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3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双方再次变的宾主融洽,一片欢好。
接着多尔提到在港口看到的铁锅代理。
没错,连他也知道,铁锅在吕宋那边所有国家,包括欧洲都很受欢迎。
仅吕宋那边西班牙自己的殖民地就需求量很多。
历史上在1603年,吕宋发生了惨绝人寰大仑山惨案,把当地华人几乎屠戮一空。
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后,现在吕宋重新又有了两三万华人。
那边的华人不准碰铁矿和铁器生意。
所有的铁锅都是西班牙人运过去卖,价格奇贵,为一斤一两。
即一斤的小锅卖一两,二斤的卖二两,三斤的卖三两,越大越贵。
和大明的价格比,简直和抢钱一样,当然这种事,多尔肯定不敢和赵大山说,可惜他不知道,丁毅早就记在心上了。
另外吕宋那边还有几十上百万的土著需要,也是个巨大的市场。
西班牙到现在也只是征服了北部吕宋,南部一直在抵抗。
所以多尔立刻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和利益。
他马上道,愿意成为西班牙王国总代理,每年最少要一万口锅,锅的大小,当然是从三斤到五斤都可以。
不得不说,多尔很有商业眼光,欧洲到雍正时期还拼命过来中国,每年进货数以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铁锅,可见他们那边有多缺。
这个时期的欧洲可能都沉浸在三十年战争中,所有的钢铁资源都用来打仗。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准确说是欧洲现在这个时候的钢铁产量加起来还没明朝巅峰高,明朝巅峰期的钢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多尔做为一个来往于亚洲和欧洲两地的指挥官,又经常到吕宋,敏锐的抓到这个赚钱要点。
赵大山等他说完后,立刻用一种看叫化子的眼神看着他,似乎在怀疑他有没有这么多银子。
刷,多尔感受到赵大山眼光的鄙视,顿时满脸通红,又羞又怒。
“这里到吕宋并不远,只要你能给我锅,我回来就能给你带着满满的银子和比索(西班牙银比索,1比索大概0。7两白银)。”多尔拍着胸脯保证。
“多尔,我的好兄弟,你是知道的,大员并不属我,是属于我们尊贵的丁将军。”
赵大山爱莫能助:“这是丁将军定的规矩,想要取得总代理的位置,必须要有十分之一的压金,十分之三的定金。”
赵大山卖锅之前,先收四成再说,保证了利润。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尊贵的身份,能配匹总代理的身份,每个国家和地区,只有一个。”赵大山长叹:“兄弟你的身份是足够了,但是………”这资金好像有点问题。
多尔咬牙问:“一万口锅要多少压金,多少定金?”
“看你要几斤重?可以折成斤来算。”
“假设是五万斤重,每斤五钱。”
一口三斤的锅,就是一两五钱,比卖到日本要贵一半。
比福建也贵。
但大员这边量多,而多尔卖到吕宋,可以翻一倍,变成三两。
多尔听懂了赵大山的意思,一万口锅有三斤重,五斤重,或一斤重,甚至有十斤重大锅。
反正不管多大的锅,算斤数。
五万斤重,每斤五钱,就是两万五千两白银。
压金一成,定金三成,就要付四成一万两。
而按照现在这边的铁矿,五万斤铁锅的成本,大概600…800两之间,仅压金和定金已经大赚回来。
当然,如果多尔余款也付了,直接就是几十倍的利润。
而大员这边用工便宜,生番也好熟番也好,用工成本比旅顺便宜多了,扣除挖矿炼矿成本,扣除工匠工资,最少二十倍的纯利润是有。
就是前期建大鉴炉需要投入大量的银子。
所以说卖锅是很赚钱的。
而对多尔来说,他付出两万五千两,卖到吕宋可以翻一倍,得到五万两,扣除运输和人工还有税,肯定也有大量的赚。
“干了。”多尔很快决定,要争这个西班牙总代理,但是他没这么多钱怎么办?
找合伙人啊。
多尔跑到吕宋,找到了时任菲律宾总督科奎拉。(这时华人叫西班牙大吕宋,叫菲律宾小吕宋)。
总督科奎拉参股,与多尔两人,一起成为大员第一个总代理,西班牙总代理。
他们决定,每年至少要十万斤铁锅。
于是赵大山在丁毅走后没多久,就慢慢打开了大员的财源路线,进一步缩小了大员的开支。
第568章 大鉴炉
崇祯九年(1636年),满清李永芳被剌身亡,进一步剌激了皇太极,他在盛京大开杀戒,斩杀了不少上次入关抢来的汉民,用来杀鸡儆猴,给大明的细作们看看。
这样一来,人员损失惨重,加上又被丁毅在义州打了一波,而此时他们国内粮价上涨,百姓生活艰难,皇太极终于决定,按原计划,攻打朝鲜,抢夺粮食和人口。
历史上他打朝鲜是很简单的,想到之后马上集兵就是。
但这次有讨厌的丁老鼠在,所以皇太极决定好好布置一番。
首先皇太极派多尔衮带兵重新占领义州,要保证他们进退的线路,不被明军截断。
这次皇太极下了死令,如果丁毅再来攻,只能守,谁敢出去迎战,斩无赦。
多尔衮随军带去一万民夫,疯狂建设义州防线,又是同样的挖坑和做碉堡,短短两个月左右,就经营的固若金汤。
他一边让多尔衮重新经营义州防线,一边在国内派人去蒙古会盟,查户口,编牛录,抽调外藩蒙古兵出征。
与此同时,朝鲜似乎也感觉到清国对他们的敌意,上次满清打下义州,派鳌拜驻守,结果被丁毅打掉,丁毅走后,朝鲜也没有派兵重新占领,基本等于放弃这个地方。
果然,如朝鲜所料,没多久,清兵又占了去。
而且清国那边传来消息,要他们投降,不然就来攻打。
朝鲜收到消息,一方面紧急向大明丁毅求援,国内也分化为金尚宪、洪翼汉为代表的主战派和金鎏、崔鸣吉为代表的主和派,
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以台谏官员为主,后者则以仁祖李倧反正功臣为主,两派争论不休。
李倧起初偏向主战派,后来在崔鸣吉的反复劝谏下倾向“守和”,按照崔鸣吉的建议派遣译官去清朝,沟通缓和双边关系,图维持兄弟之国”的状态。
同时,他又按金尚宪的意思,派人去皮岛,通知丁毅,大清国好像要打咱们了,因为你打了他们的义州,大兄弟,当初你可是说好的,唇亡齿寒,要帮咱们啊。
十月,朝鲜入清的译使朴仁范等所携国书被皇太极拒绝接受,皇太极随后对朝鲜下最后通牒,要求十一月二十五日前送来王子、大臣来更定和议,否则将“大举东抢”。
李倧对此痛苦地说:“欲为守御之备,则形势如此;欲为羁縻之策,则名士辈皆日不可。贼来而已,将如之何?”表达了他既无力防备清军入侵、又面临斥和派(所谓“名士辈”)舆论压力的进退两难之境。
最终,李倧顶住朝中斥和派的压力,又派译官朴兰英出使清朝,但在朴兰英北上途中,丙子之役就爆发了。
这次因为丁毅打义州的事,和李永芳被剌的事,皇太极重修义州防线,晚了大概两个月。
原历史皇太极是十二月一日出兵,这次拖到次年(崇祯十年)1637年二月初才出兵。
崇祯十年( 1637年)二月二日,皇太极命兵部贝勒岳托召集众臣于笃恭殿,宣布将亲征朝鲜,以惩其“败盟逆命”之罪。
他要求每牛录各选骑兵15人、步兵10人、护军7人、共甲32副,昂邦章京石廷柱所统汉军每甲士1人箭50枝,甲12人,各备长枪1杆, 2牛录备云梯、挨牌各1副,并备齐各种器械及马匹,携半月行粮,于五日集合。
二月五日,皇太极祭告天地、太庙,“告征朝鲜之由”,列举了朝鲜在萨尔浒之战时“助明来侵”、在辽沈之战后招诱辽民”、在丁卯之役后“屡败盟誓“等罪
状,甚至丁毅攻义州时,都称有朝鲜相助。
几番大罪控诉完,大清上下义愤填膺。
二月九日,外藩蒙古的兵马(主要是科尔沁部)赶到盛京会合,参与讨伐朝鲜。皇太极安排郑亲王济尔哈朗留守盛京,武英郡王阿济格驻牛庄、安平贝勒杜度驻海州,多尔衮守义州,以防备明军丁毅部,严令各城只能守,不能进攻,谁敢像鳌拜那样主动进攻明军,无论胜败,立斩。
同时令科尔沁部五千蒙军来往于义州和海城之间,以防明军。
翌日,皇太极祭堂誓师,正式出发。
…………
丁毅回到皮岛时,已经是十一月中,朝鲜的使者都来了半个月,天天到丁毅家门口等,急的不得了。
丁毅接到朝鲜的告急书,这才想起来,原历史上,皇太极就大概在这个时间打的朝鲜,因为他们国内又缺粮了。
丁毅叫来使者,安慰他:“你放心,我丁毅说话算话,回去告诉你王,皮岛即日发兵。”
使者大喜。
这些年丁毅在辽东辽南与后金连番大战,战无不胜,经过丁毅不着痕迹的宣传,丁毅之名在朝鲜比明朝皇帝崇祯还要响亮。
得到丁毅承诺使者非常振奋,再三感谢丁毅,并表示,明军所需粮草,由他们供应。
接着又问丁毅准备怎么打?
丁毅想了想,他是为朝鲜解围,可不能和清兵拼命。
他刚打了义州,皇太极正想找自己霉头,自己要避避风头。
万一再把皇太极打重了,崇祯可要喘过气来的。
李自成现在那边不给力,丁毅指望明朝灭亡,还得靠皇太极。
历史上的农民军也全靠皇太极,每次被明军打的半死或要覆没时,皇太极就入关,立马又喘过气。
而丁毅现在的地盘和人口还太少。
只有再好好经营几年,大员也发展起来,人口破百万后,差不多可以打团。
“我将用水师把兵马运至江华岛,你让你王死守汉城,到时我们的兵马会从后面上岸,袭清兵后营,一举破之。”
使者记在心上,匆匆回朝鲜。
丁毅等使者离开后,召集诸将议事,商议出兵朝鲜之事。
有人觉的这么冷的天出兵对东江火器兵不利,特别朝鲜那边大雪天比较多,丁毅现在大部份还在用鲁密铳,怕到时会影响击发。
但丁毅和诸将解释,朝鲜必须要救,一定要帮。
不说双方签了盟约,就朝鲜每年替东山运来大量的大木,粮米,还有购买东江鸟铳,火药,铁炮等,都必须要救。
一旦被清兵攻破,东江会失去所有来自朝鲜的支援。
阮文龙马上向诸人汇报了下,仅去年和朝鲜的交易,就得到银两三十三万,粮米三十万石,各种适造大船的大木,五千根。
所以朝鲜是绝不能放弃的。
这样上下很快达成一致,出兵朝鲜。
虽然决定出兵,但出多少兵马,打到什么程度,也是众人要好好商量的。
打的重了,不利于丁毅的大计,打的轻了,也不划算。
经过丁毅和诸将一番讨论,最后决定出兵一万二。
抽陈有时21营,三司九局,肖永秋7营三个司九个局,何小车35营,九个局,另从旅顺马跃部抽来三个局,徐威部抽六个局(归马跃指挥),
全军合计统兵4400左右,枪盾兵5000余人,另有炮兵1600,袁有才骑兵1000。
随行大将为陈有时,肖永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