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之席卷天下-第3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下午,他在登莱巡抚衙门召集开会,刘元,王卫忠,杜如海,严雄,周有根,方多台,杨端等诸将都在。
杜如海先汇报了一下,登莱两地的基本情况,经过这几年的灾民引流,从登州码头离港,运往东江,济州,大员三地的灾民就达两万多人,其中济州最多,大员其次,能运到东江的,都是匠人手艺人等有一技之长的。
另外登莱地区,被统计入册的总人口为125万,而属于丁毅的人口在6月份是17000多户,4。。8万人(都是这几年外地来的流民灾民)
原本从山东各地进入登莱后,各大路口都有丁毅的人守着,专门收拢和登记,所以每个月都会汇总到巡抚衙门和杜如海这边。
但也有些灾民会从一些小路进登莱,这就要靠下面的底层官吏去下乡查巡才能遇到。
这些灾民会找一些无主无人的田或荒地自己囤田,耕种,留下。(基本都是一些角落没人和穷乡僻壤的地方)
但杜如海曾说,这些不走大路的,很可能是奸细,应统统抓起来。
再说你灾民过来,没什么资产粮食,为什么不经过我们官府救济,自己找地方住下,肯定有问题嘛。
但考虑到确实有些灾民他不识大路,或者就近走小路,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必竟登莱这么大,丁毅的人马不可能每条路都安排好,所以有人摸进来也很正常。
且大部份良田好地,都被丁毅占了,那些人占的也不会是什么好地。
刘元最后和丁毅商量了下,这些灾民也收留,也同样登记注册,加强管控,不必害怕他们是奸细,禁止他们入城府。
因为现在在登莱地区,你不走大路,基本无法到达登州等大城和县府乡镇。
你就是奸细在穷乡僻壤呆着也没啥用。
如今在丁毅引流的光环下,这边每月都有数千流民和灾民过来,登州港天天都有一船船的人往各处运。
登莱现在丁毅自己囤田三十二万亩,分囤兵和流民,囤兵是两万多,有一万多是以前最早的降兵,他们都在这里干了四五年,拥有各千户所军户编制,每人都分到四五亩田。
另有六千多是后来从灾民中选出来的精壮。
加上过来的流民灾民囤田,各种税都不相同。
这边产量比大员和济州都低,平均下来,大概亩税三成左右,丁毅去年实收税粮二十万石。
这是他自己的田收的税,另有登州一百六十二万亩,按百姓粮田亩税五升,士绅等亩征三斗,原本全府可征粮三十四万石。
但去年冬天严寒,百姓和士绅都有很多田地失收欠收,最后丁毅拿到手只有十二万石,少了一半还多。
从今年开始,杜如海用旅顺经验,派人下去指导百姓如何让作物度过严冬,降低损失。
所以去年登州这边共收粮三十二万石,比前年略少。
收入方面没多少变化,加上商铺收入、商品销售收入、矿科收入,堵牌等,全年收入近四十万两,比前年多了点。
主要是今年夏粮欠收,百姓都要买粮,而杜如海卖了一批,略赚了点。
最终登州全年收入白银四十万,得粮二十五万石。
但这边开支同样巨大,主要是军费和人员开支。
丁毅各千户所的囤兵目前是拿粮,不需要银,经过四年多的分田,他们现在每年的粮可以多到卖银。但他们的伙食费(粮是他们自己种的,主要是每几天的肉食和鱼肉等由丁毅出),还有他们的衣甲,兵器,这块开支一年也近五万两。
这边王卫忠和严雄两营兵马(6000人),杨镇(2000人)一年支饷和各种军械物资消耗近十四万两。
前年是六千兵马花了二十万,因为组建新营开始最费钱,需要配齐衣甲武器和火炮大车等。
登州所有吏员,包括工匠医生和老师等,已经突破两千人,一年开支十万。(前年是五万,现在工匠等越来越多,工资发的也越多)
每年引流灾民的请人工资和粥米开支十万两左右。
现在囤堡基本建的差不多,但这一年在兴建水利沟渠,保护农田和提升产量做准备,又花费五万两。
去年全年总开支是四十四万两。
这样去年登州终于实现历史性的盈利。
上次来时杜如海手上只有四十万银,准备好今年再亏空。
现在他收入暴增,又卖了余粮,手上已经有银七十万两
于是从崇祯六年开始到现在,经过四年努力后,杜如海目前在登州囤粮是保证每年三十万石,另手上存银是七十万两。
登州和济州一样,终于达到自给自足。
现在只有大员还是需要丁毅在贴钱,其他两个基地,只要能抵抗住天灾,肯定能保持年年都有盈利。
“这两年收成都不好,粮食产量比较低,不然我们粮税更高,银子也会更多。”杜如海最后道。
丁毅想了想,笑道:“你们要谢谢红薯和土豆,不然你们也囤不到这么多粮。”
众人莞尔。
的确,丁毅的红薯和土豆还没有在登莱大面积推广,主要是在旅顺和济州推广,就这样也抵消了好多粮食产量,极大缓解了粮食减产产生的负面效应,这也使的杜如海有多余的粮米去卖银和囤粮。
丁毅认真想了想,轻轻用手敲着桌面:“今年开始,你们要做几件事。”
众将俱凝神细听。
第598章 一百两这么贵?
三天后,丁毅和杜如海,宋祥等人,来到后世淄博地区,现在叫淄川和博山,属于青州府境内,就在莱州隔壁,和莱州极近。
这些年丁毅在登州,大员,先后设立矿科,对寻矿十分看重。
除了铁矿,铜矿,金矿等金属矿外,丁毅最看重的就是煤矿。
宋祥当年在登州和黄县中间找到一个煤矿,极大的缓解了丁毅的用煤。
但丁毅用煤又多又快,这才几年功夫,那边的产煤的速度已经跟不上丁毅用的速度,特别是长生岛新建二十座大鉴炉后,这用煤的速度,嗖嗖的往上窜,所以这些年丁毅不停的要他们寻找新煤矿。
没多久,宋祥锁定了博山煤矿。
明朝时,煤炭开始慢慢值钱,因为利用率越来越高了。
明朝之前,用煤不够普及,主要是那时用煤的地方比较少,最大的用处是冶铁。
当时主流用来烧饭的都是柴火。
但柴火是越砍越少,很多典故里,都有家里没柴,砍桌子凳子甚至床铺来当柴烧的事。
进入明朝成化年间后,用煤越来越多,煤的利用率高了,地位也慢慢提升。
但此时全大明仍然是七分用煤,三分用柴。
除了京师等地,大部份城市用煤的多,农村因为有山林树木,所以用柴的还是比较多。
淄川、博山这边此时就算农村,这边价格上煤与木炭差很多。
明末时,博山地区,包括青州地区,煤炭每百斤大概一钱五分银,木炭每百斤为三到四钱银,而木柴每百斤在松江可以卖到一钱。
木炭的价钱是煤炭几倍。
那就出现一个问题,砍一百斤木柴,比挖一百斤煤容易多了。
那怕烧一百斤木炭,也比挖一百斤煤容易。
所以,这边老百姓喜欢砍木来取暖,烧饭,还能卖钱。
而淄川附近煤最多的是博山,因为木柴更贵,且容易砍,所以博山的煤矿,居然不是很受欢迎。
其实博山煤炭丰富,而且全在地表浅层,非常容易开采,当地老百姓没事都会挖几锹,或用背挑,可用车推,要么到县城去卖,要么留在家里,自己冬天取暖用。
可因为这边是农村,用柴比较多,柴也易得,这也使的博山煤多的要命,挖掘的人也有限。
目前基本都是一些无地、失地或土地很少的劳动者赖此为生。
当地有田地的老百姓基本不会干这个,他们有这时间去挖煤,不如去山上砍点柴。
当然,也有少量聪明人,为了赚钱,想到了“份子井。”
所谓份子井,就是数家百姓共同分摊资金(称份子)和劳动力,所得利润按分摊比例分成。这种煤井一般需要8至10个劳力,挖掘口径二三米的竖井,凿至10米左右后横挖,形成高1米宽1米的坑道,采掘者便可爬行采煤。
所需材料很简单:辘轳1个、粗绳数条、条筐若干、鹤嘴镐3把、照明灯5盏。每天约出煤50-100筐,每筐按60斤计,约1。5-3吨。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水平提高,煤井越来越深,雇佣工人越来越多,煤炭产量也越来越大,大概到清初时,大煤井需百人左右,日均产煤40吨。
但现在博山地区的煤矿,这种份子井很少,只有两三个。
这边份子井出现的原因,就是因为丁毅的人在青州收购煤炭,有人看到商机,这才组织起来。
此时丁毅正站在博山一个煤矿山上,看到下面到处都是挖出来的天坑,这里的煤矿在浅表层,很好挖,几米挖下去就能产煤。
一些无田少田的百姓以此为生,而最大的收购者,却是青州丁毅的办事处。
“开始我们在青州收购,发现有少量卖煤的,然后越来越多,后来终于知道,这边有煤矿。”
“现在这边只有两个份子井,一个小承包商,官府每年收不到几个钱,大片矿区没人管,当地老百姓都自已来挖,我调查过,跑了大半天。”宋祥笑道:“这边产量最少是我们登州矿区的五十倍以上,可以用好久,而且比登州的好挖,在浅表层。”
历史上到了清朝末期,这边已经拥有两百三十多个矿井,最深的才一百米,而且在当时属于巨大的煤矿。
一般都是二十米到四十米深。
在这个没有机械的时代,只挖到二十米,且能源源不断的出煤,这种煤矿,是相当优秀。
因为官府不怎么管,有人借口承包一百亩矿,交少量的税,真正挖的时候几百上千亩照样挖,反正没人管。
丁毅很满意:“不错,以后这里的矿就是我们的了,你们和青州府说了没有?”
杜如海哈哈大笑:“我们找到青州知府,说把这里全承租了,每年给知府三千两白银,承租价,一百两每年,一次性承包五十年,以前承租的都不算。”
“尼娘的,一百两每年,这么贵?”丁毅骂道:“五十两一年不能再多了。”
杜如海一脸黑线,老大你要不要这么黑,这么大的煤矿呢。
“原先的矿工,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的也不勉强,在这边建墩堡,附近囤田。”
“让方多台调一千人过来守着这。”
丁毅一道道命令下去。
前几天在登州,他决定登州也增兵四千,三千步营,一千骑兵。
骑兵归杜如海,步营为方多台和周有根。
现在让方多台在海阳所练兵,周有根带一千兵马来守这个矿区。
同时在附近召收矿工,包吃给银。
每人每天工钱为三十文。
此时明朝城镇中雇工,常价每天为三十文,农村为二十文。
丁毅出到三十文,做一天算一天,来干活的人还是挺多的。
为什么要日工,不是按月来。
因为淄博地域属大陆性季节风气候,冬春降水稀少,夏秋雨水多,地下水位也随之提升,一年当中只有半年可以采煤。
一般是从农历十月到第二年四月,五月以后雨季来临,井下不断出水,没有水泵无法采掘,而五月至九月又正是农作物收获季节,所以很多矿工会不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