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3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丁毅就可以组织成大员水师部队。
  以许尔显水师4营为基础加上荷兰人的战船,共十14艘,普罗斯号为旗舰。
  平时许尔显水师主官,皮鲁特和仇振泰为副职。
  不打仗时,皮鲁特更多的是训练明人海战技巧,打仗时,暂时由皮鲁特指挥普罗斯号和所有荷兰人开的船。
  所有东江军水师包括水手,都要轮流在普罗斯号上训练三个月以上,学会操控和打仗。
  为稳定东江镇军心,丁毅又提升驻台兵马的粮饷,士兵加一两,军官加二两。
  必竟大伙都是远离家乡。
  考虑到这边环境和济州不同,岛内岛外都有大敌,这边需要了解当地情况的兵马,所以今后每一年轮换三分之一,保持岛内永远有三分之二熟悉当地的老兵。
  安顿好荷兰人后,丁毅又开始安顿当地人和当地的汉民。
  此时的大员上面,大概有四万多内地移民百姓。
  一万多在北部,两万多在西部,这三万多人,都是郑芝龙移民过去的,眼下是两不管,荷兰人不管,郑芝龙也顾不到。
  西南部热兰遮城这里,有荷兰人移民过来的汉人,目前有一万多,接近两万人。
  这边当地的原居民也比较多,分为生番和熟番。
  熟番就是和移民一样会种田的,居住在平原的,生番就是不种田,居住在山上的。
  荷兰人前期打掉了附近一些反抗比较激烈的原居民,留下的都是比较温驯的,但更的深山处,更远的地方,还有大量生番和熟番。
  目前热兰遮城势力覆盖下,荷兰人,汉人加当地人,大概有三万多,这也是丁毅目前能管控到的人口,共计囤田有十四万亩。
  当然,这是因为荷兰人兵少,覆盖地方少的原因。
  大员的更深处,各山林深处,还有大量的原居民。
  丁毅很快召集各原居民头人和汉人长老们,推翻以前和荷兰建立的各种协约,重新制定了规矩。
  荷兰人在时,每甲田(约合十一亩)年收租为上田十八石,中田十五石六斗,下田十二石二斗。
  丁毅小改了下,每甲田,无论上中下田,收租为四成。
  消息一出,众人哗然,激动万分。
  因为荷兰人收的多啊,而且不合理。
  你种田也不是百分之百能高产的,有时天灾人祸的,可能一亩田一石都收不到,而荷兰人要求固定交粮数,在他们看来很不合理。
  而且荷兰人收租数,大概相当于每亩田要上交5…6成,甚至更高。
  丁毅收成不核数,实在深得人心。
  无论是当地熟番还是移民们,纷纷称颂。
  丁毅当然也是大赚,他在东江,登州等地都是收两成。
  关键这里一来就有十四万亩田,都是别人耕好的,简直就是白拣。
  而且这边产量高,眼下十四万亩田,若没天灾,每年提成收税等于能为丁毅提供最少十五万石以上的粮。
  丁毅还鼓励各族百姓再囤新田,从现在开始,所囤新田,每亩收租第一年两成,第二年三成,第三年以后定为四成不变。
  如果在囤田中遇到当地生番和熟番骚扰,由丁毅派兵马解决。
  耕牛由丁毅想办法,低价借给他们用,于是百姓们更加热情高涨。
  在先后稳住了荷兰和附近百姓后,丁毅马上开始他善长的大建设,大移民。
  他于去年6月和郑芝龙翻脸,郑给了他两年时间,眼下已然过去近一年半。
  所以丁毅拼命开始建设,加固防线。
  首先,热兰遮城改名为台南城,普罗岷西亚城改为新港城,并着重扩建新港城。
  原普罗岷西亚城是为了防护普罗岷西亚市镇(赤崁街,只是一个小小的棱堡,驻军一百多人,最多有两三百人呆在里面就挤满了。
  历史上郑成功攻台,兵分三路,其中一路就是在这边上游的禾寮港登陆打过来的。
  丁毅要扩建为大城,占地五千亩以上,将来驻军五千人,人口达三万人以上。
  这种城在旅顺,他一年内能盖起来,但估计以大员现有的人力物力,最少在两到三年,所以他分几期,先在海岸线建大型炮台,防止船只在这边登陆。
  但这边炮台的炮不用大,只需要多就行。
  因为这边登陆水道很浅,只能小船过来。
  历史上郑成功也是来了一百多小型船只。
  所以大炮没什么用,要炮多。
  丁毅打算沿海岸线选建炮台,再用城墙连城一线,然后把城墙围起来,连接原普罗岷西亚城棱堡,再把普罗岷西亚市镇包裹在里面,这样就形成城市的稚形,再一步步完善里面。
  另在可以登陆的禾寮港口沿线,设大量小型炮台。
  这边只要设三十个炮台,准备三十门24磅和32磅炮,基本各种型号的船是不可能登陆。
  在炮台后面建棱堡,守住通向约翰老爹农庄的路,这边是登陆后步兵必经之地,原郑成功的兵马就从这里上岸。
  假设炮台挡不住,步兵上来的话,只要丁毅的兵守住棱堡,这条路就过不去。
  丁毅还在在台南城以东设商场,用来交易,一是和当地原居民交易,命他们砍伐大树,将来用来造船,同时卖盐,布,铁器等他们需要的物资与他们。
  提供的商品,还能回收发出的军饷,提高当地百姓生活质量。
  丁毅初步的规划,前五年就要经营后世台南到到高雄这片区域,五年后往中部发展,再五年往北。
  当然,如果他的人口数提升的够快,也能适当提前。
  就现在他大概评估了下,主要的问题,还是人口太少,劳动人不足。
  他现在夺了荷兰人的所有地盘,人口才三万四千左右。
  这些人即要种田,又要制糖,还要建热兰遮城,实在不够用。
  但丁毅来后,可以有效规划,最大化利用好人手。


第493章 我要产量翻倍
  11月19日上午,赵大山拿着丁毅的亲笔信,和几件礼物,带一条船前往泉州面见郑芝龙。
  当天丁毅把大员的重要人员都叫到场,先参观了一下制糖,再开了次大会,分配任务。
  从皮鲁特口里得知,大员现在年产砂糖为5000多担,这时的一担为120斤,大概60多万斤。
  主要是卖往日本和波斯(伊朗)。
  卖往日本的,都是大明商人为多,比如丁毅这样的。
  卖往波斯的,基本都是其他国家的商船。
  丁毅带着东江诸将,先参观了制糖过程和车间。
  这边制糖的地方叫糖廍,由压榨甘蔗的棚屋和煮糖的熬糖屋所构成。
  其所产的糖为赤糖,即黑糖,这些糖有部分会再经由“糖间”,利用泥土过滤掉杂质,就加工成了纯度更高的白糖。一个糖廍,就是一个小型的制糖加工厂。
  制作黑糖比较简单,大伙专门看了制作白糖。
  工人们用黏土和纸过滤黑糖,时间有点慢。
  这边负责制糖的人叫段高林,原本是泉州人,最早一批移民到这里,来了已经有十一年。
  段高林四十多岁,一脸和气,还能说流利的荷兰话。
  据他介绍,他专门负责制糖,卖由荷兰人来。
  他手下的工人大部份都是妇女,还有12岁以上的小孩,有少量中年男了。
  成年的壮年男子,要么种田,要么建堡,有时也会来帮忙。
  丁毅等人转了几圈,发现他手下很多人,但效率很不好。
  很多小孩子没事干的时候都在玩,妇女们也在聊天。
  比如一个糖廍里面,熬糖时只需要四五个人,却围了十几个。
  大部人都在聊天,等着。
  非常没有效率。
  段高林还是当地的长老,以前做为长老的福利,他家的田,每年每甲少交五石。
  看完后,丁毅先问段高林:“你手下现在一共多少人,只算妇女,有成年人。所有15岁以下都不能算。”
  段高林犹豫着:“大概,好像,六七千人吧。”
  他马上又道:“但大伙并不是全在这,有时家里会忙,有时其他地方也需要人手。”
  总之就是不固定的,他每月就是保证有五万斤糖出产就好。
  丁毅觉的这糖产量还能大幅提升。
  “妇人们有工钱吗?”
  “没有,给口吃的。”
  “从下个月开始,我要每月产量十万斤。”丁毅道。
  “怎么可能。”段高林瞪着眼睛:“大人你杀了我们也没有啊。”
  每月十万斤,每天才三千多斤,你手上五六千人,随便弄弄都有的。
  丁毅觉的十万斤都少。
  马上又加句:“十万斤最少。”
  “没这么多甘蔗呀。”段高林叫道。
  丁毅这才想起,但他也不急,又陆续看了种甘蔗的地方。
  回来之后,他叫来制糖的负责人段高林,二十几个小头目。
  “我看了下甘蔗,没什么大问题,有些种的比较远,你们都不派人去拿,全部就近。”
  段高林脸色通红,小头目们也不出声。
  不过他还嘴硬:“全拿回来,还是达不到要求。”
  “加大种植,改良种植方法。”丁毅虽然不记得郑成功在台时期,才输入了新的蔗苗,改良了技术,让产量提升了很多,但是他知道,万事只要肯想办法,总可以解决的。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出声。
  丁毅又道:“明天我会公示各地,并派人宣读。”这是防止有人不识字。
  大伙看丁毅,不知道他要公示什么。
  “挑选种植甘蔗技术优秀的人,为管理人员。”
  “我要成立制糖局”
  “局长一名,副局长五名,不管来台多少年,不论在当地有多高声望,只要种甘蔗技术过硬,能改良制糖技术,都可以担任。”
  段高林等人脸色更难看了。
  “局长每月十两银子,副局长每月五两银子,每甲田只需交两成。”
  啊,众人皆惊,相互看来看去,很多人眼光热切起来,两成税还是挺诱人的。
  段高林眼珠子溜溜转个不停。
  “凡能改良技术,能增加产量者,贡献较大者,视产量增加多少,赏赐良田十亩到百亩,赏银十两到千两不等。”
  众人又叫,纷纷震动。
  丁毅又道:“这个月暂停制糖,新建糖廍,我看了下,糖廍太少,很多工人都在休闲。”
  “以后制粮局核定五千名工人,每天都要来上班。”
  “上午七点到十一点(这里不用古代时间,省点百度时间。)下午十二点到五点,夏天到六点。”
  “每七天,可以请假休息一天,轮流休息。”
  丁毅把旅顺的工人制度改了改,侃侃而谈,并说会以公告形式,面向所有人招工人。
  段高林苦着脸:“天天这么干,怕招不到人呀,有时农忙,大伙也要回家帮忙的。”
  丁毅不管他,继续道:“每个工人,每月五钱银,加供午饭。”
  “以后每干一年,加一钱。”
  嘶,众人齐齐倒吸一口冷气。
  这下怕是全岛妇人们要抢着来了。
  以前只供口吃的,还很简单,丁大人这么大手笔,还发银,大伙还不抢着来?
  段高林手下可是有七八千人的,这意味着好多人没资格进来。
  “以后每个糖廍多少工人,运甘蔗多少工人,制白糖多少工人,制黑糖多少人,每个产房多少工人,全部都要标准起来,不能多,也不能少。”
  “拿了我的工钱,就不能偷懒,抓到一个,立马开除,情节恶劣要严惩。”
  “具体相关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