷安排人,然后把人分囤各堡,守在登莱各处囤田,兼看守全登莱各路口。
  因为他从全国各地引流灾民进来,需要各路口指引他们往登州去。
  11月26日,分完田后,由巡抚衙门往京城上报,因有好多流民和灾民到了登莱,为恢复生产,当地想用分田来促进灾民们转为军户。
  明朝时,一般农民们是不愿意干军户的,现在登莱两地军户缺编太多,朝廷也在研究怎么办?
  有人提议把营兵转军户,比如像王卫忠那样,从旅顺或其他地方抽调兵马过来转军户。
  也有人提议把农民转军户,但怕农民不愿意。
  现在有农民愿意转军户,自然求之不得,于是朝廷果断同意。
  这样丁毅就顺理成章,占了各千户所的编制,同时让自己在登州的战兵也等于达到一万多,且这边的战兵,不需要发饷,只要供吃供穿就行。
  11月26日,丁毅召集登莱地区的人员开会。
  登莱这边的情况是,丁毅有登州王卫忠驻军三千人。(两千原降军新编进去),八人千户所各一千多人,加起来就一万多人,囤田共是十四万亩,且还在增加。
  今年秋收后,已经实现自给自足,还能支持前方引流灾民。
  灾民引流开始并不是很好,因为刚刚起步,大半年下来才五六千人。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也越来越明显,仅11月,新到登州的灾民就有两千多人,比前面几个月加起来多。
  杜如海把灾民们精挑细选,会种田,缝衣,打铁等有技能的人,被带到旅顺。
  其余的人就地安排在各囤堡附近,由囤军们看守。
  灾民按户编,百户为一堡,原囤军中选堡长和副堡长各两名,管理灾民。
  每堡灾民按劳动力分囤田数,比如有一百个劳力,就囤一千亩。
  每一个劳力有一亩的产出是自己的,其余九亩要上交。
  这比囤兵们上交的要少,因为很多灾民是拖家带口,不只是自己要吃,家里非劳力也要吃。
  五年后会和囤兵一样,每劳动力分到五亩,上交两成。
  这样五年后,相信所有的灾民都愿意留在登莱。
  分田和囤田的事解决,基本就稳定了囤兵和灾民的心。
  然后是赚钱的事。
  登莱这边的盐利加青州济南,现在都是算到旅顺的收入。
  丁毅在登莱主要的收入有两块,一块是前期严雄带人查抄的大户,有几十万两,其中有一半用在他旅顺的发饷上面,一半用在灾民引流上。
  另一块是金矿,银矿,铁矿等登莱两地的矿产。
  这两地矿产丰富,特别是金矿,登莱两地都有。
  杜如海在这边总负责,他手上还有四十多万两现银,加上每月金矿等收入大概折银两万多。
  这点银子用在登州目前是足够的。
  这样的话,粮食,银子,兵力,丁毅三个问题暂时都没问题。
  登莱的囤田可以自给自足,还有的多。
  银子也足够这边的开支,因为这边的囤兵不需要发饷,只需要用在引流灾民上。
  兵力就不用说了,只要想打仗,随时能组成一支万人大军。
  当下丁毅要求杜如海,在登州城开设匠作局,打造刀枪盾等冷兵器,随时为扩军做准备,工匠从济南找,不能从旅顺找,杜如海一一答应。
  至此,登莱两地已经能算丁毅第二个基地,并在将来,随着引流的效果扩大,为他源源不断提供人口资源。
  …………………
  话说京城数月前也有大事在发生。
  周延儒当年举荐温体仁的时候肯定没想到,温体仁一步步走上高位后,还想更进一步。
  1633年1月,温体仁累升至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他与周延儒一面打压丁毅,一面相互倾扎,3月登州乱平后,崇祯召集诸人谈商丁毅事宜,他和周延儒还异口同声,夸奖丁毅,以至让崇祯立马变色,开始考虑调升丁毅的事。
  6月,温体仁突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